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六祖壇經》機緣品──法海禪師(三)
2013/04/04 07:54:19瀏覽354|回應0|推薦0

《六祖壇經》機緣品──法海禪師

惟覺法師開示

(三)

  「法海言下大悟,以偈讚曰:『即心元是佛,不悟而自屈,我知定慧因,雙修離諸物。』」法海禪師聽完六祖大師的開示,馬上契悟了這念心,就說了四句話。「即心元是佛」,原來發問的這念心就是佛、聽法的這念心就是佛,到別處是找不到的,能夠始終不離當念,平常心就是道,心就是佛。

 

  「不悟而自屈」,假使沒有悟到,不知道觀心返照,不知道使心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則是自己對不起自己,跟自己過不去,同時也對不起自己的清淨心、不動心、佛性、覺性,委屈了自己,也委屈了古佛,自己覺得很慚愧。這念心原本蓋天蓋地,所以又稱之為古佛。不從這念心上去契悟,而在外面尋找,始終是走錯路、走遠路,自己害了自己。

 

  「雙修離諸物」,悟了以後還要保任,時時刻刻清楚明白就是慧,時時刻刻如如不動就是定,這就是定慧雙修。在靜中養成、動中磨鍊,磨鍊了以後「離諸物」。「諸物」就是六根、六識、六塵,十二入、十八界,外面的一切境界、心中的所有妄念等。時時刻刻只有定慧,其他的都不是,就是這麼簡單。

 

  雖然聽起來很簡單,可是往往聽完開示,一出講堂就忘記了,既沒有定也沒有慧。別人讚歎幾句就很高興,別人毀謗,馬上起煩惱,立刻人我、是非、諸物……全部現前,哪裡還有定慧?哪裡還能離諸物?所以,修行就是要下定決心,要了解「悟道容易,修道難;修道容易,證道難」。

 

  證,必須時時刻刻功夫成片,白天、晚上,順境、逆境,靜境、動境皆是如此,這就是功夫。一旦證到這念心,心時時刻刻都像一潭止水、一面明鏡,即是果位上的聖者。達此境界,凡聖不立,這念心本來就是聖。

 

  法海禪師問六祖大師「即心即佛」是什麼道理?六祖大師開示之後作個總結,法海禪師馬上就徹悟了。諸位如果能將這些公案、偈子背得滾瓜爛熟,時間一久,便能以名昭德,馬上就能夠明白「即心元是佛,不悟而自屈」的道理。悟了之後自己哈哈一笑,覺得過去實在是自己對不起自己,真是「踏破鐵鞋無覓處」、「離道別覓道」。

 

  悟了之後,還要「雙修離諸物」,仍舊必須修一切善,不執著一切善,能所俱空,物我一如,始終以定慧為因,始終守著這念因心。所謂「因心即果覺」,因地心就是果地覺,因果始終是不二的。對於這個道理沒有絲毫的懷疑,就是真正契悟了。假使諸位聽了這些道理,沒有絲毫的懷疑,也是契悟了。

 

  悟了以後,還需要一段時間用功修行,修行沒有別的,就是改變自己的習氣而已。修善而不執著善,心始終在定慧之中。行住坐臥當中,經常檢討反省,除去自己的習氣,同時還要不執著檢討反省,心始終保持定慧不二,這就是因,因即是果,始終是不生不滅的因。清清楚楚、如如不動,不是想出來的,這念心不想過去、現在、未來,本來就是不動,本來就是清清楚楚,所以說「我知定慧因,雙修離諸物」。

 

【中台世界】>>導師法語

( 知識學習隨堂筆記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arongshu9&aid=74550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