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六祖壇經機緣品 心悟轉法華 (十)
2013/03/23 08:44:34瀏覽270|回應0|推薦0
六祖壇經機緣品 心悟轉法華

惟覺法師開示

921130(十)

達聞偈,不覺悲泣,言下大悟,而告師曰:「法達從昔已來,實未曾轉法華,乃被法華轉。」 

  法達聽了六祖大師的教誨,當下開悟,痛哭流涕,發現原來自己過去所執持的修習法門都是錯誤的,一切都是現成,只是自己不知直下承擔,一直以來,都在著有、著無的念頭上下功夫。法達稟告六祖大師自己開悟的境界:「我從過去到現在,都為誦念《法華經》的執著所轉,認為誦《法華經》有功德,執著誦經功德越多越好。不知道自己的心在那裡?佛在那裡?」

  誦經是一個前方便,當自己有妄想、昏沉、無明的時候;無法安住實相,打坐連一秒鐘都坐不住的時候,誦經、念佛、禮懺,都是對治自己習氣和煩惱的前方便。如果坐下來沒有妄想、沒有煩惱,就不需要誦經了,這念心就是大藏經。大眾要在這個地方去契悟,誦經、念佛是一個方便法門,真正大徹大悟了,不論誦經、念佛、持咒、靜坐、乃至行住坐臥,一切法都是佛法,所以體悟這念心很重要,悟了一切法皆是佛法,動靜閒忙不離當念。 

再啟曰:「經云:『諸大聲聞乃至菩薩,皆盡思共度量,不能測佛智。』今令凡夫,但悟自心,便名佛之知見。自非上根,未免疑謗。又經說三車,羊、鹿、牛車與白牛之車,如何區別?願和尚再垂開示。」 

  法達雖然是悟了,但並非大徹大悟,還存有疑問。於是再啟稟六祖大師:佛經上記載,證到阿羅漢的聲聞聖者,乃至緣覺、菩薩,盡自己的能力思惟、揣測、卜度,都沒有辦法了解如來智慧的深廣,沒有辦法測量出佛的智慧有多麼廣大。佛經裡面講:初果不知二果事,二果不知三果事;初地菩薩不知二地菩薩的事。既然是連聲聞、緣覺、菩薩盡自己的能力思惟、研究,都沒有辦法了解佛的智慧,如今又說凡夫悟了自心,即名佛之知見,這個道理實在令人很難相信,沒有辦法接受!我自己不是上根的人,所以未免懷疑、不相信這個道理,甚至於有人可能還會毀謗。佛經裡面又講羊車、鹿車、牛車與大白牛車,這如何區別?祈願和尚垂慈說明。

師曰:「經意分明,汝自迷背。諸三乘人,不能測佛智者,患在度量也,饒伊盡思共推,轉加懸遠。」 

  六祖大師回答:佛經上所講的道理很明確、很清楚,是你自己迷失了本心,背覺合塵,所以才會不了解。第一個問題,三乘人不能測佛智;三乘人是指小乘的聲聞乘、中乘的緣覺乘、大乘的菩薩乘,這三乘人尚不離思惟,聞慧、思慧、修慧,有思、有念就是生滅;佛是無思、無念,如如不動、了了常知,不可思、不可議的境界,所以,諸三乘人不能了達佛的智慧,原因就是出於心念落入思量、卜度。

  佛的心就是諸位聽法的這念心,不想過去、現在、未來,當下即是,動念乖真,念頭一動就不是了。所以,這念心的返照、思惟都是方便,經由漸修而契悟自性的法門。聲聞、緣覺是以思惟來重慮緣真,所謂觀身不淨、觀受是苦、觀法無我,這都是思惟,思惟身不淨、心不淨、法不淨的道理;如來是不思惟,超越一切緣慮、可思可議的境界。如《心經》所講,無眼、耳、鼻、舌、身、意,無色、身、香、味、觸、法,無苦、集、滅、道,什麼都超越了!這是頓悟法門。

  可思、可議,就落入階級。佛是不思、不議,不落入階級。透過思惟修由有為契入無為,是聲聞、緣覺、菩薩的方便法門。譬如,菩薩修六度波羅蜜,就思惟六波羅蜜第一是布施,有財布施、法布施、無畏布施,布施以後要能所俱空。諸三乘人思惟這些道理,思惟就是有念,沒有辦法契入無思、無念,不可思、不可議的境界。「饒伊盡思共推,轉加懸遠」;無論三乘人怎麼樣去推敲這些道理,愈是思惟、推敲,離不思、不議的境界就越來越遠。頓悟是無思無慮,直下承擔,漸修是有思有慮,有思有慮怎麼能測知無思無慮的境界?

【中台世界】>>

( 知識學習隨堂筆記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arongshu9&aid=74203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