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太上感應篇(64)-1.施與後悔。假借不還。分外營求。力上施設。淫欲過度。心毒貌慈。穢食餧人。
2011/11/18 07:28:25瀏覽587|回應0|推薦0
 

太上感應篇(64)-1.

淨空法師講述  講記小組整理

施與後悔。假借不還。分外營求。力上施設。淫欲過度。心毒貌慈。穢食餧人。左道惑眾。短尺狹度。輕秤小升。以偽雜真。採取姦利。壓良為賤。謾驀愚人。

  此段講「不仁恕之惡」。

  「施與後悔。」《彙編》云:「施與而後悔者,究其初,畢竟非真心樂善,不過一時高興,求名倖福耳。發源處已錯,烏得不後悔。若真心施與,人我皆空者,決不至此。是以為善者,不可不致辨於一念之萌也。」

  布施後悔的這種現象很普遍,究其原因,不是真心布施,而是出於勉強,礙於面子,或者別人的勸請,一時不得不出手,施後就後悔。如此有無果報?凡是布施,必定有果報。縱然是勉強、後悔,果報也不爽。譬如有些人賺錢很順利,有些人賺錢很辛苦,這是什麼原因?當初布施時,爽快歡喜,後來得財富時也不費力氣;如果當初是經別人勸請,很勉強的布施又後悔,得財富時就很辛苦、很艱難,但他仍可得到。因此,我們要真心布施,歡歡喜喜的布施,絕不後悔,將來享福時就一切順利。

  果報有時節因緣,有些人的福報是少年現前,父母是增上緣;到中年自己主持家務,就一敗塗地;晚年則潦倒不堪了。福報在少年時就享盡了,又不知培福之人,晚景淒涼。有些人中年大福,若能明理,懂得惜福、培福,晚年還勉強能維持普通人的生活。如果在發達時不知修福,揮霍福報,吃喝嫖賭,不務正業,四、五十歲光景很好,到六、七十歲時,福報已耗光,晚年淒涼!由此可知,晚年享福,才是真正的福報。年輕時有精神、體力,吃一點苦,反而能激發向上之心。中年福報現前,多幫助社會,幫助世間苦難的人,將自己的福報與他人分享,晚年就有享不盡的福報。所以,不要在青壯年時享福,要到老年再來享。

  布施如不計回報,福報更大;若有希求心,得福較小,施與得相等。為什麼?有心布施,則念頭是界限,所以福報是有限的;無心布施,沒有念頭,心量等虛空遍法界,福德就不可思量。

  「新加坡佛教居士林」勤修三種布施,每日三餐免費供養大眾,還外加兩道點心,二十四小時不間斷的供應。無論學佛的或不學佛的都供養,所以吃飯的人數每日有千人以上。而且是愈施愈多,米、菜吃不完,還有多餘的可供養老人院、孤兒院。法布施做得更多,出版的書籍、錄影帶、光碟都免費贈送。

  所以,勸人布施時,一定要把布施的道理講清楚,讓他生歡喜心,自願布施,不可勉強布施,不可持誘惑的心態。誘惑心態是盜心,以這種心態勸人布施,是造罪業!確有某些宗教的信徒,以這種心態勸人信教,勸人施財,而他們的經典、教義並不是這樣教的。這些信徒已經違背了他們自己宗教的經典、教義,為什麼這樣做?不外乎向神明邀功,這種觀念是錯誤的。

  「假借不還。」借物不還,屬於偷盜。凡是未徵得物主同意而將財物據為己有,都屬於偷盜。偷盜他人的財物,果報是缺乏財用,物質生活貧乏;而盜法,果報是愚痴。

  《彙編》云:「凡借人物,須加愛護。向人借物,非不得已,不須借也。借而用畢,隨即歸還。」借人物品要倍加愛護,絕不能損壞;向人借物,實在是不得已才借,能夠不借最好不要借;用完之後,要趕快歸還。平素要養成良好的德行,我們肯幫助別人,別人也肯幫助我們。我們愛護別人物品,別人也會愛護我們的物品。業因果報,絲毫不爽。

  「分外營求。」「分外」指本分之外,過分營求。此句指不擇手段巧取豪奪,爭名逐利。

  「命裡有時終須有,命裡無時莫強求。」如果命中沒有財富,無論用什麼方式、手段,都是白費心機。如果命中有財富,無須用什麼方式、手段,很容易就能得到。明白這個道理,富貴者安於富貴,貧賤者安於貧賤,社會就不會亂。現代人不懂這個道理,以為社會的動亂是貧富不均造成的,而貧富不均只是現象而非根源。社會財富不均是事實,能否做到均等?不可能,因為每個人往昔種的因不一樣,所受的果報當然不同。「種瓜得瓜,種豆得豆」,豈能讓瓜、豆和合,變成同樣的物質?

  貧者由於自己在過去生中沒有種善因,所以現在才會過貧窮的日子,自己應該承受,安於貧苦,歡喜修福,不做損人利己的事。富貴者是自己過去世所修之善因,今生方得富貴,希望繼續歡喜布施,救濟窮困,福報才會綿長不絕!如是人人心善、意善、行善,各適其適,社會必然安定、和諧。

  佛法教學的宗旨是離苦得樂,不僅是得來生、後世之樂,而是現在以及永恆之樂。

  「力上施設。」「力」指能力所及的,不留餘地去營謀。這種心態與作為都會折福。人生在世,百年彈指即過,何必用這麼短暫的時間去造作罪業。仁人君子事事忍讓、退讓,所獲的福報無有窮盡。凡事不讓人是薄福之相,不必與之計較。

  「淫欲過度。」《彙編》註的很多,可見相當重要。《彙編》云:「邪緣外合,滅德喪心,太上固已垂戒於前矣。至於夫婦正色,尤須有節。若云正色非淫,豈免縱欲殺身之禍。」

  愛欲是六道輪迴的根本,「愛不重,不生娑婆;念不一,不生淨土。」此語圓滿的概括了淨宗法門的「欣」與「厭」,十分重要。厭離娑婆,厭離六道輪迴,首先就要把愛欲斷掉。如果只是事相上斷掉了,而念頭上仍未斷也不行。只要有這種念頭,就無法出離六道輪迴。專念阿彌陀佛,別無二念之人,才得生淨土!

  「心毒貌慈,穢食餧人,左道惑眾。」這些事在現代社會常常見到,我們自己要細心反省,有沒有犯這個過失。外表偽裝的和顏愛語,可以欺騙世人,卻欺騙不了真正有道行、有學問的人,更欺騙不了神明。

  「穢食餧人」可以引伸很廣。凡是以不能使用的物品布施供養,都是罪過。

  我們如何辨別「左道」?與三福、六和、三學、六度、普賢十願,相應的是正法,相悖的是旁門左道。

  末法時期,邪師說法,如恆河沙。現代社會上,似是而非之法充斥世間,若無智慧揀別,輕易聽信,就會斷送這一生學佛的殊勝因緣。

  受左道迷惑者,皆是信心不堅定。善導大師教導我們,要聽佛的話。佛的話在哪裡?在經典中。無論什麼人所講,只要與佛語不相應,就不能聽。即使他證果有大神通,也不可聽。即使是菩薩、地上菩薩、等覺菩薩所講的,如果與佛經不相應,也不可以聽。如果是佛來講,佛佛道同,佛所講的與經典必定相同;如果不同,他是假佛。

  社會上有些人自稱是某某佛、某某菩薩再來。我看到一封信,有人自稱他是大勢至菩薩再來。古代有先例,再來人一旦說明了自己的真實身分,立刻就要入般涅槃。當今這些人說了之後,並不「走」,還想和我見面,還要到處宣傳搞名聞利養。所以,我們不能被他現的一點神通所迷惑,妖魔鬼怪都會現神通,因此佛門接引眾生忌諱神通感應。如果用神通感應,佛與魔就很難區別了。佛用「身、語、意」三業教學度眾,我們據此辨別才不會受騙。

  釋迦牟尼佛在世時,魔王波旬曾對佛講,在佛的末法時期,人們沒有智慧、福報,根性下劣,他會派他的魔子魔孫出家,混進佛門,披上袈裟,偽裝成很有修行的樣子,從佛門內部破壞佛法。佛聽了這些話,流眼淚!古人所謂:「譬如獅子蟲,還噬獅子肉。」

  所以,一個人現出家相,未必是佛的代表。如何判定?要看他的心行,仔細觀察他說的是什麼?他做的是什麼?再與經典對照,相應不相應?如果相應,他是佛弟子;如果不相應,他是魔弟子。

  魔王外道很會偽裝,很會誘惑人,所以上當的人很多。他們的徒眾也很多,財力、物力非常雄厚。我們弘揚正法的四眾弟子,遠遠比不上他們。他們會偽裝,我們不會偽裝;他們用手段,我們不用手段。我們遵從佛的教誨,隨緣而不攀緣。他們是攀緣,絕不隨緣。

  我們學佛,一入佛門就接受三皈依,「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如果聽信邪師,就是皈依了邪師,而脫離了三寶,就不是三寶弟子,而是妖魔鬼怪的弟子。

>>>續載中

  (此《太上感應篇》講記取自淨空法師啟講於1999/5/11新加坡淨宗學會,「華藏講記組」恭敬整理。)

網站首頁>淨空法師報恩講堂>佛陀教育雜誌 222

( 知識學習隨堂筆記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arongshu9&aid=58496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