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129. 第六功德 (二)
2011/04/03 09:15:56瀏覽550|回應0|推薦0
以下為2010年10月05日,大愛電視台首播--證嚴法師所開示的《靜思晨語。慈濟宗門》的內容。

20100607-101.jpg
20101006-1.jpg

影音版 | Flash  


imgf2bb5a4043e233f7c29d2b83f5865b0b 

生死無常迷者無知
唯貪利欲短視愚昧
惡勞好逸消費致貧
愚昧導向窮途末路


img58667aa06c807fe1759b2b1f7fa70f31 

修身安分勤儉務實
顧本齊家全民之福
明智勤勉身心大富
福慧齊修得大菩提


希望大家要時時將我們這念清靜的本性、覺知,應該要常常提起。

要不然我們若還是永遠在生死無常中,到底什麼時候我們一口氣沒來,可能我們一生就完全結束,這實在是無常的事。來生又是如何?我們也是不知道。

這種迷者無知,不知、不覺人生無常;不只是不知覺得人生無常,在這種無常人生中,還在迷,迷而不醒覺,就是一直不能清醒。

看到世界這麼動亂,不是天災便是人禍,加上金融風暴、加上經濟,每一個國家已經很蕭條。大家沒去了解到底是為什麼會造成這種的社會現象?只是滿心 的怨恨!

我們要知道,這都是貪、利、欲--這是因為這種的世間、這個時代,已經造成了人人只會貪享受;這是現代人的短視愚昧。這種短視愚昧的人,多數都是 惡勞好逸,不甘願去做較勞苦的事,只是想要較輕鬆。所以消費,只是會消費,平時就沒有積蓄,所以忽然間景氣不好,家庭就發生問題了,生活上就有問 題了。

所謂「晴天要積雨來糧」,我們平時就要累積了。不要說幾天下雨,家裡就沒有飯吃;平時就要積,積生活的糧食。

同樣的意思,所以要花多少錢?要懂得計量我們有多少的收入,才能用多少錢、才能如何消費。

工作不肯做,只想要閒一點,這種心態是不對的!不肯做,自然景氣若不好就會貧。

景氣不好,要用什麼方法來度過?唯有一項「修身安分」,要趕緊反省--反省「怎麼只是一點的景氣不好而已,我的家庭就發生問題,我的生活就已經陷 入過不去,到底是為什麼?」自己要趕緊反省。

反省還要修身,自己不能還在那裡紙醉金迷,不能在那裡不安分自己了;還在迷思損失了自己的時間,損失了自己的體力,不肯去做。像這樣不修身、不安 分,又不肯勤勞務實,這樣的人絕對是愚昧窮途末路的人。

現在有什麼社會的困難發生,第一就是要趕緊「修身、齊家」!真的是修身,要安分;安分就是修心--我們的心念要正確,我們的行為要修整好,我們要 趕緊勤勞務實,要勤一點。我們面對工作,對社會我們要更務實,不要虛偽泡沫,這就是我們要如何度過這種不景氣或是失業,或者是面臨貧、困,就要趕 快反省自己。

所以要「勤儉務實」,還要「顧本齊家」,我們要趕緊顧好我們自己本來的本分事,要趕緊要儲蓄我們的力量。我們現在再去學還來得及,學功夫、練我們 的力量--屈就一下,什麼工作我們都能做!若能這樣,自己人人的本能,人人的潛能,沒有做不到的事;甘願做沒有做不到的事。

人人若都如此,哪有什麼樣的經濟不景氣?哪會怕短期的失業呢?所以心就免惶恐。這就是「明智勤勉」,能明智的人就是勤儉,「身心大富」,這樣身與 心就大富了。

「福慧齊修,得大菩提」,這也就是我們不斷要去推動;這種「修身安分,勤儉務實」,這也是希望我們人人,要好好推動這種觀念風氣。

「顧本齊家,全民之福」--我們希望人人都有福,這叫做「大慈」;慈就是要普及人人平安幸福。

「明智勤勉,身心大富」--人人若能很覺悟,我們勤一點、努力認真;只要努力認真,絕對不會餓著。所以這種身心健康,也是家庭的富有,就是福慧齊 修,這就是覺悟的人。

各位,真的是要有這樣的理念。無論遇到什麼樣的環境,大家共同凝聚穩定社會的經濟。一時的不景氣,只要大家心安,好好顧守我們自己的本分,這一波 很快就會過去了;光明的日子,還是一樣在我們的前頭。所以我們要好好顧守本分。

所以《無量義經》也是一直這樣提醒我們--人人都差不多在這種生死煩惱中,為了生活,我們要如何做一個生活中的主人呢?如何生來、如何活?自己要 有自己人生的方向!所以不要一直在生死煩惱中,不得自己。

自己不會做自己本身的主人,我們都不知道覺悟而在迷中,所以難免惹來很多煩惱。


img6430ce46387ce88bead8089a9f2e4eb9 

《無量義經集選》

第六功德不思議
生死煩惱盡遠離
能斷一切苦與厄
與佛如來無差異
雖未得住不動地
慧能斷惑能攝理
譬如王子雖稚小
能理國事號群僚


我們若能了解從《無量義經》好好去體會,將我們「靜思勤行道」好好了解;走入人群,「慈濟人間路」--在此人間路上,能看到很多 人與人之間,身心的風光。

我們看得到--有的人到底是什麼心態,造成什麼樣的結果?是什麼樣的生活,能讓社會得到如此安和樂利?這在慈濟人間路中,我們能看到很多的人生, 能做我們的典範,也能做錯誤的示範,這無不都是人間的藏經。

所以我們若能多了解,「生死煩惱盡遠離」,就沒有這些煩惱了,當然也沒有得失的心態,所以就能心很泰然,就斷一切的苦與災厄。我們若能全都了解之 後,沒有在那裡迷思;自然大家走的道路都很正確,就不會惹來泡沫的經濟,不會一時的不景氣,就在那裡混亂。

大家無法安定下來,這就是無法斷那些煩惱;我們若能斷一切煩惱,自然這個苦,與無論什麼樣的災難,都能平安度過。只要人人願意顧本務實,人人若能 這樣,這種的時機很快就會過去。

總而言之,無明煩惱要斷,我們若能這樣,我們就是入經教的方法。

佛陀所說的經來教育人生,我們能信受奉持,自然這些煩惱斷盡,離開苦厄,和佛陀在世說法一樣。因為我們有信受奉行!


持經不只是背誦,我們要身體力行。所以我們對佛法若能信受,所以的人自然和佛陀在世一樣。或是佛滅度後,只要法流傳在人間,與佛在世也是一樣。

所以我們人人要能守法、守規矩,能就教法;如此就是佛在人間、沒在人間都是一樣,法要永遠流傳。


img3727d4909672595f9e153e4bf4dc901d 

雖未得住不動地
慧能斷惑能攝理
譬如王子雖稚小
能理國事號群僚


所以說:「雖未得住不動地,慧能斷惑能攝理;譬如王子雖稚小,能理國事號群僚。」

意思也就是要跟大家說--

我們能受法,受教來奉持;就像佛和法對我們的教育。所以佛就像父親,法像母親一樣,佛和法所共生出來的,叫做「菩薩子」。我們大家依教奉行,按照 佛陀的教育來實行,這像佛的王子一樣。

所以佛陀所說的教法,我們能--「信受奉行,如法奉行,信受銘心」,都放在我們內心裡,那就「必能得法」。

所以大家要相信,這是每天跟大家說的--「只要把法放在心裡;早上聽,放在我們心裡,今天生活的行動,就是要如法、如規、如矩!若能這樣,就是能 說教人,我們就能說了。」

因為這法在我們心裡,我們看到人我們就能這樣對他說,如教說法,所以「與佛如來住世無異」,和佛住世沒有不同。

譬如王子雖年幼小,王子雖然年紀小,但是國王如果要出巡去,或是國王有病痛時,同樣的把政策託付給他的太子,太子同樣能發號施令,很多大臣都要信 受國法的施政,一樣能領理國家的大事。

有時候看古代的歷史,順治皇帝他為了情看不開,甚至對紛紛擾擾的世間很消極,所以他就一心一意要出家去。這之間他的兒子還很小,康熙還很小,皇太 后就讓康熙開始執政就位;當然周圍這些大臣要來擁護,雖然是這麼小,年幼的孩子,但是他上位去,他說出的就是話,有辦法領理國家。

所以說來我們學法也是一樣--佛如父、法如母。佛所說的教法,雖然佛陀已經圓寂那麼久了,我們這法不斷流傳,我們還是心中有佛如佛在;佛所說的法 在我們心中,在我們行中,我們能信受奉行,法入心,自然我們就能付出。所以我們要有這分使命感,持佛陀的教法在我們身上,入人群去,這樣就是和佛 陀在世沒有不同。

再來就是說,我們要如何能回歸到真正身心清淨的地方?

雖然我們在佛法中是凡夫,還有生死煩惱還沒斷,還沒到不動地的程度;但是我們還是能去攝理,只要你好好守住七聖財,我們若能具足這幾樣,我們的心 就住在不動地。

什麼叫做七聖財?就是信,我們要信,佛法裡第一項都是要說信,所以信;第二是精進;第三是持戒;第四是慚愧;第五是聞捨;第六是忍辱;第七就是定 慧。

常常跟大家說,「把握當下,恆持剎那」,意思就是說--我們發這念心之後,我們的心就住在「不動地」。

所以跟你們說「恆持剎那」:一念的心發起來,我們永遠要保持住。

各位,你們是不是有在這不動地裡?發一念心有永遠恆持嗎?有信心嗎?有精進心嗎?等等…所以我們若有,就已經得到不動地;我們若還未,就是還未得 到,這就要如人飲水,冷暖自知。

再來「慧能斷惑能攝理」--

我們若有智慧了,所有的無明、惑、煩惱,自然就斷除了;我們若斷除了無明、惑,智慧就能攝受一切的道理。

就譬如那位王子雖然稚小,但是他也能去領理國事,去發號施政。同樣的道理,只要法不偏差,我們對有煩惱的眾生,我們都能對症下藥,對根機施教。

所以佛說的法,合情合理,能對治現在世間一切,我們都能拿來使用;能使用才能治在現世的動亂,才能夠治在現世的不安。所以若能應機應時去施教,這 無不都是智慧。這也要我們時時多用心。

( 知識學習隨堂筆記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arongshu9&aid=48469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