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123. 第四功德 (一)
2011/03/31 20:32:53瀏覽513|回應0|推薦1
以下為2010年9月28日,大愛電視台首播--證嚴法師所開示的《靜思晨語。慈濟宗門》的內容。

20100607-101.jpg
20100928-1.jpg

影音版 Flash 


imgcdb6b48af01e3dd7bbe294a8bd1828c4 

求佛覺道無上菩提
擔負志業八印入世
見苦知福慧命道糧
步步踏實追佛芳蹤
與諸菩薩以為眷屬
佛法於人間生活化
法水長流淨化人心


「求佛覺道無上菩提,擔負志業八印入世,見苦知福慧命道糧;步步踏實追佛芳蹤,與諸菩薩以為眷屬;佛法於人間生活化,法水長流淨化人心。」

這就是告訴我們要求佛覺道的人,要求就是要求無上菩提。

每天念經的時候都會唸到「無上正等正覺」,那就是佛的覺性,這是我們人人所要追求的。我們能反觀自性,但是我們要借重佛陀的教法,對於佛的覺道要能夠奉行,這是我們的心所追求。

但是佛陀無上菩提,那就是要有「擔負志業八印入世」。

我們都是在人間,人間煩惱的眾生很多;佛陀就是為了懵懂凡懂得眾生,不知不覺的眾生,所以他來人間,開啟了這條康莊的大覺道,莫非都是要引導我們走入這條的大覺道。所以佛陀他向五比丘說法,就是要將他心靈所悟得的道理,來傳教給他的弟子。

所以他第一項,就是要跟大家說「苦」,這就是「苦聖諦」。意思就是說:凡夫就是充滿了各種的煩惱,而佛陀的覺悟則是超凡了;超凡的佛陀,就是絕者、聖者。你們若要超凡入聖,要先知道苦!

周圍芸芸眾生,人間的風光,人間的境界,那就是「集」。因為人間很多的苦難,都是芸芸眾生所累積下來的,所以才會造成那麼多,眾生的懵懂,眾生的糊塗,眾生的無明,所以眾生造業。

讓大家能先了解,「苦」就是從「集」來。要先瞭解「集」的「聖諦」;瞭解了之後,我們才有辦法能夠不要再自己去集這些煩惱。我們若是同樣還是去「集」這些煩惱,那我們同樣就還是在苦難當中。所以讓我們人人能夠知道,「苦」就是來自於「集」,大家若能夠透徹「集」的道理,這叫做「集聖諦」。

我們既然知道了,那要如何解脫出來?那就是要能夠「滅」!但要如何才能夠將這些眾生的無明觀念,要如何把它一一消滅掉呢?我們要先知道,在人生當中有很多的境界,都是因為有了「眼、耳、鼻、舌、身、意」去緣著道外面種種的境界,所以難免起心動念,無明貪欲升起。所以我們才能瞭解,若是要去滅除煩惱的源頭,既然有「集」會把這些匯聚起來,自然就有方法可以將它解開,所以叫做「滅聖諦」。

再來,既然你知道凡夫就是因為這樣所以才會受苦,那就要有方法;這個方法是什麼呢?那就是「道」。

「道」--佛陀將道理說給我們知道,知道苦、知道集,知道要去滅除,那接下來自然就是要下功夫。這功夫呢?第一步就是要「發弘誓願」,我們要以慈悲喜捨,四無量心、六波羅蜜,入群眾中去擔起如來的家業。所以我們要負擔起志業,而「志」就是「願」--「志願」,志願要有「弘誓願」,這個願要大、心要切,所以這叫做「志業」。

我們的四大志業,四大志業當中有八大腳印,我們要步步踏入這樣的志業,所以我們要「擔負志業八印入世」!所以我們若能夠瞭解四諦、能夠立弘誓願、能夠行六度行,如此不就是可以步步腳印入在世間上呢?

所以這也是一個修行的法門--「見苦知福,慧命道糧」。我們先看到世間這麼多的苦難,發起了我們的憐憫心,立四弘誓願;然後我們就可以知道世間為何有這麼多苦難的道理,我們的人生就能夠先破除了「集」。

因為先要「有」才會有「苦」,所以我們自己要先破除「集」。常常說:「患得患失。」多少人在世的時候,集到了多少的財產,或是很多豐富的物資,除了享受以外,對人間一點都不關心!身後要怎麼辦呢?這些東西又是誰人的呢?自己都帶不去。「萬般帶不去,唯有業隨身」!

修行者,佛陀,他為什麼要放棄王宮優渥的生活呢?為什麼他要入世間去見苦呢?因為唯有這樣才夠瞭解如何出世的道理!想要出世,就是要將身外的東西都放棄掉,財、利、功名全部都要捨棄,所以他的生活是三衣一缽,除此之外,就沒有任何世間的東西來纏縛住!

所以,我們要有這分看到人間的苦難,身外物應該要去付出;因為比較起來,我們已經是很豐富了!所以當我們看到外面的苦難,我們就能夠見苦知福--我們自己反省我們自己,到底我們有為自己計較嗎?到底我們是不是累積很多?看到外面受苦難的人,我們有沒有去喜捨?我們看到這些,當我們有力量的時候,我們能去幫忙他嗎?

看看我們人間的菩薩,不只是物質的付出,還要用心去安撫--無論是病苦的人,無法整理他自己的身體;和我們無緣無故的人,我們去幫助他們,去整理他的身體,或是整理他的家庭;甚至親近他,說道理給他聽。

看,有形的照顧、無形的開導,這不就都是在苦難當中,我們所能夠去付出的嗎!我們所能夠付出的,不論是身外財,或是身上所有的--無論是有形或是無形的--力量。我們在這樣的苦難當中,培養我們的慧命,這是道糧!

我們還要「步步踏實,追佛芳蹤」:無論佛陀是如何走過來的,我們還要設法去追隨佛陀。

看看佛陀,他不貪戀世間的名和利,不貪戀皇宮當中的享受,所以他割愛辭親,去掉了他皇宮榮華富貴的生活。我們做得到嗎?可以啊!我們同樣也是在追隨佛陀的芳蹤啊!我們身心清淨沒有污染。

說「情」--我們不去談私情、染污的愛;我們所要做的就是「說長情、擴大愛」,這叫做「長情大愛」。

什麼叫做「長情」呢?就是「覺有情」!覺悟的有情。

不只是這一輩子發心要來度化眾生,來生我們還是一樣要繼續再來這個人間度化有情!所以,這叫做「覺有情」者。


常常聽到慈濟人,有親戚或是朋友,無論是最愛的人,在生死自然法則的最後時刻,都會說:「你要安心,你要快去快回,再回到這個人間來。」這是我們人人自己內心都有準備--「將來我要往哪裡去,我還要由哪裡回來…」這在我們人間菩薩、慈濟人都有共同一個願--不是這一輩子結束而已,這一輩子結束之後還有來世的起點。生死的觀念,過去不知道怎樣來的?未來我們要知道如何去,又如何再回來,這叫做「覺有情」。

這種的「覺有情」就是「長情」!

「愛」呢?不是只愛一個家庭,愛就是要普遍在人間,所以「與諸菩薩以為眷屬」!

看看我們周圍都是人間的菩薩,人人都是無私的付出,付出不求回報還要感恩,讓我有機會可以付出。對於接受的對象,我們還要去感恩他,感恩他給予我們機會去體會人生的道理!看,無論是有機會讓他做,或是苦難人接受他的恩惠,他同樣都是對對方表示感恩!這就是菩薩。

所以我們人人周圍都是菩薩,這就是「與諸菩薩以為眷屬」,這就是我們的道侶,這就是我們的眷屬。

看我們的精舍,全球的慈濟人無不都是說「回來了,回到心靈的家!」這個大家庭是天下菩薩人的家,所以人間菩薩,全都是我們這個家庭的眷屬!所以我們要時時尊重感恩。

人和人之間都要有愛,這種的愛是「大愛」,是我們人人應該遵守的。

「佛教於人間生活化」--人間菩薩當然是生活在人間,人人能做出人間的典範,我們的生活是包括了一切的修養,包括了我們一切的形象典範;所以慈濟人開始來見習培訓,我們要教他如何走路,走路也是生活的一環;我們還要教他如何捧碗,端挽救是要吃飯,供給營養的形象威儀,我們也要學。所以吃食也是生活的一環!所以無論是走路、吃飯,或是喝茶,你要如何端茶杯?要如何喝茶?這都是生活化。…等等,也都要有規則!

我們如何對待人?我們如何善解?如何包容?在人間要如何知足?如何去造福?這都是在生活中。所以佛陀在人間生活化。

佛陀的教法非常的生活化,所以才能「法水長流,淨化人心」。法譬如水,人人的心地裡都有清淨的法水,我們的法水長流,我們要不斷、不斷來淨化人心。所以我們要好好在佛法中要很生活化,但是我們所有的行動都要有人格的典範,這就是我們的修行。我們要言教,也要有身教,所以舉手動作無不都是教育!

所以佛陀開啟了《無量義》的法門,前面說過:

第一功德--「四無量心,六波羅蜜」。

第二功德,就是要讓我們知道「諸法從一法而生」。

第三功德,就是要讓我們知道,我們要起勇猛心,我們人人雖然在凡夫生死中,但是我們安住在這裡;我們在這裡利用佛陀的教法,就如同一艘船一般,所以我們能利用這艘船自度,同時我們還能度別人。

雖然我們現在也是在人間芸芸凡夫界,只要我們能接受佛法,我們就得到一艘的慈航,我們就能夠在茫茫苦海當中,自度、度人!那是第三功德。


img5e562a8f26b75c9ef4952681f55a795b 

【無量義經集選】

第四功德不思議
諸佛護念於一心
雖未自度能度他
與諸菩薩為道侶


那接下來的第四功德也同樣是不可思議--

諸佛護念於一心,雖未自度能度他,與諸菩薩為道侶。

這意思就是要對我們說,我們聽經我們要受持;「聞經受持隨順不逆」,那就是「自利」。

佛陀的教法我們要信受奉行,聽了之後我們要受持,我們要隨順佛陀的教法,不可以逆道而行,這就是自利。我們了解之後,我們還能夠「轉復隨宜為他人說」,這叫做「利他」。我們知道多少,都能夠對他人說,這叫做「法的傳承」。

各位,希望我們大家學佛真的要學出這分「求佛覺道無上菩提」,我們要「追隨佛的芳蹤」,我們也要「以菩薩為伴侶」。只要我們順佛的道理,那就是自利。如此,我們就能夠自度,也能夠度他人。

我們要徹底地用心瞭解佛陀的教法--佛陀的教法是人間生活化,所以我們的法水要不斷長流來淨化人心。所以人人要時時多用心啊!

( 知識學習隨堂筆記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arongshu9&aid=48469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