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了凡四訓(第十五集)下
2009/04/13 20:07:20瀏覽724|回應0|推薦1

 

了凡四訓弘法講記

中國深圳

淨空法師講述

了凡四訓(第十五集)下

【然此就一節論之耳】

這是舉這一樁事情來說。

【他如非義之義。非禮之禮。非信之信。非慈之慈。皆當抉擇。】

是非的事情太多了,我們都要懂得。什麼叫做「義」?什麼是「不義」?我們都要有能力去辨別。什麼是「禮」?什麼是「信」?什麼是「真正的慈悲」?在這個裡面,譬如說有一個人做壞事、做惡事,決定要懲罰他,決不能夠寬恕他;有人寬恕了這個罪人,這個事情算不算是義?你一定要觀察這個人。假如這個人做錯事情被寬恕,這個壞人他反而膽子更大,他將來會做更多的壞事,使許許多多人受害,你這個寬恕是錯誤;如果你要是警誡他、懲罰他,他以後不敢作奸犯科,這是真正的義。這一種叫『非義之義』。『禮』是人人有的,但是要有分寸。用禮貌待人是禮;如果過分去恭維、去讚歎,這個人漸漸傲慢起來了,那就叫『非禮』。所以在日常生活當中,我們不能不謹慎,不能不細心。

信用很要緊,也要看狀況。如果顧全小信,這是信,因為顧全小信卻失了大信,那就錯了。聖人顧全大信,有的時候可以能夠放棄小信,這就叫『非信之信』。『慈』是慈愛,慈愛不能過分,過分往往變成不仁慈;『非慈之慈』。這些都是說你本來是好的,你用得不恰當。義是好的,你用錯了;禮是好的,你也用錯了;信用是好的,你也錯用了;慈悲是好的,你也錯用了。佛家常講「慈悲多禍害,方便出下流」,慈悲、方便是佛家教學最重要的方法。佛門常講「慈悲為本,方便為門」,怎麼會慈悲變成禍害,方便變成下流?用得不恰當,非慈之慈,非方便之方便,用錯了。第五段講「偏正」:

【何謂偏正。昔呂文懿公。初辭相位。歸故里。海內仰之。如泰山北斗。有一鄉人。醉而詈之。呂公不動。謂其僕曰。醉者勿與較也。閉門謝之。逾年。其人犯死刑入獄。呂公始悔之曰。使當時稍與計較。送公家責治。可以小懲而大戒。吾當時只欲存心於厚。不謂養成其惡。以至於此。此以善心而行惡事者也。】

呂文懿公,文懿是諡號,他的名字叫原,呂原,號叫逢源,他是浙江秀水縣人,生在明朝英宗正統年間,做過宰相。這個人非常之好,是個好人,是個忠厚的長者。他罷相回鄉的時候,『初辭相位』,這是告老還鄉,辭職之後歸故里,還鄉的時候。雖然辭去宰相的職務,他老人家的德行、事業,『海內仰之,如泰山北斗』,就是得到社會大眾的尊敬,如同仰慕泰山北斗一樣,這兩個是形容詞。

有一次他遇到一個鄉人,同鄉的人,酒喝醉了,罵他。『呂公不動』,聽了酒醉的人罵他,他不動心,告訴他的隨從:「他醉了,不要跟他計較,不理他」,『閉門謝之』。過了一年,這個人犯了死刑,被關到監獄裡。呂老先生聽到這樁事情開始後悔,他就說:「假使去年他酒醉罵我的時候,我要是把他送到官府去治他的罪,這種小的懲罰,使他能生起戒心,他就不至於做出更大的壞事。」他說:「當時我只是想存心於厚道,沒有想到這樣反而養成他的過惡,以至於此。」這樁事情是善心做了惡事。

【又有以惡心而行善事者】

再講一個相反的。

【如某家大富】

有這麼一個大富人家。

【值歲荒】

遇到荒年。

【窮民白晝搶粟於市。】

『粟』是糧食、稻米。荒年,窮人白天搶糧食。這個大富人家,他家裡有糧,窮人到他家來搶糧。

【告之縣。縣不理。】

這個富人向縣府告狀,縣官沒有理會。

【窮民愈肆】

這些窮民來搶劫的,愈放肆了。

【遂私執而困辱之。眾始定。不然幾亂矣。】

這個富人逼得沒有辦法,自己在家裡頭私設刑堂,把這些搶劫的人抓來審判,懲罰他,這樣把搶劫平定了。不然的話,這就變成暴民,會把社會治安擾亂了。這是舉一個例子,他是以惡心做了一樁好事情。

【故善者為正。惡者為偏。人皆知之。】

這大家都知道。

【其以善心而行惡事者。正中偏也。以惡心而行善事者。偏中正也。不可不知也。】

如果對於這些道理、事實真相了解不夠透徹,往往我們自以為是善事,未必是真善,所以行善講求可多了。底下一段說:

【何謂半滿】

你行善,善的功德是不是圓滿的?還是只有一半?

【易曰。善不積。不足以成名。惡不積。不足以滅身。】

這是舉《易經》上兩句話,善跟惡都是靠積,報應才會現前。

【書曰。商罪貫盈。】

這是《書經》上一句話,商朝末年造的罪孽太多,所以武王起義滅了殷商。底下用比喻來說明:

【如貯物於器】

儲藏東西在器皿裡頭。

【勤而積之。則滿。】

我們很勤快,常常累積,它就滿了。

【懈而不積。則不滿。】

『懈』是懈怠;不常常去積存,它就不會滿。

【此一說也】

這是講「半善」、「滿善」的一種說法,這個說法要知道,那就是勤而積,你的善是圓滿的。如果你懈怠,偶爾遇到,行一點善,並不是把心放在利益一切眾生上,你做的這個善只有半善,不能夠做到圓滿,這是一個說法。下面又有一個說法,他舉一個例子:

【昔有某氏女入寺】

這是說從前有一戶人家的女子到寺廟裡。

【欲施而無財。只有錢二文。捐而與之。主席者親為懺悔。】

這是個貧女,身上只有兩文錢,她把這兩文錢都拿出來捐獻給寺廟裡。寺廟的住持,『主席』就是住持和尚,親自來給她誦經懺悔。

【及後入宮富貴。攜數千金入寺捨之。】

過了幾年,這個女孩子被選到宮廷裡面做了嬪妃,享受人間的富貴。她帶『數千金入寺捨之』,這次到廟裡面,大概也是來還願的;年輕的時候在這個廟裡面,常常到廟裡燒香許願,這一生果然富貴了,再到廟裡面來燒香,帶了許許多多的財物來布施。

【主僧惟令其徒回向而已。】

這個住持和尚不親自給她迴向,叫他的徒弟代表給她迴向就可以了。

【因問曰】

這個女孩子就問:

【吾前施錢二文。師親為懺悔。】

她說:我從前年輕的時候到這裡來,我布施兩文錢,師父親自為我懺悔。

【今施數千金。而師不回向。何也。】

今天我到這個地方來,帶了幾千兩銀兩來供養,老師父您不給我迴向,為的是什麼?

【曰】

老和尚說:

【前者物雖薄。而施心甚真。非老僧親懺。不足報德。今物雖厚。而施心不若前日之切。】

從前妳到廟裡來燒香拜佛供養兩文錢,妳的心真誠,我不親自給你懺悔,不能報妳的德。今天妳帶的供養雖然豐厚,妳的心不像從前那樣的真切。

【令人代懺足矣】

我讓我的徒弟代表給妳懺悔就可以了。這裡面我們要細細想想。

【此千金為半。而二文為滿也。】

這個善,心真,布施雖少,妳得的善福是圓滿的。心不誠,她做了嬪妃,我們俗話講做了娘娘,免不了帶著富貴貢高傲慢的習氣,妳的德就損掉了;這個時候來拜佛,前呼後擁,不可一世,實際上妳修的福才半善而已。下面了凡先生又舉了一個故事:

【鍾離授丹於呂祖】

漢鍾離,八仙之一,他要度呂洞賓,教給呂洞賓:

【點鐵為金。可以濟世。】

你要想救濟窮苦的人需要錢,他有一套法術能夠「點鐵成金」。

【呂問曰。終變否。】

呂洞賓就問:我把這個鐵變成金,會不會還原,這個金又變成鐵?

【曰。五百年後。當復本質。】

漢鍾離說:五百年之後,還會還原。呂洞賓就說:

【呂曰。如此則害五百年後人矣。吾不願為也。】

我不幹這個事情,我不需要。

【曰】

 漢鍾離就說:

【修仙要積三千功行。汝此一言。三千功行已滿矣。此又一說也。】

他講「半」跟「滿」舉了三個例子,三種說法。所以,我們自己要想一想,我們修善積德,到底我們的善,是滿善還是半善?我們現前得的果報,是圓滿的還是有欠缺的?「半」就是欠缺,這個事情不能不知道。學佛的人一般本質都好,心都好,非常可惜,他沒有這個智慧,沒有這個見識,所以在理論、方法上有了偏差,往往修善,得的果報不圓滿,道理都在此地。我們不讀這些書,你怎麼能想得到?希望我們念了之後,回過頭來想想自己一生所作所為,應該得什麼樣的果報。好,就講到此地。

網站>淨空法師報恩講堂>

( 知識學習隨堂筆記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arongshu9&aid=28462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