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二十五)「三世諸佛,依般若波羅蜜多故,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2014/10/12 10:14:27瀏覽13101|回應0|推薦2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二十五)

惟覺法師開示

  「三世諸佛,依般若波羅蜜多故,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所謂「三世諸佛」,指經過三大阿僧祇劫修證成佛,如釋迦牟尼佛「三祇修福慧」,修圓滿了,就成佛了。再擴大解釋,指過去世、現在世、未來世一切諸佛。

  「依般若波羅蜜多故,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想成就無上正等正覺、想成就佛智,必須依靠般若波羅蜜多,才能得到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一個是聲聞、一個是緣覺、一個是菩薩、一個是佛,這四個層次都必須要有般若;聲聞有聲聞的般若,菩薩有菩薩的般若,佛有佛的般若。聲聞的般若,就是證到我空;菩薩的般若,就是證到法空,都是要有般若;佛的般若,虛空粉碎,空也不執著,契入實相,才證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無上正等正覺。所以,這三個層次、三個境界都不一樣,但都是般若。

  能觀的這一念觀智,照見五蘊皆空,這就是返照自心、這就是般若。真正達到五蘊皆空的境界了,就是菩薩的境界。所以,菩薩的境界還有一個空,照見五蘊皆空,有能照、所照,隨時都可以入到空性。如來的境界,是證到了空又不執著空,虛空粉碎,如禪宗祖師所說:「有佛處不得住,無佛處急走過。」這個境界是什麼呢?就是「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什麼叫作「阿」?翻譯成中文,「阿」字就是「無」的意思。「耨多羅」翻譯成中文,意義就是「上」。「三」,就是「正」。「藐」,就是「等」。「菩提」,就是「覺」。把它連貫起來,就稱之為「無上正等正覺」。

  用什麼方法才能證到無上正等正覺呢?就是「依般若波羅蜜多故」──聲聞、緣覺「依般若波羅蜜多故」,證到偏空;菩薩「依般若波羅蜜多故」,證到法空;如來「依般若波羅蜜多故」,空有不立,所以空也不執著,契悟中道實相,見到我們這一念心性,這就是「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義譯為「無上正等正覺」。

  佛法始終不離開覺性。「佛」是什麼意思?「佛者,覺也」,還是這個覺。「覺」,就是我們自己的靈知靈覺、靈明妙覺,也就是佛性、也就是空性、也就是本來面目、也就是清淨法身佛。總之,離不開當下這一念覺心、覺悟的心性;如果沒有這一念覺悟的心性了,那就是一個木頭。

  菩薩,就稱之為「覺有情」。什麼叫作「覺有情」?是覺悟的眾生,而不是在迷的眾生。「有情」是什麼?「有」就是有情識,「情」就是想念,有情感、有意識的存在。凡是一切有情識、有想、有念的動物,都稱之為眾生。

  眾生是在迷,有想、有念。每個人的想法不一樣,念頭很多,想財、色、名、食、睡……這就是在迷的眾生。菩薩不是想財、色、名、食、睡,而是想慈、悲、喜、捨,想普度眾生,想上求佛道、下化眾生,所以是大道心眾生。

  凡夫成天都在想名利、是非、人我、欲愛、家庭、兒女、夫妻、父子,乃至於車子、田地、房產……都是在起這些心念,所以名為「不覺」,從來沒有使這一念心清楚明白過,也不知道能想的是誰?始終沒有回光返照、始終沒有返本還源、始終是在背覺合塵,這就是凡夫,稱之為不覺。

  過去是不覺;現在聽聞佛法、落實修行,就開始覺悟了。所以,不要認為自己是薄地凡夫而妄自菲薄。我們從早上到晚上都是善法,怎麼是薄地凡夫呢?我們皈依為佛弟子、又受了戒、又發了大願,凡夫眾生不知道什麼是戒,所發的願大多是希望名利財色愈多愈好,和我們所想的完全是背道而馳。

  我們現在是始覺,開始覺悟了,還覺悟了諸行無常、諸受是苦、諸法無我、涅槃寂靜,還覺悟了大乘一法印……這樣,就不同於凡夫了。凡夫完全不了解這些道理,成天都在醉生夢死當中,而我們建立了正知見,這個就是覺。

  而外道邪知邪見,稱為「邪覺」。有些修道的人說:「道在火宅,道在白衣,出家眾沒有道了。」還說釋迦牟尼佛、阿彌陀佛都是無極老母、瑤池金母化出來的;佛教徒念「南無彌勒尊佛」,他們認為彌勒尊佛太小了,要念「南無太佛彌勒」,認為要與眾不同。佛教有三寶,一貫道也有一個三寶,他的三寶是什麼?「關、印、訣」。關,就是玄關一點,兩眉當中點一下:「老師一點道,閻王老子嚇一跳,地獄除名,天堂掛號。」耶穌教說世間上的一切,都是上帝創造出來的,這些都是不正確的知見。佛法告訴我們,諸法緣起,緣起性空,本性是無始無終、不去不來。不了解這一些道理,始終在心外攀緣、心外求法,都是邪知邪見、都是邪覺──這一念靈知靈覺的心由於錯誤的知見就邪掉了。

  有一些外道經常預測世界末日到了,要到天國去了,要趕快奉獻上帝,藉此詐騙大家的錢財。結果大眾的錢財統統給他了,時間一到,也沒看到天國,才知道上當了。現在外面的邪知邪見很多,不但是外面,連佛教裡面也有,稱為佛教裡面的外道。這一些都是邪覺。所以,一個是不覺,一個是邪覺。

  聲聞乘、緣覺乘二乘聖者,斷了六個根本煩惱,自己了生死,證偏空涅槃。就凡夫而言,二乘真正是正覺,因為凡夫在生死當中是不覺,外道是邪覺,相較而言,二乘的聖者當然是正覺。然而,若和佛、菩薩比起來,還是偏到一邊去了;偏空涅槃,對於真如實相來講,就好像在大海當中取一個水泡以為是大海,而不知道真正的海水無量無邊地廣大。二乘聖者「觀三界如牢獄,視生死如冤家」,自己要趕快脫離生死,證到涅槃,絕對不來三界了。一切努力都是為自己要了生死,跟佛菩薩比起來心量狹小,所以是偏。

  例如,我們認為身在台灣,在台灣呼吸,而實際上全世界的空氣是眾生所共享的;空間也是如此,廣大無有邊際,也是我們共同所享有的。但一般人認為台灣是台灣的空間、大陸是大陸的空間、日本是日本的空間……,不了解自己享有廣大無邊的空間。就如同二乘不知本性本空,另外執取一個偏空,入到偏空裡面,這個空是不究竟的。既然是不究竟,就是偏到一邊去了,所以稱之為「偏空涅槃」。入到偏空涅槃以後,阿羅漢經四萬大劫、緣覺經二萬大劫,還是要出來。所以,偏空涅槃只是一個化城,不是究竟。

  相較於菩薩,二乘聖者心行不廣大、心行不平等,不知道菩提在煩惱當中、不知道涅槃在無明當中,不知道「一切地水是我先身,一切火風是我本體」,不知道一切眾生皆是自己的親眷,所以心行不平等、心量不夠廣大,和佛菩薩比較起來還差很遠。菩薩是冤親平等,「無緣大慈,同體大悲」,始終在三界當中來來往往,不出三界、不入三界,什麼原因呢?離開三界,沒有眾生可度,無法圓滿福慧功德;因為有眾生,才能圓滿福慧。

 

【中台世界】中台山月刊師經論開示

( 知識學習隨堂筆記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arongshu9&aid=181089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