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常將他人好處想--見賢而思齊
2014/07/20 10:51:32瀏覽434|回應0|推薦3

常將他人好處想

尺有所短,寸有所長,每個人各有其優點和缺點,
聖賢有「見人之一善而忘其百非」之德,
古人亦云:「見人不是,諸惡之根」。
好見人之惡者,心量狹小,常處於憂惱之中;
喜見人之善者,心量廣大,常處於清涼世界。
經云:「心清淨故世界清淨,心雜穢故世界雜穢。」
以什麼樣的眼光看世界,決定我們看到了什麼;
常將他人好處想,我們就能看見世界的美好!

 

見賢而思齊--覺大和尚開示

編輯部整理

  
  一般人心量很狹小,看到別人事事順遂,就心生嫉妒;或者為了一點小事,心生芥蒂,始終放在心裡,甚至公報私仇。這種報復之心、小人之心、眾生之心,就是三塗惡道的因,將來就感惡果。所謂「未成佛道,先結人緣」、「冤家宜解不宜結」,如果跟人結了惡緣,將來就是怨憎會苦,徒增煩惱。所以,平時要多讚歎、多欣賞他人的好處,不要嫌棄別人的缺點,乃至阻撓別人做事。

常自見己過 與道即相當

  佛法教導我們:「當隱惡揚善,不得伐勞顯己之功。」只講好話,不講壞話,也不要講別人的隱私、缺點,這就是「隱惡揚善」。憨山大師亦云:「休將自己心田昧,莫把他人過失揚。」如果你講了別人的過失,聽到的人又以訛傳訛。你講一點,人家就傳兩點;你本來只是有一點點懷疑,就去講給別人聽,聽到的人便以為真的就是這樣的。所謂「三人成虎」,本來沒有這件事,經過三個人講,假的也變成真的。

  六祖大師云:「吾之所見,常見自心過愆,不見他人是非好惡。」經常檢討、返照自己,看看自己心當中有沒有貪心、瞋心、癡心、慢心、疑心這一些罪過,而不是往外看他人的過失。什麼原因呢?因為當自己的眼光、心念時時刻刻都在看、在監督別人,看別人有沒有過失,忘了觀照自己的心念,這樣就不是一個修行的人了。自己這個心都在攀緣,沒有收回來。

  修行人要往內照,不要看別人,別人好也好、壞也好,是別人的事情;不能因為別人不好,自己就灰心:「怎麼搞的?這個團體不能待了。」自己就退失菩提心了!一般人往往都有這個毛病。所以,時時刻刻要看自己的心念,是善念?是惡念?是雜念?是無念?反省自己還有多少習氣、過失要去除;有了過失,馬上就要知慚知愧。以前蕅益大師在禪堂裡坐禪,坐了三年,左右鄰單姓誰名誰都不知道,就是綿綿密密地返照這個心,這就是我們修行的一個榜樣。

  「常見自心過愆」,只見自己過,不見他人過,這樣子就有進步,這樣子就沒有是非。如果每個人都是這樣做,團體中哪裡還有是非?團體就和合了。所以,「常見自心過愆」,這是修行的一個開始。

  「不見他人是非好惡」,不看他人的是非、好惡,因為你看別人是看不完的。有些人重視別人的肯定,經常想來想去、患得患失、疑神疑鬼,恐怕別人看不起自己、排斥自己、藐視自己,始終在打這些妄想,這就不是修行人。別人說我的壞話,是在成就我;說我的好話,是在護念我。對於別人言行上傷害自己的事情,要學習去原諒;自己對待別人的言行,要時時反省。嚴以律己,寬以待人,始終不責怪別人,始終原諒別人、檢討自己,這個心要始終返照自己,這就是真修。

擇善而從之 不動即淨土

  所以,在一個團體當中要敬業樂群,不但要尊重自己,還要尊重他人,要愛護這個團體,不說彼此的是非,使每個人都能和合發心。儒家說:「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又云:「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看到人家好,要向他學習,不要嫉妒、排斥人家;看到人家的缺點、過失,不要看不起他,或是諷刺人家,要馬上檢討反省。所以,平時是往外看,現在要往內看。往內看就是進步,往外看就是分別、就是是非、就是煩惱。每個人都有他的優點、好處,假使你把每一個人的長處都學會了,就成賢成聖了。

  修行是修正自己,要經常檢討、反省,不是修正別人,所以六祖大師說:「若真修道人,不見世間過。若見他人非,自非卻是左,他非我不非,我非自有過。」「若修不動者,但見一切人時,不見人之是非善惡過患,即是自性不動。善知識!迷人身雖不動,開口便說他人是非長短好惡,與道違背。」假使能見自己過,就找回自己了,如果沒有檢討反省的力量,自己就不存在。古德亦云:「聖人過多,賢人過少,凡人無過。」如果每個人都能自我檢討,而不去計較別人的過失,不評判別人的是非,自心就是一片無諍的淨土,無時無處不清涼!

【中台世界】>>中台山月刊175

( 知識學習隨堂筆記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arongshu9&aid=15240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