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因果教育:文昌帝君陰騭文廣義新譯(43)敬老憐貧。措衣食,周道路之飢寒。
2017/09/25 08:01:32瀏覽605|回應0|推薦3

因果教育:文昌帝君陰騭文廣義新譯(43敬老憐貧。措衣食,周道路之飢寒。

清朝崑山周夢顏安士氏述/民國蓬島思尼子新譯

敬老憐貧。

【發明】衰老是人人都不能避免的,而且又是最使人感到悲傷的。頭部是鬢髮蒼白、牙齒脫落,身體瘦得皮包骨頭;筋像繩,背像弓,不忍再去回憶過去的種種情況;眼睛又昏花,耳朵又重聽,坐立起身常須別人的扶持。因此,看見老人只能生起恭敬心,不能生厭惡心。如果對老人厭惡而不恭敬,就會輪到你衰老!如果對老人厭惡而不恭敬,只怕你還活不到老的時候就要早夭!

貧窮真是悲哀啊!人家都是豐衣足食,而只有他是飢寒交迫;人家都是稱心如意,而只有他是貧苦交加。雖然貧困的原因也是自己所造的,但假使有能力救濟而不去救濟(這是造下後世貧困的前因),後世不就成了別人憐憫的對象嗎?

救濟貧困的人,這是憐憫他們的現在世;勸導他人布施,這是憐憫他們的未來世。

【下附徵事】

 牛殺三人【法句喻經】

  佛陀在世的時候,有一個商人名叫弗迦沙,因為進入羅閱城時,在城門內被一頭母牛用牛角觝死。牛的主人非常恐懼,趕快將牛賣掉。買牛的人牽牛去喝水,牛又從後面把他觝死。他的家人憤怒地把牛殺掉,而後賣了牠的肉。有一個農夫買了牛頭,偶然在樹下休息,把牛頭掛在樹上,一會兒繩斷頭落,也被牛角刺死。這時,瓶沙王以這件事請問佛陀,佛陀說:「從前有三個商人,借住在一個老婆婆的房子,本來應該付給她房租,但三人因為老婆婆孤單無能,趁她外出時偷偷地逃跑。老婆婆隨即去追趕他們,三個人罵說:『我們以前已經給妳了,為什麼又要索取呢?』老婆婆沒有辦法,只能極度怨恨地詛咒他們:『願我來世遇到他們時,一定要殺死他們。』當時的老婆婆就是現在的母牛,三個商人就是弗迦沙等三人。」

【按】這就是年老而貧困的人。既欺負她年老,又欺負她貧窮,說的就是弗迦沙等三人啊!正當因緣交會時,不償還又要等到何時呢?

 鬼能止焚【其親面述】

  杭州的袁午葵,名叫滋,平生喜愛布施。正好在「三藩之亂」的時候,浙江被擄走的婦女非常多,袁午葵曾經花盡錢財把她們贖回。又刻印許多有效的藥方,以及格言、因果報應的善書勸世。康熙五年,袁午葵的婢女煮茶時,把熱炭放在木桶裡,火還沒有熄滅,而桶子放在樓上的床邊,很少人會去。袁雖然有個女兒臥病在隔壁,並沒有人知道。這時,病女忽然看見死去的老婆婆在白天現身,用指甲刺她的臉。她非常恐懼,急忙大聲喊叫。於是家人爭相趕到,才發現木桶已經燒成灰燼,床也已經燒了一半,馬上就有蔓延的趨勢,因此合力把火熄滅。原來死亡的老婆婆剛來時已經六十歲了,袁午葵因為她沒有孩子,就慰留她;住了幾年,她的丈夫也來了,袁又把他留下來贍養,因此夫妻非常感念他的恩德。他們死的時候都達到八十歲。有見識的人都說,這是老婆婆現身來報答恩德。

【按】這也是年老而貧困的人。既憐惜她年老,又憐惜她貧困,使他們夫妻都能得到歸宿,陰德不就是很大嗎?

措衣食,周道路之飢寒。

【發明】飢寒交迫地流落在外地,就與在家而貧困的人不同。如果不是長期寄居他鄉的人錢糧缺乏了,就是遇到患難的事,情勢急迫,無處求救。他們對於衣食,實在是有得到幫助就可以生存,沒有得到幫助就會死亡的趨勢。如果能夠周濟他,那麼我所花費的雖然有限,而他所獲得的利益卻是沒有窮盡啊!

【下附徵事】

 餓夫酬德【左傳】

  晉國的趙宣子在首陽山打獵,看見桑樹蔭下有一個飢餓的人,知道他已經三天沒有吃東西,就拿出食物給他吃,但是他只吃一半就不再吃了。問他是什麼原因,他回答說:「是想要拿回去給老母親吃罷了!」宣子就叫他吃完,而後又送他一碗飯和肉。後來靈公想要殺宣子,埋伏士兵在門內打鬥,宣子幾乎快被殺死,忽然有一個穿著甲冑的士兵,反過來把他救出去。宣子問他為何要這麼做?他回答說,自己就是桑樹蔭下的餓人。再問他的姓名和居處,他卻不告而退。有認識他的人說,這個人就是靈輒。

【按】一碗飯的恩德,可以免人於死;一件衣袍的眷戀,足以延長生命。誰說布施衣食的人只是濟助道路上飢寒的人呢?

 速得貴子【功過格】

  馮琢庵的父親平生喜歡行善,在一個嚴冬的早晨外出時,在路上遇到一個人倒臥在雪地裡;上前用手一摸,身體已經僵硬了一半。於是脫下身上的皮袍為他穿上,又供給他飲食,如此關懷備至。不久,夢見東嶽大帝說:「你命中本來沒有兒子,因為救活人命是出於至誠心,上帝特派韓琦(1)來做你的兒子。」後來生下琢庵,就取名為琦,年輕時就流露出聰明天賦,二十歲進入中書、秘書兩官署,三十六歲就當上宰相。

 (1)韓琦:宋朝天聖五年進士。西北邊事起,琦與范仲淹率兵拒戰。封魏國公。琦為相十年,臨大事,決大議,雖處危疑之際,知無不為。

【按】我的鄉里向來就有同善會,除了送錢以外,每年冬天又會買舊棉胎,來贈送給寒冬沒有棉衣被的人。剛開始是由浙江中部的袁午葵提倡成立的,後來午葵回去浙江,接下去施行的人,只有高子甸、九輩,幾個人而已。

  >>續載中……

網站首頁>淨空法師報恩講堂>佛陀教育雜誌478

( 知識學習隨堂筆記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arongshu9&aid=1085969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