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金剛經講義節要述記(191)佛告須菩提。是經名為金剛般若波羅蜜。以是名字。汝當奉持。
2017/03/20 09:31:18瀏覽166|回應0|推薦3

金剛經講義節要述記(191

法師講述  講記小組整理

六一、總示名持 示能斷之名

佛告須菩提。是經名為金剛般若波羅蜜。

六二、示持經之法

  以是名字。汝當奉持。

  尊者為大眾請示經題,便於我們在日常生活中得到修行的綱領。世尊非常慈悲,有求必應,將此經題為我們宣說出來,經名是『金剛般若波羅蜜』。經題的大意前面已經說過,此處省略,不再贅述。

  世尊用下文兩句話囑咐我們,『以是名字,汝當奉持』。

.此是令人,顧名思義,因名會體。要知經義,皆是「應無所住」。所以急當斷除我見,則煩惱障除。而業障、報障,亦隨之而皆除矣。三障消除,則法、報、應,三身圓現。

  『此是令人,顧名思義,因名會體。要知經義,皆是「應無所住」。所以急當斷除我見,則煩惱障除。而業障、報障、亦隨之而皆除矣。三障消除,則法、報、應,三身圓現。』此段是解釋世尊對我們的教誡,教我們由經題聯想本經所說的義理,「受持讀誦」,此是最低限度之功夫。

  如果不能從經題聯想經中所說的義理,所開導的教訓,縱然讀誦,也得不到利益。假使功夫深一點的人,就「因名會體」,方是受持深者。正如襌宗六祖惠能大師聽五祖講《金剛經》,講到「應無所住,而生其心」,就經文而言,大概只講到四分之一,他就開悟,明心見性了。

  「因名會體」,惠能大師做到了。何以他能做到?三學、三慧,圓融成一體,就能入此境界。我們聽經,僅僅做到「顧名思義」,遠遠不夠,還要能想到經典裡的教訓,發願依教奉行。

  本經最重要的開示,就是「應無所住」。此句在本經,可以說是徹始徹終最要緊的一句經文。我們一定要能想到《金剛般若》是六百卷《大般若》之中心。「無住」既然是金剛般若的核心,當然也是六百卷般若之中心。由此可知,「無住」二字之重要性,我們要認真去做。「無住」就是不執著,不執著法相,不執著非法相,空、有兩邊都不住,此即是金剛般若波羅蜜。能有一分二分不住,就能得一分二分的利益。煩惱輕,智慧長,即是真實的利益。

  何以惠能大師能明心見性?他聽了之後,明白了,空有兩邊皆放下,很高明。真正放得下,一聞就開悟,一悟就放下。一放下,就證果,是故「急當斷除我見」。我們要將「斷我見」看作最重要的事,決不能稍有猶豫。斷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在此下真功夫。

  我見我相要是斷了,四相四見都斷了。煩惱障除了,不但見思煩惱沒有,塵沙煩惱也斷了,無明煩惱一定也能破幾分。四十一品無明,能破一分二分,業障消了,報障自然也消了。業障是見思煩惱,報障是六道輪迴的果報。報障斷除了,就已經超越六道輪迴,不在輪迴之中,已經了生死出三界了。身體雖然在,不妨礙,並非證得此境界,人立刻就要死了,而是生死沒有了,六道輪迴沒有了。

  我們身體還在娑婆世界,是菩薩身,俗話講搖身一變,就從凡夫變成菩薩。菩薩乘願再來,在此世間住世長久或短暫,隨意自在。想多住幾年,亦不礙事;想立刻走,就走得了。住世的久暫,不為別的,久暫在緣,在眾生那一邊,自己對世間毫無留戀。眾生有感,就多住幾天;緣盡了,眾生不願意學,就到西方世界去了。此時生活空間拓開了,盡虛空遍法界是生活的空間。那一個世界緣成熟了,就現身在那個世界,正如《普門品》說的,「應以什麼身得度,就現什麼身」。不只現一個身。若有很多的世界眾生機緣皆成熟,就現很多身,隨心應量。如《梵網經》說的「千百億化身釋迦牟尼佛」。一入此境界,就能千百億化身。凡夫無法現第二個身,因為凡夫執著這個身是我,另外一個身就不是我,是故永遠死在這個身上。真可憐!

  破了四相,無我相、我見。「無我」,就能現無量無邊身,道理在此。因此《金剛經》消業障特別有效,問題是要真的去做,不是把「應無所住,而生其心」念幾遍就消除了。真正消除就得大自在。

  「三障消除」,「三身」就現前,就「圓現」。一即是三,三即是一,即是圓。只要四相、四見一破,這個身還在世間,就如同六祖惠能一樣。能大師開悟,見性是在二十四歲,《壇經》上記載,他在黃梅得法之後,即是「三身圓現」。我們現在的身是業報身,覺悟之後,身見沒有,我見、我相破了,就轉業報身為圓滿的三身。此身是「自受用報身」,也是「他受用報身」,對一切眾生而言是「應化身」,對其本體來說就是「清淨法身」。一即是三,三即是一,其利益殊勝,真正不可思議。

  惠能大師之後,不是沒有見性的,而是沒有像惠能大師那麼快速、那麼殊勝,的確沒有。然在其修學過程中,假以時日,每個朝代,都有幾個見性的,真正是難能可貴。其中的道理就是我們常講的「看破、放下」。金剛般若徹始徹終就是教我們看破放下。

.必須將「不住六塵生心」,放在心中,時時觀照起心動念。倘於六塵少有觸著,便當機立斷,堅持不懈。至誠懇切,求三寶哀憐攝受,放光加被,助我之力。念佛不得力,亦全由未在此中用功也。

  『必須將「不住六塵生心」,放在心中,時時觀照起心動念。倘於六塵少有觸著,便當機立斷,堅持不懈。至誠懇切,求三寶哀憐攝受,放光加被,助我之力。念佛不得力,亦全由未在此中用功也。』此段將「汝當奉持」的具體辦法簡單說明,即「不住六塵生心」。不住六塵,而生其心就是「應無所住」,講得具體,就是「不住六塵」。「六塵」是色、聲、香、味、觸、法。時時觀照我們起心動念有沒有住在六塵境界上。事實上,我們一定會住。不住就成菩薩,成佛了。凡夫很苦惱,住而不能覺察。真正修行用功的人知道自己住,他比我們高明多了。我們先要覺悟,知道自己著相,住相了,就是開始覺悟了。

  在起心動念處,「倘於六塵少有觸著」。我們不是少有觸著,而是觸著太多,真是無量無邊,深厚的習氣。因此,要知當機立斷,不能等待,當下就要斷除。如何斷法?能當機立斷就成功了。假使斷不了,也不知如何當機立斷,就用念佛方法。才覺心裡有住,念頭立即轉到「阿彌陀佛」,讓我們的心不要住在六塵的塵境上,將它轉成佛號。這比襌宗容易得多,宗門的修行方法是要斷念頭。

  我們將念頭轉成阿彌陀佛,依然有住,住在阿彌陀佛上。這有何好處?好處很大,因為念頭轉到阿彌陀佛,阿彌陀佛不在六道,也不在娑婆世界,而在娑婆世界的西方過十萬億佛國土,那裡有個極樂世界。所以,我們念頭一轉,就從娑婆世界轉到阿彌陀佛的極樂世界。此法不僅妙且亦不難,人人都可以做到,能如此修行,此生中不斷見思煩惱,不離四相,亦能出三界,永脫輪迴。

  到了西方極樂世界,正如古大德所說,「但得見彌陀,何愁不開悟」。我們把破四見、破四相、斷煩惱,明心見性這些事留到西方極樂世界再辦。見到阿彌陀佛,再辦這些事就很容易。在此世界非常難辦成,是故先求往生極樂世界,立刻就入金剛般若之境界。

  宗門大德常說,「不怕念起,只怕覺遲」。念起,就是住六塵境界,即著相。不怕念起,要覺得快、轉得快,第一念是五欲六塵,第二念就轉成阿彌陀佛,方是真正會用功之念佛人。雖然如此,我們還是要至誠懇切求三寶加持。念頭轉得快,就是至誠懇切;念頭轉慢了,就無誠意,亦無懇切。念頭轉得快,阿彌陀佛與十方一切諸佛如來一定照顧你,能感得諸佛護念,放光加被,如此我們得的助力就大。

  佛的加持有顯加、冥加。「冥加」是冥冥中加持,自己不覺得。功夫得力時,自己很明顯會感覺到佛力加持。佛時時刻刻都在身邊。借用一句宗教術語,「上帝與我同在」,諸佛菩薩確實與我同在。念佛功夫不得力,追究其原因,就是《金剛經》上講的「著相」。沒有真正看破放下,心還住在六塵,念阿彌陀佛不可能得力,不可能有感應。若念佛功夫不得力,仔細研讀《金剛經》,希望藉著金剛般若波羅蜜,幫助我們無住,幫助我們看破放下,老實念佛,那才是念佛人學《金剛經》之目的。

.吾人修行,必須於一切染緣,所謂六塵者,依此經能斷、奉持二義,當機立斷,堅持不懈,降伏習氣。庶幾有一心不亂之可能,而往生極樂,徑登不退,不難也。

  『吾人修行,必須於一切染緣,所謂六塵者,依此經能斷』。羅什大師譯經是用意譯的。本經玄奘大師亦有譯本,經題是《金剛能斷般若波羅蜜多》,梵文的原文上有「能斷」二字。「金剛」比喻堅固、鋒利,能斷一切物;一切物不能破壞金剛。以金剛比喻般若智慧。我們要依金剛般若智慧斷一切染緣。

  『奉持二義,當機立斷,堅持不懈,降伏習氣』。經題中之「能斷」,世尊囑咐我們「汝當奉持」,要把能斷、奉持二義記住,此是佛對我們的教誨。「當機立斷」是信心清淨,絲毫疑惑都沒有。「堅持不懈」是功夫,就是淨宗講的「淨念相繼」,這是功夫。「降伏習氣」是效果,見思煩惱的習氣,雖沒有滅斷,然能伏住,不起作用,即是成就甚深的襌定功夫。

  『庶幾有一心不亂之可能』。我們以此方法念佛,才有可能得一心不亂。事一心不亂是相當深的襌定;理一心不亂是明心見性,功夫更深。如果得事一心不亂,往生西方極樂世界是方便有餘土。得理一心不亂,生西方極樂世界是實報莊嚴土,品位都非常高,所以『而往生極樂,徑登不退,不難也』。

  縱然我們無法達一心不亂,能將煩惱習氣伏住,心得清淨,念到功夫成片,一切時、一切處,心裡只有一句阿彌陀佛,除這一句阿彌陀佛之外,所有一切妄想、牽掛、憂慮都放下了。能念到如此功夫,就決定得生凡聖同居土。上乘的功夫,我們未必有把握得到,只要真的肯放下,功夫成片則人人皆可得到。世尊在本經說的事實真相,「凡所有相,皆是虛妄」,「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假使我們真的肯定,承認一切都是假的,焉有放不下的道理!只要肯放下,功夫成片不難。

  古德所謂「萬修萬人去」,此話一點都不假。念佛不能往生,就是放不下,還有牽腸掛肚的事不肯放下,那就沒法子。帶業往生,功夫成片的人見思煩惱沒斷,塵沙煩惱沒斷,無明煩惱沒斷,都帶著往生。事一心不亂,見思煩惱斷了,塵沙煩惱、無明煩惱沒斷,帶業往生。念到理一心不亂,見思、塵沙都斷了,無明有四十一品,才破幾品,還得帶幾品,還是帶業往生。《華嚴經》上,華藏世界文殊、普賢,發願求生西方淨土,他們也帶業。他們是等覺菩薩,帶最後一品生相無明到西方極樂世界往生。所以諸位要知道,凡是生西方極樂世界,沒有一位不帶業的。等覺菩薩帶一品生相無明,還是帶業。

  過去有人說,帶業不能往生,一定要消業才能往生,弄得念佛人人心惶惶。西方世界只有阿彌陀佛不帶業。除阿彌陀佛之外,每個人都帶業,只是帶得多,帶得少而已。怎麼可以說帶業不能往生,那有這種道理。

  >>續載中……

  (《金剛經講義節要述記》講於1995.5新加坡佛教居士林及美國,「華藏講記組」恭敬整理。)

 

網站首頁>淨空法師報恩講堂>佛陀教育雜誌. 466

( 休閒生活網路生活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arongsh&aid=966128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