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20160614 先後合天之道
2016/06/21 21:02:04瀏覽829|回應0|推薦4
     

       
                        先後合天之道 
            有人認為「道」是包羅萬象,所有事物的展現都屬「道」的範圍。這觀念類似「一切法都是佛法」。依此解釋,凡是自然科學、社會科學、醫學、藝術、、各式各樣的學問都是道,都是佛法,都是真理。但任何一項窮我們一生都學不完,或我們沒能力學到「夠」的程度。所以有人認為百年的時間不夠,應該用幾億年來學修行。認為修行到最後什麼都會、什麼都懂。其實,這是以人類文明的角度來思考的結論。思考判斷的角度與方式,會影響結論。修人第一個課題是修行要修什麼?我們先天救教對內稱為道院,是   至聖先天老祖教導第子們修行先後合天之道的道場。道院是普通名詞,卻意含著     老祖說:『這裡才是道』。層級不夠,教人修行,猶如盲人引盲入火坑。好像不當給葯,會害了病人一樣。鋼琴老師不要有學過的學生,建商喜歡蓋新房子 不喜修建。尤其是被當成真理裝到腦袋的怎麼拿出來。當然講的人應負責,各人做事各人擔。不要認為自己一定是對的,如果承認自己有進步的空間,那就是有必須調整的部分,將來自己再進步,發現以前講過的,有應該修改的地方時,怎麼能夠把曾經聽過的人一個個都找出來修正?所以如果遇上想修行的人介紹他來向     老祖學習,我們自己不用擔負講錯的責任。求修後,   老祖及神聖仙佛會以各式各樣靈活的教導弟子們,端看我們有沒有心學習,有沒有反省的能力看到真正的自己?長不長眼看到自己需要修改的地方?
          道德經;『為學日增 為道日損』求學的人努力用功日有長進,日積月累,學識越越來越豐富。後面這一句,〔冷笑話:解釋為學道日日有損失,那就怪不得學道的人少,學佛的人多了。〕不如解釋為:修行學道,越學越不執著,越學越放下,越學越解脫。有沒有察覺,親友中,學位越高,越會盤算,越不孝順,越不快樂。這是因為學了人類功利社會的價值觀中不正確的部分,淵博的學識影響了判斷與情緒,所造成的。修人是放下的、快樂的,真心的,無所求的,無罣礙的,無拘無束的,與人為善的,不計較利害得失,依自己的判斷做應該做的事。什麼程度做什麼事,呈現出來的是我們檢討的機會。檢討一定要由四誡矜、躁、偏、急開始,有這四種現像,必定有什麼事、什麼觀念放不下。看一個人修的好不好,看他有沒有仙風道骨,不如看他有沒有犯四誡矜、躁、偏、急的毛病。看別人修的好不好,不如看自己有沒有犯四誡矜、躁、偏、急的毛病。    老祖弟子這四誡犯了自己也不知道,基礎沒打好,其他也只是空談。
       由一個冷笑話開始:〔後天之前是什麼天?答:明天。〕。如果沒把名詞說清楚,聽的人常搞不清楚意思。但是想要把名詞說清楚卻辦不到。學自然科學的人會知道,名詞要先定義,把意思定清楚。越是基本的名詞,定義時會用到定不清楚的無定義名詞。只能「說明」,沒法子「定義」。也就是說我們認為千真萬確的名詞的意思都不是那麼確定,一個名詞由同一個人用來表達,因為情緒、對像、時空的不同,有可能意思不一樣。盡可能把現在自己的意思的名詞先做說明,更容易溝通。除非講的人希望對方因迷惑而崇拜,故意不解釋清楚。讓聽者用自己的意思去揣摩,還以為了解講者整個意思,佩服的不得了,其實是聽者自己的見解。原來會的不必聽,聽不懂也不必聽,剩下的只有故事與笑話了。如果要把「先後天」做嚴格的定義,嚴格的範圍確定是辦不到的。不過我們可以試著用幾個角度來說明。
        由先後次序來分別,這個世界產生之前為「先天」,產生之後為「後天」。在這世界的日月星辰,山河大地形成前的世界又是怎樣?先天有生命?創世紀的上帝,開天闢地的盤古屬先天?祂所在的是不是一個世界?採石補天的女娲屬後天?可以確定的是先天一定沒有空間與時間。時間是由空間關係定的,沒空間就沒時間。沒有空間能不能是個世界?
      換個角度,自然屬先天,人為屬後天。大自然有風雨雷電,四時變化。人類行為有階級規範,合作、競爭。先天影響後天,後天也影響先天。「人定勝天」是鼓勵人們不要被惡劣環境擊倒,並不是人會勝過大自然。人類破壞了大自然一定會自食惡果的。人不能勝天,人要能順天,或是信天,適應大自然,而不是改變大自然。人能掌握的很有限,以飲食為例,我們可以決定吃什麼,可是怎麼吸收、怎麼拉,都不是我們可以決定。我們可以決定眨眼睛,我們不可以決定都不眨眼睛。我們可以決定呼氣吸氣,我們不可以決定都不呼氣吸氣。試管嬰兒只是在試管中受精,其餘所有事,懷孕、長大、出生都需要母體。科學是不斷進步中,不過對自然界的貢獻遠遠比不上對自然界的破壞。我們保養自己的身體,遠遠比不上我們對身體的糟塌。生病是我們不當使用身體造成了,甚至運動都造成運動傷害。另外我們愛護身體同時要愛護地球。
        如果說對這自然世界、人類社會的運轉有個規律,易經就是研究其中運轉變化趨勢的。【周易】稱為文王八卦,後天八卦。上經以乾坤卦為首,解說天地萬物。下經以咸卦為首,解說夫婦人倫。有人認為先天八卦沒有經,或經已失傳,只有圖,稱為伏羲八卦圖,只是卦位與文王八卦有不同,不認為有什麼學問、或道理。可是陽宅學卻用伏羲八卦。末學認為既然被稱為先天八卦在使用,必與先天有某種關連,不是我們後天的腦袋所能理解,不必急著去否定它。
      也有種看法,認為未分陰陽是先天,分了陰陽是後天。五歲以前的兒童心中沒有男女分別,屬先天,用腹部呼吸。七歲以上心中有男女分別,用胸部呼吸。      至聖先天老祖教弟子們靜坐稱先天做,就是教我們練回腹部呼吸。不是只有靜坐的時候用腹部呼吸,平時,甚至睡覺也要用腹部呼吸。由有意識用腹部呼吸到自然反應都是腹部呼吸,由有為而無為,都用腹部呼吸。這時呼吸這一件事是由後天返回先天。稱後天合先天。
     陰陽也不是分得很清楚的,往往是相輔相成而不是對立的。男性屬陽,生理、心理上卻不一定是剛強的、迅速的,陽並不是全都是陽,所謂孤陽不生孤陰不長,非常強壯的男性往往不長壽。兩儀太極圖中,陰中有陽陽中有陰,中間分隔的曲線代表著消長變化。陰陽互相變化著,生命力因此產生。陰陽還不明確時,也變化消長,是先天的生命力,稱之為「太乙」。     老祖在經中稱之為『輪』。許多人學「定」,以為是固定不動,身不動,心不動。是解釋錯誤。「定」是穩固的心。惠能大師說是『一行三昧』,是裡裡外外沒有矛盾,不衝突才穩固。   老祖在經中說『無其本無是乃真定』末學的解讀是去除對立、矛盾、爭鬥這些人類的價值觀、習性、行為,即是無其本無,去除先天沒有的才是真正的定。
     年輕的時候,為了學氣功,學奇經八脈而來求修。可是先天不講氣,修的是炁。太乙北極真經第一集是心水輪篇,是心水在輪,不是氣輪,那是先天生命力的輪轉,當然也會對後天的生命,後天的能量有幫助,但那不是重點。十二經絡、奇經八脈正常人是通的,不大通就生病,大不通就再見了。有的人感覺氣在身體、在經絡中,驚濤駭浪、有的人波濤洶湧、有的人細水長流、有的人毫無感覺,都好。感覺能力有强有弱,有遲鈍、有敏銳、也有過敏、有幻覺、有吹牛,有自圓其說。人人感覺不同,別人說他怎樣,聽聽就好。氣的能量夠強,由旁人摸得出,一條條溫暖的線,會比較客觀。以氣帶血促進循環,加強新陳代謝對健康有幫助。但氣不是健康唯一的因素,心通氣就通,常常心不通很快氣就不通了,久了就生病。人沒病沒痛,身體健康舒服就好。有的人喜歡強調這裡通那裡通,其中不少人一樣感冒、一樣生病、一樣三高、一樣得癌。沒感覺沒關係,愉快的吃、愉快的睡、愉快的工作'、愉快的運動'、愉快的靜坐、愉快的誦經,依照平靜默化的進程發展就對了。
      在佛法中說:一切是唯識所變現。是六根六塵六識所作用的結果,因為每個人根塵識有差異,人人對世間的認知會不一樣。所有的一切解析後,成一堆心念,需要我們整理消化找到方法,化成行動。或是照見五蘊〔色、受、想、行、識〕皆空〔緣起性空:聚散變化不固定〕。一切苦難都會變化的,甚至事情還沒變,只因我們觀念變了,苦難已經不是苦難了。這種一切都是觀念、心念的認知,神佛稱之為『心中天』。因為有了五蘊產生的心念屬後心中天,不因為有了五蘊的心念才可能屬先心中天。人為的,人的價值關產生的心念的是後天。後天不是全都是壞的、不好的、不善的、不對的。經中      老祖教我們『禮義忠信孝弟謹行。俱是約穿之緪。護丹之寶。』。  禮義忠信孝弟謹行,是維繫社會家庭安定與發展的重要條件。也能維繫保護我們修行進程的重要條件。一個心念由五蘊影響而產生,我們稱之為識神。包含人類社會的觀念、價值觀。識神讓我們知道如何按部就班的工作與生活。卻也會引起我們的把想像當成真、幻覺,看見鬼神,甚至可以預測未來當成真。由於我們習慣說好話、說好聽的話,說大家滿意的話。習慣於自圓其說,因此到底是預測得準還是自圓其說,自己都分不清楚。結論是不合理的話不說,不合理的事不做,凡事不離禮義忠信孝弟謹行的原則,一直到隨心所欲而不逾矩。由有為而無為,習慣成自然,開始由後天合先天。在心中天只有觀念與理念等心念,不會有形像出現的鬼神、聲音、語言、放光等。
       在北極行修真經中  老祖教我們:做得到無欲、無求、無私、無我才算是初修。想要修   老祖的道,先做到這四件事。本文一開始提出道德經『為道日損』,損的是欲、求、私、我。這四件事越少就是修得越好,後天越接近先天,先天自然會發展。節錄   太上老君常清淨經『夫人神好清。而心擾之。人心好靜。而欲牵之。』『慾既不生。即是真靜。』『如此清淨。漸入真道。既入真道。名為得道。雖名得道。實無所得。』。無所得故心無罣礙。能好好修行是必須有福報的,要有錢〔不必為生活打拼,無求〕、要有時間〔沒有全心吃喝玩樂遊山玩水,無欲〕、要有身體〔不健康不會有精氣神可以修行〕。無欲無求無私無我也達到一大半,如果能夠日誦日坐,就等『悟』了。問問自己:這是我真正要的嗎?
( 心情隨筆心靈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apachiese&aid=627899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