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感受快樂與幸福的來源 :家庭大自然人際的環境關係及內心知足常樂:言行助人為樂:思想兩根蘿蔔,智慧幸福處處有.
2017/02/16 11:00:53瀏覽682|回應0|推薦0
 

 

 

 

 

 

 

 

 

 人到世間上來,莫不是為了追求快樂,莫不希望能遠離痛苦。但是快樂如何擁有呢?如何感受到快樂與幸福的來源  :由家庭大自然人際的和諧環境關係,及內心知足常樂:言行助人為樂:建立兩根蘿蔔,智慧幸福處處有思想..http://classic-blog.udn.com/alpineatks/92200440
 
一、快樂來自家居和諧一個家庭裡,每個分子都應該為家庭的和諧貢獻,不能自私、執著、計較,造成家庭的紛爭,使家居不快樂。如果有人每天只想外出散心、郊遊,把家庭視如牢獄、冰窖,甚至本來是親人骨肉,卻當成仇人相聚,這樣的家庭生活如何會快樂呢?可見家人的快樂,來自家庭和諧;家庭和諧,要靠每個家庭分子來共同創造!

二、快樂來自天然環境居家在山邊,可以在山居小路散步,居家在水邊,可以在河川堤岸休閒。家居邊上有公園、有市場,散步、購物當然都能稱心如意;假如居家在人煙稠密的大樓,出門舉步艱難,或是住在偏僻陋巷,進出都感不便,當然就會心浮氣躁。古代孟母所以要三遷,現代的富貴人士所以要找風水寶地,就是因為環境會影響人的心情,環境對於吾人的快樂與否,至關重要。

三、快樂來自人際關係:一個人處身在今日社會,總會有許多朋友。平時參與各種社交活動,和各種人士互動往來,假如自己會做人,經常幫助、讚美別人,則「敬人者人恆敬之」,別人也會對我們讚美、幫助,人際互動融洽,當然就會感到快樂。反之,有的人處事不夠圓融,經常嫌這個不好,怪那個不是,自己沒有培養好因好緣,自然不會獲得友誼,甚至難堪煩惱一大推,人生怎麼會快樂呢?

四、快樂來自心胸寬廣知足常樂一個人心胸寬廣,能包容一些不同的人事意見,不會斤斤計較於人我之間的是非得失,當然就會感到人生樂趣無窮。假如心胸狹窄,一件事也要計較,一句話也要計較,一個人都要計較、執著,則快樂難以產生。有時候別人有心想把快樂帶給你,由於你心胸不夠寬廣,沒有容納的空間,快樂則會自然遠離。

五、快樂來自慈悲喜捨助人為樂我們希望別人給我們快樂,必先自己帶給別人快樂。你不播種快樂的因,不結快樂的緣,那裡有快樂的花果呢?佛法裡的「四無量心」慈悲喜捨,慈悲沒有敵人,喜捨必能獲得人緣;自己擁有慈悲喜捨的法寶,則生活中自然會感到快樂無窮。

六、快樂來自自己內心寂滅是快樂、是煩惱?要靠我們內心去製造。你不善經營內心的工廠,只想偷工減料,只想蒙混得利,必定為自己帶來痛苦的結果。假如能將內心的產品改良,給別人一些利益,多為別人著想,快樂自然就會從心裡源源不斷而來。就如同流水:「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宋朝大儒朱熹的高論,確實值得參考。

引用自:http://tw.myblog.yahoo.com/nancy-1021/article?mid=5028&prev=5047&next=5014&l=f&fid=9

哈佛大學評定人生價值的最新定義:

1、什麼叫幸福?
每天在學習和成長中的感覺就叫幸福。

2、何為智慧?
掌握了世界萬物發展的規律就是智慧。

3、人性是什麼?
說話讓人喜歡,做事讓人感動,做人讓人想念。

4、每天開口給什麼?
給人希望,給人智慧,給人快樂,給人自信,給人方便!

「這裡有幸福──心世紀倫理對談」。本期摘錄當天對談精彩內容,邀您一起用智慧來開啟幸福。【與談人】‧惠敏法師(法鼓佛教學院校長)‧鄭石岩(教育部訓委會前常委)陶晶瑩(資深媒體人、作家)
【主持人】
‧石怡潔(資深媒體人)

◎整理/編輯室‧攝影/張錦德

【惠敏法師】實踐無常 珍惜創意每一天

佛教講無常、無我,到底怎麼去實踐?我寫碩士論文時,寫得很辛苦,覺得假如能寫好就好了;寫好以後,又有博士班要念,寫博士論文時,也覺得能夠寫好就好。我從那時開始反省:自己好像把幸福寄託在未來,這樣好像違背了佛教無常、無我的道理

如何體會佛陀講的無常?佛陀有一次問弟子們怎樣體會無常,有位弟子說無常在一天當中,佛陀說不夠徹底;另一位說在一頓飯當中,佛陀說還不夠徹底;後來一位說在呼吸當中,佛陀說有一點像了。

我們沒辦法一下子從呼吸體驗到無常,那就先從一天開始,把每天當成是最後一天。印度史詩裡有句名言:「世界上最不可思議的事情,就是每個人都會死,但每個人都裝著永遠不會死的樣子。」所以我們的計畫永遠預設有明天,因此不會懂得珍惜,也不會有創意。假設今天是最後一天,我們會很珍惜,而且會有創意。

換句話說,今天跟昨天不一樣,完全是嶄新的一天。這種無常告訴我們,今天不僅是最後一天,也是最新的一天。

我常分享這個經驗,就是每天晚上把睡覺當成臨死的練習。每個人總要面臨死亡,假如死的時候還能夠微笑,表示幸福。為什麼呢?佛教講快樂有三種來源,第一是知足,知足常樂,所以會微笑;第二是助人,助人為快樂之本,能夠幫助別人完成一件事,會發現助人是快樂的;第三個層次最難,就是寂滅為樂,「生滅滅已、寂滅為樂」,亦即面對生死還能很自在。(節錄)

【鄭石岩】歡喜生活 幸福開啟智慧門

我們沒辦法選擇自身遭遇,或是變成別人,只有清楚地了解自己、接納自己根據自己手中的因緣,用智慧去看出它的喜樂;用有趣的、正向的、有愛的態度適應它,自然就會感到幸福。

從事心理諮商超過四十年,我發現幸福的人在生活中,都用一個比較正向的方式看待一切;不幸的人比較執著,有很多負面情緒,還有一個現象就是「我執」,或說「自我中心」非常強,相對地,他感覺到的壓力也比較大。

經過長期研究,我得到一個結論,就是每個人在生活中,怎麼想就會怎麼做;怎麼做就會產生怎樣的感受。如果想法是慈悲的、正向的、有愛的,那麼他是幸福的;如果想法充滿敵意,或覺得很失望、沮喪,做事情就會比較負向、逃避或防衛,心裡也會不好受。

幸福是當下現成的。佛陀弟子曾問佛陀:「禪的精要是什麼?」佛陀表達的方式是「拈花微笑」。我的看法是每個人手上都拿了一朵花,不管這朵花是什麼花、顏色、大小、形狀,但要像佛陀一樣拿著這朵花,很歡喜地微笑著拿著這朵花,就像生命之花一樣,你的遭遇、際遇就在那個地方,好好歡喜地生活,就叫做幸福;這個幸福的本身,也會自然而然地啟發智慧

我們禮佛的動作──合掌,本身就是一個花苞,當我們恭恭敬敬地禮敬,其實是生命的實踐,跪下去後,身體帶著行動,把這朵花打開來、開了花,最後把手掌合起來時是果;拿著這個果說:「佛啊!我真的辦到了,我幸福了!」(節錄)

【陶晶瑩】兩根蘿蔔 智慧幸福處處有

我覺得快樂是剎那的、很短暫的欣喜感覺。比如說我們急著去開會,居然有一個停車位很快被我找到,那時會感到很快樂,但不會延續很久,或許會影響我們半天的心情。

真正的幸福,以心理學上來說,如果是心甘情願的選擇,比較容易有幸福感。我的年紀已是高齡產婦,在育兒的過程中,我會把它當作是一種享受,而不會覺得是一種磨難。很多人不願走入家庭,覺得有小孩很麻煩,不能自由自在地生活,但因為我跟先生心甘情願選擇這樣的生活,所以我覺得很幸福,幾乎天天、分分、秒秒都有幸福。

我有一個五歲的女兒,有一次學校帶她去參觀人體科學實驗展,回家後她跟我說:「媽媽最後會不會變成骨頭?」我說:「什麼意思?」因為她在人體展中看到人最後都變成了骨頭。我說等到我死後,血肉都沒有了就變骨頭,她開始有點憂愁說:「我不要媽媽死!」聽到那樣真誠的話,那一刻我感到幸福,因為有人愛我,如此地依賴著我、依偎著我,覺得好幸福。我說:「那就要長生不老囉!」她說:「媽媽,您知道活很久的祕密嗎?」她的表情非常神祕。我說:「不知道,妳可以告訴我嗎?」她說:「就是不要貪心!」

她怎麼會有這樣的想法與智慧?原來那個展覽上剛好有張照片,是一個鄉下阿婆過自給自足的生活,左右手各拿了一根蘿蔔,她說:「媽媽,人不要太貪心,一個人有兩根蘿蔔就夠了!」所以我發現,智慧處處皆是,幸福感也俯拾皆是。(節錄)

( 不分類不分類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alpineatks&aid=922004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