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所羅門的智慧是什麼?鶴鳴於九皋、聲聞於天。難知如陰,動如雷震,先發制人,一良機。二順勢。三利誘...
2017/01/20 20:45:56瀏覽353|回應0|推薦0

DEMENTOPHILIAC SATURDAY, DECEMBER 18, 2010 http://dementophiliac.blogspot.tw/2010/12/blog-post_18.html

http://cb.fhl.net/列王紀上 9:10-28列王紀上 10,,

鼎盛:智慧是什麼?鶴鳴於九皋、聲聞於天。難知如陰,動如雷震先發制人,後發制於人。第一:良機。第二:順勢。第三:利誘。


年老得子的大衛,對所羅門疼愛有加,這一方面固然是心理上對失去押沙龍所作的彌補,二方面應該也是因為拔示巴年輕貌美,國王不免愛屋及烏,三方面則是所羅門從小聰穎過人,自然也討人喜歡。(不過根據歷代志,拔示巴為大衛生了四個兒子,所羅門其實還是老么,除非其他三人都先後夭折,否則前面兩點倒也不夠充分。)但是一個國家的重任,總不能只因為大衛的偏愛,就全部交給一個稚嫩的後輩;何況押沙龍死後,下一個兒子亞多尼雅(Adonijah)順理成章升為太子,又怎麼輪得到所羅門
為了這件事,大衛曾經好幾次帶同所羅門出席祭典,意味著他確實是自己所挑選的繼承人。也因此大衛的臣下分成了兩派,有人認為國王的旨意當然生效,也有人懷疑國王是否枕邊甜湯喝多了,腦子也糊塗起來?兩派人數算起來,還是後者居多,尤其以大局為重的約押,就是這班大臣的首領。(這時大衛的三十勇士大半已經不在了,約押和御前侍衛的關係並不友好。)其實他們推舉亞多尼雅繼任,亞多尼雅長得雖然英俊,卻又有什麼才幹?說是保衛疆土麼?從沒聽過這個兒子有任何戰場經驗。說是名正言順麼?以色列的歷史多的是後來居上的兒子繼承產業。到最後充其量不過是因為所羅門太年輕,就算登基也難免大權旁落。(想必也有人基於私心,這裡不必細表。)
到底所羅門當時幾歲?舊約聖經沒有答案,但是可猜想應該登基時還不到十二歲。猶太人習慣,男孩十三歲舉辦成年禮,而所羅門做王幾年後,一次獻祭中還自稱‘幼童’,就算是自謙,大概也不至於如此形容。小皇帝這麼年輕,背後一定會有攝政王、皇太后干政。這些老成持重的臣下,實在無法放心讓國家傾覆在外戚手中,也難怪他們會傾向亞多尼雅。
班固的《漢書》有言:“先發制人,後發制於人。”大衛已在垂危之際,亞多尼雅一派的人趁機設宴,連同大衛的其他孩子們一起請來,目的當然是等到病重難以離床的父王一殯天,就立刻發表‘詔書’說是已經傳位給亞多尼雅,反正民意早就全盤操縱,就算對方要用強,兵力不及自己,民心也無法瞬間更改(古代通訊不便,要騙民眾實是易如反掌)。消息傳到另一派人耳中,糟了,有利的條件全部被人搶先,只好緊急請拔示巴覲見臥榻中的國王。大衛此時手腳冰冷(心臟衰竭的常見現象),呼吸大概已是出多進少,仍然趕快叫先知、祭司、和御前侍衛,帶所羅門到耶路撒冷中最大的水泉處(而不是在皇宮中),膏他為王,然後吹角告示天下。由於千鈞一髮,時間倉促,所羅門登基實在有點草草了之,但是他們爭取的是在大衛尚未斷氣之前完成接班手續,而且還要全耶路撒冷百姓作證人以約押的粗中帶細,一旦大衛逝世,皇宮內應該會有人飛箭傳書。(包括貼身侍女,焉知不是約押派來,伺機通風報信?)假如所羅門登基之前大衛就走了,那膏立所羅門的事全屬無效;反過來說,假如所羅門上位後大衛才死,即表示‘天意’成立,亞多尼雅一切先聲奪人的工作盡數白費。一個父親如此病危之際,連多說一句話都要忍痛喘息,仍然願意盡力為孩子多做一件事,多活一分鐘,還是叫人不禁鼻酸。
所羅門上座了,大衛也安心地走了。記載中加添了一大堆臨終遺言,其實若是大衛還能這麼多廢話,哪容得了亞多尼雅一派的人自立太子?這次反對黨失算,但是亞多尼雅的應變能力倒有點看頭,他眼見大勢已去,趕快逃到祭壇邊,捉住祭壇的角,請求所羅門不殺他。乍看是懦弱,其實卻是以退為進,討價還價的功夫高人一等:你既然在水泉旁邊受膏,讓一眾百姓看見,大不了也讓我血濺祭壇,讓全以色列人民知道;你若不殺我,表示你還拿我沒轍,而我就算死了,民眾也覺得國王是殺人魔,年紀輕輕就如此對待大哥。所羅門王第一天上任,豈能立刻失去人心?何況亞多尼雅一黨人數眾多,保皇黨還未能正面對抗,這一點雙方都有自知之明。既然不殺,那也只能暫時姑息縱容,任他坐大
不只如此,所羅門雖然身為國王,凡事還是由拔示巴經手,而亞多尼雅若是要求什麼,拔示巴畏於他們勢力,也不能隨便反對。換言之,這時的所羅門夾在兩派中間,明顯是個傀儡皇帝誰也不知道他會像八歲繼位的清朝皇帝康熙一樣,令人刮目相看。* * * * *
後世對所羅門的評論不一,卻總是稱他是最有智慧的君王,可是‘智慧’兩字往往會被浮華文人或不實商人濫用,一般人也很難分辨到底什麼是智慧?是聰明?才能?知識?經驗?哲理?待人處事?人情練達?創新發現?整合能力?自古至今有多少中外學者要為這詞定義,至今仍然沒有統一的答案,似乎一個淺顯不過的觀念,一直都有不同的演繹。
所羅門呢?至少到他登基之時,我們還看不出他有什麼智慧可言。
不過看不到,並不代表不存在。《詩經·小雅》曰:“鶴鳴於九皋、聲聞於天。”有一天亞多尼雅想求大衛逝世前的貼身侍女為妾,卻要拔示巴代替他向所羅門求。亞多尼雅這時應該年已四十,妻兒兼具,難道還在意一個侍妾?他專門指定要這個侍女,一種可能是兩人私下已經有來往;二種可能是要擺出當年父王見獵心喜的姿態,大衛年邁沒享用過,那就換兒子來享用;三種可能是暗諷所羅門未成年,連個這麼標誌的女人都沒碰過。中東畢竟是大男人主義的地方,直至今日許多人還是用三妻四妾來加添自己的虛榮心,因為社會環境並不以為過,反而認為這些人有本事。不過亞多尼雅自己不來求,反而轉達拔示巴小皇帝求,這擺明是種示威挑釁的舉動,看看我隨便一個要求,拔示巴是否會拒絕,所羅門敢不敢違抗?身為皇太后的拔示巴,當年能得寵於大衛,對宮廷的明爭暗鬥總要有幾分能耐,但是政壇畢竟非她所擅長,何況亞多尼雅一派的人手握兵權,也得罪不起,只能去見所羅門王,還先用言語擠住兒子,求他不要拒絕
沒想到所羅門居然以反話回答:你只替他求一個女子麼?要不要也替他求半個王國?
以中國人的孝道觀點,講這句話實在是大不敬。不過更重要的是,所羅門其實是故意發飆,而且還是在大廳上說這話。拔示巴可能希望有別人在場時提出要求,就算所羅門反對,自己總是傳達責任了。然而她的‘明哲保身’方法,所羅門可不領情,亞多尼雅敢要求,就是因為拔示巴只求自保,不求勝利,長久下來當然也就沒有能力與之抗衡。但這並不代表所羅門也無力對付大哥。當初登基沒有實權,短時間內其實所羅門已經充分精練御前侍衛,才敢大膽放話,(而他的侍衛長,有朝一日還會取代約押成為元帥)。所羅門大衛押沙龍都有相似之處,就是他們能夠忍耐等候時機有利才出手,而一旦出手,也都毫不遲疑。所羅門在朝臣面前,故意混舀一個女子半個王國這兩碼事,乍聽之下有點牽強,卻又很難據理反駁,何況亞多尼雅實在也太笨,沒皇冠戴卻還不時把‘王位本當歸己’掛在嘴邊,這下子被誣衊大概跳入黃河洗不清。結果國王一句話,等於是直接判了亞多尼雅大逆不道死罪,其他同黨的人面對傀儡皇帝突然發難,根本反應不及,亞多尼雅已經處斬。
亞多尼雅的死訊傳開,反對黨的人沒時間自救,立刻被御前侍衛處理乾淨。約押搶到祭壇邊,只求不死,可是上回民心未定,逆臣暫且不殺,這次卻是政變來前毫無徵兆;約押求助無門,一代智將就此殞落。反對黨的祭司被迫下台,其他曾與大衛有恩怨的人,幾年之內也都死於非命。不過一石二鳥,所羅門這次不只是剷除敵黨,連母親拔示巴也一起送入冷宮要握實權,就不能再任由太后、攝政王這一黨擺佈,何況他對付亞多尼雅的手段,已經展現獅子般的威武其他人以後也駕馭不了,只能乖乖做他屬下。
這是所羅門第一次顯出他非凡的智慧,他對於周遭的觀察、手下的準備、時機的掌握、行事的果斷,簡直是一流政治家的風格,甚至有如孫子兵法所謂“難知如陰,動如雷震”。一個未滿十三歲的孩子竟有如此政治本能,實可譽為‘天才’。但是一般稱讚他的學者,卻很少提到這件事,似乎勾心鬥角的事太俗氣,算不上是‘智慧’
那麼,到底是哪件事,讓這麼多人稱他睿智?記載說,一日,有兩個妓女來,站在王面前。兩人住在一起,各生了孩子,其中一人睡著時卻壓死了自己的孩子,偏偏兩人都稱存活的孩子是自己的。所羅門王就吩咐:“拿刀來!將活孩子劈開,一人一半。”結果孩子真正的母親心急,趕快說:“孩子給她好了,千萬別殺!”國王因此斷定,這婦人才是孩子的母親
舊約聖經常常提到律法,真正記錄司法內容的卻僅此一次。這件案件就算今天讀來也令人欽佩,何況當日?(有人認為此案並非所羅門王所判,而是後世穿鑿附會,但是這種假設缺乏證明。)所羅門對人性可說是觀察入微,由於在場證據不足,他乾脆自己尋求證據,而且推斷方式既異想天開卻又膽大心細、一針見血,天下有幾個法官有這等本事?以色列眾人聽見所羅門王如此判斷,盡皆敬畏。
不過所羅門這件判案,還有更重要的意義。當年押沙龍叛變,利用的就是司法機構的缺陷大衛雖然平定內亂,人民的訴求可不是軍隊所能彌補的所羅門上台的首要之務,就是讓人民重新信任政府制度,重新服從司法機構前美國總統雷根(Ronald Reagan)喜歡說:“信任,但要確認。”一個國王再怎麼能言善道,也無法教人民永遠盲目地信任政府,與其空談,不如用實際行動來證明政府的可信度。宮廷內的權力鬥爭,誰崛起誰失勢,對人民實在無甚差別,一個小老百姓只會問,我今天是否過得比昨天好若是生活改善,就算領導人奸詐狡猾也不是問題;若是每況愈下,就算執政者德行兼備也會萬民唾棄。所羅門王無論再怎麼天才,若不能用以造益以色列全國,那他的聰明才智也只是自誇的本錢,與‘智慧’兩字扯不上關係。
然而假若只有所羅門一個智能超群的法官,對全國的行政仍然於事無補,為什麼?當年摩西從早到晚判案,自己累斃了也不足以服務人群;太強的人碰到問題,最初想法往往以為自己還不夠努力,殊不知人力有時而窮,沒有整個系統的輔助,一個領袖根本支柱難撐天。大衛時代軍隊規模已成,但內政方面還大有欠缺,各支派基本上是自我管轄,與中央政府的溝通尚嫌薄弱,這其實也是內亂的助燃劑。所羅門為了根治國家的不安定因素,設置了內閣十一人,省長十三人。內閣包括祭司,元帥,書記,史官,國庫管,人力管,國務卿等等;而省長則是把全國分為十二行政區(再加猶大支派自分一區),不完全按照原先各支派的分地(否則換湯不換藥,又何必劃省?),由國王親自派遣省長,然後由國務卿審核各省行政。
這系統的建立,從此開創了以色列的中央集權;以前的士師由於號召力不足而無法做到,掃羅、大衛也礙於各支派勢力而尚未實施,所羅門卻能成功地推行他的維新改革,原因何在?掃羅和大衛的王權縱算是由撒母耳膏立而來,天下卻仍要自己贏來,建國霸業的途中多少有來自各支派長老、各地方豪傑、各鄉鎮權貴的大力鼎助。人情重如山,總不能太忘本地除舊立新。所羅門就不一樣了:大衛作王已久,老一代可能會留戀十二支派各自獨立的日子,新一代卻只知以色列一統的現狀。不論所羅門的新行政區如何規劃,大家一樣都屬於這個國家,權利沒受損,或許還會減少一些地方傳統的麻煩老規矩,有什麼不好?
問題就在此:有什麼不好?改革的益處,往往是宣傳的口號,不到真正實施,怎麼知道會有什麼樣的副作用?中國歷史上許多變法,從管仲商鞅吳起、秦始皇、王莽、北魏孝文帝王安石張居正、甚至清光緒皇帝,就算一時成功,最終也幾乎都失敗外國成功的例子一樣寥寥無幾(古雅典的梭倫,近代俄國的彼得大帝,日本的明治天皇,埃及的穆罕默德·阿里,土耳其的凱末爾等等,背景都是有外在壓力,才讓國民願意忍痛接受改變。法國大革命希望能推翻國王,建立像美國一般的民主國家,結果紛擾混亂了十五年,還是由拿破崙稱帝,辛苦繞圈最後又回到起點,斷頭台上的人可也真冤。)其實改革家幾乎都帶有救世的熱忱,但為什麼改革這麼難推行?大體上,社會許多體制和人民的習慣有關,要去更變,有如推巨岩上坡,舉步維艱,反而造成一時人民的不便,因此怨聲載道。若是領導者帶動維新,通常都會演化成暴君獨裁;若是大臣為首變法,守舊派終究要向掌權者施壓,結果變法的人下場都很慘。後代對於這類的體制創新,更是談‘法’色變,想也不敢想,只能帶著遺憾看天下繼續枯槁。
可是所羅門的變法,並沒有其他改革常見的反作用力這點要算他手法太高明了,歷史上的變法家都得自嘆不如。怎麼說?
第一:良機。時間可以是變法最大的敵人,也可以是改革最大的助力。一般而言,改變太小太慢,就難收實效,一個政治家又哪來漫長的人生好整以暇?可是改變越大越急促,抗力就越大,畢竟人所能接受的變化有限,就算忍一時風平浪靜,政府一鬆手仍舊會恢復固有體制。(王安石是誰?我區區一介農夫根本沒聽過,哪要你們這群官僚來管我家田地的事?)但是如果能先影響人心,排斥力就會大幅降低。還記得所羅門在改革前做過什麼?沒錯,當全國百姓還在對‘兩個女人一個嬰孩’這件判案驚服之際所羅門已經打鐵趁熱,善用‘英明賢君’的聲譽,順勢帶動維新變法。(所羅門王?是了,他對我們這些小老百姓都能判案判得這麼智慧,那他現在要改變制度,想必也有幾分道理。)為政者若把握機會,適時施政,就能事半功倍。
第二:順勢。以色列人未進迦南之前,男丁人數約六十萬,雖然經歷了士師時代內憂外患,從撒母耳以來以色列總算開始日漸繁榮,人口也倍增。大衛曾清點人口,能上戰場的就有一百三十萬。百姓如此眾多,勢必會從農業文明進步到都市文明。而國家的一統也會促進人民的遷徙,不必再一生死守祖產田園,何況非利士人臣服,以色列終於正式踏入鐵器時代。不過這也帶來了農耕方式的改善,不再需要這麼多的人口從事耕種。換言之,從前的支派、長老、祭司等制度都已不敷使用,那麼新制度又要怎麼設置?這就要考驗國王的智慧了,因為根本沒有任何單一的系統可以讓全國盡皆滿意。
所羅門的做法看似複雜,其實他的思考過程仍有跡可尋傳統濃厚的地方,譬如以法蓮、便雅憫、或是猶大本地,就不再劃分,而剩下比較零星的地方,則按照大城市分區。一個重視傳統的地帶,一定會極力排斥新制度。不過既然他們不受影響,當然也不需要抗議。相反地,零散的地帶,本來就組織不夠,大刀闊斧地改革反而可以增進地方發展,短期見效。實質的效果,對變法的人是最佳廣告,因為原本對新政質疑的人民,也可以親眼目睹周遭的進步,間而對國君徹底心服口服。但是最重要的是,作為改革的人,千萬別過分追求‘理想’,過度‘公平’地把同一套系統一成不變地加在人民頭上。順潮流行事,才是智謀之道。
第三:利誘。前面提過,一個小老百姓只會問,我今天是否過得比昨天好?用這邏輯往前推,也可得到另一種施政方法:如果變法的同時,有另一件事讓民眾受益匪淺,那麼不管改革的成效如何,人民都願意接受。(這方式好比商店附贈禮品促銷,在政壇上若能善用,照樣可以壓制政敵、止息謠言、平定亂黨等等。)畢竟一種新制度要‘短期’見效,再快也要一年半載;而反對的言辭,卻可以一個半月就遍布朝野。若要全國百姓心甘情願地接納新政,最好還是有糖為餌。什麼糖最有用?當然就是錢。換言之,如果所羅門能使全國經濟突飛猛進,其他政治上的作為都可隨心所欲
有人大概要問:到底政治和經濟的關係,是先有雞還是先有蛋?要達到國富民強,豈不是比實行新政還難?
的確,很難。然而所羅門王還是做到了。在那個‘人無三兩銀’的時代,他居然讓以色列成為海內最富,甚至到‘銀子算不得什麼(這簡捷的形容,叫後世羨慕得不得了)。究竟他是怎麼辦到的?
列王紀上 9:10-28
所羅門的事蹟
所羅門用二十年的時間興建了耶和華的殿和自己的王宮。泰爾王希蘭供應了所羅門所需要的一切香柏木、松木和黃金,所羅門王就把加利利一帶的二十座城送給他。希蘭從泰爾去視察這些城,然後滿心不悅地對所羅門說: “兄弟啊,你送給我的是什麼城邑呀?”因此,他稱這個地區為迦步勒,沿用至今。希蘭供應了所羅門王約四噸金子。
所羅門徵召勞役興建耶和華的殿、自己的王宮、米羅堡和耶路撒冷的城牆以及夏瑣、米吉多和基色。從前埃及王法老攻陷基色,火燒全城,殺了城內的迦南人,把基色賜予女兒,即所羅門之
作嫁妝。所羅門現在重建基色、下伯·和崙、 巴拉和境內沙漠地區的達莫。他還建造了所有的儲貨城、屯車城、養馬城和計劃在耶路撒冷、黎巴嫩及全國興建的城邑。
當時國中有亞摩利人、赫人、比利洗人、希未人和耶布斯人的後裔, 以色列人沒能滅絕這些外族人,所羅門讓他們服勞役,至今如此。所羅門王沒有讓以色列人服勞役,而是讓他們做戰士、官長、統帥、將領、戰車長和騎兵長。他還任命五百五十名監工負責監管工人。
法老的女兒從大衛城遷到為她建造的宮殿以後,所羅門動工興建米羅堡。耶和華的殿落成以後,所羅門每年三次在他為耶和華築的壇上獻燔祭、平安祭並在耶和華面前燒香。
所羅門王在以東境內的紅海邊、靠近以祿的以旬·迦別製造船隻。希蘭派有經驗的水手與所羅門的水手一起出海, 從俄斐為所羅門王運回了十四噸黃金。

列王紀上 10
示巴女王拜訪所羅門
示巴女王聽說所羅門因耶和華而名聲大震,便來用難題考問他。她率領許多隨從,用駱駝馱著香料、寶石和大量黃金到耶路撒冷晉見所羅門王,與所羅門談論她心中的疑問。所羅門王解答了她所有的問題,沒有一樣難得住他。示巴女王見所羅門智慧非凡,又看見他建的宮殿、 席上的美味、入座的群臣、侍立一旁的僕人及其服裝、酒政以及他在耶和華殿裡獻的燔祭,感到萬分驚奇。
她對所羅門說:“我在本國聽到的有關你的功業和智慧原來都是真的。 若不是親眼目睹,我不會相信。事實上,我聽到的還不到一半!你的智慧和財富遠超過我聽到的傳聞。 你的臣僕能經常侍立在你面前聆聽智慧之言,真有福氣! 你的上帝耶和華當受稱頌!祂喜愛你,立你為以色列的王。因為祂永遠愛以色列,所以立你為王,使你秉公行義。”示巴女王將四噸黃金、大量香料寶石獻給所羅門王。此後,再無人像示巴女王那樣獻給所羅門王那麼多香料
希蘭王的船隻從俄斐運來黃金、大量的檀香木和寶石。所羅門王用這些檀香木為耶和華的殿和王宮造欄杆,又為歌樂手製作琴瑟。此後,再沒有人運來或見過這樣的檀香木
所羅門王除了厚贈示巴女王禮物以外,還滿足了她的一切要求。之後,女王和隨從就回示巴去了。
所羅門的財富
所羅門每年收到的黃金約二十三噸。此外,還有商人、阿拉伯諸王和國中各總督送來的貢稅。所羅門用錘好的金子打造了二百面大盾牌,每面用七公斤金子; 又用錘好的金子打造了三百面小盾牌,每面用三點五公斤金子,全部存放在黎巴嫩林宮。
王又造了一個像牙寶座,外面用純金包裹。這寶座有六級台階,靠背是圓形的,兩旁有扶手,扶手兩邊各站著一頭獅子。六級台階上共站著十二頭獅子,每級台階兩端各站一頭。寶座舉世無雙。所羅門王所有的的杯子都是金的,黎巴嫩林宮裡的所有器皿都是純金的,沒有一件是用銀子造的,因為所羅門年間銀子不算什麼。王有他施船隊和希蘭的船隊一起出海,每三年就運回金銀、象牙、猿猴和孔雀。
所羅門王的財富和智慧超過天下諸王。天下的人都紛紛來朝見他,聆聽上帝賜給他的智言慧語。他們年年都帶來禮物,有金銀器皿、衣服、兵器、香料和騾馬。
所羅門組建了戰車和騎兵,有一千四百輛戰車、一萬二千名騎兵,駐紮在屯車城和他所在的耶路撒冷。王使耶路撒冷的金銀多如石頭,使香柏木多如丘陵的無花果樹。所羅門的馬匹都是由王室商隊從埃及和古厄按定價買來的。他們從埃及買來車馬,每輛車六百塊銀子,每匹馬一百五十塊銀子,他們也把車馬賣給赫人諸王和亞蘭諸王


http://bible.congfang.com/
神賜下聖經,是要向我們啟示衪自己,讓我們明瞭怎樣與衪建立關係,怎樣按著衪的方式在這世界生活。換言之,裡面所關心的都是一些實際的敬虔生活。

然而 ,很多時候我們都未能過一個穩定良好的靈修生活,以致不能真正明瞭神的心意 。我們發現,如果人們能夠不斷從神的話中與祂建立親密的關係,又能夠在靈修讀經時體會到生活的應用,人就會更加渴慕神的話語,且對靈修生活不捨不棄 。人的生命,就在這個過程中,被塑造、被建立起來,且活得更像耶穌基督。

靈修版聖經出版的目的 ,就是要鼓勵讀者怎樣藉著聖經與神建立親密的關係 ,讓你知曉如何挖掘其中的信息,好在生活中實踐出來。這本聖經並非只是一本聖經研讀本而已,它有獨特的使命------為準備讀者實踐聖經教訓而出版,讓你我在靈修 、靜思時使用 。
( 不分類不分類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alpineatks&aid=893451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