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萊納斯卡爾·鮑林享年93歲,如何健康!如何長壽!想長壽健康呷百二最好先戒掉喝含糖飲料的習慣!做這11件事就好!
2021/10/18 05:15:47瀏覽874|回應0|推薦3

Linus Carl Pauling
L Pauling.jpg
出生1901年2月28日
 美國俄勒岡州波特蘭市
逝世1994年8月19日(93歲)
 美國加利福尼亞州大蘇爾
國籍 美國
母校俄勒岡州立大學
加州理工學院
知名於闡述化學鍵本質和分子的結構
提倡核裁軍
獎項Nobel prize medal.svg 諾貝爾化學獎(1954年)
Nobel prize medal.svg 諾貝爾和平獎(1962年)
列寧和平獎(1968年-1969年)
羅蒙諾索夫金質獎章(1977年)
科學生涯
研究領域量子化學
生物化學
機構講師:加州理工學院(1927年-1963年)
加州大學聖地牙哥分校(1967年-1969年)
史丹福大學(1969年-1975年) Fellow:民主制度研究中心(1963年-1967年)
博士導師羅斯科·G·迪金森
其他指導者阿諾·索末菲
Nobel prize medal.svg埃爾溫·薛丁格
Nobel prize medal.svg尼爾斯·波耳
博士生傑里多諾霍
Nobel prize medal.svg馬丁·卡普拉斯
馬修·梅塞爾森
埃德加·布賴特·威爾遜
Nobel prize medal.svg威廉·利普斯科姆
簽名
Linus Pauling signature.svg
備註
唯一曾兩次獨享諾貝爾獎的得獎者
控制糖尿病不是單靠運動,及飲食,就能控制,生病,壓力,睡眠,進食及服藥時間,咖啡因等7項因素都會影響血糖。http://classic-blog.udn.com/alpineatks/169209494 糖尿病患維持血糖的平衡相當重要的:若食用太多高 GI 值的食物,會導致血糖迅速飆高,致病情加劇,因此建議避免食用 GI 值高於 60 的食物!http://classic-blog.udn.com/alpineatks/169564007
享年93歲唯一曾兩次獨享諾貝爾獎的得獎者萊納斯·卡爾·鮑林(英語:Linus Carl Pauling;1901年2月28日-1994年8月19日)是美國化學家,量子化學結構生物學先鋒之一。他提倡使用高劑量的維生素C治療感冒。1954年因在化學鍵方面的工作取得諾貝爾化學獎,1963年因反對核彈在地面測試的行動獲得1962年度的諾貝爾和平獎。 http://classic-blog.udn.com/alpineatks/169564007 由於在1962年的決選過程中,挪威諾貝爾委員會認為當年的提名者均不符合阿爾弗雷德·諾貝爾遺囑中所概述的標準,根據諾貝爾基金會的章程情況下,可以將諾貝爾獎保留到第二年,然後再應用該章程。 因此1年後的1963年萊納斯·鮑林獲得1962年諾貝爾和平獎,成為獲得不同諾貝爾獎項的兩人之一(另一人為瑪麗·居禮);也是唯一的一位每次都是獨立地獲得諾貝爾獎的獲獎人!http://classic-blog.udn.com/alpineatks/169564007
萊納斯·鮑林其後他主要的行動為支持維他命C在醫學的功用,鮑林被認為是20世紀對化學科學影響最大的人之一,他所撰寫的《化學鍵的本質》被認為是化學史上最重要的著作之一。http://classic-blog.udn.com/alpineatks/169564007
 萊納斯·鮑林他以量子力學入手分析化學問題,結論卻以直觀,淺白的概念重新闡述,即便未受量子力學訓練的化學家亦可利用準確的直觀圖像研究化學問題,影響至為深遠,比如他所提出的許多概念:電負度共振論價鍵理論混成軌域蛋白質二級結構等概念和理論,如今已成為化學領域最基礎和最廣泛使用的觀念。http://classic-blog.udn.com/alpineatks/169564007

 

他提倡使用高劑量的維生素C治療感冒。

鮑林於1901年2月28日在美國俄勒岡州波特蘭市一個貧苦家庭出生,鮑林的父親是一位藥劑師,母親則患有嚴重的抑鬱症。幼年的鮑林對父親的工作非常感興趣,常觀察父親配製藥物,直到鮑林的父親於1910年病故,人們認為這一時期父親潛移默化的影響奠定勒鮑林日後走上化學科學研究道路的基礎。享年93歲唯一曾兩次獨享諾貝爾獎的得獎者萊納斯·卡爾·鮑林(英語:Linus Carl Pauling;1901年2月28日-1994年8月19日)是美國化學家,量子化學和結構生物學的先鋒之一。他提倡使用高劑量的維生素C治療感冒。http://classic-blog.udn.com/alpineatks/169564007

鮑林的大學畢業照

1914年鮑林進入波特蘭的華盛頓高中,高中的求學過程對鮑林影響深遠,受到好友的啟發,鮑林開始對化學產生濃厚的興趣。1917年家境貧寒的鮑林進入俄勒岡農學院(今俄勒岡州立大學)攻讀化學工程專業,1922年他獲得學士學位。大學畢業後鮑林申請了加州理工學院的研究生,洽逢美國物理化學學者諾伊斯(Arthur Noyes)剛剛從麻省理工學院來到加州理工學院,鮑林加入了諾伊斯的研究團隊,從事X-射線繞射法晶體結構的研究。在加州理工學院,鮑林接觸到了熱力學統計力學動力學量子力學物理化學物理學的基礎理論。1925年鮑林以最優等成績獲得物理化學數學物理博士學位,畢業後的鮑林前往歐洲留學,當時的歐洲是量子理論發展的中心,鮑林在那裡接觸到了當時物理學界和物理化學界的頂尖人物。1927年,鮑林返回美國,哈佛大學和加州理工學院爭相聘請他擔任教職,哈佛大學甚至同意依照鮑林的意思建立一個量子化學系,而在那個時代,量子化學還是世人聞所未聞的概念。但是鮑林最終選擇了加州理工學院,他在加州理工開設的第一門課程是「波動力學及其在化學上的應用」後來他將這門課的講義整理成文,於1935年出版了《量子力學導論——及其在化學中的應用》這是歷史上第一本以化學家為讀者的量子力學教科書。鮑林在加州理工學院一直工作到1963年,其間獲得了1954年諾貝爾化學獎。1963年-1967年鮑林供職於加州聖巴巴拉民主學院研究中心1967年-1969年任職於加州大學聖地牙哥分校化學系,1969年-1973年任職於史丹福大學,1973年之後,任職於以他名字命名的鮑林科學和醫學研究所直到1994年逝世。

鮑林自1930年代開始致力於化學鍵的研究,1931年2月發表價鍵理論,此後陸續發表相關論文,1939年出版了在化學史上有劃時代意義的《化學鍵的本質》一書。這部書徹底改變了人們對化學鍵的認識,將其從直觀的、臆想的概念昇華為定量的和理性的層次,在該書出版後不到30年內,共被引用超過16000次,至今仍有許多高水平學術論文引用該書觀點。由於鮑林在化學鍵本質以及複雜化合物物質結構闡釋方面傑出的貢獻,他贏得了1954年諾貝爾化學獎。

鮑林對化學鍵本質的研究,引申出了廣泛使用的混成軌域概念。混成軌域理論認為,在形成化學鍵的過程中,原子軌域本身會重新組合,形成混成軌域,以獲得最佳的成鍵效果。根據混成軌域理論,飽和碳原子的四個價層電子軌域,即一個2s軌域和三個2p軌域可線性組合為四個完全對等的sp3混成軌域,量子力學計算顯示這四個混成軌域在空間上形成正四面體,從而成功的解釋了碳的正四面體結構。

電負度[編輯]

鮑林在研究化學鍵鍵能的過程中發現,對於同核雙原子分子化學鍵鍵能會隨著原子序數的變化而發生變化,為了半定量或定性描述各種化學鍵的鍵能以及其變化趨勢,鮑林於1932年首先提出了用以描述原子核電子吸引能力的電負度概念,並且提出了定量衡量原子電負度的計算公式。電負度這一概念簡單、直觀、物理意義明確並且不失準確性,至今仍獲得廣泛應用,並可定性描述氫鍵。如今電負性是描述元素化學性質的重要指標之一

共振理論[編輯]

鮑林為了求解複雜分子體系化學鍵的薛丁格方程式,使用了變分法。在原子核位置不變的前提下,提出分子體系所有可能的化學鍵結構,寫出每個結構所對應的波函數,將體系真實的波函數表示為所有可能結構波函數的線性組合,經過變分法處理後,得到體系總能量最低的波函數形式。為了便於以化學結構式表達,圖像地解釋這種計算結果的物理意義,鮑林提出共振理論,體系的化學鍵結構表示為若干種不同結構,電子是在不同化學鍵結構之間共振的。但這並不表示實際分子結構在不同時間下有不同結構,實際上只有一種經共振混成的低能穩態軌域。舉分子結構為例,六個碳之電子為p軌域,經過共振混成,即為一環狀軌域。這解釋了,為何單鍵和雙鍵鍵長不同,在實驗上測量苯環六個鍵長卻都相同。

生物大分子結構和功能[編輯]

1930年代中期,隨著加州理工學院加強其再在生物學領域的發展,鮑林得以接觸一批生物學大師,期間鮑林對他原本沒有興趣的生物大分子結構研究產生了興趣。鮑林在生物大分子領域最初的工作是對血紅蛋白結構的確定,並且通過實驗首先證實,在得氧和失氧狀態下,血紅蛋白的結構是不同的,為了進一步精確測定蛋白質結構,鮑林首先想到他早期從事的X-射線繞射晶體結構測試的方法,他將這種方法引入到蛋白質結構測定中來,並且推導了經繞射圖譜計算蛋白質中重原子座標的公式。至今通過蛋白質結晶,進行X-射線繞射實驗仍然是測定蛋白質三級結構的主要方法,人類已知結構的蛋白質大部分是經由這種方法測定獲得的。

結合血紅蛋白的晶體繞射圖譜,鮑林提出蛋白質中的肽鏈在空間中是呈螺旋形排列的,這就是最早的α螺旋結構模型,有科學史學者認為沃森克里克提出的DNA雙螺旋結構模型就是受到了鮑林的影響,而鮑林之所以沒有提出雙螺旋,是因為他在1950年代受到美國麥卡錫主義的影響,錯過了一次在英國舉行的學術會議,沒有能夠看到一副重要的DNA晶體繞射圖譜。

1951年鮑林結合他在血紅蛋白進行的實驗研究,以及對肽鏈和肽平面化學結構的理論研究,提出了α螺旋和β摺疊是蛋白質二級結構的基本構建單元的理論。這一理論成為當代生物化學基本理論之一,影響深遠。

此外,鮑林還提出了催化反應的機理、抗原抗體結構互補性原理以及DNA複製過程中的互補性原理,這些理論在20世紀的生物化學和醫學領域都扮演了非常重要的角色。

鮑林曾經提出一個磷酸在內側,含氮鹼基在外側的「DNA三螺旋結構模型」,但是很快的就被指出錯誤。

社會理念與政治經歷[編輯]

鮑林自第二次世界大戰前一直不關心政治,但戰爭的後果及他妻子的和平主義價值觀對他日後有了重大影響,而使他成為和平的行動主義者。1946年,他加入由愛因斯坦領導的希望提醒公眾發展核武器的禍害的組織——原子能科學家緊急委員會

因為參議員約瑟夫·麥卡錫公開倡導反共主義,1950年代美國瀰漫著強烈的反共氣息,政治圈的各層級積極找尋並懲罰被懷疑傾向共產主義者。由於鮑林對於反核及反戰的主張,自然成為當時立法者的質疑對象。1950年鮑林被參議院教育調查委員會(Senate Investigating Committee on Education)要求去作證,鮑林雖然出席但是拒絕配合任何調查,因為他認為此舉已經對他的人權造成迫害。鮑林在多次場合表明自己不是共產黨員,也不認同共產理念。

當時鮑林已是美國政府的問題人物,所以即便當時最有聲望的倫敦皇家學會(Royal Society of London)邀請鮑林出席一項關於蛋白質模型結構的研討會,時間訂為1952年4月28日,也因政治打壓無法取得護照而作罷。一般相信鮑林因為沒有出席這個會議而錯失目睹一項關鍵性的證據,而讓詹姆斯·沃森及同僚佛朗西斯·克里克搶得先機,早一步提出正確的DNA分子結構。另一看法為他本人過度的自信,對當時的競爭對手缺乏關注,消耗過多精力於政治事務上才是錯失DNA發現機會的主要原因。X晶體繞射照片實際上影響極有限。

GI值又稱為升糖指數,Dr. David Jenkins大衛詹金斯博士針對糖尿病患的飲食規劃提出的概念;主要是將食物在吃下肚二小時後,提升血糖幅度的高低以0~100這個區間內的數值呈現!純葡萄糖是亞洲廣泛使用的度量標準,並將標準設定為GI值100;在與其他食物互相比較下,可算出各種食物的GI值!http://classic-blog.udn.com/alpineatks/169564007

如何健康!如何長壽!想長壽健康呷百二最好先戒掉喝含糖飲料的習慣!做這11件事就好!
GI 值又稱為升糖指數是什麼?升糖指數低有助減肥!
飲食過量往往是造成體重增加的原因之一,但是你有想過除了吃了高熱量的食物外,還有什麼原因會讓人吃下過多的食物,而導致熱量攝取爆表嗎?本文將帶你了解什麼是 GI(Glycemic index)值,進一步認識不同食物所含有的GI值,以及對人體會產生什麼樣的影響。http://classic-blog.udn.com/alpineatks/169564007 什麼是 GI 值GI 值又稱為升糖指數,是由大衛詹金斯博士(Dr. David Jenkins)於 1980 年,針對糖尿病患的飲食規劃提出的概念;主要是將食物在吃下肚二小時後,提升血糖幅度的高低,以 0~100 這個區間內的數值呈現。一般來說,純葡萄糖是亞洲廣泛使用的度量標準,並將標準設定為 GI 值 100;在與其他食物互相比較下,可以計算出各種食物的 GI 值,以下為梅約診所(Mayo Clinic)所提供的各級 GI 值範圍低 GI 值:1~55中 GI 值:56~69高 GI 值:70 以上http://classic-blog.udn.com/alpineatks/169564007

終於抓到了高血壓,高血糖,心血管疾病的最主要元凶,https://youtu.be/6ZkuMTKHdQ8 飲食要,少喝含糖飲料,少吃加工食品,精緻澱粉,避免血管壁發炎,必須分泌膽固醇來填補,就會堵住血管,就可能心肌梗塞,猝死了!http://classic-blog.udn.com/alpineatks/169209494

保健先生吳學峯老師Dr. Wu "血管皮受傷"導致身體必須分泌膽固醇來填補,越補越厚,自然就堵住了,因此飲食要,少喝含糖飲料,少吃加工食品,精緻澱粉,這樣就不會再心肌梗塞,猝死了!https://youtu.be/6ZkuMTKHdQ8

控制糖尿病不是單靠運動,及飲食,就能控制,生病,壓力,睡眠,進食及服藥時間,咖啡因等7項因素都會影響血糖。http://classic-blog.udn.com/alpineatks/169209494     GI 值與糖尿病的關係;對於糖尿病患者而言,維持血糖的平衡,是相當重要的一環;若食用太多高 GI 值的食物,可能會導致血糖在短時間內迅速飆高,導致病情加劇。因此通常會建議糖尿病患者,避免食用 GI 值高於 60 的食物,降低血糖失控的風險。
高 GI 值與肥胖的關聯
台灣人的日常飲食中,白飯幾乎是不可或缺的一部份,但是白飯的 GI 值其實高達 73,屬於高 GI 值的行列;事實上,麵條和米飯等澱粉類主食,GI 值都不低,許多外食族的午餐或晚餐菜色,經常不是便當就是麵類,剛吃完的時候,飽足感可能相當高,但同時血糖也急速上升,導致人體加速胰島素(Insulin)分泌,以降低體內的血糖濃度。
不知道你有沒有明明中午才吃了一大碗麵,但是下午三、四點的時候又肚子餓的經驗?這是因為體內胰島素上升使血糖快速降低,導致飢餓感再度出現。從這點來看,外食族容易變胖的原因,除了食物熱量高、過油、過鹹和過甜等因素外,也受到澱粉為主的飲食習慣影響,看似吃了一大堆,沒多久又餓再吃,因此想要不胖也難。
(同場加映:做筆記慎選餐廳~糖尿病患者外食攻略)
低 GI 值不代表熱量低
許多人對 GI 值可能有錯誤的迷思,認為高 GI 的食物,一定就是高熱量,但是以培根為例,GI 值只有 49,但是它的熱量卻有 405;臘腸 GI 值為 48,熱量則高達 497;芋頭 GI 值有 64,熱量只有 58。因此就算都吃低 GI 值的食物,也不代表就不會發胖,重點還是在總共吃進了多少熱量,如果吃進比消耗的熱量多上許多,那變胖是無庸置疑的結果。
低 GI 值飲食的三種好處
降低膽固醇(Cholesterol)三酸甘油脂過高的風險。
延長飽足感,低 GI 值食物可以避免胰島素分泌太多,讓血糖以平緩的方式逐漸下降。
當體內血糖太高時,可能會出現昏昏欲睡、精神無法集中的情形,這也是為什麼中午吃飽飯,常常會想睡覺的原因之一,若攝取低 GI 值的食物,則能降低這種症狀。
如何進行低 GI 值飲食
如果你覺得要一直查詢不同食物的 GI 值很麻煩,其實只要記得以下三大原則即可:
糖類 GI 值有高有低由於糖分時常讓人直接聯想到高熱量,因此可能會將糖類與高 GI 值掛勾;不過其實果糖的 GI 值只有 19,但是麥芽糖卻高達 103。因此要幫助維持體內血糖的穩定,可以選擇 GI 值低的糖類,畢竟人不能完全都不攝取糖分這個重要的身體能量來源。
澱粉 GI 值高:澱粉類食物本來就容易被身體快速消化,因此 GI 值都不會太低,但是這不代表我們應該完全避免攝取澱粉;因為少了澱粉的熱量來源,很容易讓身體的熱量攝取不足。雖然某些飲食方式,特別將澱粉排除在外,但是基於飲食均衡的概念,仍建議持續攝取澱粉,但是可以減量或是選擇相對低 GI 值的澱粉類食物,作為優先選擇。
選擇精緻度較低的食物:以白飯為例,它屬於精緻化的澱粉類食物,相較之下,糙米的 GI 值比白米更低。另外,全麥麵包的 GI 值也會比白麵包低,盡量選擇比較粗糙、加工度低或是保有原型的食物為主,不僅能保有低 GI 值的需求,也能減少精緻食物和高加工食品,所帶來的高熱量。 

減醣 遠離糖尿病肥胖. 戒含糖飲料
台灣的手搖飲料的品質和口味,都不斷地創新與提升,甚至聞名國際,雖然好喝,但也別忽略它們的含糖量,喝太多會增加胰島素抗性(Insulin resistance)、第二型糖尿病(Type 2 diabetes)及肥胖(Obesity)的風險。不只是手搖飲,市售的各種包裝含糖飲料都要小心,以一罐約 350 毫升的含糖汽水來說,可能就含 38 克的碳水化合物,所以要減少飲食中的碳水化合物,最好先戒掉喝含糖飲料的習慣。(同場加映:無糖最健康?人工甜味劑的爭議與風險)
. 少吃麵包

麵包在西方文化中是常見的主食,但它的碳水化合物含量很高,纖維量顯得很低,尤其是由精緻的白麵粉所做的白麵包,幾乎只有碳水化合物沒有保留太多纖維或營養;即便是有營養的裸麥(Rye,或稱黑麥)麵包,每片也含約 15 克的碳水化合物,雖然全麥麵包仍保有一些維生素和礦物質(Mineral),但建議還是以全穀類或其他澱粉類蔬菜的食物當作主食,不僅纖維量較多,碳水化合物的含量也較少。

如何健康!如何長壽!想長壽健康呷百二!做這11件事就好!
身體健健康康、長命百歲是許多人的願望,不過,其實想要活得長久並不困難,以下將介紹11個長壽的秘訣,只要維持這些健康的習慣,相信大家都能健康活到老。
1. 戒菸永遠不嫌晚
香菸是健康的頭號敵人,抽完菸後20分鐘,心率和血壓會開始下降,且香菸裡的有害物質,長期下來會增加心臟病(Heart Disease)、骨質疏鬆(Osteoporosis)、慢性肺病及中風(Stroke)的罹病風險。
不意外地,抽菸者平均少了10年的壽命、而且過早死亡(Premature Death,意即早於預計壽命死亡)的機會更高了3倍,不過好消息是,戒菸永遠不嫌晚;研究指出,在35歲前戒菸,平均壽命最多可延長8.5年以上,在60歲才戒菸,也能延長將近4年的壽命,甚至在80歲戒菸都有好處。
2. 控制熱量降體脂更長壽
透過動物實驗的結果,減少一般熱量攝取的10~50%,能夠增加壽命,而在長壽的族群間,也發現他們攝取的熱量都較低,他們不僅壽命較長,得到疾病的機率也較低;另外,不論限制熱量或者是斷食,都有研究指出,這種飲食習慣能有效地降低體脂和體重。但不管採取哪種方法,限制熱量的方式和長壽間的關係,仍需要更多的研究。
3. 少喝飲料沒事多喝水
人體有9成是由水組成,保持身體水分充足對健康絕對是很重要的,而且,多喝水還可以幫助減重,不過,含糖飲料可不算是補充水分,而且跟第二型糖尿病拖不了關係,如果不喜歡只喝水,可以把柳橙、檸檬或小黃瓜等蔬果放入水裡,增添氣味。
4. 多吃蔬果少吃肉
許多研究都顯示,富含蔬果的飲食,能夠改善降低罹病的風險,包括代謝症候群(Metabolic Syndrome)、心臟病、憂鬱症(Depression)和腦部退化,相對地,這種飲食方法也能延長壽命,因為蔬果中富含許多營養素和抗氧化物。
然而,現代人攝取愈來愈多的肉,而這也是造成許多人過早死亡的原因之一,且加工肉品也讓癌症更加地普遍,另外,多數素食者或愛吃蔬果的人,相對也較注意自己的健康,這或許也是他們更健康、長壽的原因。
5. 喝咖啡或茶遠離慢性病
咖啡和茶對於預防慢性病都有相當效果,綠茶裡的多酚(Polyphenols)和兒茶素(Catechins)能幫助預防癌症、糖尿病(Diabetes)和心臟病。研究也指出,咖啡能降低第二型糖尿病、心臟病、部分癌症和腦部退化等相關疾病,除此之外,愛喝和咖啡的人,過早死亡的機率也會下降20~30%。
不過應特別注意的是,咖啡和茶都含有咖啡因,攝取過多的咖啡因會導致焦慮和失眠(Insomnia),一般建議攝取量為每日低於400毫克,大約是4杯咖啡的量,此外,咖啡因的代謝約需要6小時,因此,通常建議不要在下午過後再喝咖啡或茶。
6. 睡好睡飽更健康
睡眠佔了一天將近1/3的時間,可見睡眠對人體的健康也相當重要,只要睡眠品質好,就可以讓我們有好心情、精神更集中,並幫助我們學習,長期下來,還能降低心臟病的風險,甚至維持身材,當然,規律作息且睡眠充足(7~9小時)也相當重要。
7. 活到老學到老
學習新事物會讓腦袋變得年輕又健康,學習跳舞或一項運動都是不錯的選擇,如果可以學一個新的語言更是好上加好,因為大腦在學語言時的運作,能預防老化,甚至減緩失智症、阿茲海默症(Alzheimer’s Disease)的發展。
8. 活躍社交關懷他人
學者指出,維持良好的社交圈,可以增加最多50%的壽命,其實,就算只有與3位親友保持互動,過早死亡的機率更降低2倍以上。活躍的社交,對心臟、腦部、內分泌或免疫系統上都有正面效果,進而降低罹患慢性病的機率。
另外,俗話說:「施比受更有福。」研究確實也顯示,給予他人關心和支持,比起接受別人幫助,對健康更有益。
9. 踏出家門走入大自然
走出戶外能多照到太陽光,並提高體內維生素D的濃度,除了對骨骼和心臟有益之外,對提升心情也有幫助;出門也更有機會活動,代表身體也能更健康,而且選擇親近大自然,比待在都市街道來得好,因為一項研究顯示,在經過綠化的地方散步,比起走在人造的建築物,更能讓人放鬆心情。
10. 多運動鍛鍊平衡防受傷
您是否常常看見公園打太極的年長者,這可是有道理的,因為除了一般運動外,太極拳和瑜伽這類的活動,能鍛鍊一些肌肉,並訓練我們的平衡;不管是男女老少,身體都需要平衡,年輕人能避免受傷,而年長者則能夠避免跌倒、摔斷骨頭,其實,只要身體有在活動,就算只是走走路,無形中都在鍛鍊我們的平衡。
11. 正念用心體會、感受當下
研究發現,正念及冥想對身心健康相當有益,除了減壓降疼痛外,還能改善心情及提升記憶力,不過,就算沒有聽過正念或冥想,我們只要實行「活在當下」的生活態度,在日常生活中停下腳步,用心體會當下發生的事,也會有一樣的效果,例如:吃下一口食物時,細嚼慢嚥、慢慢品嚐,就算是洗碗盤的時候,只要認真地投入當下,都是一種活在當下的體會。

 


澱粉、碳水化合物這樣吃!控血糖5招遠離肥胖和糖尿病:對於多數糖尿病或正在減肥的人來說,澱粉(Starch)或加糖的食物,都是「可遠觀而不可褻玩焉」的美味;無論是需要控制血糖或是想減肥的民眾,很多人都會選擇少吃、甚至拒吃碳水化合物(Carbohydrate),不過事實上,控血糖或減肥還是可以吃澱粉的,只要掌握好攝取量、挑對澱粉吃,甚至可以讓減肥更輕鬆。本文將簡單介紹什麼是碳水化合物,提供糖尿病患、想減肥的民眾控制碳水化合物攝取量的撇步。
減肥、控血糖先認識碳水化合物
我們所說的碳水化合物,包含了糖、糖醇(Sugar alcohols)、澱粉、膳食纖維(Dietary fiber)四種主要類型;

依據醣類(Saccharide)的組成結構,又可分為簡單醣類(Simple sugars,就是一般的糖)和複合式碳水化合物(Complex carbohydrates)。
簡單醣類:含一個或兩個醣分子,吃起來的味道甜甜的,如牛奶、水果、蜂蜜、果汁、糖漿(Syrup)等。
複合式碳水化合物:數千個醣分子所組成的,吃起來具有澱粉的口感,不會立刻感覺到甜味,常見如澱粉類蔬菜(例如玉米、馬鈴薯、地瓜)、穀物或穀類製成的產品,以及紅豆、綠豆等豆類。(建議閱讀:好壞碳水化合物這樣分!吃出健康沒煩惱)
碳水化合物和血糖的關係
人體吃下碳水化合物後,無論是上述哪種醣類,都會在體內轉化為葡萄糖(Glucose),進入血液後就導致血糖的上升,提供身體和細胞能量,血糖上升時,身體也會開始分泌胰島素(Insulin),讓身體細胞可以好好運用血液中葡萄糖。
過量碳水化合物導致胰島素阻抗、脂肪增加
然而吃太多碳水化合物或血糖驟升過快時,體內會有過多的葡萄糖,人體會分泌胰島素,將這些過剩的葡萄糖轉換為肝糖,儲存在肝臟(Liver)和肌肉中,而超過肝醣儲存極限就會轉換成脂肪儲存,導致過重或肥胖;更嚴重的是,可能會導致胰島素敏感度下降,產生胰島素阻抗,導致高血糖、高血壓等三高症狀。換句話說,當我們攝取過多的糖或澱粉的話,除了導致體重增加,而且如果吃太多精緻澱粉(例如白飯、白麵包、餅乾)或加糖的食物,也會增加罹患心血管疾病(Cardiovascular Disease)的風險。
適量碳水化合物助減肥
許多減肥的人可能會,認為碳水化合物是構成脂肪的萬惡之源,而雖然攝取過量的確會造成脂肪囤積,不過只要適量攝取,並不需要完全戒斷澱粉等主食,就如前面所述,葡萄糖是身體細胞的重要能量來源,沒有醣類的話,會影響人體的能量運作,甚至燃燒脂肪的效果都會受影響;所以如果想減肥,碳水化合物的攝取量正是關鍵,適量的澱粉不僅不會變胖,還能幫助減肥;另外,一般建議可以將白飯等主食替換成低 GI值 的全穀物(如糙米),多攝取複合式的化合物,有助於穩定血糖,進而避免多餘脂肪生成。
碳水化合物這樣吃
從飲食中控制碳水化合物和糖的量,確實是有效的減肥和血糖控制的方法之一,也因此,各式飲食減肥法也紛紛被推崇,例如無糖飲食法、低醣飲食法(Low-carb diet)或生酮飲食(Ketogenic diets)等。不過根據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的每日飲食指南中,給一般人的建議是:每天攝取的碳水化合物需占整體飲食的 50%~60%。不過應避免攝取人工添加糖(Added Sugar)。衛福部國民健康署也建議:「添加糖攝取量不宜超過每日總熱量的 10%。」(計算每日應攝取熱量請使用:BMR / TDEE 計算器:計算基礎代謝率、每日消耗總熱量)
現代人的飲食內容,除了糖是萬惡之首,一般美食充斥著過多的精緻澱粉也是一大問題,所以衛福部也建議,每日攝取的澱粉類食物中,應有 1/3 是未精製的全穀物,如糙米、胚芽米、燕麥、藜麥(Quinoa)、地瓜、馬鈴薯、芋頭、南瓜、山藥,或紅豆、綠豆、皇帝豆等澱粉含量豐富的豆類,及栗子、蓮子等等,建議最好以未加工過的原形食物來當作主食。(推薦閱讀:抗性澱粉是什麼?冷飯燕麥防癌助減重)
5 撇步減醣 遠離糖尿病肥胖
1. 戒含糖飲料
台灣的手搖飲料的品質和口味,都不斷地創新與提升,甚至聞名國際,雖然好喝,但也別忽略它們的含糖量,喝太多會增加胰島素抗性(Insulin resistance)、第二型糖尿病(Type 2 diabetes)及肥胖(Obesity)的風險。不只是手搖飲,市售的各種包裝含糖飲料都要小心,以一罐約 350 毫升的含糖汽水來說,可能就含 38 克的碳水化合物,所以要減少飲食中的碳水化合物,最好先戒掉喝含糖飲料的習慣。(同場加映:無糖最健康?人工甜味劑的爭議與風險)
2. 少吃麵包
麵包在西方文化中是常見的主食,但它的碳水化合物含量很高,纖維量顯得很低,尤其是由精緻的白麵粉所做的白麵包,幾乎只有碳水化合物沒有保留太多纖維或營養;即便是有營養的裸麥(Rye,或稱黑麥)麵包,每片也含約 15 克的碳水化合物,雖然全麥麵包仍保有一些維生素和礦物質(Mineral),但建議還是以全穀類或其他澱粉類蔬菜的食物當作主食,不僅纖維量較多,碳水化合物的含量也較少。
3. 喝果汁不如吃水果
很多人可能會覺得喝果汁很健康,但建議最好還是直接吃水果取代果汁;因為果汁雖然保有一些維生素和礦物質,但就碳水化合物和纖維的比例而言,果汁並不算是非常健康的飲料,且許多市售的果汁還會添加額外的糖。以 350 毫升的 100% 蘋果汁來說,就含有 48 克碳水化合物,又因為少了纖維,更容易導致血糖快速飆升。
4. 選擇蛋白質含量高的零食
洋芋片、蘇打餅或夾心酥,這些都是市面上常見的零食,但卻不適合減肥的人,因為這類零食多半只含有大量的碳水化合物和糖,吃下之後過不久又很容易餓了,然而蛋白質能延長飽足感,所以正在減肥的人,最好選擇含有蛋白質或纖維的食物。根據研究,下午吃高蛋白質點心的女性,比起吃一般點心的女性,晚餐的熱量平均少了一百大卡。所以,如果在餐與餐之間感到餓的話,建議不妨吃些高油脂或高蛋白質的堅果或起司。(同場加映:糖尿病控血糖這樣食堅果!2種控糖料理自己動手做)
5. 早餐吃雞蛋
如前述,選擇高蛋白質、低碳水化合物的早餐同樣可維持飽足感,除了有助於控制血糖,也幫助減少一天攝取的總熱量,達到減肥的效果。而雞蛋不僅是能提供蛋白質,碳水化合物也少,每顆雞蛋所含的碳水化合物少於依克,如果想減肥和穩定血糖,選擇雞蛋再適合不過了,不僅既方便購買也容易烹煮。(同場加映:吃蛋擔心膽固醇過高?帶你破除膽固醇迷思)

 
 
 
 
 
 
 
 
 
 
 
 
如何健康!如何長壽!想長壽健康呷百二!做這11件事就好!
身體健健康康、長命百歲是許多人的願望,不過,其實想要活得長久並不困難,以下將介紹11個長壽的秘訣,只要維持這些健康的習慣,相信大家都能健康活到老。
1. 戒菸永遠不嫌晚
香菸是健康的頭號敵人,抽完菸後20分鐘,心率和血壓會開始下降,且香菸裡的有害物質,長期下來會增加心臟病(Heart Disease)、骨質疏鬆(Osteoporosis)、慢性肺病及中風(Stroke)的罹病風險。
不意外地,抽菸者平均少了10年的壽命、而且過早死亡(Premature Death,意即早於預計壽命死亡)的機會更高了3倍,不過好消息是,戒菸永遠不嫌晚;研究指出,在35歲前戒菸,平均壽命最多可延長8.5年以上,在60歲才戒菸,也能延長將近4年的壽命,甚至在80歲戒菸都有好處。
2. 控制熱量降體脂更長壽
透過動物實驗的結果,減少一般熱量攝取的10~50%,能夠增加壽命,而在長壽的族群間,也發現他們攝取的熱量都較低,他們不僅壽命較長,得到疾病的機率也較低;另外,不論限制熱量或者是斷食,都有研究指出,這種飲食習慣能有效地降低體脂和體重。但不管採取哪種方法,限制熱量的方式和長壽間的關係,仍需要更多的研究。
3. 少喝飲料沒事多喝水
人體有9成是由水組成,保持身體水分充足對健康絕對是很重要的,而且,多喝水還可以幫助減重,不過,含糖飲料可不算是補充水分,而且跟第二型糖尿病拖不了關係,如果不喜歡只喝水,可以把柳橙、檸檬或小黃瓜等蔬果放入水裡,增添氣味。
4. 多吃蔬果少吃肉
許多研究都顯示,富含蔬果的飲食,能夠改善降低罹病的風險,包括代謝症候群(Metabolic Syndrome)、心臟病、憂鬱症(Depression)和腦部退化,相對地,這種飲食方法也能延長壽命,因為蔬果中富含許多營養素和抗氧化物。
然而,現代人攝取愈來愈多的肉,而這也是造成許多人過早死亡的原因之一,且加工肉品也讓癌症更加地普遍,另外,多數素食者或愛吃蔬果的人,相對也較注意自己的健康,這或許也是他們更健康、長壽的原因。
5. 喝咖啡或茶遠離慢性病
咖啡和茶對於預防慢性病都有相當效果,綠茶裡的多酚(Polyphenols)和兒茶素(Catechins)能幫助預防癌症、糖尿病(Diabetes)和心臟病。研究也指出,咖啡能降低第二型糖尿病、心臟病、部分癌症和腦部退化等相關疾病,除此之外,愛喝和咖啡的人,過早死亡的機率也會下降20~30%。
不過應特別注意的是,咖啡和茶都含有咖啡因,攝取過多的咖啡因會導致焦慮和失眠(Insomnia),一般建議攝取量為每日低於400毫克,大約是4杯咖啡的量,此外,咖啡因的代謝約需要6小時,因此,通常建議不要在下午過後再喝咖啡或茶。
6. 睡好睡飽更健康
睡眠佔了一天將近1/3的時間,可見睡眠對人體的健康也相當重要,只要睡眠品質好,就可以讓我們有好心情、精神更集中,並幫助我們學習,長期下來,還能降低心臟病的風險,甚至維持身材,當然,規律作息且睡眠充足(7~9小時)也相當重要。
7. 活到老學到老
學習新事物會讓腦袋變得年輕又健康,學習跳舞或一項運動都是不錯的選擇,如果可以學一個新的語言更是好上加好,因為大腦在學語言時的運作,能預防老化,甚至減緩失智症、阿茲海默症(Alzheimer’s Disease)的發展。
8. 活躍社交關懷他人
學者指出,維持良好的社交圈,可以增加最多50%的壽命,其實,就算只有與3位親友保持互動,過早死亡的機率更降低2倍以上。活躍的社交,對心臟、腦部、內分泌或免疫系統上都有正面效果,進而降低罹患慢性病的機率。
另外,俗話說:「施比受更有福。」研究確實也顯示,給予他人關心和支持,比起接受別人幫助,對健康更有益。
9. 踏出家門走入大自然
走出戶外能多照到太陽光,並提高體內維生素D的濃度,除了對骨骼和心臟有益之外,對提升心情也有幫助;出門也更有機會活動,代表身體也能更健康,而且選擇親近大自然,比待在都市街道來得好,因為一項研究顯示,在經過綠化的地方散步,比起走在人造的建築物,更能讓人放鬆心情。
10. 多運動鍛鍊平衡防受傷
您是否常常看見公園打太極的年長者,這可是有道理的,因為除了一般運動外,太極拳和瑜伽這類的活動,能鍛鍊一些肌肉,並訓練我們的平衡;不管是男女老少,身體都需要平衡,年輕人能避免受傷,而年長者則能夠避免跌倒、摔斷骨頭,其實,只要身體有在活動,就算只是走走路,無形中都在鍛鍊我們的平衡。
11. 正念用心體會、感受當下
研究發現,正念及冥想對身心健康相當有益,除了減壓降疼痛外,還能改善心情及提升記憶力,不過,就算沒有聽過正念或冥想,我們只要實行「活在當下」的生活態度,在日常生活中停下腳步,用心體會當下發生的事,也會有一樣的效果,例如:吃下一口食物時,細嚼慢嚥、慢慢品嚐,就算是洗碗盤的時候,只要認真地投入當下,都是一種活在當下的體會。
Hello 醫師並不提供醫療建議、診斷或治療。
南瓜營養好處多:6大驚人健康好處報你知
木瓜超健康~8好處護膚抗癌顧心臟
代糖是什麼?有壞處會致癌?認識人工甜味劑的利與弊
哈哈哈笑聲會傳染!大笑5大好處減壓延壽增強免疫力
碳水化合物(醣類)是人體重要的營養素之一,不過近年來,針對碳水化合物的爭論越來越多,包括低醣(碳)飲食、生酮飲食(極低碳攝取)等,都在挑戰著過去我們對碳水化合物的認知,因此以下將深入介紹碳水化合物,讓民眾在面對五花八門的飲食方式時,不再看得一頭霧水。
什麼是碳水化合物、醣類?
碳水化合物(Carbohydrate)又稱作醣類,顧名思義,就是含有碳(Carbon)和氫和氧原子(H2O,水)的化合物,是人體三大營養素的其中之一,攝取碳水化合物的主要目的,是為了提供人體能量,多數碳水化合物最終會被分解成葡萄糖,讓人體吸收。若根據分子的組成,大致上可分為以下三個種類:
單醣(Monosaccharides):單醣是組成碳水化合物的基本單位,食物中的碳水化合物都要分解至單醣型態,才能被小腸吸收。單醣包括:葡萄糖(Glucose)、果糖(Fructose)、半乳糖(Galactose)。
雙醣(Disaccharides):兩個單醣組成的分子就稱為多醣,包括乳糖(Lactose)、蔗糖(Sucrose)。
多醣(Polysaccharides):由兩個單醣以上的分子組成,就稱為多醣,澱粉(Starch)和纖維(Fiber)都屬於多醣。
若是根據飲食上的分類,則可分為以下三種:
糖:糖類有甜味,由單醣或雙醣構成,包含葡萄糖、果糖、半乳糖和蔗糖。
澱粉:由葡萄糖分子聚合而成,經過消化系統,最終會被分解為葡萄糖。
纖維:人體無法消化纖維,但無法被分解、加上能吸水的特性,反倒能幫助我們排便;而可溶性纖維,則能夠刺激腸道好菌生長,作為它們的食物。(推薦閱讀:膳食纖維是什麼?適量補充好處多)
碳水化合物有分「好」、「壞」
1. 精緻碳水化合物:空有熱量、缺乏營養的「壞」碳水化合物,主要有兩大類,包括:
精緻澱粉:白飯、麵食、白麵包、蛋糕。
糖類:含糖飲料、果汁。
一般認為這類的碳水化合物,較無營養價值,因為經過加工處理,流失了許多天然的纖維。許多研究也都發現,攝取精緻碳水化合物,與肥胖和第二型糖尿病高度相關,因為攝取這類食物,會被身體快速吸收,造成血糖值先急遽上升,然後快速下降,使人們產生飢餓感,並渴望更多的精緻碳水化合物,產生惡性循環。
2. 非精緻碳水化合物:可以理解成「好」的碳水化合物,蔬菜、水果、豆類植物(Legumes)、馬鈴薯或全穀類等,都屬於非精緻碳水化合物。這類食物通常都是相對健康的,擁有纖維和其他營養素,且不會造成血糖的劇烈變化,許多研究都指出,攝取蔬果、全穀類等高纖維碳水化合物,能夠提升整體新陳代謝,並降低罹患許多疾病的風險。(推薦閱讀:抗性澱粉是什麼?冷飯燕麥防癌助減重)
建立正確觀念不用怕碳水化合物
雖然許多人認為碳水化合物是肥胖的主因,但在肥胖成為流行病之前,人們其實並沒有因為攝取碳水化合物,造成特定健康問題,因此,除非特殊狀況,一般仍然都將碳水化合物,視為重要的營養來源。(推薦閱讀:澱粉、碳水化合物這樣吃!控血糖5招遠離肥胖和糖尿病)
美國梅約診所(Mayo Clinic)建議,成人一天碳水化合物的攝取量,應占整日熱量攝取的 45%~65%,不過應避免攝取人工添加糖(Added Sugar)。衛福部國民健康署也建議:「添加糖攝取量不宜超過每日總熱量的 10%。」(計算每日應攝取熱量建議使用:BMR / TDEE 計算器:計算基礎代謝率、每日消耗總熱量)
此外,建議民眾應多攝取富含纖維的水果、蔬菜、全穀類或豆類等食物,盡量不要攝取過多的精緻澱粉。
  澱粉、碳水化合物這樣吃!控血糖5招遠離肥胖和糖尿病
對於多數糖尿病或正在減肥的人來說,澱粉(Starch)或加糖的食物,都是「可遠觀而不可褻玩焉」的美味;無論是需要控制血糖或是想減肥的民眾,很多人都會選擇少吃、甚至拒吃碳水化合物(Carbohydrate),不過事實上,控血糖或減肥還是可以吃澱粉的,只要掌握好攝取量、挑對澱粉吃,甚至可以讓減肥更輕鬆。本文將簡單介紹什麼是碳水化合物,提供糖尿病患、想減肥的民眾控制碳水化合物攝取量的撇步。
減肥、控血糖先認識碳水化合物
我們所說的碳水化合物,包含了糖、糖醇(Sugar alcohols)、澱粉、膳食纖維(Dietary fiber)四種主要類型;依據醣類(Saccharide)的組成結構,又可分為簡單醣類(Simple sugars,就是一般的糖)和複合式碳水化合物(Complex carbohydrates)。
簡單醣類:包含一個或兩個醣分子,吃起來的味道甜甜的,如牛奶、水果、蜂蜜、果汁、糖漿(Syrup)等。
複合式碳水化合物:數千個醣分子所組成的,吃起來具有澱粉的口感,不會立刻感覺到甜味,常見如澱粉類蔬菜(例如玉米、馬鈴薯、地瓜)、穀物或穀類製成的產品,以及紅豆、綠豆等豆類。(建議閱讀:好壞碳水化合物這樣分!吃出健康沒煩惱)
碳水化合物和血糖的關係
人體吃下碳水化合物後,無論是上述哪種醣類,都會在體內轉化為葡萄糖(Glucose),進入血液後就導致血糖的上升,提供身體和細胞能量,血糖上升時,身體也會開始分泌胰島素(Insulin),讓身體細胞可以好好運用血液中葡萄糖。
過量碳水化合物導致胰島素阻抗、脂肪增加
然而吃太多碳水化合物或血糖驟升過快時,體內會有過多的葡萄糖,人體會分泌胰島素,將這些過剩的葡萄糖轉換為肝糖,儲存在肝臟(Liver)和肌肉中,而超過肝醣儲存極限就會轉換成脂肪儲存,導致過重或肥胖;更嚴重的是,可能會導致胰島素敏感度下降,產生胰島素阻抗,導致高血糖、高血壓等三高症狀。換句話說,當我們攝取過多的糖或澱粉的話,除了導致體重增加,而且如果吃太多精緻澱粉(例如白飯、白麵包、餅乾)或加糖的食物,也會增加罹患心血管疾病(Cardiovascular Disease)的風險。
適量碳水化合物助減肥
許多減肥的人可能會,認為碳水化合物是構成脂肪的萬惡之源,而雖然攝取過量的確會造成脂肪囤積,不過只要適量攝取,並不需要完全戒斷澱粉等主食,就如前面所述,葡萄糖是身體細胞的重要能量來源,沒有醣類的話,會影響人體的能量運作,甚至燃燒脂肪的效果都會受影響;所以如果想減肥,碳水化合物的攝取量正是關鍵,適量的澱粉不僅不會變胖,還能幫助減肥;另外,一般建議可以將白飯等主食替換成低 GI值 的全穀物(如糙米),多攝取複合式的化合物,有助於穩定血糖,進而避免多餘脂肪生成。
碳水化合物這樣吃
從飲食中控制碳水化合物和糖的量,確實是有效的減肥和血糖控制的方法之一,也因此,各式飲食減肥法也紛紛被推崇,例如無糖飲食法、低醣飲食法(Low-carb diet)或生酮飲食(Ketogenic diets)等。不過根據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的每日飲食指南中,給一般人的建議是:每天攝取的碳水化合物需占整體飲食的 50%~60%。不過應避免攝取人工添加糖(Added Sugar)。衛福部國民健康署也建議:「添加糖攝取量不宜超過每日總熱量的 10%。」(計算每日應攝取熱量請使用:BMR / TDEE 計算器:計算基礎代謝率、每日消耗總熱量)
現代人的飲食內容,除了糖是萬惡之首,一般美食充斥著過多的精緻澱粉也是一大問題,所以衛福部也建議,每日攝取的澱粉類食物中,應有 1/3 是未精製的全穀物,如糙米、胚芽米、燕麥、藜麥(Quinoa)、地瓜、馬鈴薯、芋頭、南瓜、山藥,或紅豆、綠豆、皇帝豆等澱粉含量豐富的豆類,及栗子、蓮子等等,建議最好以未加工過的原形食物來當作主食。(推薦閱讀:抗性澱粉是什麼?冷飯燕麥防癌助減重)
5 撇步減醣 遠離糖尿病肥胖
1. 戒含糖飲料
台灣的手搖飲料的品質和口味,都不斷地創新與提升,甚至聞名國際,雖然好喝,但也別忽略它們的含糖量,喝太多會增加胰島素抗性(Insulin resistance)、第二型糖尿病(Type 2 diabetes)及肥胖(Obesity)的風險。不只是手搖飲,市售的各種包裝含糖飲料都要小心,以一罐約 350 毫升的含糖汽水來說,可能就含 38 克的碳水化合物,所以要減少飲食中的碳水化合物,最好先戒掉喝含糖飲料的習慣。(同場加映:無糖最健康?人工甜味劑的爭議與風險)
2. 少吃麵包
麵包在西方文化中是常見的主食,但它的碳水化合物含量很高,纖維量顯得很低,尤其是由精緻的白麵粉所做的白麵包,幾乎只有碳水化合物沒有保留太多纖維或營養;即便是有營養的裸麥(Rye,或稱黑麥)麵包,每片也含約 15 克的碳水化合物,雖然全麥麵包仍保有一些維生素和礦物質(Mineral),但建議還是以全穀類或其他澱粉類蔬菜的食物當作主食,不僅纖維量較多,碳水化合物的含量也較少。
3. 喝果汁不如吃水果
很多人可能會覺得喝果汁很健康,但建議最好還是直接吃水果取代果汁;因為果汁雖然保有一些維生素和礦物質,但就碳水化合物和纖維的比例而言,果汁並不算是非常健康的飲料,且許多市售的果汁還會添加額外的糖。以 350 毫升的 100% 蘋果汁來說,就含有 48 克碳水化合物,又因為少了纖維,更容易導致血糖快速飆升。
4. 選擇蛋白質含量高的零食
洋芋片、蘇打餅或夾心酥,這些都是市面上常見的零食,但卻不適合減肥的人,因為這類零食多半只含有大量的碳水化合物和糖,吃下之後過不久又很容易餓了,然而蛋白質能延長飽足感,所以正在減肥的人,最好選擇含有蛋白質或纖維的食物。根據研究,下午吃高蛋白質點心的女性,比起吃一般點心的女性,晚餐的熱量平均少了一百大卡。所以,如果在餐與餐之間感到餓的話,建議不妨吃些高油脂或高蛋白質的堅果或起司。(同場加映:糖尿病控血糖這樣食堅果!2種控糖料理自己動手做)
5. 早餐吃雞蛋
如前述,選擇高蛋白質、低碳水化合物的早餐同樣可維持飽足感,除了有助於控制血糖,也幫助減少一天攝取的總熱量,達到減肥的效果。而雞蛋不僅是能提供蛋白質,碳水化合物也少,每顆雞蛋所含的碳水化合物少於依克,如果想減肥和穩定血糖,選擇雞蛋再適合不過了,不僅既方便購買也容易烹煮。(同場加映:吃蛋擔心膽固醇過高?帶你破除膽固醇迷思)

( 不分類不分類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alpineatks&aid=169564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