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觀念的轉變,從「讓利」到「回饋」花招改變,目標不變,信不信不是智商的問題,而是良心...
2018/08/17 14:17:53瀏覽525|回應0|推薦1

之前在談話節目中,聽到一位隨中國國民黨前主席連戰前往中國北京會見中國領導人習近平的教授說,習近平談話中提及,他在中國福建、浙江及北京工作時認識很多台商,對他們在過去多年為中國經濟發展的貢獻,心存感激;習強調如今中國經濟發展旺盛,也應「回饋」給台商台胞共享。

該教授還說,今年二月中國國務院發布的「卅一項措施」,不像過去用「讓利」、「惠台」的用語,予人「施惠」甚至「統戰」印象。可惜兩岸新聞界沒有敏感覺察,改用平實的「兩岸經文合作措施」之類文字或標題。

事有湊巧,上周我和內子在台大校史館巧遇一對母女和兩對青年情侶。為了請他們幫忙拍照,聊起來才知道,他們都來自中國深圳。五年前,我因仰慕深圳「奇蹟」,特別自廣州搭乘「動車」前往參觀「深圳歷史紀念館」,中國深圳在不到四十年時間,從一個三萬人的小漁村發展為一千八百萬人口的國際都市,被英國「經濟學人」雜誌譽為全球四千三百個經濟特區中「最突出的成功典範」,我當時留下深刻印象。

這時碰到深圳遊客感到很親切,讚賞起「中國深圳奇蹟」比「台灣經濟奇蹟」更令人欽羨!沒想到其中一位年輕人,謙虛地說:「還不是靠台商的投資,感謝他們在開創過程中積極參與。」中國領導人習近平感恩的心態,竟感染到中國年輕的一代,真是令我驚奇欣慰。戴瑞明∕退休大使(台北市)

2018-08-17 14:17

〔即時新聞/綜合報導〕台灣企業85度C因總統蔡英文出訪友邦、過境時順道拜訪而被迫發表聲明致歉,稱該公司堅定支持「九二共識」推動兩岸和平;前總統馬英九則認為,兩岸「相和則旺、相離則傷、相反則盪」,未來應不排斥統一、反對台獨,但如真要統一,方法要和平、過程要民主。對此,政大教授徐世榮痛批馬英九「充分展現出不誠實及詭辯的政治性格」。

  • 前總統馬英九認為,未來應不排斥統一、反對台獨,但如真要統一,方法要和平、過程要民主。政大教授徐世榮則認為這句話有矛盾,直批馬英九「充分展現出他不誠實及詭辯的政治性格」。(資料照)

徐世榮昨在臉書上表示,馬英九這句話其實很矛盾,他說明「既然過程要民主,那為什麼就不能夠有台獨或其他的主張呢?為什麼就只有統一的唯一選項?」,徐世榮反問,若在民主前,已先強迫台灣人民只能選擇統一,「試問過程還有可能會民主嗎?」

徐世榮建議,馬英九若改為表示:「不排斥統一,也不排斥台獨或其他主張,但不論是統一、台獨或其他主張的方法要和平,過程要民主」,一定會得到認同。話鋒一轉,他認為這是不可能的,「因為他(馬英九)骨子裡頭主張的是統一,而不是民主,他講的那句話,充分展現出他不誠實及詭辯的政治性格,相當讓人厭惡」。

最近拜讀了李開復先生的新著「AI新世界」,也聆聽了他的公開演講,對於AI未來可能的影響,有更深一層的省思。書中主要分析在AI未來發展上,中國和美國的相對優劣勢,以及人類社會將如何受到AI的影響與因應之道。

在基礎研究能力上,美國遠遠領先中國,迄今AI重要的發展與突破,幾乎都是由美加地區的頂尖思考家所驅動,但這並不表示未來美國還是會在AI的應用上獨領風騷。原因是有了深度學習後,應用已經重於發明,資料也重於專家。中國在資料的取得,創業家的競爭模式,以及政府的政策推動等面向上,有相對的優勢。西方社會嗤之以鼻的山寨文化,只是中國市場競爭的一環,從山寨抄襲中不斷依照市場需求調整出來的商業模式,讓中國許多抄襲者發展出青出於藍的競爭力。

另外,矽谷走的是輕量模式,著重在概念開發和線上運用,比較不願意涉足線下的繁雜操作。相對來說,中國企業則是走重磅模式,大量涉入整個產業供應鏈的上下游,建立規模經濟,到處都是O2O(online-to-offline),把線上的行動轉變為線下的實際服務。未來這兩種競爭模式勢必還會相互衝擊影響,在競爭中加速AI的應用。鹿死誰手,尚在未定之天。

另外一個重要主題則是AI對人類社會的可能影響。簡單來說,李開復認為未來大量現有工作將會被取代、少數大公司將會壟斷、貧富差距會更嚴重。整體社會財富和運作效率可能增加,但是經濟發展的果實會集中在少數公司手中,多數的可能將會面對無法發揮一技之長及貧困的窘境。

這本書的前半段給了讀者許多知識性收穫,但我特別喜愛此書的後半段,李開復誠實地打開了自己的內心世界,分享他在罹癌治癒之後,如何以人文關懷看待AI社會的衝擊,並評估人生的優先順序。

他說如果沒有這段經驗,他也不會特別思考AI的社會衝擊,對於因為AI普及而不幸失業的人們,許多科技新貴以為只要試著用全民基本收入(Universal Basic Income)保障,確保不會有人飢寒而死,或是引發社會動盪革命就好,出發點不見得是真正對他人的關懷。

畢竟人活著不是只需滿足基本生存需求,工作也不只是為薪資,更有自我實現與滿足的因素。解決基本經濟需求只是面對AI社會衝擊的一環,如何在自動化社會重新滿足人類形而上的需求、特別是情緒的照顧和成就感的提供,才是更大挑戰。這些安排必須跳脫短視的功利主義,真正從關懷他人的愛心出發,才可能達到良善結果。李先生因為生病過程,特別體會到愛的重要,也以愛心為出發點,提供因應AI社會衝擊的建言,值得深思。

AI不再是未來電影的想像,而會一步步、加速度、最後全面改變個人與人類的生活與工作方式。我們所有的既存機制都應該思考如何調整因應。例如教育體系,有沒有做結構性的調整改變?能否培育出可因應未來社會變遷的人才?或是只能墨守成規?這將會決定我們未來的競爭力。

個人、企業和國家都要認真思考如何布局、如何調整。蒙上眼睛,衝擊還是會來。好好張開眼睛,迎接AI新世界。(作者為雲品國際董事長) 

 

( 不分類不分類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alpineatks&aid=1142381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