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二二八」談台灣的外省人、省籍情結與台灣的命運
2011/03/03 23:42:37瀏覽6758|回應3|推薦11
 網路上流傳一個名叫「外省人」的PowerPoint檔,內容是陳文茜所寫的一篇文章;大約是講外省老兵是如何的可憐,年輕輕的就被國民黨抓伕,隻身來到這個島上,舉目無親、失學失業,又如何在社會上漂零,勉強成家或終身孤獨,晚年思鄉又受歧視,是如何如何淒涼等等。

    許多本省人都有一種心態,認為外省人都是高高在上的權貴,是站在台灣人頭上作威作福的統治階級。這篇文章的用意,顯是想改變這種成見,籍著敘述老兵的可憐,來告訴大家說「多數的外省人也是被欺壓、被迫害、被時代犧牲…」云云。用心是好的,但很抱歉,這樣的說法,對為化解台灣的省籍情結來說,我以為沒有用。

外省人盤據了社會上層

    為什麼沒有用?因為本省人的認知是其來有自的,並不是「普遍的誤解」。

    1949年前後,大量的外省人移民台灣。社會學者丁庭宇曾指出,這是一個非常態的移民。移來的人口除了數量大(據說當時台灣人口六百萬,外省人移來了二百萬,是在地人的三分之一)之外,更重要的是,他不是一個「正常社會」的移民。也就是說,不是一個社會從上到下各階層常態分佈的移民,而是社會兩個極端階層的移民:屬於下層的士兵,與屬於社會上層的各界精英。

    什麼人跟著蔣介石到台灣來?首先當然是國民黨政界高層,然後是公教人員,大量的學術精英,還有怕被共產黨清算的資本家與商人。就人口素質來說,說這些人是大陸上的「精英」並不為過,甚至許多是精英中的精英(第一屆中央研究院院士,來了三分之一)。這些人來到台灣,首先是要工作、要吃飯;隨著中央政府在台重新建立,這些人就成了「政府高層」,甚至籠罩了政府中層與低層。學界的情況也一樣,幾乎絕大多數的「老師」都是外省人,大學太少,來的教授太多,只好去教中學,這樣的情況比比皆是。工商界的情況也大致如此,上層的管理者幾乎都是外省人。雖然他們在台灣沒有親戚、沒有土地,但因為人數多,加上「淪落異鄉」的漂零之感,使他們透過同鄉會、同學會等關係網,互相照顧,彼此拉拔;於是即便是位階較低又孤身一人看似無依無靠者,亦可比同位階的本省人更有人際關係的優勢。所以說「上層社會為外省人所盤據」,「外省人是特權階級」之類的印象,是其來有自,很有事實的基礎。

    在這種情況下,本省人不滿外省人,歧視外省人,乃致仇恨外省人,都是可以理解的。今天,絕大多數人都把本省人對外省人的不滿歸因為「二二八」,我看並不準確。「二二八」只是個單一是事件,他的原因是多重的,就算其中有「外省人欺壓本省人」這個因素,但其時台灣光復才兩年,來的外省人人數不多,依常理,不可能結下六、七十年還爭論不休的「情結」。即便再加上後來國民黨軍隊的鎮壓與「屠殺」好了,真正受害的家庭,放在人口比例中,仍屬極少數。全部的本省人都為那受害的少數人抱不平而憤恨了五、六十年,這樣偉大的「道德情操」,實在是說不通的。(為了硬要「說通」,所以他們要極端強化二二八的凶狠殘酷,把所有台灣人都說成是受害者,其實這都偏離的事實。)「二二八」之所以鬧騰不休,與其說它造成了本省人對外省人的仇恨,無寧倒過來說,它是本省人厭惡外省人情緒的一個藉口,一個「由頭」,一個方便利用、號召、辨識的旗幟,而不是它本身有這樣大的作用。真正造成本省人對外省人厭惡與不滿的,是「外省人盤據社會上層」這樣的結構性因素。

有「個人行為」的歧視,沒有「制度性」的歧視

那麼,這些社會上層的外省人,是否有歧視本省人的行為呢?基本上,絕大多數的外省人都是「二二八」發生之後才來到台灣的,他們與本省人之間並沒有結下樑子,更談不上仇恨。屬於情緒上的歧視,確實有,而且不少。但基本上,這可以是一種「看不慣」或是一種「優越感」,主要不是「外省」對「本省」這個因素在作祟,而是「上層」對「下層」的關係;只不過,十分不巧的,這兩種劃分是重疊的,所以就被歸類為「外省人」對「本省人」的岐視。事實上,也有許多的本省人對外省人產生優越感,那是因為他們接觸的外省人是屬於另一個極端,即「老兵」這個層級;諸如「拿槍的士兵以為水龍頭裝到牆上就會流出水」之類的故事,解嚴以後就經常在媒體上流傳,給人一個印象,好像外省人就是老粗,全靠手上那枝槍,以暴力來統治台灣。

    言歸正傳,外省人之中,確實有人存有看不起台灣人的情緒;但這種情緒要化為行動,比如說,反對兒女與本省人交朋友、反對通婚、反對聘用本省人等等,就要少的多。並不見得是「外省人」的道德情操多麼高尚,而是因為他們很清楚的認識到,「本省人」畢竟是在地人,所謂「強龍不壓地頭蛇」,更何況本省人人數多的多,所以絕無必要得罪本省人。(既然是「上層精英」,自然會有如此認知的能力。)那些趾高氣揚、耀武揚威的外省人,多半都是些成色不足的「二桿子」、「半調子」,夠不成主流。

    在個人行為上岐視本省人,依一般印象,並不算罕見。最常見的是在人員的聘用與升遷方面,是有一些人會有「人不親土親」的徇私;某些本省人對外省人深惡痛絕,覺得「不公平、被欺負」,往往與他們曾經遇到這樣的經驗有關。但在某些圈子之中,這樣的徇私是微乎其微的。比如說,某些特別照顧學生的大學教授,是完全不分省籍,甚至受到照顧的本省籍青年還要更多些(因為人口比例與社會層級分佈的關係)。以致於解嚴至今的二十多年,許多台籍精英與他們的「恩師」政治立場不同已完全暴露,但「恩師」去世,還是不免要寫感謝當年照顧栽培的紀念文章。這樣的情況,在學術界中真是不勝枚舉。(只因「政治不正確」,而未能廣泛報導。)畢竟「得天下英才而教之」是老師的至樂,是不分省籍的;何況照顧學生本沒有名額的限制,不會有取捨之間的緊張性。

    在個人行為上,我們是可發現有一些歧視,那麼,在制度上的歧視,則真的是完全不存在的。自李登輝起至今二、三十年,台灣某些媒體天天攻擊國民黨,但就是舉不出有任何一條法規是歧視性的。講來講去就是「小學時說台語要罰錢」,但可以舉出公文來證明嗎?政府要推行國語是天經地義,在大陸上也是這樣做啊!更何況「外省人」各有自己的方言,並非都是天生講國語者。「講台語要罰錢」,是某些本省籍老師自動延續日本時代推行「國語」(日語)的作法,而非國民黨政府的行政命令。至於限制黃俊雄布袋戲的播出,只能說是「推行國語」中的一個失策,忽視民意,並非歧視。(如果是歧視,那一開始就不會讓它上電視啊!那時電視台不都在政府手裡嗎?)在念書、考試、就業、當兵、出國、居住、交通…等等所有的國家政策上,都沒有任何的不公或歧視。(阿扁貧戶出身,升學、考試、拿獎學金、當律師…,沒有一樣是受到歧視性不公待遇的。)看到一些媒體常說國民黨不如日本政府,不免覺得悲哀又好笑。日本是殖民政權,在台灣的一切建設,其好處是要拿回日本去的,留在台灣的只是少數。而國民黨及兩蔣政權,再怎麼混蛋、無恥與邪惡,他們也知道除了台灣他們無處可去啊!他們有什麼本錢可以歧視台灣人呢?台灣人「出頭天」至今二、三十餘年,可有找到兩蔣把台灣的財富移往國外的證據?(倒是阿扁移出去了不少。)若說孔宋家族貪污,貪的也是大陸的錢,並沒有貪到台灣的頭上。

    總而言之,台灣的省籍情結,如實而論,並沒有人為刻意的因素,而是歷史的因緣際會造成的。國民黨移入了一個整體性的「上層結構」,而非只是取代日本人成為「統治階級」。殖民統治與被殖民者間有不可逾越的鴻溝,而國民黨政權之於台灣,顯然並非如此。殖民階級只要移入少數統治者即可,然而國民黨移入的是「中央政府」規模,是台灣本來所沒有的,而非僅僅是取代那已有的「統治階級」。然而,也正因為如此,其所造成的文化與社會的衝擊、改變,更遠甚於日本據時代。

本省人的委屈抑鬱

    時至今日,外省人第一代多已老去,今天社會上的「外省人」,都是台灣生長的第二、三代;這與第八、九代的外省人(也就是本省人)其實並沒有太大的差別;早年那些結構性的因素也隨之消失,台灣基本上已不存在省籍問題了。然而,當我們再回頭看這段歷史,其所造成的影響與代表的意義,則未能在台灣人(現今生活在台灣的人)之中取得共識。例如,被時代所犧牲的老兵族群與感覺受到壓抑的老一輩本省人,同樣有委屈之感,但對過去這段歷史以及對兩蔣的看法卻迥然不同,這又是為什麼?

    其中的差異,就是對歷史的認知與詮釋不同。老兵雖然被國民黨「綁架」而來,但他們很清楚的知道,如果不是來到台灣,他們的生活其實會更慘。尤其在開放探親之後,更清楚的認識到這一點。但在老本省人的心目中,卻一直覺得如果國民黨不來,他們的日子會好的多。直到今天,一些台獨媒體還是不斷地宣傳此一論調。然而,事實真的是這樣嗎?

如果國民黨不來台灣,台灣會更好嗎?

    如果國民黨不來台灣,那麼,台灣的情況只有下列幾種可能:

第一、共產黨佔了台灣。共產黨佔了台灣,那麼,連不流血的土地改革都不可能了,更不要說連年不斷的政治運動。台灣會比今天好?相信大家心知肚明。

第二、如果美國搶在共產黨之前佔領了台灣,台灣如某些人所願的成了美國的託管地,那麼,台灣會比今天好嗎?首先,毛澤東可能就難以忍下這口氣;現今的歷史研究已經說明,1958年的八二三砲戰之後,毛因為確知蔣不會與美國人扭到一起(因蔣不願聽美國建議放棄金門),因而放鬆了對台的軍事壓力,並稱贊蔣不失為一民族主義者。如果台灣落入外國之手,那麼,就算毛能忍住不打仗,台海也必定出現高強度的軍事對峙,於是,台灣最好的狀況就是成了另一個關島。請問,今天會有人認為關島好過台灣嗎?

第三、如果讓日本繼續佔領台灣。雖然因為日本戰敗而使這可能性已不存在,但我們還是可以設想一下。就算日本不再對台殖民,而給台灣國民待遇,那前述的情況(中共不能忍受)依然相同,台灣的價值仍然只在軍事方面。就算一切天時地利人和都對台灣好的不得了,台灣最多最多就是今天的琉球。那麼,今天台灣引以為傲的一切,如高科技等等,琉球有嗎?今天有台灣人願意與琉球互換嗎?

第四、如果台灣獨立了,並且受到美、日的卵翼與扶持,讓共產黨打不過來;這也許就是許多獨派心中最好的狀況。若果如此,請問誰來擔任台灣的領導?台灣當時的「精英」,都是地主階級,如何指望他們完成土地改革?(日本人在台五十年,並不進行土地改革;因為他們只要台灣的出產。至於土地,集中在地主手中,反而方便日本人的控制。)就算他們都道德高尚不牟私利,放棄田產發展經濟,但治國人才從那裡來?日據五十年,並不為台灣培養人才啊!台灣的底子甚且不如南韓(人口、面積、天然資源、歷史積淀…),而中共又較北韓強大數十百倍,台灣的發展如何能超前韓國?(台灣經濟落後於韓國,是民進黨執政之後的事。)二次大戰後的新興國家多的是,接受美援的國家也多的是,那一個可以比台灣好?台灣若獨立,憑什麼會是例外?

    以上任何一種狀況,就算把它的優點極大化,也不能如同國民黨般,為台灣帶來大量的、全方位的高端人才。不是國民政府遷台,胡適、錢穆、吳大猷、錢思亮、傅斯年、梅貽琦、蔣夢麟、臺靜農、葉公超、張大千、溥心畬、黃君璧……名單可以列的好長好長,這些文化學術界的「大咖」都不會來台灣,尹仲容、李國鼎、孫運璿、嚴家淦、胡光麃、趙耀東……這些經濟幹材也不會來台灣,張忠謀、郭台銘等人也不會出現在台灣;不論把台灣交給美、日、或是獨立,都不可能有大量的第一流的學者專家名流來台灣,並且終身供獻於台灣。這些人來了,就「佔位子」來說,當然產生「排擠效應」;但對台灣整體發展而言,毫無疑問的是一項無可取代的超級大利多。

台灣是「幸」還是「不幸」?

    在中國文學裡,有所謂「國家不幸詩家幸」之說;今天我們亦可套用此句:「中國不幸台灣幸」。這中國的「不幸」,發生在大陸上的不談,在台灣,固然包括第一代外省人的離鄉背井、流離失所;但也包括了老一代本省人委屈與抑鬱。若說國民黨治下的「白色恐怖」,那反而是不分本省與外省;坦白說,台灣不論由誰當家,只要身處美國全球反共的第一線,就必然免不了軍事對峙下的人權緊縮與「抓匪諜」的社會氛圍。連隔著一個太平洋的美國都有麥卡錫主義,台灣憑什麼就可以是一派祥和的歌舞昇平?

    台灣的這點「不幸」,若放在大的歷史背景中觀察,其實是「萬幸」。乙未割台,台灣固然受到日本人的壓榨,但日本人也帶來的較為現代化的基礎工、商業與社會管理。這可說是不幸中的大幸。日據時代,台灣人心向祖國,大陸辛亥革命、五四新文化運動,台灣文人均可以組社團桴鼓相應;但發生在「祖國」的一切內戰與動亂,則波及不到台灣,這不能不說是又一次幸運。二次大戰,歐亞大陸赤地千里,能幸免者幾希?但因麥克阿瑟不顧戰略優勢而執意要實踐「我將再來」的諾言,捨台灣而直取菲律賓,所以戰火亦未直接燒到台灣;台灣受到的損失,不但與中國大陸完全不能相比,甚至比日本都要輕微。(日本好歹受到盟軍的狂轟猛炸,也嘗了二顆原子彈。)台灣可說又躲過一次浩劫。國共內戰,中共建國與國民黨來台,這回台灣受到的影響與衝擊是有了,還發生了「二二八」,但比起大陸「千萬人頭落地」的烽火連天與連年政治運動,那就絕對是「小巫見大巫」。更何況前述的大陸籍高端人才的大量來台,對台灣是「短空長多」,使學術、教育、文化、科技…等水平迅速提升,「民至於今受其賜」;這難道還不能說是台灣的「萬幸」?

「悲情史觀」將伊於胡底?

    老一代本省人因委屈抑鬱而產生的「悲情史觀」,我們可以理解。但當他們逐漸退出歷史舞台,現今的台灣人還要延用「悲情」觀點,如果不是愚昧、幼稚,那就只能說是居心叵測了。

    古巴是美國東南方的一個島,面積是台灣三倍,約為美國的九十分之一(台灣是中國大陸的二百六十六分之一),人口約為美國的三十分之一(台灣是大陸的六十分之一),與美國也是隔著一條一百多公里的海峽,人種也是以歐洲移民為主。請問有沒有人認為,古巴應該領先美國,或至少與美國分庭抗禮呢?先天的地理環境因素,其實就決定了許多事情。台灣能有今天,無寧是非常幸運的;一百多年來,中國大陸的衰敗與連年戰亂,給了台灣獨特的機會。台灣能在一連串的歷史事件中因禍得福、趨吉避凶,坦白說,真不是我們有什麼過人之處,而是我們的運氣使然。我們應該有的是「幸運史觀」「惜福史觀」,而不是「悲情史觀」。悲情史觀可以反映出老一代本省人的抑鬱,但卻不能解釋台灣一百多年來的命運。反之,「幸運史觀」才使我們更清楚的看清自己的位置。即便到了現在,中國大陸逐漸成為正常的國家,但台灣也沒有因為地理的因素而被邊陲化;那是因為大陸選擇了「和平崛起」的戰略,不想在經濟發展之外另生事端,因此對台灣極盡攏絡之能事。換言之,幸運之神又再次眷顧了台灣,台灣好的「運氣」仍然沒有走完;我們如不能如實地了解而因勢利導加以珍惜,反而偏要逆勢操作,恣意妄為,…,則不但是「人在福中不知福」,恐怕還要應了那句「自作孽、不可活」的古話。

    正確的歷史觀,可以充分的說明事實,釐清層次,廓清迷霧,使我們可以從紛繁的事件之中超越,看清大局,激發信心,受冤抑的情感也可以釋懷。反之,錯誤的歷史觀,眉目不清,治絲益棼,使人迷於種種矛盾的訊息之中,結果只能偏聽偏信,自陷偏執。

    過去數十年來,台灣本土派為了凝聚人心,向國民黨奪權,「悲情史觀」縱然部分地扭曲了歷史,但卻可以充分發揮鼓動情緒、激發力量的效用;可以說,有他的工具性作用。如今,台灣政治、社會格局已翻然丕變,如果還要沿用「悲情史觀」,則不但找不到鬥爭、打倒的對象,也看不到正確的發展方向,徒然使自已深陷自我暗示的悲情之中,怨毒積惡,自誤誤人。

    十分不幸的,台灣的政治、媒體、乃至教育,仍然「悲情史觀」當道,繼續迷惑我們善良的大眾,荼毒我們的下一代。有良心、有見識、有責任感的台灣人,還能不猛醒嗎?
( 不分類不分類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alpha1960&aid=4942999

 回應文章

水滸傳
2017/03/15 14:44
你錯誤,國民黨制定很多制度性種族歧視政策,例如高普考各省比例,另外還有沒寫成白紙黑字的政策,例如情治特務系統絕不用台灣人,造幣廠有台灣人嗎?我是外省人

佟湘玉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写得真好!
2011/03/05 21:02
无话可说,好!
路爲紙,地成冊,行作筆,心當墨,記錄無限,丈量天下
卜算子(alpha1960) 於 2011-03-05 22:20 回覆:
佟姑娘:看到您寫的有關DVD的推薦,我還沒看,但很感興趣。我買了一大堆大陸出的DVD,(以中央台的為大宗,多為cctv10的節目。)等有空,再與你分享我的一些心得。

到目前為止,覺得最好的,是「漢字五千年」。我覺得麥天樞不錯,早先的「大國崛起」悶了些,但內容還是紮實。而「漢字五千年」,則不但有內容,而且編排也更生動活潑。「探索發現」「見證」系列,也都不錯。

有空再分享了。匆匆,暫寫到此。  

范蘭欽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南北情竭?
2011/03/04 02:27
室友抽菸 嗆「南部人就這樣」挨揍
【聯合報╱】03.03
台南私立長榮大學林姓學生指控,只因為他要求別在寢室抽菸,就遭四名同學長期霸凌、圍毆,還被嗆「台北人看不起南部人」。林姓學生嚇得休學並提出傷害告訴,他父親感嘆「怎麼念大學也被霸凌?」

被控打人的學生表示,他們都是南部人,不滿台北來的林姓同學說話常看不起人,沒事就「酸」同學,好像北部人比較有水準;當天沒有人想打架,原本大家放寒假要搬出宿舍,林姓同學又來嗆「南部人就是這樣」,才引發眾怒。

遭毆的林姓學生家住台北,因此住校,一間寢室有四名學生。林姓學生說,他沒有抽菸習慣,但楊姓室友經常在宿舍內吞雲吐霧,讓他難以忍受,他希望對方別在寢室抽菸;楊姓學生因自覺遭刁難,向其他同學告狀。

他說,他常被楊姓等四名同學斥罵「台北來的,衣服比較會穿、長得比較帥,看不起南部人就是啦?」上學期的期末考一考完,他被圍毆兩次,對方拿腳踏車的車鎖砸他,連滅火器、椅子都成威嚇道具,他苦苦哀求才脫困。

林姓學生寒假返家,父母親發覺異狀,帶兒子到市立聯合醫院驗傷,並對動手的四名學生提告。林父怨嘆,兒子第一次到外地念書,他多次告誡不要與人發生衝突,凡事要多忍耐、別計較,沒想到原來兒子幾個月來都活在恐懼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