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不只是天才
2006/04/21 21:16:59瀏覽1403|回應0|推薦22

不管你是否同意,回首時總會發現同樣的事情仍隨著不同的人轉換不同的場景、時空繼續上演。

不免回想一年多前曾看到的兩則新聞,一則是台灣雨人的真實版,一則是四歲就可以快速算出乘法數字的小弟弟。

第一則的孩子連說話都有困難,眼睛也看不見,但只要問他某年某月某日是星期幾,只見他手指動一動就回答出來,耳朵聽過的音樂更是準確再次彈奏出來,達斯汀霍夫曼所主演的雨人一劇描述的也是類似的數字記憶天才。

第二則的小弟弟,在一歲半以前連話都還不會說,家人還曾經為此而煩惱,沒想到的是目前才四歲,而算術的乘法能力卻已達國中程度,目前媽媽煩惱的是該怎麼正確培育兒子。

第一位雨人的記憶天才是某部份的智障所引發的,第二位算數小神童,就像之前我曾說過的,只要不失了學習的興趣,實在是沒有必要現在就想該怎麼培育孩子的未來。

多年前即有一位老同學在孩子很小時便開始帶著上開發潛能的課,昨天另一位老同學在電話中也順道問我讓孩子學珠心算好嗎?想讓孩子學的理由是希望孩子的心能靜下來。

學習很好啊!只是學什麼並不是最重要,孩子有沒有興趣或是如何引起孩子學習的興趣才是最主要的方向。若一味希望藉由一事牽制孩子的本性而忽略學習的意義對孩子來說才是最大的傷害。

在我們那個時代的小學課本中有這麼一則小故事,一位農夫每天到田裡看秧苗長高沒,每天都是這樣心急的查看,越看就越不安,更覺得秧苗實在長得太慢了,於是他想到了一個幫助秧苗長高的好方法,那就是把秧苗拔高一點點,看到秧苗因為他的聰明都長高了,便非常高興的回家,第二天仍然帶著愉快的神采到田裡去看已長高的秧苗,走到田裡時,眼前的一切卻讓他再也笑不出來,被迫長高的秧苗因為接觸不到土地、吸收不到土壤的養分,並未如預期的長大反而全部枯萎了。

這個故事早已從國小課本被汰換掉,曾念過的許多人們也好像早已忘了有這麼一個發人深省的寓意。

揠苗助長的結果是什麼我們都知道,只是當事情發生在他人身上時,通常只是站在旁邊看著並說些批判的言語,覺得那只是會發生在別人身上而已;一旦真的發生在自己身上了,卻又告訴自己,怎麼可能?自己的辛勤忙碌還不是為了供應孩子所有的一切,孩子怎麼會唸不好書呢?孩子怎麼會有不好的行為或念頭產生? 

一年前在報上看到一張圖片,圖中一位華裔的天才兒童回到台灣協助推廣英語教育之餘跟著一群孩子跳原住民舞。隨後的某個日子裡到書店帶了一本書回家,越看越覺得有一種熟悉的感覺,從一疊還堆置一起的剪報中翻找出圖片,雖然相距半年的時間,吸引我的卻是同一個人。

當學習沒有挑戰性時,他會想出各種花樣來娛樂自己,這點凡是做過老師的人應該都不陌生,所以他製做過「偽鈔」,害得父母得為這件事向學校說明;但是一旦被放對了地方,置身在一個有挑戰性的學習環境下,他的潛能立刻發揮出來,整天埋頭苦幹卻樂在其中。(P.11—洪蘭)

安盧追逐知識的樂趣,或者閱讀的樂趣是如何養成的?

這是西方世界的社會內涵,從小閱讀就不只是為考試、不具有目的性(有目的性就有壓力和痛苦),閱讀是西方社會生活的一部分;尤其,父母親不會叫小孩「去讀書」,而這個書是有壓力的課本。西方社會是引導解答的教育方法,而不是背課本;引導解答的過程其實是一種有趣的遊戲,讓小孩投入、找到答案。慢慢的找答案的過程轉變為閱讀,閱讀是一種更快速找到答案的方法,其間當然還伴隨著有趣的生活實踐。(P.28—何飛鵬)

過去我也參加過智力測驗,結果還算差強人意,不過很重要的是當學習的意義、方向產生疑義時,興趣及動力會隨著降低甚至放棄、沒有興趣的學習,記憶是短暫的,更別談內化轉換成有用的訊息。 

那麼智商到底是如何測出來的?

公式是這樣的:心理年齡 / 實足年齡*100=智商

不過若是一再做類似的測驗才去考的那可是不能算數的!

20060415

20060421 

( 心情隨筆家庭親子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albus&aid=2460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