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貝加爾湖隱居札記】~電影 vs.書,兩方絕美 ( MOD199)
2021/10/27 19:01:02瀏覽3345|回應0|推薦37

才下片三個月,疫情當下,這本全世界原著大賣《貝加爾湖隱居札記》(2020, 木馬)(The_Consolations_of_the_Forest) 的改編電影,似乎沒有在電影院得到足夠的重視。

我在MOD199發現了它。

音樂有得獎(2017 César Awards & Lumiere Awards 最佳原創),但是我對於導演攝影(本片都是Gilles Porte)、剪接也都滿意得很。

組合在一起~遼闊與靜謐,狂風與嘶吼,暢然解放與陰鬱不安~不停的引領你進入這全然陌生、冷冽熱情兼具的世界。

音樂是以”電影中”主角喜歡於遼闊冰原上吹小喇叭為延續,但不會搶過了頭。

我們需要聽見所有”因為生活帶來的聲音”…..鑽冰洞,風吼,冰塊撞擊,融冰時的碎裂,喘息。

從幾個網站截取了幾幅美照,因為電影並無法特別呈現貝加爾湖一直以來迷人的細膩冰之風貌,但在宏觀上給予了巨大的震撼~結冰之際由天際俯瞰可見各式各樣美麗魔幻的冰晶,當融冰開始時,則很像《老殘遊記》對黃河的敘述~面前的冰,插的重重疊疊的上流的冰,還一塊一塊的漫漫價來,到此地,被前頭的攔住,走不動就站住了。那後來的冰趕上他,只擠得嗤嗤價響。後冰被這溜水逼的緊了,就竄到前冰上頭去,前冰被壓,就漸漸低下去了

但若先讀了書,你會發現電影相較於書,是另一個世界另一個故事

一開始的獨白便是~

我離開,因為生活教人窒息,就像累得太緊的襯衫領口

我離開,因為世界過於嘈雜,讓我頭暈目眩,疲於奔命

我渴望的生活是緩慢自在的,簡單純粹的....充滿驚喜的,保留最純粹的生活本質

但是,生活本質是什麼.......必須靠自己去發現

困難的是如何讓自己的靈魂與身體相處,我想。

37歲的他於7-8年前來過之後,再度到來貝加爾湖實現隱居夢想,一路卡車在冰原上疾駛,他最初的感受有:

對於害怕腐敗的人而言這座湖是最理想的墓穴

我即將在這片安魂曲般的森林中住上6個月

司機米夏話很少,僅只說了: 「這裡很悲愴。」……通過美麗冰晶時,他說: 「很美。」

以下來自 wikipedia / https://www.pandotrip.com/frozen-lake-baikal-in-siberia-1665/

"藍色鮮血從玻璃冰晶中流出(上圖)

貝加爾湖之美......作者的這段話觸動我心~” 一絲絲的雪花在鏡子般的冰面上蜿蜒,如蛇髮女妖般魅艷。再由冰霜重新結合的裂縫處,新結的冰是土耳其藍的、是珊瑚礁的顏色。隨後,接續這短暫熱帶插曲的,是一大攤深色玻璃。陽光在一道道裂痕中投射出液態蛋白般的光影。有些氣泡受困在冰層中。這些珍珠色澤的女妖蛇髮,使人不太敢把腳踏上去。海洋式景象隔著我的護目鏡波瀾起伏。我閉上雙眼時,他們仍烙印在我的視網膜上。

https://www.pandotrip.com/frozen-lake-baikal-in-siberia-1665/

2月11日:不論什麼都能被冬天變成ㄧ幅荷蘭油畫,既精準又帶光澤如上了釉。 (上圖)

補給在5小時滑冰路程那麼遠之外的地方。糖和馬鈴薯。

他的小木屋在山腰(1500m),鄰居南北各一位,都叫做沃羅迪亞,往南需步行一天,往北五小時。他做了縝密的必須品清單,定期去補充罐頭。他們笑他: 「我們總想著去歐洲的日子,你去想來我們這裡…」

這裡有著西伯利亞的漁民,還有布里特雅原住民~帶著蒙古人的臉。

但逐漸地,往北五小時這趟與漁民們的相處,他開始有些無法忍受,人與人間大放厥詞的空洞與不和諧。但和寡言的俄羅斯森林居民在一起時,他感覺輕鬆。

225: 我想我以後還是隔久一點再來串門子好了。

227: 在這世上獨居是一種奢侈,串門子則是一大問題。

32: 在社會上生活最大的困難是什麼呢? 就是時刻都得找話題聊。 

【沒有時間幻想】

電影略過他繁複的書單與對俄羅斯的批評,比如說~莫斯科正在把自己的泰加林賣給中國人…森林如賣肉般一斤斤被剁下售出

也略過環保議題(瀕絕白鮭Omul早已禁止獵捕) , 對於目睹濫捕貝加爾白鮭,作者以景寓心~4月19日: 冰面上大理石般的紋路、崩裂的巨大浮冰、背負沉重積雪的松樹軍團,以及皺折般的黑色山壁,共同在畫布班的天空襯托下,構成一幅痛苦受難的畫作。

導演直接讓他進入生存考驗,去掉了兩隻黏著他的狗,添入他仰慕的隱士。

3月15日開始,一群意圖在湖邊鑽法律漏洞蓋屋的俄羅斯人離開之後。他開始鑿冰釣魚。

我非常相信,書與電影呈現出來的感受差距很大。

親眼目睹帶來的震撼力實在驚人,在一個那麼絕美的自然中,掙扎求生。

主角發覺他讀完了所攜帶的全部「自然作家」作品~「不曾有任何一頁能帶給我親臨野外現場時10分之一的感動」。

書閱讀並不困難,但步調是緩慢細膩的,與眾多優美或冷靜的反思。

因此我把書中的句子挑些來彌補畫面的深度,希望也讓你看見貝加爾湖深處。

而電影,電影直接把觀眾放入大自然劇烈而無邊的牢籠中。

 "我抵達了自己人生中的碼頭。我終於能得知自己是否有所謂的內在自我。

起先你會被那些絕美的西伯利亞風景所吸引

枝幹的金色,湖面的藍色,冰層紋路的白色,儼然是葛飾北齋的調色盤

昨天的勁風將溜冰道拋過光。我在結冰湖面上,像海豹一樣優雅溜冰。…..山巒互相輝映,它們宛如嬌羞的女舞的客克,身穿拘謹的白色舞裙,扭扭捏捏羞赧地踏進舞池來。

然後,主角在冰縫中摔跤扭傷腿,同樣的湖,夜間與疼痛給了不同的想像~望著如一口黑井般的貝加爾湖那厚厚的冰塊在我眼中就像一只惡夢般的大熔爐,我感覺得出那鍋蓋下的空間正在運作的巨大力量那地下室裡,有自成天地的各種動物在咀嚼囁食和啃咬…..…..成群的紅點鮭魚一起在湖底勾勒舞步,細菌翻攪著殘渣……這晦暗的翻騰攪拌,在鏡面的湖面下,在寂靜中進行,而星星們連將自己印在這面鏡子上的力氣也沒有。

電影讓你看見食物與水得來何其不易、一場舒服的熱水澡與三溫暖更是費勁心力。

在荒野裡,人無法避免必須正視著自然巨大的破壞力量。

如,一隻介於赤裸的你與小屋之間的熊﹗(書:5/21 1st 森林遇見熊)

求生,除了儲備食物、尋找食物,還需要全副武裝進入荒野戰場。狩獵。

每個被踩碎的小樹枝發出的細碎聲響,都會讓你驚嚇無比。夜裡尤然。

生之陷阱在雪地裡、林木間,在冰層上、暴風雨之下。甚至是一個補獸夾

生之慶典也發生在雪地裡、林木間、冰層上,尤其是一場迷濛狂烈的暴風雪。

在暴風雨裡,柴木不足,你只能頂著颶風報警戶外的木頭跌跌撞撞。四周一片雪茫茫,你發現連自己都很難回到木屋當中。

生命如此渺小。你的存在只剩下風雪中一個逐漸褪去的影子。

你即將瀕臨崩潰。擊發槍枝、嘶吼求救。逐漸蜷縮成彷彿「小王子」裡那頂帽子的形狀。

你可能從來沒有想過,這個美麗的隱居計劃背後,竟然隱藏著一個墳場。你確確實實的感受到,熱量與生命逐漸離身體而去的怪異滋味。

慢慢地,你彷彿已經成為構成這片風雪大地的一個小分子。不再被看見。

不再被看見的自由,原本是你最原始初衷的喜悅。此時卻如喪鐘。

醒來的時候,他竟然是在自己的床上。

311: 因為今晚,我就像在娘胎裡一樣舒服⋯⋯⋯危險之處在於,人有可能在自己的小窩裡過得太舒服了,結果乘半冬眠狀態賴在窩裡⋯⋯他們再也走不出自己溫暖的小木屋。他們退化成胚胎狀態,羊水則以伏特加來替代。

7月26日:曾想過不曉得人是否能不憑血統、而是以流過淚水取得俄羅斯國籍。我曾與苔蘚地衣拭淚。我喝掉好幾公升的40度酒精毒藥,也很享受對著布里亞特灑尿的感覺。

5月7日作者才提及一個層隱居於中雪森林小木屋廢墟至1991的異議份子,他對這樣的人充滿好感。然而,救他的並非這樣的異議份子。 

【面對現實 vs. 逃避問題】

2月27日: 社會並不喜歡隱居者。…..退隱即是不再奉陪自己的同類….

我們的主角 Sylvain Tesson戴森不是沒有懷疑過自己311: 我對於駢體文式的詞句....究竟從何而來?我又為什麼喜歡特立獨行勝過隨波逐流,喜歡個體勝過群體?.....

但是他又覺得充滿信心~如果想獲得內心的自由感就需要大量的空間和獨處還需要對時間的主導權、全然的寂靜、辛苦的生活,以及垂手可得的地理美景

然而,我們的主角被傳說中應該死亡的那個逃犯救回一命,那個紮紮實實隱居了12年的人。

他蒙著面在陽光中出現,起初自稱盜獵者,教他長槍射擊,好學會自保。學習的過程犧牲了一隻鹿,成為共享的食物。

3月16日,鑿冰洞次日,他依然沉浸於獨居之樂面對大自然時,獨居者孓然一身。他是現實的唯一端詳者⋯⋯我一點也不害怕無聊,因為還有許多比無聊更痛苦的是:無法和心愛的人分享自己所經歷的美好時刻。獨處:是別人因為無法和獨處的人同在一起所承受的損失。

從此,他們變成了雪地裡的夥伴,剖心置腹。

他需要同類! 他找到了”共享獨處”的同類!

主角泰迪學會了如何把一整隻公鹿。變天的時候,殺人犯帶領著主角在雪莉原野裡挖洞尋求庇護。「不可以睡著」殺人犯努力的要他保持清醒。

殺人犯來自貝加爾湖的另一邊,他因現實逃脫至此求生,卻要教導一個來這裡尋求心靈平靜的外人生存於~他認為根本不是人住的地方。他認為泰迪比他更像是再逃避現實。

一架有錢人用來獵熊的直升機略過了他的房子,「為了樂趣的殺戮是不應該的」殺人犯說。

最後的結局讀過與否都出人意表。許多場景,在電影裡顯得更加淒切悲傷。

意外隨著春天出現。解凍的貝加爾湖露出它原始的底蘊

主角在書中起初給予隱居貝加爾湖一個很正面與正當的理由,羨慕隱居人的寧靜、討厭世間的複雜。生態資源的有限,人應該過著簡單(書中翻為”衰退” recessional? )的生活

然而他帶去的六十本書可是既多元又複雜,讓我想起自幼自己閱讀的理由,喜歡沉溺於不屬於現實煩憂的虛幻世界之中。

2月22日,他開始問自己「退隱山林,是一種逃避嗎?」「是一種遊戲嗎?」遠征? 實驗?

我想或者也是心靈的休息,只是需要由體力來成就寧靜

而作者則被榮格啟發~在享樂和危險之間取得平衡,「永遠要在各種感受的不同極端之間來回擺盪

3月2日: 他用木棍在雪地寫下當日的俳句~「我們在世間上,有時是墨跡,有時是畫筆

在追逐空間的年少時光~登喜馬拉雅山、騎馬攀天山、高原騎單車之後他了解了自由者擁有的是時間,而非空間

很有意思的是,當觀眾被雪地冰原迷惑時,作者其實心裡認為,我們這些觀影觀照者無法看出被加爾湖真正的美~3月17日:我試圖拍下這特殊景象,但影象一點也呈現不出光澤質感。照片是虛華的。螢幕是真實情境只剩下平面價值;螢幕會扼殺事物的質地,壓縮其血肉。⋯⋯一個世界如果只注重影像,會錯失親身品味生活中奧妙氣場的機會。沒有任何鏡頭能捕捉得到一片風景在我們心中喚起的朦朧記憶⋯⋯

彷彿他已預知了未來會拍成電影,他提醒著我們,你只聽見風聲,卻感受不到無盡的凍寒!

的確除了親身體驗,讀者與觀影者遠遠不及作者、參與拍攝者。

但若不去讀書不看電影,我們又如何體會,費盡體力於荒野生活帶來的蒼老感~3月23日: 我登上頂峰(2100m)煮了一鍋湯,因此有了藉口靜靜不動民望貝加爾湖逝者般的臉孔,和他臉上的與清、大理石般的皺紋、痂斑和苔蘚。

對於我這個從BB Call/pager時期長大的醫生,或許更能理解作者對於獨處的愛與掙扎。

為了現實的責任或志向,臣服於所有的呼叫器,無時無刻,甚至在澡間。

有些人不會因為事情不完美而自責,但是在當今的環境,很多即使不是自己引起的不完美,都撕裂著生活。

已經夠幸運的我,最終還是在覺得做得夠多之後”隱退”,與權力與義務說再見。只願能夠不再聽見任何召喚與形塑生活的鈴聲與震動。把發呆的自主權收回給自己

而作者才36歲……於我而言他的”短暫撤退試驗”非常早。在體力還未抗議之前,先測試心智,大膽而聰明

~3月30日”退隱是一種抗爭….他不再發送任何數位足跡….他把各種身分一律卸下了”。

~4月5日”能從事的行動種類變得有限之後,每一種經驗的深度便會加深⋯⋯侷限是喜悅的來源

他的思辨,深”惑”我心﹗

但他喝伏特加的速度,呈現出思辨後無可避免的心虛~”如果夠勇敢的話應該要正視我的人生、我這個時代和其他事。懷舊、憂鬱、幻夢,會使多愁善感的浪漫心靈誤以為這是一場高尚的潛逃。他們號稱是對抗醜陋的唯美反抗途徑,但其實只是懦弱的遮羞布而已。”( 5月15日)........................

6月16日….被分手。726日:是有個女人和我分手了,但有蝴蝶停落在我身上。

我現在擁有和作者一樣的奢華

24小時擺在眼前,隨心所欲使用。而且,不必再想分手與不分手的問題(7月4日)..............

只需在有馬桶的地方繼續深思生命的意義吧!

( 休閒生活影視戲劇 )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albertineproust&aid=1699219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