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歌劇《理髮師》羅西娜的姊姊是誰?】上~不是羅西尼,那是她爸
2020/08/30 16:19:30瀏覽1335|回應0|推薦20

【疑,你是誰的親戚?

聽到羅西尼一齣不可思議的歌劇(1813年首演),聽來羅先生靈感如火花飛竄,而且有些竄到似曾相識。靈機一動,東施效顰,學陳漢金老師前陣子演講”伊索德的姐姐/妹妹是誰”…來個”羅西娜的姊姊是誰?” 

《奧雷利亞諾在帕米拉》Aureliano in Palmira, Rossini《啊! 那一刻不要離開我》

有沒有種很熟悉的感覺? 這是羅西尼歌劇。全劇見下集。

唱的人是阿根廷名假聲男高音Franco fagioli, 演波斯子王Arsace (全劇英文歌詞見此; 義大利文歌詞見此)

《啊! 那一刻不要離開我》是波斯王子Arsace協助愛人帕米拉王國女王Zenobia 抵禦羅馬失敗時對牧羊人與波斯戰士唱的

★再來聽聽下面這首《我聽到一縷歌聲》。《賽維亞理髮師》裡的羅西娜不是簡單角色,出場第一首歌詞裡就明講了自己真正的個性!

這是我新近愛上的次女高音 Isabel Leonard

兩首曲子在Aria主旋律與華彩段,音形近乎雷同,此外兩部歌劇的序曲也相同~此序曲還也用在《英國女皇伊莉莎白》。 

基本上咸認《賽維亞理髮師》承接了莊歌劇《奧雷利亞諾在帕米拉》與喜劇的部分則是《阿爾及利亞的義大利女郎》,兩齣共同的影響,旋律、音形、拿波里式的炫技、招牌漸強等手法。 

故事上,《賽維亞理髮師》的羅西娜與《奧雷利亞諾在帕米拉》的波斯子王Arsace都是為愛不惜爭取到底的人,更別說羅西娜潑辣嗆辣的一面,有如波斯子王Arsace愛人帕米拉王國女王Zenobia的驕傲與頑固。《帕米拉》兩王搶一女王,《理髮師》上層階級兩男搶一女﹕Zenobia聰慧與堅毅,對既定愛情堅貞不移,也被拘禁但虛以委蛇、以拖待變,真是羅西娜的前身!。 

對羅西娜,《帕米拉》裏一個是音樂上旋律重複使用的姐夫波斯子Arsace,一個則是文本上的姐姐Zenobia。

而我的興趣,不知不覺轉移到真實的傳奇女王Zenobia身上。她身為兩王搶一女的中心,歌劇以她王國為名。在進入整個故事與全本歌詞前,我會先介紹這位Zenobia.

不過在進入歌劇與文本前,以下先說說羅西尼~這生出羅西娜的作者,是否如我原本想法一樣偷懶哩﹖還是自認自己帶著一樣的聰明基因? 

以下所提相關作品 依創作時序為

★丹克蕾笛Tancredi, 1813威尼斯首演 https://youtu.be/TL_kF9cc5bw

★阿爾及利亞的義大利女郎 L’Italiana in Argeri, 1813威尼斯首演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U2ISNX_F63Y 第一幕;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6vzcBj8gS1Y第二幕

★奧雷利亞諾在帕米拉Aureliano in Palmira, 1813米蘭史卡拉劇院首演

★英國女皇伊莉莎白, 1815拿坡里首演

★賽維亞理髮師, 1816 羅馬首演~一般都以《阿爾及利亞的義大利女郎》《奧雷利亞諾在帕米拉》為其前身

【羅西尼對歌劇的貢獻】貝多芬吃醋了尷尬

音樂史教科書。在”A history of WESTERN MUSIC”, 羅西尼占了7頁(同為美聲歌劇代表~貝利尼Beelini約1-2頁; 創作等身的董尼采第也約2-3頁),承接美聲歌劇並進一步納入法式大歌劇、改革義大利歌劇形式與交響語法的威爾第約6-7頁, 華格納則是至少13頁~以上的人都只寫歌劇!所以我們看得出歌劇界重量級人物(以幾乎以歌劇寫作為主者而言)對歌劇改革的佔比。 

相較之下只寫得出一齣歌劇的樂聖貝多芬,至少22頁~這是音樂史書寫音樂貢獻時約略的比重。 

即便如此,教科書上提到,在1825年前後,羅西尼的名聲已經在歐洲大大超越貝多芬~聖賞斯(Camille Saint-Saëns)回憶提及,貝多芬到了據說吃味與有壓力的地步。從羅西尼首齣莊歌劇丹克蕾笛Tancredi起,就讓樂聖寫歌劇的雄心忽然被壓垮了(Fidelio 1805首演, 終稿於1814)。貝多芬曾寫道「羅西尼是一位才華橫溢的作曲家,他的音樂適合當時的輕浮而感性的精神」。 

樂聖沒想過,輕浮而感性是種歷久不衰的人性面向。聽力不佳他的想法,都留在對話簿的紙上「這個無賴的羅西尼!沒有一個藝術大師會尊重他!」(1825) 

1822/9月在維也納參加自己的音樂節,顯然對貝討厭很狀況外的羅西尼,由Carpani陪同當義/德翻譯,去拜訪貝多芬。30歲的羅西尼對於晉見天才大師感動不已,而52歲的貝多芬則心情複雜。當時正是貝多芬要開始動筆貝九(1822秋~1824)之際。 

羅西尼後記﹕「眾所周知,貝多芬的肖像整體上非常忠實地再現了他的相貌。但是,沒有一個雕刻師能表達出他臉上散發出來的難以確定的悲傷,而在濃密的眉毛下,如在深深的山洞中,眼睛即使很小也似乎刺穿了你。你是塞維利亞理髮師的作者?我向你祝賀,這是部出色的喜劇;我很高興讀了總譜,…」雖然貝多芬表明,他也看過其他羅西尼”莊”歌劇,「嚴肅的歌劇不適合義大利人。他們沒有足夠的音樂理論來處理真實的戲劇;義大利人怎麼讀得到這些音樂學說呢?」看來貝多芬忍不住還是說了心裏想法。

在羅西尼竭力讚美後,最後樂聖站起來,祝他 Zelmira(拿坡里)演出成功,並送他到門口,不斷地說

"Above all, do many Barber." (最重要的是,繼續寫很多《理髮師》。

樂聖在這裡有點失算,或許他的話激勵了羅西尼,音樂史書上說,即便他最有名的是喜歌劇,羅西尼當時還是很重視自己的莊歌劇。他最常被錄音的序曲是1826首演的《柯林斯圍城》(羅西尼進入法國時期,改編自己較不成功的1820義大利文作品”Maometto II”變成法文五幕大歌劇),氣勢恢弘,也有較複雜的管絃和聲!這齣歌劇我家在Pesaro羅西尼音樂劇聽得如癡如醉。

也或許羅西尼的出現更刺激已經看見死神陰影的樂聖,務必要把歌聲更崇高的演出形式,放入貝九! 

羅西尼做了許多改革義大利歌劇的事

★正式把義大利喜歌劇融入莊歌劇、莊歌劇融入喜歌劇~使情節發展更接近真實人性,這點影響法國、德國與其他國歌劇半世紀之久(或許受莫札特晚期歌劇影響)

★羅西尼最重視歌劇裡面”人聲”的表現,超越故事、管絃樂、布景衣裝~他讓人聲能在歌者的能力與音域範圍內,以看起來毫不費力的方式唱出美麗而長段的旋律,人物有搭配其特質的華彩妝飾來表現與描述自己的感受。這就是Bel Canto【美聲】的肇始!此外,★他與同時代的作曲家也開始把妝飾音譜寫得清清楚楚,讓歌手不能隨便亂唱;而「合唱」的地位,比以往義大利歌劇更重要!

★歌劇裡的音樂呈現出不被束縛的和諧音調,搭配朗朗上口的旋律、活潑的節奏、清晰的樂句(phrases, 構成樂段的句子)

他喜歡把好的點子重複使用但加以變化,並且對戲劇張力的營造有著無懈可擊的能力

★他不讓管絃樂凌駕在聲樂之上,而是支持聲樂。喜歡用木管來增加音樂色彩。

★他的和聲喜以當時19世紀常用的三度音程關係調(Third related- keys), 予以並列模進。雖然這不是很複雜的手法,卻是羅西尼的原創~這是他簡單又有效的公式,也就是Rossini Crescendo【羅西尼漸強(漸快)】

★在莊歌劇,羅西尼和作詞者合作發明新策略﹕把簡單的朗誦調伴奏(dry recitative; recitative secco),形成Scena (管絃樂伴奏的朗誦調) Scene Structure【場景架構】~全歌劇以場景架構穿插於aria (詠嘆調)與ensemble(器樂合奏)之間,使整體歌劇氣氛在情緒轉變間更為順暢。每個【場景架構】是「一連串管絃樂伴奏的朗誦調、詠嘆調、重唱、器樂合奏、合唱組合成的進行模式」。典型【場景架構】舉例如下(參考論文與書p.659, 9th ed.), A, B, 各為不同的【場景架構】~其實後人Abramo Basevi 1859以la solita forma( 傳統形式;多部分形式;雙重詠嘆調)分析19世紀義大利歌劇美聲唱法時期,從羅西尼、貝里尼、董尼采蒂、威爾第晚期歌劇的場景的設計時就是以此為基準~而這始於羅西尼﹗他替後來義大利歌劇發明了精彩的好公式,讓威爾弟都承認自己早期就是照著來。

A.詠嘆調 (獨唱或與合唱交替) 場景架構

管弦樂導奏

Scena

朗誦調

 

 Cantiblie

慢速段 (各種情緒表達)

tempo di mezzo【中段】調整速度; 或是以合唱、合奏來做過渡段; 或其他角色出現打斷

Cabeletta短詠嘆調段

通常快的(=跑馬歌)活潑明亮為主

B. “重唱”或”器樂合奏”場景架構 這個到茶花女都還在用!

管弦樂導奏

Scena

 

Tempo d’attacco

【開始或連接段】Bersevi 發明名詞

Cantiblie

慢速段

tempo di mezzo【中段】

Cabeletta

Aria詠嘆調還有不同的表現方式,如前述羅西娜詠嘆調《我聽到一縷歌聲》用的是不同的詠嘆調場景架構﹕敘述性的Cantiblie(Quasi-Recitative我聽到一縷歌聲…) +快歌(Patter song那監護人會拒絕我…)+抒情的開始(Cabeletta我很溫順、我很自重…) + 對比的喜劇風格(,如果他們干涉我…)… 見前面歌詞

其中若只看抒情的開始(Cabeletta我很溫順、我很自重…) + 對比的喜劇風格(,如果他們干涉我…)則與1780開始接續返始詠嘆調(ABA, De Capo Aira)的Rondo Aria(快慢不同的兩段組成)相似;在《奧雷利亞諾在帕米拉》裏Arsace的那雙胞胎版本段《啊! 那一刻不要離開我》便是標為Rondo Aria! 羅西尼在Ottelo(1816首演) 直至Semiramide (1822首演) 仍在使用這形式的詠嘆調。

【幹嘛抄自己

羅西尼(Gioachino Antonio Rossini, 1792-1868)是最聰明的音樂家之一,除了音樂天分造詣,20年內寫了40部歌劇後,就錢包滿滿地收山,去巴黎享樂了。接下來只寫些較簡單形式作品。 

早期先寫鬧劇,根據邵義強老師的分類,羅西尼在1810—1823進入莊歌劇時期。他以1813年初改編自伏爾泰的Tancrède 大獲好評, 《紅與黑》(Le Rouge et le Noir),作者司湯達稱音樂”神聖”….其後是莊喜混合歌劇《阿爾及利亞的義大利女郎》,1813年底又首演了這次要介紹的《奧雷利亞諾在帕米拉》~羅馬王Aureliano占領波斯首府Palmyra的故事,寫於22歲時,屬於1810-15的早期。 

首演時當時最偉大男高音之一的Giovanni David得了水痘,替代人選可能準備不足,而波斯王子阿爾薩斯的角色最後一位唱歌劇的閹歌手Gian Battista Velluti唱的,據說與羅西尼堅有些衝突,後來再也不唱羅西尼歌劇(所以這齣是羅西尼最後為閹歌手所寫的歌劇)~總之沒有預期成功。好不容易能在史卡拉劇院首演,米蘭人認為製作很好,音樂水準不如年初首演的Tancredi, 演了14場與其他地區零星幾場便被冷凍了。 

羅西尼應該非常認同自己的音樂(雖然我們常笑他懶惰),所以當應被重視的歌劇得不到該有的重視時~1980年9月由Giacomo Zani指揮熱那亞劇院(Teatro Politeama)才重見天日~可以想見他多不捨得,硬是不信邪要把這齣的旋律拿來改寫、重用,包括序曲。原歌劇近四小時之長,其實具有相當份量,精彩的程度絕對不輸較為輕鬆愉快的《賽維亞理髮師》! 

只是後來哪知道自己紅到舊作會被翻出…尷尬得意! 

再者,巴洛克時期大師無論韋瓦第或韓德爾的歌劇,其實也都常常自己借用自己、前人,在那個時代歌劇要賺錢靠得是不斷推陳出新,只要觀眾買單,並非天大的事。 

在更早作品《丹克蕾笛》序曲裡已經出現發展相當完整的羅西尼漸強。常在羅西尼喜劇聽到,以伴隨喜劇舞台上越來越混亂瘋狂的場面。實則這齣莊歌劇《奧雷利亞諾在帕米拉》裡,也有很好的效果,營造情緒的激動、戰情的緊張。三大角色與各個合唱團的音樂交織成緊緩快慢的張力。

另有個我自己覺得重要的因素,是歌手聲音的協調性~如我選的Franco Fagioli假聲Alsarce版本。搭配男女高音都使得許多和聲特別好聽。而他本人音域高低階美,唱巴洛克歌劇的顫音與跳音都很高明。

Artaserse by Vinci, Vo solcando un mar crudele 《我越過殘酷的海》Nancy 2012

全劇https://www.youtube.com/watch?v=OCTiqj2lrTs 

以下是兩大當紅假聲男音Artaserse的重唱

Franco Fagioli & Philippe Jaroussky (較高的那位) duet; Hero Arbace & King Artaserse 

下一集我們就來正式欣賞羅西尼《奧雷利亞諾在帕米拉》!

( 休閒生活音樂 )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albertineproust&aid=1498797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