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封閉式與開放式戲劇
2011/08/13 21:20:37瀏覽6559|回應0|推薦0

封閉式與開放式戲劇 

封閉式結構的戲劇經由嚴謹的鋪陳,時間與場景都受限定,存在於一個穩定而有限的世界

而在開放形式的戲劇裡,人物、空間、時間卻得到了徹底的解放與自由

 Freytag 的戲劇模型  

Gustav Freytag's pyramidic structure for the tragedy in his Technik des Dramas from 1863

直到十六世紀,「危機」Crisis 這個字才出現在英文字彙裡,主要用於重大的疾病「轉捩點」上。而在十九世紀時,德國新古典主義評論家Gustav Freytag 1863 年的歷史性重大作品 『戲劇的技巧』 Technik des Dramas 壹書,也開始把Crisis   (德文為Krise) 這個字眼使用於文學上,他把它當成悲劇作品中的「轉捩點」,一個主角再也無法掌控場面,或是無可避免赴死的時刻。根據此點,我們彷彿可以看出戲劇本身的進行,與疾病的進展,具有某種奇特的共通性。 

Freytag 在『戲劇的技巧』書中使用圖表式的觀念闡述了對於"戲劇結構"與其"敘述方式統一"的看法,並且提出有名的「Freytag金字塔 」Freytag's pyramid -- 一個使用金字塔形狀來分析瞭解典型的五幕戲劇結構的理論。「Freytag金字塔 」,包括「闡釋說明」Exposition,「情節昇高」Rising Action,「達到高潮」Climax,「情節轉弱」Falling Action,「大災難或大成功」A Catastrophe or Denouement 。又可稱為「Freytag 三角 」,這時指得是中間的三層結構。Freytag 此書實則是轉化自亞里斯多德『詩學』中「情節統一律」Unity of Action 的觀念,亞里斯多德認為事件( 情節 ) 本身必須嚴守在一個主線上而沒有分支 。我們可由以下圖形看出Freytag 所提的關係。

「闡釋說明」exposition -- 介紹背景資料( introduction, background information)

「劇情昇高」rising action --將事件引向高潮的情節,矛盾漸出,阻礙現形( the events leading up to the climax)

「達到高潮」climax - 戲劇張力達到最強之處,或是故事的「轉捩點」,隨後情節便逐漸轉弱( the point of highest dramatic tension or a major turning point in the action of a play, story, or other work of literature. It is the point at which the rising action is reversed to the falling action.)

「劇情轉弱」falling action -- 在高潮之後矛盾漸明,將故事引向結尾大災難或大成功之情節 ( action after the climax leading to the denouement)

「謎底揭曉」denouementor catastrophe--將故事謎底揭曉劇情完成的最後情節,此原則適用於悲劇或喜劇,因此使用denouement ( 法文指unknotting )較合理( the final action that completes the unraveling of the plot )

如果覺得上圖太繁複,也可改用下面這個圖表( 事件複雜度與時間的變化圖) 來瞭解。( 註:complication是沿用亞里斯多德的用語)。 在莎翁的劇中,不論是悲劇或喜劇,都包含了上述的戲劇結構與成份,亦即,對於矛頭的漸次產生與漸次解決。以『哈姆雷特』為例:

 Rising Action -- 自鬼魂告訴哈姆雷特他被兄弟謀殺,而後哈姆雷特與叔叔接著發展矛盾,其間哈姆雷特獲得大部份的主導權。

 Climax -- 高潮是哈姆雷特以劇中劇證實叔叔是兇手,卻因掙扎而未能在其禱告時殺他,到達主角的「轉捩點」。

 Falling action -- 叔叔在兩人矛盾中獲得優勢,直到英雄之死到達結局。 

由於此圖在其他種非五幕劇或文學上都相當實用,後世學者又將「Freytag金字塔 」作了些修正,如下圖,則上升中會出現數個假峰False summits,而下行時會忽而瞥見目的地,但仍然有些尚待解決的問題。 其實,如果再加上時間作為第三向量,我們又能獲得更立體而複雜的山形,不是嗎 ? 

真正的山形 

回想起來,許多不朽的小說或戲劇其實都包含了以上的特性,有的小說家甚至於能將真正的情節主軸 ( 直線三角 ) 隱藏於其他矛盾衝突( 曲線三角 ) 之內,有如我們登山之際,循著曲幽小徑或險峻崖壁攀升降下,貼近山中( 戲劇小說)只覺蜿蜒蹊蹺,待下了山回頭一望,才由望見那高低起伏的山際回味出山的主體所在。讀過『追憶似水年華』全書,你們就會深刻體驗出這樣的驚豔與感動。   


( 不分類不分類 )
回應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albertine4proust&aid=55369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