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王永慶的[取之於社會,用之於社會](下)
2020/05/06 10:33:04瀏覽1378|回應0|推薦2
王永慶的[取之於社會,用之於社會](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王永慶以一貫作業的模式經營企業
讓企業的規模和運作發揮了[縱向垂伸展],也進行了[橫向左右拓展]
同理,在取之社會,用之於社會的企業宗旨上,也是如此運作
多年來,持續地成立了許多的社會持慈善基金會,以實踐他崇高的企業理想.
      
      在1995年王永慶遵照其母親王詹樣女士的口述遺囑,
成立了設立「財團法人王詹樣慈善基金會」,
(1998年10月變更為[財團法人王詹樣社會福利慈善基金會]),
其後為擴大業務範圍,實證研究為基礎,[以家庭為中心]推動兒童早療計劃,
讓資源匱乏的發展遲緩兒,接受良好療育等計劃,
也興辦了[彩虹計畫],協助毒癮及愛滋收容人,[燃星計畫],
[未來之星計畫]協助體育選手培訓和參加國際賽競賽等等.
1995年再成立了「財團法人勤勞醫教公益基金.
 (2011年更名為「財團法人勤勞社會褔利慈善事業基金會」),
透過資助醫事團體或個人,進行各項醫療研究、培養醫事人員及購置醫療設備業務,
藉以提高各領域醫療研究及技術水準,增進醫事人員專業能力和服務品質,
並強化及引進最新醫療設備與療程技術,以達到增進全民健康的理想.
為了更進一步關懷老人、兒童、青少年,服務弱勢族群,
也同時推動了包含[勤勞清寒獎學金],[勤勞(社福機構)工讀計畫],[樂齡健康活力中心]                           等福利社會工作.
上列的三個基金會,以後則均相繼轉型為[公益信託王長庚社會福利基金],
[公益信託王詹樣社會福利基金
及[公益信託慶寶社會福利基金],都是以台灣銀行為公益信託受託人, 從事各項公益慈善事業,
各個基金會相繼成立後,初期所進行的很多項目,都廣泛的得到了社會廣大的關注和讚賞;
列舉其中幾則,藉供參考....
長庚紀念醫院從1985年開始,就透過王永慶的堅持與協助,做了開路先鋒, 
最先引進了造福重度聽障者的人工電子耳高科技產物.在當時,進行人工電子耳手術,
必須投入相當高的技術,財力,人力,物力,而實際回收卻相當低,
 所以沒有醫院或醫生有施行的意願.
王永慶總是獨排眾議,堅持[只要是對窮人,病人有幫助,可以促進社會祥和的事」]
 就應該義無反顧的去做. 
此後,受到人工電子耳幫助的聽損者與家庭,因為能夠恢復正常的聽說能力,
與正常人一樣溝通、學習與成長,而大大提升了人生的新希望.
由於人工電子耳手術植入者愈來愈多,復健成效也愈來愈好, 
 進而引起政府社福單位的關注與重視,
內政部因此在1998年正式宣佈開始對人工電子耳之補助計畫.
同年,[黃俊生人工電子耳基金會],
 也以協助聽損者之人工電子耳諮詢與尋求資源為目的而成立.
在當時的長庚醫院耳鼻喉科主 任黃俊生醫師努力下,
 不僅讓眾多的聽損兒順利接受植入手術,
更藉由舉辦多元化之公益活動,讓這些聽損的孩子重建信,擁有發揮天賦的舞台.
1999年, 王永慶因為感動於那些曾經失聰,聽不見也不會說話的孩子,
在植入人工電子耳之後竟然也可以像一般聽力正常的孩子一樣唱歌、跳舞,
因此更堅定化不可能為可能的決心,
決定更大手筆捐贈當時市價約兩億元的 400套人工電子耳,
希望讓家境清寒的人也能恢復聽覺,再用耳朵去體驗世界美好的[聲機] .
在2003年以後王永慶仍陸續捐贈長庚醫院款項,
 希望用人工電子耳,來幫助更多的人恢復聽力.
     
       王永慶的個人行事作風向來勤儉質樸,這可從許多人耳熟能詳的小故事中得知,
但是他從不忘[取之於社會,用之於社會]的理念,更特別關懷未來的主人翁.
多年來,為數不少的人工電子耳捐贈的確不是一筆小數目,
但是對於扶弱濟貧,他可從來都沒有想要去計算什麼投資報酬率.
他喜歡說:[有意義的,再多錢也要花;不該花的,一毛錢都不能花] .
他相信,只要讓這些失聰的孩子能夠自立更生,減少社會負擔,
 甚至在未來,也許可以創造出舉世矚目的成就.
        
       王永慶在長庚醫院開業運作以後,為了落實照顧原住民部落孩童升學問題, 
要求集團的長庚護校,提供免費獎助辦法,鼓勵原住民少女方便就學.
在長庚護專年代,針對原住民學生的入學考試,比起一般五專聯招更加容易,只要錄取,
未來五年的學雜費全免,食宿也不要花錢,每月還有新台幣一千元的零用金.
此外,在寒暑假期間,學校安排到各地長庚醫院打工,不僅不需繳納實習費, 
還包吃包住,再領兩萬多元的打工費.學生畢業後,
 沒有必須留在長庚醫院服務的規定, 
和全台灣的其他的學生一樣,可以自由的選擇想工作的醫院.
希望藉此解決原住民少女的升學問題,又讓她們習得一技之長,
 找到生活保障,和人生的前途.
王永慶這份照顧原住民學生的誠意,學生知曉;
在長庚科大校園內,寬廣的青草地庭院上,
 豎立著創辦人王永慶董事長的雕像,
原住民紀念圖騰雕像併列著, 
 如果有人在此處,看著學生們在校園內來來往往,
會隨時感覺得到:一份尊敬和感恩的氣息.
王永慶生前,每年會自掏腰包,請所有的原住民學生吃飯,
 講自己小時候受的苦,以及從困苦中奮鬥的經過, 
然後再聽聽她們的心聲,鼓勵她們向上,不要自卑及自暴自棄.
他渾然天成,貼心照顧著原住民孩童,關懷原住民學生課業,品德及生活的點點滴滴, 
迄今仍會讓許多人津津樂道,懷念與欽敬.
2008年10月15日王永慶過世,
原住民族委員會主任委員章仁香,率領 原住民十四位族群委員代表及同仁, 
前往長庚大學追頒王永慶[原住民族一等獎章], 
以感念王永慶多年來照顧原住民學生受教育及就業的重大貢獻.
原住民族委員會表示, 
王永慶多年來扶助培育原住民護理及科技人才共計四千六百七十二人, 
獎助金額近新台幣十九億元,並提供原住民族在台塑相關企業就業機會.
到2008年6月止, 原住民於台塑企業在職員工,
 共計有七百六十三人.扶助培育原住民族護理及科技人才,
共計四千六百七十二人,獎助金額近新台幣十九億元.
原民會表示,王永慶長期關心及投入資源扶助經濟弱勢的原住民家庭,
給原住民社會莫大幫助,
如今哲人已逝,恩人已去,
 原住民族社會非常不捨,願公佈其德風義行讓社會大眾知道,以表達永遠的感念.

      王永慶行事作風一向低調,但凡事都要擺個理所當然,所以他對原住民的照顧,
 必然也有其道理所在,
當然是志不在獲得感恩或葆獎,但原住民社會的感謝和[原住民族一等獎章],
就像一家人一般的心意, 想來王永慶地下有知,也會欣然接受.
對照1997年10月的另一件事,可能就大有不同.
 話說;1997年10月6日,李登輝特頒二等景星勳章給王永慶,
以表彰他長期致力工業發展,輔助推動經濟建設所作的卓越貢獻.
是日,除了三娘李寶珠、行政院長蕭萬長、總統府秘書長黃昆輝 
總統府副秘書長黃正雄、   經濟部次長林義夫在場之外,
還有台塑關係企業總經理王永在、王永慶的老友高爾夫球協會副理事長何既明、
東帝士集團董事長陳由豪、永豐餘造紙公司總經理何壽川、合森公司董事長戴一義, 
另有台塑集團的老臣;台塑公司總經理王金樹、台塑公司副總經理李志村、
亞公司副總經理吳欽仁、長庚大學校長張昭雄、台塑關係企業總管理處協理楊兆麟、
南亞公司協理林振鈴等,也都在場觀禮.     
儘管,李王之間,過去曾因[戒急用忍],[海滄建廠]有過大大的衝突和翻臉,
王永慶最後還是表示,台灣今後要發展,必須依賴政府的領導,以及產業的努力.
他再次感謝李總統的贈勳,並會更加的努力以報答總統、國家、民族的栽培.
但有心人如再仔細推敲一下他的感謝詞,
王永慶所感謝的,應是很廣義的感謝;
除了李總統外,還有國家:中華民國,中華人民共和國民國,美利堅合眾國....,
還有民族:中華民族.....
這樣授勳的場面和這樣的說辭中,外界有感覺到的是:
王永慶雖一直態度謙恭但卻也繃著臉,並無謝主隆恩或欣喜之色?
王永慶從不喜張揚表功,那天卻帶那麼多親友去觀禮,
是不是有意要給大家看看,什麼才是[還我公道]呢?
如果當日,王永慶有回憶起1984年當時的台灣省主席李登輝,
在台北圓山飯店頒獎台塑企業的王永慶、王永在倆兄弟,
慷慨捐款給社會處一千萬元作為急難救助基金的情景,
那時省政府主席李登輝的真心誠意,如今卻或是另外一種用意,難道不會感慨萬千?
那麼,原民會誠心追頒王永慶[原住民族一等獎章],或李登輝下台前攏絡式的贈勳,
王永慶真正喜歡或在意的到底是哪一種呢?
說個閒話;聽說孫立人將軍情緒激動時,會帶著口頭禪[他媽的]罵人,
他的英文祕書黃文美曾跟他說這個習慣不好要改掉;
孫立人說:[我們當兵的,他媽的三個字,就代表了一切喜怒哀樂...].
王永慶也曾私下對其幕僚張金龍感嘆,
每每對周遭的人事物感到無可奈何或意料之外時, 
就只能以[氣寵忍]來自我消遣了.[註].
也許,孫立人對蔣介石[他媽的],與王永慶對李登輝[氣寵忍],
均有異曲同工之妙吧? 
註:[寵],是台語[高興]之意.
    王永慶曾說:人生在世,有始必有終,貧寒富貴,悲喜哀樂,都將成為過雨雲煙,了無所得.  
唯有盡其所能,為善助人,才能遺愛人間,充實生命內涵.    
他所創立的各項善基金會,都要努力瞭解社會需求,持續關懷及協助弱勢族群,   
讓各項公益事業都能用最大關懷的觸角,深入每一個所需,
所以 [取之於社會,用之於社會], 這才是王永慶興辦企業的最重要功能和最大目標. 

    早期,有個人,他曾任教於史丹福大學企管研究所,
榮獲史丹福大學商學院傑出教學獎,
於一九九四年十二月某日開著租來的車,
在當代管理學大師彼得杜拉克(Peter Drucker)的住屋前停下來,  
他進屋訪,並在杜拉克最喜歡的當地餐廳,和他一起吃了飯,當了杜拉克一日學生, 
他就就是《基業長青》,《從A到A+》的作者, 柯林斯教授(Jim Collins).
他在2001年10月16日出版了他自稱[花一億元也買不來] 的《Good to Great》一書時(註),     
介紹說: 他的團隊收集了28家公司過去50年,甚至更早的所有文章,
進行了大範圍的定性和定量分析,    
得出了如何使公司從優秀到卓越的令人驚異而振奮的答案. 
他說:這些能夠 [Good to Great ]的公司,其根本目標,都不在於光是追求利潤,  
更在意的是[尊重個人,善盡對社會的責任], 
柯林斯把它稱之為[企業成功的特別因素],   
準此,我們觀察王永慶興辦的企業,
倘若能持續以[取之於社會,用之於社會]為經營宗旨, 
是否可繼續邁向永續經營,站上[Good to Great]的行列,值得世人繼續觀察和探討!!! 
註:吉姆‧柯林斯(Jim C. Collins)/《Good to Great》(2001年10月16日出版).      
註:中文版《從A到A+》,《從优秀到卓越》(台灣 遠流/2002/9出版).
( 時事評論人物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alanjchang&aid=1337543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