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王永慶的[取之於社會,用之於社會](上)
2020/05/05 09:36:19瀏覽1384|回應0|推薦9

      

         王永慶的[取之於社會,用之於社會](上)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王永慶的家鄉在台北縣(現為新北市)新店直潭.
 他家族的祖輩於清道光年間從福建泉州府安溪縣金田鄉移居來台.

王家在台灣第一代祖先是王永慶的曾祖父王天來,

他是因災荒隨寡母許雪娘由福建家鄉渡海逃難到台灣的.

王家來臺後,仍以舊業種茶為生,逐漸成為直潭的小康人家.

王家也像所有的中國傳統舊式家庭一樣,

希望兒孫輩都能上學讀書,有朝一日,升官發財,光耀祖宗.

在王家的六個兒子中,

四子王添泉年少就聰明好學,後來成了秀才,開了一家私塾,以教書為業,

但生活清苦.王添泉首任妻子年輕就過世,

他的第二任妻子蘇好,生了三男一女,

長子王東平,次子王長庚,三子王水源,女兒王辛.

王長庚就是王永慶的父親.王永慶的母親王詹樣,精明能幹,勤儉持家,

是位 “伉腳”(註)的女性,甚至在王長庚生活困頓,且身體一直不好,
 
曾經要輕生上吊,幸好由王詹樣及時救了過來.   (註)  “伉腳”:台語[能幹].

王永慶從小就就幫家裡撿柴種茶,耳濡目染學到了母親的精明和勤奮老實,

也到新店唸了小學.

做為長子的王永慶長到15歲時,便離開家鄉,去嘉義闖天下,

雖然歷經了生活困頓,日本人的殖民統治,二二八動亂;

但他這一去,卻在奮鬥中從此改變了王永慶和王家的命運,

也醞釀了他在打拼天下中應與人為善,關懷蒼生的理想.

如今,王永慶家族已是台灣最有名望的大家族之一,

家産豐厚,人丁興盛,子弟多數留學英美,

海內外家族人數超過百人以上.


    王永慶在事業有成之後,先在台北市南京東路二段一號,

自建台塑大樓設立了他的關係企業總部.

這時,他開始慷慨的大力提攜他的親朋故舊,

甚至收留了一些有228事變紀錄的幼時親友,提拔成為幹部,

他的親朋故舊,有事相求,他也都誠意幫助,

若長輩來見,他會派人下樓去接迎並親自接待體恤問候.


     俗語說:[樹大招風],[善門難開],王永慶早就認為,人要做好事,

但不能變成做爛好人,也不是釣名沽譽,更不可引人貪心或招致忌妒,

所以他有錢了,要做好事,自有他認定的一套模式.

王永慶知道他做事業賺的錢都是來自於社會,國家和大眾的支持;

因此應該是盡力把賺來的錢[取之於社會,用之於社會].

所以他把[取之於社會,用之於社會]這十個字,

並列在[資本密集],[大量生產],[一貫作業]的經營策略裏, 
 
成為企業經營的終極目標.

在1960年代,
 
台灣的工業和經濟正逢起步階段,這個剛由農業步入工業的時代,

工廠的工人都招募不易,工廠的中堅幹部更是缺乏,,

為了加強人才培育以因應發展所需,

王永慶乃於1963年在原台北縣泰山鄉貴子里山麓創立了明志工專,

以培養有素質的幹部和員工,

這是緬懷[明志]校區正與二百多年前,在清乾隆年間,

閩南貢生胡焯猷先生所創設的[明志書院]的舊址相毗鄰,

當時人文薈萃,為台灣北部文化發祥地,故取名[明志],

旨在勉勵師生,效法先賢,以承先啟後為己任.

明志工專的校訓為[勤勞樸實],自創校以來就實施全體住校,

以透過團體生活方式,培養規律的生活作息和強健的身心體魄,

並且要半工半讀,從工讀實習中獲得報酬,減輕家庭經濟負擔,

順利完成學業,以培養學生自食其力及刻苦耐勞精神.

最初王永慶是在學校旁邊設立了[育志實業]的原子筆工廠,

聘請了工業工程專家林秀雄先生當廠長和老師,

讓學生一律在[育志實業]的拉鍊工廠半工半讀,

其後又有了南亞纖維廠,也加入了明志建教合作的陣容.

王永慶在明志工專的初期,每逢學期開始或畢業典禮,

都會親自撰稿,前往學校開訓演講,

明志的畢業生也很多再繼續深造,拿到國外名校的碩博士學位,

返國後,擔任台塑企業的要職.

明志的畢業生到企業內任職,也都會被視為[台塑黃埔校友]或

[王董事長子弟兵]. 

到了1970年代,台塑企業設立在彰化的台灣化學纖維公司,

完成了紡織工業首創的一貫作業生產規模,

開廠後紡織廠需要大量的女作業員,卻碰到了離職率高又招募不易的情況,

當時,從台北總管理處帶隊到台灣化纖,

進行經營管理績效檢討改善的管理處長張金龍,

為解決缺工問題,乃依王董事長指示,參照明志工專照顧學生的模式,

跑去台中的明道中學找汪廣平校長,

商討招募該校女學生,以建教合作方式來當紡織廠女作業員,

由公司建立了優雅舒適的廠區女生宿舍,

又聘請舍監,推廣女子家政班,一方面嘉惠貧困學子,一方面也解決了缺員問題,

全盛時期,紡織廠有五千多名女作業員,堪稱紡織界盛事.


   王永慶認為辦企業與推展教育是相輔相成的,也是企業對社會的另一種貢獻;

所以在1966年籌建長庚紀念醫院後,就興辦了長庚護校,長庚大學,

以便讓學生與醫院在學習與工作上,都能得到良好的資源.

同時還特地招募原住民子弟給予免費和獎學金就讀長庚護校,

提供了上學和工作的機會,也改變了她們的命運.

王永慶想要為社會幫助年輕人,或教人脫離窮困,他的原則和方法,

就是要從根本去解決,要發揮[取之於社會,用之於社會]的基本精神,

不是光給他魚吃,而是給他釣竿,教他釣魚,讓他們有工作,讓他們自己打拼前程.


    自1960年起台塑企業不包括長庚醫院以其營收的延伸捐助,

光是在台灣地區的捐贈金額共約有六百多億.

包含教育,醫療,弱勢團體關懷,環境關懷,老人照護,賑災,文化,體育,

健康研究,地方回饋,以及行行色色的各種慈善濟助項目.

在中國大陸除了興建夏門長庚醫院及大力捐款賑災外,

更花了約十年期間,以明德基金會名義,投入新台幣一百億元,

興建了一萬多所貧困地區的希望小學校,

在各個地區推動現代化完全小學,現代化全人教育,

舉辦小學生演講比賽,繪畫比賽,展現了王永慶的廣闊心願深厚的中國情懷.

這個明德基金會是王永慶最早以財團資金設立基金會,

從事社會慈善工作的創始單位.

緣起於1970年代,王永慶為了確保塑膠上游原料乙烯來源的合理供應,

就想要積極投入乙烯提煉工業,

但當時的行政院長蔣經國先生,認為石化工業是公共事業,

政策上應該由公營的中國石油公司經營, 

而當時的中油董事長胡新南,一方面是迎合上意,

一方面是怕王永慶如生產汽油一定會搶了中油的生意,

所以就公開極力反對王永慶投入乙烯行業.

王永慶為此,就連續在聯合報上寫文章批評中油和胡新南,也批評政府政策.

此舉,引起了蔣經國的注意.

這時,剛好財政部稽核組也派員前來台塑公司大舉查帳,

王永慶警覺事態不單純,連計畫從日本進口的一部賓士600,

用來取代大凱迪拉克座車的訂單都緊急取消.

此後,他的好友,也是蔣經國留俄的同學兼親信,亞洲水泥前董事長王新衡勸他,

捐錢出來做些公益,試試緩和蔣老爺子的氣.

於是王永慶便捐出三千萬成立了明德基金會,

敦請農復會退休的沈宗翰當董事長,陳誠的女婿,

嘉義農專校長出身的余傳韜當執行長,

台塑企業則派張金龍當執行秘書配合運作.

這個基金會很久以後還曾聘請過天下雜誌社的高希均教授負責,

但其後以[大教教授滿口理論],雙方不歡而散.

隨後,明德基金會在中國大陸推動的萬所[明德小學]計畫,

則是由台塑企業總管理處總經理室副主任王瑞華全權掌盤.
(待續)



( 時事評論人物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alanjchang&aid=1336415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