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池上飯包文化故事館(池上)
2017/09/16 21:46:27瀏覽1271|回應0|推薦49

民國八十九年,集山機構將六十年老店池上飯包,導入新的經營團隊,重新命名為「悟饕池上飯包」。民國九十一年,「悟饕池上飯包」與「池上鄉公所」及當地士紳捐助早期農家器具而成立「池上飯包博物館」。民國九十八年,將原來的「池上飯包博物館」從靜態式展覽飯包歷史及農家文具,改造成互動體驗式,將飯包歷程以模擬早期實景呈現給遊客,體現古早味與一些即將消失的早期文化,並重新命名為「池上飯包文化故事館」。(以上文字摘錄自池上飯包文化故事館網頁

在伯朗大道附近這裡走、那裡看,為伯朗大道一帶的景觀著迷、為一望無際的金黃油菜花著迷,逛完了磚窯、伯朗大道、天堂之路、金城武樹後,也到了午餐時間,離開金城武樹停車場,沿著池上圳旁的道路往飯包文化故事館而來。池上飯包文化故事館位在池上鄉忠孝路259號,遠遠的就看到一座聳立的悟饕招牌。

可能是正值午餐時間,忠孝路上人多車多,好不容易找個位置可停車後,再往飯包文化故事館走過來,到了大門口,為了生命安全,不敢走上車道,離大門很近,只能拍到故事館的「半身照」。

大門口有停看聽號誌,看到火車的車廂,地上有鐵軌,還真像是來到一處早期的鐵路平交道。進口後門口旁又有二只古老樣式的郵筒,更為平交道增添一股古意。

郵筒旁一節長長的藍色老車廂,由車窗看到車廂裡人影晃動,老車廂似乎很受遊客的青睞。

大門內與建築物間的室外空間不大,人潮很多,更是顯現出幾分的擁擠感。

建築物是二層樓的建築,屋頂上立著池上飯包原創老店幾個大字,二樓窗外懸著七十年老店飯香飄全台的木扁。

走進屋內去瞧瞧,順便去解決飢腸轆轆的問題。可能是為了營造更多懷舊復古的味道,建築物裡的燈光都不是很亮,室內外明亮度差異很大。

進門後的正前方一部大牛車,牛車上上下下擺滿了各種商品任君選購。池上米名聞遐爾,牛車上的商品中一大部份是各種包裝米。

面對牛車的右手邊是點餐區,點餐區前人頭黑壓壓的一片。

點餐區加裝了一座三角形的尖屋頂,屋頂上立了一座時鐘和一只算盤,曾在幾座城隍廟裡看過算盤,意謂著要算清你一生的善與惡,但在這裡掛著算盤不知有何特殊意義。距離點餐有點遠,無法看清餐點的項目和價錢。

即然名為文化故事館,那麼館中應該有很多文化故事才是,吃飯前就先四處繞繞。

一條長長的老街,老街上似乎十分的繁華,但老街前販賣的商品包裝太新潮了些,時空好像在這裡有點斷層。

靠近牛車看,牛車上除了各式的包裝米之外,也有一些米相關的產品,和米無關的是一只模範生書包。

老街壁畫,除了營造出懷舊的氛圍之外,也將視覺空間往外延伸了不少。

另外一個區塊裡的商品,不只名稱特別,包裝上也別出心裁。

不知從何方找來了一塊龍角散的木製大招牌,這塊木頭材質似乎很不錯,不過雖有龍角散的招牌,大概沒賣龍角散。

轉個身看看,不只是點餐區,整個屋子裡到處都是黑壓壓的人頭。

屋子裡人多,正值午餐時間,所有座位都是座無虛席。

走上樓梯,到二樓上去看看。

上了樓梯,用餐區和樓下一樣是人潮滿滿滿。

樓上一半是用餐區,一半是展示區,展示區裡首先看到是一只木造手搖稻米風鼓機。

旁邊有一擔裝了約八分滿稻穀的米簍,一般來說,這般大小的米簍雖然只裝八分滿的稻穀,重量可能都上百斤,看起來好像沒什麼,若要挑可沒那麼容易。

一座高高的尖塔,頂端一只畚箕,這是什麼我看不懂。

簑衣、牛軛、敢湖、大大小小的甕等等,這些應可算是早年農村常見的用具。

沒有三兩三,不要上梁山,但是上糧山有沒有三兩三就沒關係,但上了糧山不知是否能不愁吃。

晾在竹竿上的大概是先民穿的衣服,當時這樣款式的衣服,不知道算不算潮。

一只大型的木製長方盒,長邊的邊上配著一條寬帶子,木盒製做得講究,猜想是當年裝著飯包或便當站在火車站月台販賣的容器吧。

轉了一圈,下樓去享受美食。買好了便當,去車廂裡享受搭車吃便當的氛圍。在車廂裡空間小人又多,不好意思拍照。吃完便當接下來就要去池上花海走一趟。

   
這趟花東花海七日遊的行程和其他造訪景點,請看:
( 休閒生活旅人手札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