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人死後就全滅了?沒有再生與因緣果報嗎(斷見論)~~~弊宿經(3之1)
2012/11/28 18:27:24瀏覽117|回應0|推薦0

人死後就全滅了?沒有再生與因緣果報嗎(斷見論)~~~弊宿經(3之1)



經文:

那 個時候(有一個時候),童女迦葉(為童子迦葉,八歲出家,已得阿羅漢果的比丘(男出家眾)),和五百名比丘遊行在於拘薩羅國,漸詣(往)於斯波酰(ㄒㄧ ㄢ)(憍(ㄐㄧㄠ)薩羅國之一個村)-婆羅門之村,這時,童女迦葉乃休止(休息住宿)在於斯波酰村之北方屍舍婆林裡。當時,有一位婆羅門(古印度四大種性 之首。職業為祭司)名叫弊宿,止住在於斯波酰村。此村乃很豐(足)(快)樂,民眾也非常的多,樹木很繁茂。為波斯匿王(憍薩羅國王)特別封村(由國王分封 給與的村子),賜與弊宿婆羅門,以為梵分(所謂淨施之地,不需納稅金之地)。這位弊宿婆羅門,為一常懷異見的人,他向人說:「並沒有他世(他界,也就是說 沒有甚麼後世),也沒有更生(沒有輪迴而再生為其它的眾生),更沒有甚麼善惡的果報。」

這 時,斯波酰村的民眾聽到童女迦葉和五百名(比喻為數量很多)比丘,從拘薩羅國漸至於此屍舍婆林來,就自相談說而說:這位童女迦葉有很大的名聞,已經證得阿 羅漢果,為一耆舊(古60歲為耆)長宿(長年有名望),多聞廣博,聰明叡智,辯才應機,善於談論的比丘(,現在得以拜見,不亦善哉(非常榮幸的一件事)!

當 時的該村的民眾,都每天按次順第的前往禮拜迦葉。那個時候,弊宿曾在高樓上面,看見村民群隊相隨(結隊成群而行),不知道到底到甚麼地方去?就問其左右的 那些持傘蓋的侍從而說:「那些人為甚麼群隊相隨而行呢?」侍者回答說:「我聽說童女迦葉曾率五百名比丘遊行至於拘薩羅國,而住在於屍舍婆林內。又聽說此人 有很大的名稱。已經證得阿羅漢。是一位耆舊長宿,而多聞廣博,聰明叡智,辯才應機,善於談論的比丘。那些人們,群隊相隨而行,乃欲前詣迦葉之處,去和其相 見耳。」

這 時,弊宿婆羅門就敕令侍從說:「你趕快去向他們說:『大家請等一下!當會和你們同行去看看那個人。』為甚麼呢?因為那個人乃為愚惑,而欺誑世間的人,說甚 麼有他世,說甚麼有更生(死後一再的轉生),說甚麼有善惡報(作善惡之因,而會受善惡的果報)。其實並沒有甚麼他世,也沒有甚麼更生,更沒有甚麼善惡的果 報的。」

當時,使者受其敕令後,就去對那些斯婆酰村的人們說:「婆羅門有話說:『你們且停一些!我會和你們同往去看看那個人!』」村人回答說:「善哉!善哉!如能趕來的話,當可以同往。」使者聽後回去報告主人而說:「那些人已暫停下來了,如可動身的話,就可以去了。」

這 時,婆羅門就由高樓下來,就令使者嚴飾其駕車,就和那些村人,被他們前後圍遶,而往詣屍舍婆林。到達後下車,行步而進詣於迦葉之處,到後問訊,然後退坐在 一邊。那些村人當中的婆羅門、居士,有的禮拜迦葉,然後坐下來的,有的問訊後就坐下,也有自稱其名後就坐下來的,更有叉手(合掌)後就坐下來的,有的甚至 是默然而坐下來的。當時,弊宿婆羅門對童女迦葉說:「現在我欲有所問,是否有閒暇得見聽許嗎?」迦葉回答說:「隨你所問,我聽後,當會了知其問。」

婆 羅門說:「現在我的論說,就是:並沒有他世,也沒有更生,更沒有罪福的報應。你的論說是如何呢?」迦葉回答說:「我現在問你,你就隨意回答我。現在得以看 見的上空的日與月,這些是此世界的呢?或者是為他世界的呢?是人呢?是天呢?」婆羅門回答說:「日月是他世界的,並不是此世界的。是屬於天,並不是屬於 人。」迦葉回答說:「由於此,可以知道,必定有他世間,也必定有更生,更有善惡的果報的。」婆羅門說:「你雖然說有他世間,也說有更生,及善惡的果報。然 而如我之意見的話,這些均為沒有的。」

迦葉問他說:「是否有甚麼因緣(原因,道理),可以知道並沒有他世,也沒有更生,更沒有善惡的果報呢?」婆羅門回答說:「有因緣的。」迦葉問說:「由於甚麼因緣,而說沒有他世間呢?」婆羅門說:「迦葉!我有親族知識的人,遇罹困苦的疾病,我就去慰問,也對他說:

『諸 位沙門、婆羅們,都各懷異見(各人都抱著不同的見解)。而曾經說:如果有人在生之時,都行殺生、盜竊、邪淫、兩舌、惡口、妄言、綺語、貪取、嫉妒、邪見的 話,在其身壞命終之後,都會墮入於地獄。我始終都不相信,為甚麼呢?因為到了現在,並未曾見過死後回來說他所墮入之處的人。假若有人來說他所墮入之處的 話,我就必定會相信的。你現在是我所親的人,你行十惡,也很齊備(十惡都具全),假如像沙門所說的話,則你死後,必定會墮入於地獄之中,現在我是否會相 信,都從你的一切而取定的。假若實在有地獄的話,你就回來對我說,使我知道有地獄之事,然後就當會相信的。』迦葉!我的那位親戚命終之後,到了現在還不回 來。他是我的親戚,不應該會欺騙我,然而許允我,而卻不來。可知!並沒有甚麼後世的。」

迦葉回答他說:「諸有智慧的人,用譬喻就得以瞭解,現在當為你引喻來解答。

譬 如盜賊,都常懷奸詐,冒犯國家的禁令,而被有司伺探訪察而得,就將他抓捕牽往王所,而告訴國王說:『此人作賊,但願國王懲治他!』國王就敕(命)令左右, 繫縛(綁)住那個人,遍令街巷的人都知道看見,然後將他押載在囚車,出城外而交付給行刑的人。當時,左右的使用人,就將那個賊人交付給行刑的人。那個盜賊 乃用柔軟之語,對守衛的人說:『你可以放我回去看看我的諸親友,和他們談話辭別,然後我當會回來。』到底如何呢?婆羅門!那位守衛的人是否肯放他回去 嗎?」婆羅門回答說:「不可能的。」

迦 葉又說:「那些同於人類的一般人,都俱存在於現世,尚且不會放人,何況你的親戚,為一位十惡都具足的人,身死而命終之後,必定會墮入於地獄。地獄的鬼卒並 沒有仁慈之心,同時又不是和他同類,死與生為不同的世間,他如果用軟言去求獄鬼而說:『你暫時放我,還回人間,看看那些親族,和他們談話道別,然後當會還 回來這裡。』這樣,是否就可以被釋放嗎?」婆羅門回答說:「不可能的。」迦葉又說:「以此來作為比類,自然會知道。為甚麼你還守執這種迷惑的見解,而自生 邪見呢?」婆羅門說:「你雖然引此譬喻,說有他世間,但是我,仍然說沒有的。」

迦葉又說:「你是否更有其它的緣由,可以證知沒有他世之事嗎?」婆羅門說:「我更有其餘的因緣,知道沒有另外世間的。」迦葉問說:「由於甚麼因緣而知道呢?」

回 答說:「迦葉!我有親戚,遇患危篤(重)而很嚴重,我曾經去看他而對他說:『諸沙門、婆羅門,都各懷有異見(不一樣的見解),他們說有他世。說如不殺生、 不偷盜、不邪淫、不欺誑、不兩舌、不惡口、不妄言、不綺語、不貪取、不嫉妒、不邪見的話,在其身壞命終之時,都得往生於天上。我始終不信其言。為甚麼呢? 因為我從來未曾看見過死後又回來,而說出他所墮之處的。如果有人來說他所墮而生的地方的話,我必定會相信的。現在你是我的親戚,你十善都具備,假若如沙門 所說的話,則你現在命終之後,必定會生於天上。現在我會相信與否,乃依從你而取決定的。如果真正有生天之報的話,你就應當必定回來告訴我,使我知道,然後 我就會相信的。』迦葉!他命終之後,到了現在還不回來告訴我。他是我的親戚,不應該會欺騙我,怎麼許諾於我,而不回來告訴我呢?必定沒有他世的。」

迦 葉又說:「諸有智的人,以譬喻而得以瞭解的。我現在當應為你再說譬喻。譬如有人,墮入於深廁(便所、廁所的深處),其身與首(頭)都沒溺在裡面。國王看見 曾敕令其左右下人,去挽(拉)引此人上來。用竹作的篦(音畢),刮其身體三次,用澡豆(洗澡用的器籠)裝淨灰(豆屑、灰粉),依次而洗個清淨,然後用香 湯,沐浴其身體,用細末眾香,坌(用細末撒在物體上面)在其身上。也敕令除髮師(理髮師),去淨他的鬚髮(修整鬚髮)。又敕令左右,去重新洗沐,像如是的 至於再三。用香湯去洗,用香末去坌,乃至給他穿上名貴的衣服,以莊嚴其身。又用百味甘(美)膳(食),以恣(放縱、聽任)其口任其享用,將他引到高堂(高 大廳堂),以五欲(①色欲・声欲・香欲・味欲・触欲.
②財欲・色欲・名欲・飲食欲・睡眠欲)給他娛樂。那個人再會想回到廁所裡嗎?」回答說:「不可能的。那個地方(指廁所)乃很臭惡,怎麼可以再還入呢?」

迦 葉說:「諸天也是同這道理的。此閻浮利地(閻浮洲,勝金洲),乃為臭穢不淨。諸天在上面,離開這裡有百由旬(比喻很遠,諸天在那裡遙聞人臭,乃超越於廁溷 (音混)(廁所)的。婆羅門!你的親戚這善知識,具足了十善,必定會生在於天上,會以天的五欲而自娛,可說是快樂無極,怎麼又肯還回人間而來,而入於此閻 浮如廁呢?」回答說:「弗(不)也!」迦葉又說:「用此譬喻以相模擬,就可自(滿)足而知,為甚麼還要守迷,而自生邪見呢?」婆羅門說:「你雖然引此譬 喻,以明有他世,但是我猶然說沒有他世間的。」迦葉又說:「你是否更有其餘因緣,可以引用知道為沒有他世間嗎?」婆羅門回答

說:「我更有其餘的因緣,可以知道為沒有他世間的。」迦葉問說:「由於甚麼緣由,而可以知道呢?」

回 答說:「迦葉!我有一位親族,遇患(病)而篤(病重)重,我就去對他說:『沙門、婆羅門都各懷不同的見解,而說有後世,他們說:如不殺生、不偷盜、不邪 淫、不欺誑、不飲酒的話,其身壞命終之後,都會往生於忉利天上。我乃是不信這種事。為甚麼呢?因為始終未曾看見過死後再回來,而說他所墮之處的人。如果有 人回來說其所墮而生之處的話,我就必定會相信的。現在你是我的親人,你又具足了五戒,身壞命終之後,必定會生在於忉利天上。現在能令我相信與否,乃從你而 決定!假若真正有天福的話,你就應當會回來對我說,使我知道其事,然後我當然會相信的。』迦葉!我的那位親戚命終之後,到了現在還不曾回來告訴我。他是我 的親族,不應該會欺騙我。也就是說,他答應我回來說明,然而卻不來,必定是沒有他世間的。」

迦 葉回答說:「此人間一百歲,等同忉利天(三十三天,第二層天)上的一日一夜而已。像這樣的,他們也以三十日為一個月,十二個月為一歲。同樣的,其天壽為那 邊的一千歲。你的意見如何呢?婆羅門!你的親族具足了五戒,其身壞命終之後,必定會往生於忉利天上。他生在天上後,曾作如是念頭:『我初生於這裡,應該在 二三日當中,娛樂遊戲,然後由天上下來去回報對你的諾言。』的話,是否能得相見嗎?」回答說:「不也!那個時候我已經死亡,怎麼能得相見呢?」婆羅門又 說:「雖然你這麼說,但是我仍然不相信的。到底誰來告訴你有忉利天?其壽命是如是的呢?」

迦 葉說:「諸有智慧的人,用譬喻可以得解,我現在更應當為你再引一個譬喻。譬如有人,從出生以來就是盲人(失明的人),不能識五色,所謂青、黃、赤、白等 (包括黑為五色),不知麄(粗)、細、長、短,也不能看見日、月、星象、丘陵、溝壑。有人問他而說:『青、黃、赤、白等五色為如何呢?』盲人回答說:『沒 有五色。』像如是的,對於麄、細、長、短、日、月、星象、山陵、溝壑,都說為沒有。你的意見如何呢?婆羅門!那位盲人所說的是正答嗎?」回答說:「不也! 為甚麼呢?因為世間現在確實有五色,如青、黃、赤、白,麄、細、長、短,日、月、星象、山陵、溝壑等物,然而他卻說沒有。」「婆羅門!你也是像如是的。如 忉利天的天壽,確實為有,並不是虛妄,是你自己看不見,便說他為沒有。」婆羅門說:「你雖然說為有,但是我,猶然不信的。」迦葉又說:「你又作甚麼因由, 而知其為沒有呢?」

回 答說:「迦葉!我所被封賜的土地的村人,有作賊的人,後來被伺探察訪而被抓到,就將其帶到我的地方來,那位有司(官員)對我說:『此人作賊,但願您懲治 他!』我回答說:『將此人收押縛綁起來,放在於大釜中,四圍蓋厚泥(用蓋蓋它後,用皮圍起來,然後塗以厚厚的泥土),使它牢固緊密,不可使其有些洩漏之 處。做好後,就遣人圍遶,用火把他煮熟。』我在那個時候,欲觀知那犯人的神識所出的地方,就率領諸侍從,圍遶其釜而觀看,然而都看不見其神識(靈魂)出來 的地方,又啟釜蓋看看,也看不見其有神識往來的地方。由於此緣故,就知道並沒有他世。」

迦 葉又說:「我現在問你,如能回答的話,就隨意回答好嗎?。婆羅門!你在高樓休息的寢室睡臥之時:是否曾經夢見山林、江河、園觀、浴池、國邑、街巷與否 嗎?」回答說:「夢見過的。」又問:「婆羅門!你當作夢之時,居家的眷屬,曾經侍衛你嗎?」(婆羅門為其傳承,實為一小邦國之君,故都有人日夜守護他,以 防不測)。回答說:「有人在侍衛我的。」又問:「婆羅門!你的諸眷屬看見你的識神有出入嗎?」回答說:「不曾看見的。」

迦 葉又說:「你現在還活在世間,而對你的識神的出入,尚且不可能看見,更何況死後之時呢?你不可以用目前的現事來觀察眾生。婆羅門!有一種比丘,在初夜(下 午五至九點),以及後夜(凌晨一點至五點),都捐除其睡眠(不睡眠),都精勤不懈,專念道品(專心於佛法)。以三昧(禪定)之力,修習清淨的天眼,而用此 天眼之力,去觀察眾生。那些眾生的死此生彼(於這裡死後,轉生至他處),從彼生此(從那個地方轉生到這裡)等事,以及其壽命的長短,顏色的好醜,隨著其所 做之行而受其果報,趣於善或惡的地方,一切的一切,都盡知盡見。你不可以用穢濁的肉眼,而不能徹見眾生所趣(向)等事,就說它為沒有。婆羅門!由於此,而 可以知道,必定有他世間之事的。」

婆羅門說:「你雖然引喻來說有他世間之事,然而如我所見的,猶然為沒有的。」迦葉又說:「你是否更有甚麼因緣,知道沒有他世間的呢?」婆羅門說:

「有的。」迦葉說:「到底是以何因緣,而知道呢?」

婆 羅門說:「在我被所封的土地裡的村人,有作賊的人被有司伺察所執,就將其帶至我所來,對我而說:『此人作賊,唯願懲治他!』我就敕令左右收縛此人,活活的 剝其皮,以求其識神,然而都看不見。又令令左右臠(ㄌㄨㄢˊ)割其肉(一塊一塊的割),以求其識神,又是看不到。又敕(ㄔˋ)令左右截(切斷,割斷)他的 筋、脈、骨間,以求其識神,也都看不見。又敕令左右打其骨,出其骨髓,想在其髓中求其識神,但是又不看見。迦葉!我乃由於此緣故,而知道並沒有他世間。」

迦 葉又說:「諸有智慧的人,由於譬喻而得以瞭解,我現在應當再為您引喻:在過去久遠的世代之時,有一國家已敗壞,荒毀而未復。那時,有商賈(人),為五百乘 之車,經過其土地,有一位梵志(1.志求生於梵天的人。2.在家的婆羅門。3.指一切外道出家人。),為奉事火神的,常止於一林內。這時,諸位商人都去投 宿在林中,到了清旦之時,告別而去。那時事火的梵志曾作如是之言:剛才的那些商人曾宿止於此林中,現在都已離去了,倘若有遺漏的,可以一試去查看。就詣於 那個地方,然而都沒有所見,唯有一小兒,年只一歲,獨住在那個地方而坐。梵志又作此念:『我現在怎麼忍心看見這位小兒在我眼前死去呢?現在可將此小兒帶至 我所住的地方,去把他養活為妙?』於是,就抱起那位小兒,回到自己所住的地方,去把他養育。小兒就展轉而長大,而至於十幾歲。

這 時,這位梵志,由於有少因緣,欲遊行於人間,而對那位小兒說:『我有少緣(一些小事情),欲暫時外出,你就好好的守護此火,要謹慎,不可使它消滅。假如火 滅之時,就用鑽去鑽木,而取火去燃燒它。』將此事都誡敕交代後,就出林外,去遊行,梵志離開後,小兒因貪戲,並不依吩咐去視察火炎,火炎就因此而滅。小兒 由遊戲回來後,看見其火已滅,乃懊悔而說:『我所作的行為不對,我的父親要外出時,曾交代我,叫我守護此火,叫我要謹慎,不可使火息滅!然而我卻貪戲,致 使其火息滅,將怎樣是好呢?』那個時候,那位小兒就吹灰以求火,然而不能得火,就以斧頭去劈薪,去求火,又不能得火,就又斬薪柴放置在於臼中,把它搗碎, 以求火,然而又不能得火。

那 時,那位梵志從外地回來,回到其林所,而問那小兒說:『我曾經敕令你,叫你守護火炎,火炎沒滅掉嗎?』小兒回答說:『我剛才出去遊戲,不能隨時護視,火炎 現在已經息滅了。』又問小兒說:『你到底是以甚麼方便,去求火的呢?』小兒回答說:『火乃出自於木,我乃用斧去破木求火,然而不能得火。又斬它使其段碎, 而放置在於臼中,用杵搗它去求火,又不能得火。』這時,那位梵志即用鑽去鑽木而出火,積薪就燃起來,而告訴小兒說:『如果欲求火時,其方法應該如此,不應 該破析木材,杵碎木材去求火啊!』

婆 羅門!你也是如是,你並沒有方便,而刀剝死人而求識神,你不可以用目前的現事去觀察眾生。婆羅門!有一類比丘,在於初夜後夜,捐捨睡眠,而精勤不懈,專念 於道品,以三昧之力,而修得清淨的天眼,用天眼之力,去觀察眾生。那些眾生的死於此,而生於彼,從彼處而轉生至於此等事,以及其壽命長短,顏色之好醜,隨 著其行而受果報,善惡之業趣等,都能悉知悉見。你不可以用穢獨的肉眼,而不能徹見眾生所趣為何,就說為沒有這回事。婆羅門!由於此事,可以得知,必定有他 世間之事。」

婆羅門說:「你雖引喻,說明有他世間之事,但是如我所見的,猶然為沒有他世間的。」迦葉又問:「你是否更有因緣,知道沒有其他世間嗎?」婆羅們說:「有的。」迦葉說:「由於甚麼因緣,而知道的呢?」

婆 羅門說:「在我所被封的土地的村人當中,有作賊的人,被有司伺察而被抓到,就縛他至於我處,向我而說:『此人作賊,唯願懲治他。』我就敕令左右而說:『將 此人用稱(秤子)去稱他。』侍者就受命,就用稱子去稱他。又告訴侍者說:『你將此人,安徐(慢慢)的殺,不可以損傷其皮肉。』侍者就受我之教,徐殺而無 損。我又敕令左右說:『再一次用稱子去稱他。』稱後回報說:比原本還重。迦葉!活活時去稱他,那時識神還在,顏色還是悅豫,猶然能說話,其身體卻輕一些。 死後重稱之時,其識神已滅,已沒好顏色,也不能說話,然而其身體卻更重,我乃由於此因緣,知道沒有他世間的。」

迦 葉對婆羅門說:「我現在問你,你就隨意回答我:如人之稱量鐵塊那樣,首先在冷時稱它重量,然後火熱時也去稱它,到底那一種為光色柔軟而輕?那一種為無光 色,而堅硬較重呢?」婆羅門說:「熱鐵有色澤,柔軟而輕,冷鐵無悅色,是剛強而較重的。」迦葉對他說:「人也是如是,活活時有顏色,就柔軟而輕,死後就沒 有顏色,就剛強而重,由此可知,必定有他世間。」

婆羅門說:「你雖引喻,說明為有他世間,然而如我所見,必定沒有的。」迦葉說:「你又有甚麼因緣,知道沒有他世間呢?」

婆 羅門回答說:「我有親族,遭遇疾患而危篤很嚴重,那時,我曾到過其處,對侍從說:『扶此病人,使他右脅而臥。』其視瞻(往前或往上看)、屈伸、言語,都如 常。又使其左脅(身體左右的兩膀)而臥,反覆宛轉,其屈伸、視瞻、言語,都如常。不久就命終。我又叫人將他扶轉,使其左臥、右臥,反覆的諦觀他。發見他已 不再會屈伸、視瞻、說話,我乃由於此,而知道必定沒有他世間。」

迦 葉又說:「諸有智慧的人,乃用譬喻而得以瞭解,現在我應當為你引喻:從前有一個國家,不曾聞到貝聲(梵貝,大可容數斗,乃蠡之大者,可吹以節樂),這時有 一位善能吹貝的人到了那國家。他進入一村內,執拿其貝吹三次,然後放置在地。這時,村裡的男女們,聞聲而驚動,就都往其處去問他而說:『這是甚麼聲音?會 哀和清徹,乃至於如是呢?』那個人指其貝而說:『就是此物的聲音。』這時,那些村人都用手去觸貝而說:『爾(你)可作聲!爾可作聲!(貝啊!發出聲音來 吧!)』然而其貝都不鳴聲。貝主就取貝三吹後放置於地。這時,村人說:『剛才的美聲,並不是貝之力。乃由於有手有口(用手用口)和有氣(用氣)去吹它,然 後才會鳴聲的。』人也是如是,由於有其壽,有其識,有息(呼吸)的出入,就能屈伸、視瞻、語言。假如沒有壽,沒有識,沒有出入息的話,就不會再有屈伸、視 瞻、語言的了。」

又對婆羅門說:「你現在應該要捨棄此惡邪見,不可為它而長夜自增苦惱。」婆羅門說:「我乃不能捨棄的。為甚麼呢?因為我自出生以來,就長夜諷誦它,都翫(玩)習堅固,怎麼可以捨棄呢?」


迦葉又說:「諸有智慧的人,乃以譬喻而得以瞭解的,我現在應當更為你引喻:

在 過去久遠之時,有一個國土,其國土位於邊疆,人民乃荒壞(荒災破壞)。其國有二人,一為有智,一為愚痴,他們自相謂言:『我是你的親族,和你一同出城去采 稆(野生稻),以便求取錢財。』就這樣的相隨而到達一空聚(空地聚物之處),看見地上有麻,智者就對愚者說:『我們同取而帶回去。』此時,他們二人就各取 一擔,又過了前村,看見有麻縷,其中的那一位智者說:『麻縷已成功(成就),這很輕細,可取回去。』其中之一愚人說:『我已經取麻了,已經繫縛得非常的牢 固,不能捨棄它啊!』其中的那一位智者就取麻縷,重新擔上而去。又再共同前進時,看見有麻布,其中的一智者說:『麻布已成功(已織成為布),為輕細可以取 回去。』那位愚者說:『我已取麻,已繫縛得很牢固,不能再捨棄。』其中的那位智者,就捨棄麻縷而取布,自能擔得起之重。又共同前進,看見有劫貝(樹綿花為 綿),其中那位智者說:『劫貝的價值很貴,又輕細可取。』那個人說:『我已經取麻了,已把它繫縛得很牢固,齎(持也,付也,裝也,遺也,送也)來道遠(從 遠處擔過來的,已經過這麼遠路了),不能捨棄它。』這時,那一位有智者就捨棄麻布而取劫貝。

( 不分類不分類 )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acewang3005&aid=70815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