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在喜馬拉雅山閉關12年,她悟到了什麼?
2019/07/07 19:45:49瀏覽395|回應0|推薦0

在喜馬拉雅山閉關12年,她悟到了什麼?

孫琬童讀書島 2019-07-06 20:39:09

獨居,與世隔絕,並不容易,坎初仁波切獨居在洞穴,在海拔13,200尺的喜馬拉雅山雪洞,為期長達12年,更顯得是匪夷所思。一個英國的女子——丹 津·葩 默 (Tenzin Palmo)完成了這項不尋常的閉關修行。她18歲皈依成為佛教徒,20歲到印度,21歲出家,成為第八世坎初仁波切的首批西方人弟子。出家後,她在喜馬拉雅山修行20年之久。近年來,她奔波世界各地弘法,募捐籌建在北印度的比丘尼寺院:迦薩叢林Dongyu Gatsal Ling。

在瀰漫東方氣息的佛教世界裡,來自英國倫敦的比丘尼丹津·葩默,以其西方的血源背景、閉關雪洞12年的經歷與發願女身成佛的事蹟,引來了世人的矚目與好奇。這位承襲藏傳佛教法脈的西方比丘尼,究竟有怎樣不凡的悟道歷程?

|修行自述|

我出生於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在倫敦長大,並且於1960年初期,也就是在青少年時期開始接觸佛法,後來發現自己與藏傳佛教之間有某種關聯,而當時的西方社會對它幾乎一無所知。

我在二十歲時前往印度的達胡西市工作,那兒有一所專為轉世的喇嘛所創辦的小學校,是由一位名叫斐達·貝荻的女士管理。就在二十一歲生日那天,我在印度見到了尊貴的坎初仁波切,三星期之後,我便出家成為比丘尼。

坎初仁波切是一個西藏佛教團體的領袖。這團體中有一百三十位僧人,以及大約四百位在家眾,我擔任坎初仁波切的秘書,並且教導年輕僧人學習英文。幾年之後,這個僧團遷到現址,一個叫做扎西宗的地方。然後仁波切告訴我,應該前往喜瑪拉雅山谷的拉乎爾去閉關並進行更深度的修行。所以,我前往那兒並住在噶舉派的一座小寺院塔優佛塔中。

拉乎爾位於海拔大約一萬一千尺的喜馬拉雅山谷,由於一年當中下雪長達六至八個月,冰雪使它跟印度其他地方隔絕。我在塔優佛塔待了大約六年,但後來覺得自己需要一個更隱僻的地方,於是便遷到一處洞穴中。那洞穴距離寺院約一小時路程。我在洞穴中住了十二年,通常每年秋天我會下山到扎西宗去拜見坎初仁波切,最後的三年,我進行更嚴格的閉關。

在1988年時,我離開印度,前往義大利的亞西濟(Assisi),跟朋友一起住在這個中世紀城鎮外的山坡上。幾年後,我又回到印度去教導轉世後的年輕坎初仁波切學習英文,當時他十二歲。大約在那時,有些在勘巴珈寺(Khampagar)的仁波切要求我創辦一所尼院,因為在這兒沒有任何為女性而設的寺院。住在拉乎爾很容易就能看出這種情況。因為寺院中的比丘都在前面舉行供佛儀式,接受教法,並且長時間閉關,而比丘尼通常只能待在後面的廚房煮飯做雜事。

有許多比丘尼非常聰慧虔誠,但卻沒機會接受教育或修煉更高深的教法。很顯然的,光是悲嘆這個事實而不採取行動以改進這情況是沒多大用處的。所以,當喇嘛們要求我辦尼院時,我回想起尊貴的第八世坎初仁波切曾經在不同的場合說過好幾次,建議我辦一所尼院,但當年我只能將此夢想暫放一旁,如今是時候了。

於是我前往亞洲各地,為籌辦尼院的計畫四處演講,希望能獲得支持。這任務並非易事,因為我毫無人脈關係,又非位高權重的喇嘛。然而,人們漸漸地對這項計畫表示支持,有許多人說,多年來大家都只捐款給寺院和比丘,而我是第一位談論到比丘尼的人!

大約這個時期,維琪.麥肯基要求我同意她撰寫我的生平故事,尤其是在雪洞中所經歷的歲月,於是後來才有《雪洞》這本書的出版。維琪以生花妙筆把一個晦澀的閉關經驗,描述成引人入勝的故事,竟然引起許多不同背景的讀者極大迴響!這本書同時也讓比丘尼所面臨的艱苦困難,更廣為世人瞭解。

丹津·葩默《雪洞》經典句子

“我們不是彼岸,我們的責任是把你帶向彼岸。”

——這是一本不平凡的書!

《雪洞》平實而生動的記載了丹津巴默的悟道歷程。道出一個聖潔靈魂的樸實,真摯,給我們生命帶來莫大的信心和鼓舞。下面分享些書中片段給大家:

|《雪洞》中的經典|

◎我繼續問她,在洞穴中修行是否是一種逃避?逃避日常生活的考驗?這是生活在塵世中的人們對隱士的生活最常提出的問題。她快如閃電般地回答:這絕不是一種逃避。我認為世俗生活才是一種逃避。當人們遇到問題時,他會打開電視機、打電話找朋友、出去喝咖啡。但在洞穴裡,你沒有任何人可以傾訴,只能面對自己。當你遭遇困境時候,你別無選擇,只能面對它,最後,從另一個方向走出來。在洞穴中,你面對自己最粗糙的最原始的內在本質,你必須找出應對解決的方法。

◎心念的本質是空性與喜樂,是無條件、無分別的意思。它是一種證悟的境界,卻沒有一個證悟者的存在。當你獲得開悟,它一點也不驚天動地。沒有宇宙的爆炸,也沒有高昂的天樂響起。

◎娑婆世界的本質是苦,苦是生命中根本的不滿足狀態。外面是在下雪,我也在生病,這些都沒有關係,因為這就是娑婆世界的本質,沒什麼好擔心的。如果事情變好,那很好;如果事情沒有變好,那也很好。兩者之間其實沒有什麼差別。

◎這不是獲得了什麼,而是,失去了什麼……我們從來沒有離開過完美。它彷彿是剝一層層的洋蔥皮,是你必須做的事。我們心中存在的妄念,使我們自己看不見早已擁有的東西。你越明白這點,越覺悟到沒有什麼東西是可以覺悟的。那種我們必須到達某個地方的觀念,那種必須獲得某樣東西的想法,是一種根本的妄念。究竟是誰在那裡獲得開悟呢?

證悟是什麼?它只不過是認識了自己的心。這是一件非常困難的事情。心能夠知曉世間所有事情,卻很難瞭解自身,這就像眼睛能夠看見全世界卻看不見自己一樣。

◎當你看清人們因不斷生滅的情緒而遭受巨大的痛苦時,並不能因為他們認為你缺少了強烈的情緒,你就不是有血有肉的人了。

◎人為什麼要閉關靈修?目的是認識自身的真相,並認識世界的真相。當人開始瞭解自己時,才可能真正瞭解他人,因為所有人都是彼此有因果的。當人陷於自身情緒牽絆的混亂中時,他很難真正瞭解他人,因為我們永遠都是按照自身需求的標準來解讀他人。

◎我們的意念就像垃圾,我們每天放進腦中的大部分意念都是垃圾!那些新聞、娛樂、談話,我們都沒有選擇地吸收進來,就像一場,臨場發揮的搖滾音樂會。問題是,這會使我們疲憊不堪。

◎我們非常難駕馭自己的意念,意念常常是失去自我控制的,我們經常製造記憶、偏見。對大部分人來說,這好像是一種騷動,一種內在的紊亂狀態。我們任憑自己被情緒左右,無法選擇任何思想。冥思能夠使風暴平息下來,停止這種永無終止的心念的攪動。

一旦你達到這個目標,你就能夠進入意識更深的層次,它可以超越表面的喧嘩。同時,你漸漸可以掌控住了自己的意念與情緒。你看得見它們透明的本質,不再完全相信它們。你能創造出內在的和諧平衡,你能夠將它代入自己的日常生活中。

◎由於我們抗拒疼痛,因此產生了疼痛的感覺。重點是,不要抵抗疼痛,學習接受它,跟隨它。

◎她一陣見血地說道:終點並不是獲得異常體驗,而是最終的開悟。她指的是真理不再屬於心理或認知的階段,而應該變成事實。

◎喜悅本身是沒有什麼用處的。唯有運用這種心境來瞭解空性,它才具有意義。也就是在這種喜悅的心境中,洞悉它自己的本質。否則,它只是娑婆世界中的另一件事情而已。我們可以在某一層次上瞭解空性,但如果你想要在非常精微的層次上進一步瞭解空性,那就需要這種喜悅之心的幫助了。喜悅之心是非常精微的,當你用這種精微心來關照空性,與你用粗糙心來關照空性,兩者的差距是截然不同的。這就是人們培養喜悅之心的原因。

◎(對於開悟)她說:它好像是在生命中第一次清醒過來,從夢裡浮游出來,並且發覺自己原來一直在做夢。因此,聖人說萬事都如夢如幻。我們的生存狀態是受到壓抑限制的,它沒有生命力,好比呼吸陳腐的空氣。清醒過來,不是什麼刺激的事情,它很平常,但卻非常真實。

◎詩人艾略特說:沉於音樂深處,你不再是聽音樂;當樂音不斷的持續,你就是音樂。

◎你以為心靈成長是什麼?它不發光也沒有特殊聲響。它非常平凡,就在當下。

只要是我們還活在相對的意識中,就會有“我”與“他”的存在。這是我們根本的錯覺,這是我們問題的重點所在。因為這種錯覺,我們會有分別心,這是我們無明的原因。

( 不分類不分類 )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acewang3005&aid=1279985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