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三種能變(三)、真實唯識門(一)
2018/02/03 09:46:26瀏覽535|回應0|推薦15

各位菩薩

阿彌陀佛!

上一集我們跟各位介紹到次能變識——末那識祂的特性。祂的特性就是對於現量境祂才能夠被對治,也就是說末那識祂是對於現量境祂才會接受現量境所代表的意義。所以在修道的過程裏面,是要改變末那祂原來的染污性變成清淨性;也就是說,末那識祂原來跟四種煩惱相應,那就要經過修行的過程,把末那的染污性慢慢轉變成清淨性。

所以在《宗通與說通》裏面就有說到:我們的修道就是要透過前六識跟意根的配合,然後在現量的境界裏面來認識法界的真實相貌。因為能夠對於法界的相貌,能夠如實的了知,意根祂才能夠被改變。譬如說對於我見,一定要在現量境界之中,來了知五陰的虛妄性。由於能夠如實了知五陰的虛妄性,這是屬於現量,而能夠對意根產生了對治;因為這樣才能夠讓意根祂原來的煩惱,我見的煩惱能夠被斷除。所以這個過程都是現量。如果只是意識的思惟,沒有經過現量的觀察,那對於意根的染污性是沒辦法去對治的。

所以在我們成佛的過程裏面,都要有現量的觀察,而現量的觀察在後面從初地一直到十地、等覺乃至成佛,都要透過現量的觀察;有這種現觀的成就,才能夠對於意根的染污性,能夠有所對治,把祂轉變成清淨。所以在十法界裏面的「四聖六凡」它的差異性,事實上都是依於意根祂的清淨性或染污性來建立的。譬如六凡的眾生就是因為意根是完全的染污,祂沒有清淨性,所以他就成為「六凡」的眾生。聲聞、緣覺乃至菩薩或諸佛,就是因為對意根有所對治,至少是對於我見的煩惱有所對治,所以他才能夠在十法界裏面成為「四聖」的有情,而不是六凡的有情。所以我們修道的過程,主要就是在對於意根進行對治的修行。

好,我們簡單介紹了第二個次能變性跟次能變識的末那識之後,我們要講第三能變。第三能變就是依於如來藏阿賴耶識,因為變生了五根,然後再加上業種的關係,所以就能夠變現出第三能變,第三能變就是指六識心。有了六識心之後,這就是屬於第三能變識。第三能變識被出生之後,就依於六識的見聞覺知,依於「五遍行」心所法,然後就能夠有見性、聞性、嗅性、嚐性、觸性乃至知覺性,然後接著就會有所謂的「五別境」、或者是「善十一」、或者是「二十隨煩惱」、「六根本煩惱」等等的這些心所法的相應。在我們修道的過程裏面,我們就是要了知這三種能變祂所相應的這些心王、心所,祂彼此之間的關係;然後瞭解心王、心所祂的種種差別之後,也會產生色法的不同;然後也會導致後面的「二十四個心不相應行法」的種種的差別性,還有「六種無為法」的差別性。因為這個部分,在第五章還會有詳細的解說,所以我們這邊就不詳細來把第三能變所相應的「五十一個心所法」,或者是「二十四不相應行法」,或是色法、無為法等等這些內容去說明。

從三種能變,從初能變、次能變還有第三能變,以及祂所相應的初能變識就是阿賴耶識,次能變識的末那,還有第三能變識的六識等等,還有這些心所法的內容,我們就可以從這裏知道祂們之中是有一些差別性的。也就是說,我們了知我們有情從這三種能變識,我們就可以分辨出來,佛陀所說的有情的身心,事實上它是「八識論」的。也就是說,第一能變識就是阿賴耶識,祂也可以經過修道之後,把阿賴耶識的識性轉變,所以就變成了異熟識,或者是菴摩羅識,或者是無垢識。另外一個就是次能變識,就是末那識,這是屬於第七識。還有第三能變識就是六識。所以從這裏就可以知道,我們有情事實上是有八個識,所以佛法所談論的有情的身心,所談論的識總共有八個,而不是只有六識。

這裏除了知道八識之外,還要知道,在談到這些唯識的內容的時候,這八個識裏面,我們要知道末那識是第七識,前六識就是眼、耳、鼻、舌、身、意是六識,第七識跟前六識加起來,七個識祂是生滅變異的。也有人因為說「第八識阿賴耶識的識性也可以被改變」,所以他就以為「唯識所說的就是虛妄唯識」,可是這樣的觀點並不正確。因為在唯識裏面,這第八識祂是心的根本,也就是說祂是有真實的心體;而這個次能變的末那識,還有第三能變的六識,祂們這前七識,祂都是生滅變異的。在這裏所說的「初能變識阿賴耶識祂的轉變」,可是這個的說法主要是依於「一心八識」來說,也就是說這個三種能變都是依於一心而說。也就是說,這三種能變性,並不是憑空而有,而是因為有一個真實的心體的存在;依於這個真實的心體,有這三種能變,所以變生出八種識。可是其中的初能變識,事實上就是這個心體本身所顯現出來的功能性,而這個功能性它可以改變,所以也方便說初能變識祂是可以被改變的;可是祂的心體從不改變,也就是祂的心體是本來清淨,可是因為祂所相應於七識的功能性,所以祂也有祂改變的部分。所以第八識非斷也非常,因為祂是非斷也非常,所以對於一切沒有實證的眾生而言,就變得非常難以理解。

所以有時候菩薩就會建立八識就好,不以「一心八識」來說,所以就以第八識能生前七識來說;可是是應該以「一心八識」或是以八識來說,那就不定,就依於菩薩為了度化眾生的需要,而加以作各種不同的解說。所以在《宗通與說通》裏面,有時候是以八識來說,有時候是以一心八識來說。可是我們要知道,不管是八識說,就是以第八識來出生前七識;或者是說一心八識,就是說有三種能變,而這三種能變不是憑空而有,是因為有一個心體的存在,在這個心體上面,表面上就會有八種了別性,依這樣來建立。可是這樣的建立之下,都會有一個真實的心體存在。所以,真正的唯識學,不是只有虛妄唯識,一定有一個真實的心體,而這個真實的心體是超越一切世出世間的。也就是說,世間有種種的相貌,我們在世間裏面說要出世間,可是我們要出世間,要依於什麼心來出世間?那就要依於第八識,依於「一心八識」裏面的這個一心才能夠出離三界;而出離三界的時候,並不是空無一法、並不是斷滅,而是有一個真實的心體,真實的存在。

所以說真正的唯識學,事實上它有兩門:一個叫作虛妄唯識門,一個是真實唯識門。如果只有虛妄唯識門,這樣的虛妄唯識它所意涵的就是一個斷滅的情況。也就是說,他是主張:有情如果死亡之後,他是屬於斷滅的;或者說阿羅漢入了無餘涅槃之後,他的涅槃境界是空無一物的。那是屬於斷滅空的一個境界,可是這樣並不符合一切種智唯識學所說的內涵,也跟我們在佛法中真實實證的菩薩所實證的內涵相違反。因為法界的實相,法界的真實境界裏面,確實是有第八識存在,確實是有一個心體存在,而能夠有這八種了別性,這樣才是真正的法界實相。因為有這個法界實相,所以說唯識學事實上它還有另外一門,叫作真實唯識門。因為有了真實唯識,所以說四聖六凡才能夠依於真實唯識門的這個真實心,能夠流轉生死而能夠貫穿三世,使得三世的因果能夠成立。所以說,既然一切眾生在生死輪迴之中,都有一個本體來貫穿三世;諸佛菩薩或是三乘的賢聖,祂要成就種種的菩提果,乃至最後成就佛道,顯然祂也是會有本體;這個本體事實上就是第八識,或是「一心八識」裏面的一心,這個部分就叫作真實唯識門。

在阿含裏面,有時候說祂是入胎識或者是涅槃的本際等等。所以說在唯識學裏面所說的,是跟阿含是完全相符合的,也跟般若經二轉法輪的般若經是完全相符的。表示說,從初轉法輪,或是二轉法輪,或是三轉法輪,它所說的都是完全一致的。也就是說,一定會有一個真實唯識門,也會有虛妄唯識,是兩門同時並存,這樣才是真正的唯識學。我們了知了一切種智,事實上就是屬於唯識學所探討的內容。所以我們也知道,真實唯識是唯識學裏面非常重要的一個部分,而不是只是虛妄唯識。

當我們了知了這個道理之後,我們接下來就要來看看,在探討前面的真實唯識門,知道這個結論之後,我們就可以回過來,把《宗通與說通》裏面「自序」的部分,所談到的「三時教」的部分,我們重新再來解說一下。因為我們上次在解說這個部分的時候,還沒探討到這個部分,所以我們沒有詳細地來解說。

我們來看看上次我們說到,有一本書叫作《印度之佛教》。這《印度之佛教》裏面,它就有說到:地婆訶羅就是日照,他以前在佛元1065年的時候來華,傳那爛陀寺智光與戒賢為「空有之爭」,然後【智光宗性空,依《大乘妙智經》,立「心境俱有」之小乘、「境空心有」之唯識、「心境皆空」之《般若》,以此三時教判,證「虛妄唯識」者之未了。此因明「決定相違」之法也。既各有經典之可據,則空、有之了不了,唯可以論理決之矣!】我們上次說到,如果只是以教理來論說是不足以來論斷的,因為那樣會成為「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我們前面剛剛已經說到,唯識門事實上有所謂的真實唯識,也就是說有八識;而這個八識裏面祂的內容,祂是有真實的心體,而這個第八識的心體祂是不滅的。也就是說,這個心體雖然有種種的變異,因為祂的功能性轉變,可是這功能性轉變不代表心體轉變。也就是說,就像我們一個人,他是個小孩子,原來是小孩子,小孩子原來沒有很好的思惟能力;可是後來他慢慢長大之後,長大成人,那時候就捨掉了小孩子的名字,就稱為大人,可是他還是同樣一個人。

所以在《成唯識論》裏面就有說到:【然阿羅漢斷此識中煩惱麁重究竟盡故,不復執藏阿賴耶識為自內我;由斯永失阿賴耶名,說之為捨,非捨一切第八識體;勿阿羅漢無識持種,爾時便入無餘涅槃。】(《成唯識論》卷三)《成唯識論》的卷三的意思就是說,阿羅漢他把粗重的煩惱斷除之後,他的末那識就不再執著第八識為他的自內我。也就是說末那識本來就會執第八識為自內我,然後成就了我見;如果阿羅漢他把粗重煩惱斷除之後,他把我見斷了、把我執斷了之後,末那識就不再執阿賴耶識為自內我,那個時候就永失阿賴耶識的名;也就是說,這個時候這個心體就不再稱為阿賴耶識,而改稱為異熟識,就說之為捨掉阿賴耶識,可是並不是捨一切的第八識體。

所以《成唯識論》特別來強調,不是捨掉一切第八識的體。因為第八識有種種名,祂可以叫作阿賴耶識,也可以叫異熟識,也可以叫無垢識,或叫入胎識,或叫作涅槃本際等等。所以捨掉阿賴耶識的名,並沒有捨掉第八識的體;因為阿羅漢他入無餘涅槃的時候,不可以說沒有識來持種。也就是說阿羅漢,如果他成為阿羅漢之後,結果竟然沒有識來持他的種的時候,請問他的阿羅漢果如何能夠成就?他睡了一覺之後,醒過來之後,他可能就不再是阿羅漢了!所以,阿羅漢在還沒有入無餘涅槃之前,事實上他的阿賴耶識已經捨掉了,可是他原來的阿賴耶識的心體還是存在,只是改名叫作異熟識。所以阿羅漢他還是有持種的識,而這個識就叫異熟識,入了無餘涅槃之後,就叫作涅槃的本際。

所以從這個地方就可以知道,前面所說的《印度之佛教》裏面說,他認為唯識是虛妄唯識,那樣的說法是錯誤的。它裏面還說到有所謂的《大乘妙智經》,然後說「心境俱有」,或是「境空心有」等等這些內容,可是那些內容所說並不正確;因為他對於經典的解讀不一定是符合真正的經典的內涵。而且很遺憾的是,《大乘妙智經》這部經典並沒有翻譯到中土來,所以我們不能瞭解《大乘妙智經》它正確的內容。可是至於他所說的其他的部分,有沒有對經典有正確認識呢?我們可以從他其他部分的論說,我們就可以來作判斷。

關於這個部分,因為我們時間已經快到了,所以我們就留到下一集再來跟各位解說。可是我們從這一集可以知道,唯識是有所謂的真實唯識門,而只有真實唯識門才是修道的一個根本。

我們這一集就先說到這邊,謝謝各位收看!

阿彌陀佛!

宗通與說通線上閱讀(會隨著弘法進度新增章節)

三乘菩提之宗通與說通影音連結

正覺教團法界弘法

( 知識學習其他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a1226902345&aid=109151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