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抉擇業果—介紹十惡業(四)
2014/06/08 23:50:19瀏覽3565|回應0|推薦5
※本文係從《菩提道次第廣論》課程裡,法師所開示的內容中所節錄出來的。本文接續上一篇「抉擇業果—介紹十惡業(三)」,有興趣的朋友,請參閱。

請翻到課本32頁,我們上一堂介紹殺業,殺業中的種種的殺人的方法。我們看倒數第2行這邊,接下來介紹,教人殺當中,有所謂的「讚歎殺」。這個讚歎殺有三種一個是對「惡戒人」,譬如說以殺生為職業的人。如果去跟他講:「你們作殘害眾生的職業,作越久造惡業越多,不如早一點可以死掉。」如果對方因為聽了我們的話之後,自殺身亡的話,就犯了不可悔罪;如果自殺沒有死,是犯中罪可悔。在《五戒相經》裡面有講,所謂的惡戒人,就是殺牛、殺羊、養雞、養豬、放鷹(放老鷹)、捕魚,還有獵師,還有圍剿兔子的這個圍兔,射麞,還有偷賊、劊子手、獄吏…我們看到白板上面有寫{如下圖},有講到,幾乎都在這裡面,在家十六種邪命


其實惡戒人,就是針對我們在家一些不是很好的職業。所謂這個職業不是很好,是說主要它造業比較重,像屠兒(就是屠宰業)、劊子手、養豬、網鳥,還有捕魚、捕蛇、養雞,因為我們一般養雞,總是不是養來放生嘛,養來就是要讓人家去屠宰的,所以這個養雞其實雖然沒有親手殺,但是它是一樣的共業。還有獵師,就獵人。那壓油跟洗染,壓油就是製造油的嘛,然後這個洗染就是染布染衣的,因為他們在工作的過程裡面,製造的過程裡面,它很容易殺死一些微小的生物,一殺就很多,所以也算是殺業比較重。這些都是直接或間接跟殺業比較相關的。接下來這個捕賊,我們說類似像警察這樣的一個工作,還有獄吏,就是像典獄長之類的。咒龍,我們看過印度人,他們把蛇放在竹簍子裡,然後吹笛子,蛇就會跑出來,這個龍指的就是蛇,以這樣的方式來取樂,就有虐待動物之嫌。所以這個也是跟瞋心跟殺心有關。再來這個淫女,酤酒(酤酒是賣酒,作酒的買賣的工作),賊就是盜賊,就是跟五戒裡面淫戒、盜戒、酒戒相關。大部分我們可以看得出來就是,我們所謂的十六種比較不合適的不好的職業,都是跟殺業比較相關。所以這邊惡戒人,主要是針對這方面的職業。

所以我們之前有討論過,像我們說法官,如果我們身為法官,我們就討論說這個死刑的問題,我們想看看,法官他判這個死刑,不管對象是什麼樣的人物,光是看他這個判死刑,有沒有殺生的共業?有,是有,他是有殺生的共業。就是他判了對方死刑之後,執行之後,對方往生,他也算是有共業。以佛法因緣果報的觀點來看,這個職業它造業力非常地重,其實很多的工作本身,它所要作的事,造惡業非常重,那法官是其中的一個,因為他不同判決,他就可以決定那個人是生還是死。還有像律師也是這樣子的,是從職業本身容不容易造業,然後造的業重不重這樣子來看。

像十六個邪命裡面這個洗染,就是衣服…這個布料染色,我記得我們那時候,因為在出家人的戒律裡面,沒有事的話,不要用絲織品。那時候我們曾經有一趟去普陀山朝聖,當然就會經過浙江、江蘇這幾個它絲織品出很多,那時候本來心裡想可以請回去供養師父用,但是心理上面就覺得,這個絲織品不知道有沒有殺生的問題?結果那個地陪小姐說,這個沒有殺生的問題,說這個蛹(蠶寶寶的蛹)是蠶都跑出來之後,然後才去煮。因為這個小姐看起來都很可愛,你也就這麼聽信,又是當地人,大家都在買啊,就想這個機會難得嘛,就請了一組回去,那個叫蠶絲被。回去之後,當然不敢用,因為我們年輕人怎麼敢用這種東西,就想說還是要供養,心裡還是覺得怪怪的。結果一查,不對啊,明明它就是蛹,就是蠶寶寶還沒有出來的時候,等於是你看到這個蛹,都是有生命在裡面的,很可怕。所以,這個就叫做不學無知,應該要去了解狀況,我們不會去造了很多這種殺生的業。

像有一次我去買我們說雪裡紅那個雪菜,市場上賣雪菜有賣兩種,一種是已經絞好的碎碎的雪菜,一種是一整條的,你回去自己切。我想我們這種人就是儘量能夠減省就減省,就給他買那個碎碎的,因為我看那長長的一條,我想這個要切成碎的,可能切得蠻久,就偷懶就跟他買這個碎的。結果那個賣的人算是頗有良心的,因為去的人不是都是出家人嘛,它什麼東西都進去絞,他就說:「師父,我看你還是買那個沒有絞過的。」他說:「因為那個機器裡面什麼都絞過。」我就知道他的意思了,「什麼都絞過」,可能他賣的也有一些葷的,他也進去絞,那東西太多了…而且其實那個機器,聽起來好像也不是這麼乾淨,裡面可能也很多小蟲。所以聽一聽,當然我們就買了整條的,才知道還有這些問題,這個還算比較有良心,不過他的良心也是看你是出家人,可能就是…在家如果他沒有吃素的話,可能他就不管這些了。所以就是有一些職業,它在進行的本身,它其實就是…可能他本身雖然沒有殺心,可是他在作的過程裡面,他會殺死很多的眾生。所以我們佛法是這樣子看。所以像法官也是這樣子。

那在菩薩的立場來講,就是以慈悲心為主,對於這種即使是所謂十惡不赦的殺人犯,我們認為喪心病狂、人人喊打的,大家都是覺得…好不容易逮著,一個死刑都不足以判他的罪,應該要十個、二十個死刑才能夠洩大家心頭之恨,對這樣的眾生,其實菩薩他的心還是一樣,就是一樣慈悲、一樣平等,因為菩薩的心中他是沒有仇恨跟對立的,所以他眼中一切眾生是平等的。他看到的是,每一個眾生都是有佛性,都可能成佛,這是菩薩的觀點。當然在我們凡夫來講,不是這麼容易做到。其實我發現,所謂的大傳媒體,它是很容易煽動人心,很容易激動人心的,即便我們本身沒有所謂政治或者對於一些社會事件,本身沒有什麼立場,可是你很容易在它報導或者討論的過程之中,我們好像一看就很容易情緒會被激動起來,當然這個是有一點集體行為的一種激情,但是這時候就很容易失去理性。

我們就知道,在菩薩的立場,也就是說大乘佛法的立場來講的話,我們是不跟一切眾生作惡,也不以殺心、瞋恨心對一切眾生,因為不管…所謂的好人壞人它也是一種對立性,也是相對的,這樣相對的、有自他相對、是非善惡的相對,它都是屬於世間相、世間法。但是菩薩他證到無生法忍之後,他是沒有這樣的對立,所以他看一個殺人犯,跟一個獲得諾貝爾和平獎得主的人,他是一樣的,一樣的態度。就好像經典裡面,佛陀他也以他的諦實語宣說,他對羅睺羅跟提婆達多的慈悲心、慈愛心是一樣、是平等的,所以菩薩他的立場是這樣。其實我們即便沒有辦法做到,我們都要把自己的心志放在那樣的一個方向,即便我覺得這個人實在太糟糕了,非常地想要跟著大家一起,覺得沒有判死刑好像是不行,但是基本上我們大乘佛法來講,它就是不以殺心對一切眾生。所以很多法師,現在有很多法師,還有其他宗教的宗教師,也到監獄去弘法。

其實這種弘法的效果是很可觀的,尤其是有一些真正他已經被判了…像國外有些他無期徒刑還是死刑,他是被判好幾個的,他們這個重刑犯或者是一些暴力的犯人,他們是被像以前我們關大牢一樣,他是單獨的,簡直就是可以說是一個人一個閉關房。在國外有這種,就是他在作監獄弘法,可以做到重刑犯已經完成佛法基本的修學,乃至都已經開始進入閉關了。因為他的閉關是自然的,獄吏就是他的護關者,他一輩子已經不可能出去了,在那樣子的狀況之下,因為他已經解脫對世間…因為他沒有指望了,對世間的種種欲求他沒有了,所以這個時候,如果他過去世他是栽培過善根,在佛法裡面學習過的、栽培過的,那他這時候再來學習佛法,他沒有其他的癡心妄想的時候,他來學習佛法,那個進步是非常快的,所以這時候他的善根反而容易開顯。所以我們對一切眾生,他的過去可能有的潛力,可能栽培的善根,我們都是不能忽視的。

所以菩薩的觀點就是,看起來世間雖然有種種的相,有好人壞人,可是他不會因為這個好人或者是壞人,就會心生貪著或是瞋恚心。見到好人,他的想法…我們雖然是讚歎,可是菩薩他是平等心的,對於好壞是平等心。就是說…這個好人就是過去的善業今生成熟,所以他看起來,表現的是好人表現,但是這個十惡不赦的人,他雖然看起來是壞人,也是因為他過去惡業在這一世成熟,所以他有這樣的因緣果報的這種展現,就是你過去造什麼業,那你這一世有這樣的一個果報,還有這樣一個習氣展現。過去我們常常造惡,這一世不但要接受造惡的惡業果報的苦果,然後過去造惡業的這種等流的…我們說習氣,就是習慣,還是喜歡造,所以他是自然就會去…看他喜歡造惡喜歡造善。在菩薩的眼裡他看起來,它就是宿世的果報的一個展現。

所以看起來這個惡人,這個作奸犯科的人,他好像做了很壞的事情,在世間法看起來又不道德又不合法,但是他只是看著,不但不會對他生起瞋恨心,還會想說要怎麼樣去幫助他,怎麼樣找機會幫他宣說佛法的道理,讓他能夠早日淨除過去的惡業,(而不是說像對於這種我們社會上覺得說非常惡的人…),他想的就是怎麼樣可以讓他…代他懺悔,然後為他迴向,讓他在很短的時間,能夠改過向善。如果這個人真的能夠悔改的話,他還是有可能學佛修行而開悟的。因為就沒有學佛的人而言,作善作惡就是隨宿世業力跟習氣,我們學佛的人不管是逆境或者是順境,在一切順逆境裡面我們都是要作善,因為我們知道道理,可是一般他沒有學習佛法的人,他就是隨順他過去的宿世的業習。但是作善的人,他現在看起來雖然是一個善人,可是不表示說他心中沒有煩惱的種子,就是遇緣對境的時候,他這個煩惱還是可能會現行再去造惡。現在看起來是惡人、十惡不赦的人,他過去生中可能也栽培過善根種子,所以時節因緣到的時候,也能夠成就聖道。所以現在的好壞,其實只是暫時因緣的顯現,所以究竟說來,一切眾生都是有佛性,都將要成佛,所以菩薩他不會輕忽任何一個眾生。

我們知道,如果各位有到印度去朝聖,可能也會去禮拜鴦掘摩羅的塔,他是佛世時代的一個…後來也是出家成了阿羅漢,可是當他還沒有跟佛出家之前,在那個時代他也是一個十惡不赦的人,在那個社會裡面,是令大家驚恐的人。如果就我們現在法律的立場來看,他其實可能要判很多個死罪了,因為他以殺人作為他的一個天命,甚至連他母親他都要殺,甚至連佛陀都要殺,但是後來因為他本身宿世曾經栽培過善根,在佛的教化之下,歸順佛法、改邪歸正。其實在佛度化他的那個時候,因為鴦掘摩羅他已經給整個社會帶來很大的一個…就是一種壓力,因為他到處殺人,使社會上的人民都非常地不安,所以那時候國王正帶了大量的兵馬,準備來圍剿這一個惡人,如果他沒有碰到佛的時候,他下場也是非常地淒慘;可是他碰到佛之後,他能夠徹悟徹改,那也是他過去善根非常非常深厚。所以我們沒有辦法去看到眾生他過去的這種善根,所以也不能說他現在眼下看起來作惡,一定就不會再改變、不會再回頭。

其實像現在的社會,還是有一些人…有時候我們會看到,有一些他也是殺人坐牢,他確實…我之前也剛好看到有一個楊先生,他就是在學生的時候…其實在學生的時候是非常優秀,在南部都是唸當地的最好的學校,就是他讀書讀得非常好,可是他因緣非常地不好,他老是碰到挑釁的人,我們說壞孩子。最後他就是有一次在一種自衛之下,因為人家把他認錯了,就是那些壞孩子把他認錯了,因為他們為了追女朋友爭風吃醋的關係,把他認錯人,結果要找他算帳。結果他為了要保衛自己,因為這些小孩手上都是有拿刀的,剛好那一天上完美術課,上雕刻,書包裡面剛好有雕刻刀,他其實也搞不清,整個人…因為他被人家刀傷嘛,攻擊他、受傷,所以他為了要保衛自己,他把書包遮起來,然後就往前隨便亂揮,就是要逃出去,等到他逃出去之後,也不知道發生什麼事情,之後警察就找上來了,說他殺人。在那樣一個混亂的過程之中,不小心…因為他那個刀也是非常利,就這樣子坐牢坐了很多年。其實你看他這樣的一個過程,其實在現在的社會上,還是很多這樣子的一個狀況,當然也是他過去的一個業力的顯現。

所以其實我們如果說不是菩薩再來,沒有足夠的智慧的話,在有一些職業裡面,真的很容易造下很深的惡業。在過去歐陽修他在寫他的父親,記錄他父親的時候,就講到他的父親在朝為官、作官吏,可是他的心很善良,他就是常常在晚上的時候,過去沒有燈,就點那個燭,晚上熬夜在修他的…寫這個官書、判決。每次寫一寫,常常非常地嘆息,他就問他的父親說:「這是怎麼回事?」他父親很難過,就說:「這個人他是要判死刑的,想要幫他求得生路,可是沒有辦法。」他說:「其實我們為官的人,幫他求得生路,如果沒有辦法求得生路的話,那這個被判死刑的跟我們作官的人,都沒有遺憾,他也沒有含冤。如果說我們連求都不求,可是事實上他是有含冤的話,那不是我們對他造了惡嗎?」所以,像他的父親還是有仁者之心,可是世人常常都是求其死。

所以我們在不同的職業、不同的工作的時候,我們各位應該都有作過工作,其實可以發現說,你在一個位子上久的時候,你很容易會有你作這個工作的一個盲點。像檢察官跟法官跟律師,都應該…他們其實立場都不一樣,立場不一樣的時候,如果你始終在一個位子的時候,其實他很容易就偏向一種作為。像我們說包括你在監獄裡面,你是裡面的獄警,跟你裡面的行政人員,一個是跟受刑人是對立的,一個是想要輔導、改善獄治的,那個心態…你的那個職位就造就你不同的心態,造就你不同的立場。所以在過去,有仁愛之心的人,他在作這個工作的時候能夠少造業就是,他們會儘量地去幫他求得生路,那如果沒有辦法求得生路的,他如果有家屬、有妻子有小孩的話,也會想辦法讓他延後執行,到最後才執行,然後幫助他能夠最後跟家人團圓,還幫助他把以後家裡的家事,就是安頓、安排妥當。

所以我們看,其實再壞的人,他還可能愛護他的家人嘛,他還可能有恩於他的家人。其實他的死,雖然…可能很多人非常地大快人心,但是對他的家人來講,還是非常地悲慟。所以善惡業,我們…它是參雜的,所以如果說我們不是這種再來人的話,很難很難…因為這個因緣法甚深,連等覺菩薩…我們在經典裡面看到,連等覺菩薩…到彌勒菩薩,他都沒有辦法,就是有所未知。如果像我們凡夫,對於宿世因果不明白的話,是很難去判定,很難去判定。

在《聖經》裡面也有一個典故。曾經有一群人,他們就去請耶穌,去為一個行邪淫的女人定罪,他們準備要把這個行邪淫的女人,要把她打死,用石頭打死,因為在那時候,這個是很重的一個罪。耶穌都不看他們,祂低著頭就講一句話說:「你們之中有誰無罪的,可以定她的罪。」大家本來非常激憤、慷慨激昂,聽了這句話之後,都一一默然離開了。最後耶穌祂抬起頭來的時候,看全部的人都走光了,(因為自己想一想,不敢定她的罪),所以耶穌就跟這個女人講:「他們都不定你的罪,那我也不定你的罪,以後就不要再犯罪了。」就把她放走。

這裡就是講到再更深的一點,其實我們看所謂的三惡道跟三善道,我們在墮惡道的人,他可能不是在世間都是被判刑的,最重要…很多的是我們的心行上面造了很多隱私、看不到的一個惡,那個惡累積的,比我們可見的善,是多很多。所以我們看《俞淨意公遇灶神記》,他就覺得說:「我哪一點沒作好了?」他提出來洋洋灑灑的,都是又作這個,又提倡惜字愛紙、文昌社…什麼什麼的。可是灶神就提醒他說:「其實你作這些,心都不真誠,而且裡面都還有惡念,還有很多你以為人家沒有看到、不知道的這種惡心。其實你現在還沒有看到你…還沒有自我反省,你未來這個苦果還更多。」他是因為灶神這樣的提醒之後,自己還有這樣的一個善念,對灶神有一種虔敬心,所以真正改變自己,也改變自己的命運。所以我們就從再細微一點的,很多修行的大德也講,因為我們看他…我們看人也都是看得很表面,可是我們看很多真正的大修行人講:「因為你們都沒有看到我的心,不知道我內心的醜惡。如果你們知道我的心的話,就知道我有多麼地糟糕。」真正修行的人他會檢視自己。其實別人看他已經可能…你已經是一百分了,已經接近完美了,可是他知道,在起心動念的一切時、一切處的一點惡,它其實都是一種…這個惡念都是造惡業的根本、墮惡趣的根本,都是從心念開始。

所以這邊就講,對惡戒人,雖然他的職業是不好,但是我們也不要鼓勵他,不要這麼鼓勵他。這個惡戒人他如果他沒有聽了我們的話,(鼓勵他你應該趕快死),他沒有因為這樣去自殺的話,我們這種勸他去死的這個人,還是犯了中罪,就是你出口去講的時候,鼓勵他要死的時候,就犯了中罪。如果說我們鼓勵他去死的人,講完之後,回去之後,想到…就生了後悔心,又跑去跟他講說「也許你未來會遇到善知識,親近善知識,能夠聽到正法,能夠如理思惟,就能夠離開罪業,就不要再自殺」的話,這個對方他聽了你的話之後,沒有去自殺而死的話,還是犯中罪可悔。所以這個…因為我們就是挽救他自殺的念頭嘛,這個罪業還是成立的,但是比較輕一點,比較輕一點。

接下來是對這個…第二個對象是對「善戒人」。他是持戒、行善的人,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四眾,對他們說:「你們這些持善戒的人,因為你持戒行善嘛,是有福德的人,如果能夠死的話,就能夠享受天福,不如早一點結束生命。」如果對方因此而自殺,自殺死亡的話,我們勸他的人就犯了不可悔;如果他自殺卻沒有死,所謂自殺未遂的話,就犯了中罪可悔。如果他聽了你的話,他不採用,沒有自殺,我們說出話的人,還是犯中罪可悔,跟剛剛前面是一樣的。如果我勸他自殺之後,我心後悔,又跑去跟他講:「你應該隨順你壽命多長,你就住世多久,不要去自殺。因為你活得越久,你的福德會越多,福積得越多,因為你一直在作善,所以不要自殺。」如果他聽了你的話之後,也回心轉意不想自殺,沒有死,我們還是…勸他自殺,還是犯中罪可悔,所以不能輕易叫人家去自殺。

第三個對象是對久病不癒、罹患絕症,或者是老年人,就是老病的人,對他們說:「你何必長久忍受這個病跟老的痛苦,不如早一點結束生命,就可以早一點脫離苦海。」如果對方聽了這個話之後,就自殺身亡的話,我們就犯了不可悔罪;如果自殺沒有死,就犯中罪可悔。那也是一樣,如果說對方聽了之後,沒有採用,沒有去自殺,我們還是…勸他的人,還是犯中罪可悔。如果這個勸他的人,之後後悔,又去跟他講說:「你雖然現在生病,可能…因為現在的醫學也很發達,可能每天都有新的藥研發出來,可能會得到很好的藥,或者遇到很好的醫生,隨著這樣的善緣,可能你的病可以痊癒,不要自殺。」那這樣子,對方也接受,沒有自殺了,我們勸他的人還是犯中罪可悔。就是這個話,其實一說出去,就已經犯了,不管你之後再回過來勸他不要這麼作,所以這個是要很小心。

在《五戒相經》裡面,它還有講到一個狀況,就是給重傷者毒藥,讓他早一點死。它裡面內容是說,有一個人他被砍斷手跟腳,然後丟掉城裡面的坑洞裡面(在城裡面,丟到坑洞裡面),結果有其他的一些女人到了城裡面之後,聽到洞裡面,「欸,怎麼有人在痛哭」,就跑去看。看了之後,看到他斷手斷腳非常地痛苦,就互相議論,就想說:「如果有人能夠給這個人毒藥喝,讓他喝了之後,可以趕快死掉,就不用一直受苦。他這樣子要拖很久,可能要拖個幾天吧,所以他可能非常地痛苦。」其中她們在作這樣討論的時候,有這種比較愚癡性,我們說的憨直,個性比較憨直的女人聽了之後,就去拿了毒藥給對方喝,對方喝了之後,也真的就死了。那些在那邊討論的女人,就跟這個憨直的女人講:「你這樣犯了殺戒,而且還是不可悔罪。」這一個給藥的女人,就跟佛請教這一件事情,佛就告訴她說:「你給他喝這個藥的時候,他死去的時候,你就犯了殺罪不可悔罪,殺罪不可悔。」所以從這邊可以看得出來,我們剛才講到,對久病還有老年人,還有像重傷的人,我們勸死,或者是給他毒藥讓他早死,這個都是犯了嚴重的殺罪。

蕅益大師對這個地方,有再作註解說,這些女人在作討論的時候,說應該給這個受傷的人毒藥吃,讓他早一點解脫痛苦,作這樣的討論的時候,這群女人就犯了小可悔罪,就犯了殺罪,比較輕的。如果其中有人跟這個愚癡性的女人一起去找藥,找毒藥給他吃,同樣一起找藥的人叫做共犯,也是犯不可悔罪。第三種狀況是說,如果在場這群女人裡面,她知道這樣子是犯殺戒根本的話,可是她沒有去遮止她們說「你們不能作這樣的議論以及作這樣的行動」,她沒有去遮止的時候,這個知道的人她犯中罪可悔;她等於是說,你知道這樣的事情是非常不好的事情,可是你沒有遮止她們——這個憨直的女人她就是不知道,不知道這樣子,但是她這個也是因為愚癡的關係。所以我們說在佛法裡面,不贊成安樂死的原因,也是這樣子,因為雖然我們表面上看起來,他的確是受苦很多,可是在佛法的業果裡面來講,這是他宿世的業現起,就好像說我們欠債你沒有償還的話,你這一世不償還,你未來還是要償還。所以你這個惡業不消,你現在給他用不是自然的方式,我們用所謂的安樂死,就不是自然的方式嘛,讓他早一點結束生命的話,他這個業沒有消,他將來還是要受這樣的苦。

所以在印度戒賢論師,我們說過雖然他學問很好,但是他因為這個病苦,想要自殺的時候,就夢到文殊菩薩,夢到三尊菩薩,就是觀音、文殊跟彌勒菩薩。文殊菩薩就跟他講,因為他過去作王的時候,苛薄百姓嘛,所以他其實這個惡業很重,但是他今生修行,就使他重報輕受。他如果自殺的話,不但他現在這個惡業沒有消除,反而還要再造下自殺的業,未來死了之後,還要受地獄之苦,還要受苦。如果要消這個罪的話,就是三年之後,中國會有出家人(也就是玄奘大師嘛),他會來求法,應該教他佛法,讓他能夠回國弘揚佛法。這樣才能夠真正地消除他的罪業。所以菩薩示現,告訴他說,你這樣子作(就好像說我們安樂死是一樣),你這樣自殺,你雖然看起來是安樂,他死得沒有痛苦,可是他未來還是要受痛苦,所以這對他來講,並不是一個好的事情,而且還要再造下殺業。

對於這個,我們當然現在說起來都覺得…說得很簡單,其實我們現在沒有碰到的時候,當然就是要先作好心理建設。其實一切的修行,如果我們不是修行已經到位的人,一定是在防範於未然,不要等到事情來了再修,那時候都來不及,那時候都來不及。我們講最簡單的,你說我要修慈悲心,要對治我的瞋心,你平常就要修,等到…因為我要對治我的瞋心就是,我可能思惟我貪瞋癡裡面,我這個瞋心特別地嚴重,那我要對治,常常容易發脾氣,可是如果我不平常還沒有發脾氣的時候,去修的時候,你要等到脾氣發出來,那個好像你在高速公路上面開車的時候,你要馬上緊急煞車,那幾乎是不可能的事情,因為我們的道力不夠啊,道力不夠。所以我們現在也是這樣子,說得這麼簡單,好像都很同意,其實哪一天我們碰到病苦,非常受不了的時候,可能還會動搖一下說:「不然先考慮一下安樂死也不錯,至少解決我現下的痛苦吧!」可能就會這樣子。

所以這個都是要防範於未然,要怎麼想呢?如果我們是病著的人、病者,病人要怎麼想?如果我是那個病苦的人,我要怎麼想?先講第一個,止痛藥還是要打,止痛藥跟安樂死不一樣。就是說菩薩他其實他是示現在一切的行業中,有些人他也是發慈悲心來學習,來作醫生的工作。其實我們看經典裡面,佛在過去世在行菩薩道的時候,他也曾經作過醫生,所以世間的醫學不是都不要去作,但是安樂死跟醫學是不一樣,其實佛他也叫他的弟子也是有病的時候應該要看醫生,是需要的,這跟安樂死是中止我們的生命是不一樣的。因為如果這個業沒有消,我們現在同意安樂死,只是讓他眼不見為淨,因為他這樣的苦,我們所謂的消惡業,如果惡業是可以輕鬆快樂的(有一句話叫什麼,台語「曲跤撚喙鬚」),很舒服地就消了惡業,那個叫做消他的善業,不是消惡業,消惡業一定是要吃苦,可是如果你現在不要消,他未來還是要受。只是他可能…其實如果他是跟你之間的因緣,你是照顧的人,你現在把他,就是同意,大家就覺得「好吧,我們先安樂死一下,彼此都不要痛苦」,下一輩子你還是要來經歷,如果說我還是不願意經歷的話,那再安樂死,再下輩子…這個業不會消,而且會更糟,因為安樂死它是一個殺業。

所以我們看他…我們這個照顧的人,一方面也是在消業。如果說我是剛好這個因緣,就是輪到我要照顧,一定只有我能照顧,因為我們經濟也沒有辦法再去請一個特別看護,可能就是我要照顧的時候,那就是我們之間的因緣,我必須也要了卻這一段因緣。然後我們在佛法裡面講「諸福田中,看病福田是第一福田」嘛,你看這是很好培福的機會啊,又修你的福,又修你的忍耐力。你看著他痛苦,你還要忍耐,勸他說…(現在真的,也是真的),現在的醫學,真的是每天都有新的藥。所以我之前曾經有一個師兄,其實不算很大,六十幾歲也不算很大,得了癌症。其實我們看到他的時候,真的是跟他的相片完全完全不一樣了,因為人已經就是整個形銷…骨頭都消瘦下來,看他已經就是沒有多久了,醫生也說可能就這一兩個禮拜。可是他到最後的時候,還是希望能夠等待,他再多一天他都願意等待,因為他希望說,也許現在的醫學,哪一天就可以對他這個癌症,馬上…如果說研發出一個新的藥的話。

的確也是有,也是有,我們看其實很多所謂的醫學奇蹟,也是因為他們自己的至親眷屬病了之後,然後就想辦法…這個電影上面也有嘛,我是沒有看,就是大概有一些印象,其實是會有的。所以可以給他一些鼓勵、一些安慰,然後還有一個就是說,很多高人是我們沒有遇到的,我們說「看病也要有醫生緣」啊,有些醫生他雖然很有名氣,可是我看他就是,「奇怪,我這個小病怎麼不好」,就是還沒有碰到你合適的因緣。所以還是有可能可以碰到有轉變的可能,這樣一個轉變的可能的時候,一方面鼓勵他,給他心理上面的安慰,然後他也在這個時間消業,我們彼此把這個病緣、這個業把它消掉,其實是很好,不然你來生還要再欠,還要再欠。我們說無債一身輕,這就好像業債,你雖然現在眼下把它{暫時}解決掉了,解決掉了之後,這個惡業它在我們的八識田中,就會使令我們修行,始終沒有辦法上路,不管有沒有那個事緣,可是那個心沒有辦法安定下來。

所以我們說,我們上禮拜講到,現在開始進入五戒的內容嘛,大家有人有受五戒,也有人受菩薩戒,會擔心說:「我過去可能做過什麼事情,是不是不能受戒?」在五戒裡面,它有所謂的遮難,就是說它會遮止我們受這個戒的時候,不能夠得到戒體。所以他之前…受戒之前都要問遮難,如果有這些遮難的問題的話,那我們要先懺悔,懺悔清淨才能夠受戒。其中有一個就是「於父母師長有病時,捨去不顧」,連捨去不顧都不行,所以絕對不能夠同意安樂死的事情。讓他心志上面能夠堅強,是很難,所以我們要在還沒有發生之前,我們要先常常地思惟,讓自己心裡面非常地堅強起來,然後非常地清楚肯定,碰到的時候你就會…他雖然沒有希望,可是我們有希望,我們鼓勵他,他還是會歡喜的。而且其實我們也生過病,有的時候這個生病…生病的時候,很重要的是一種心理上面的慰藉跟支持,精神上的支持,所以其實我們常常安慰他、陪伴他,心理上面支持,是可以給他更大的繼續走下去的一種力量。所以在佛法裡面,是不會同意安樂死這樣的事情。

因為我們其實都很有可能碰到,我看現在很多老人,他準備那個養老金,不是怕自己老的時候沒得吃,現在其實國家都有給嘛,給多少錢;他不是怕老的時候沒得吃,你看奇怪了,他再吃二十年也吃不了那麼多錢,他幹麼要存那麼多錢?很多老人他存錢起來,就是怕我如果哪一天,就像那個公園裡面推出來的那一種,我的子女他有這種經濟能力去給我請一個這一種嗎?他有那個時間來照顧我嗎?如果沒有的話,我得靠自己。很多老人存了一堆錢,就是怕自己有一天變成那樣的時候,就是有很多的怖畏。所以這個是,我們作為子女或作為後輩的,或者是作為年輕一代的,可以在這個上面,給他多一點精神上面的鼓勵跟安慰。

(前往下一篇)
( 知識學習隨堂筆記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YuMin0121&aid=139951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