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瞿塘峽口孤帆遠 白帝城邊古木疏
2019/11/11 19:11:56瀏覽4437|回應3|推薦46

長江三峽是瞿塘峽、巫峽、西陵峽的總稱。三峽的第一個峽叫瞿塘峽,又叫夔峽。䕫門位於長江三峽的瞿塘峽口,扼守峽之西門,如古人所云「鎖全川之水,扼巴蜀咽喉」。長江三峽,夔門為首。 "三峽束長江,欲令江流改。誰知破夔門,東流成大海",陳毅這首氣勢磅礴的詩,將夔門的雄、奇、險、峻描述得淋漓盡致。長江劈此一門,咆哮的江流穿過迂迴曲折的峽谷,闖過夔門,浩蕩東瀉,歷史上稱其為「雄關」,氣蓋山河,素有「䕫門天下雄」的美譽。北岸有赤甲、南岸有白鹽雙峰,夾江對峙,拔地而起,陡峭如壁,互鬥崢嶸,高聳入雲,巍峨雄峻,難怪詩聖杜甫在夔州歌十絕句」裏讚歎道:"赤甲白鹽俱刺天,閭閻繚繞接山巔"。長江流到了這裡,驟然變窄,它把滔滔大江逼成一帶之水,蜿蜒迤邐高崖深谷之中,河寬最多百餘米,最窄處只有幾十米, 而兩岸山峰可高達一、二千米,可謂峽深水急,穿過綿延重重的山巒,勾畫出一幅山川壯麗的畫面,也因此榮登上10元人民幣背面。

穿過䕫門,順流東下,便是瞿塘峽,它是長江三峽的起點,西起重慶奉節縣白帝城,東至巫山縣大溪鎮,全長約8公里,是三峽中最短但最險峻雄偉的,頗有「西控巴渝收萬壑,東連荊楚壓群山」的雄偉氣勢。現在大壩建成蓄水後,水位達175米,上升了110米,瞿塘峽已無急流險灘、行船之險,只見聳立高山、窄深峽灣,無比壯麗的「高峽平湖」景色。雖昔日眾水會涪萬,瞿塘爭一門的壯景雖已不再,可是一江清水現䕫門,平湖秀色悄然現意境更是教人留戀。

昔日䕫門原貌 (摘自Wikipedia)

老瞿塘峽行舟圖 (白帝城博物館展出照片)

今日䕫門

今日之瞿唐峽

[瞿唐峽中的仿古棧道] 

三峽地區自古行路難,以前完全靠水路,但由於水路受氣候影響,危險性大,交通非常不便。軍事上則易守難攻,因孤軍沿江深入,縱深太長,展開不易,容易被引君入甕,各個擊破。為了改善交通,自古以來就有人不斷分段開鑿棧道,只是沒有全部貫穿,到了清末,夔州知府汪鑑等倡議修建三峽棧道,並於1888年9月首先大規模開發奉節白帝城到巫山青蓮溪部分,並連結或改建前人開鑿的舊道。前後歷時3年,終於在長江北岸陡峭的崖壁上完成連結的棧道。特別是瞿塘峽內這一段,有4公里全是在懸崖絕壁上開鑿出來的槽形路基,施工時,"工匠無所憑藉,對壁鑿孔,層累而上"。棧道修成後,能行夔州知府的八人大轎,是沿江居民往來的重要交通和運輸動脈。漫步棧道之中,上頂萬丈峭壁懸崖,下臨浩瀚壯闊大江,彷彿凌虛御空一般。可惜在三峽工程完工蓄水後,多數海拔較低的棧道已經被水淹沒,只留下了現在的一小段,並漸以現代工法加固,讓我們有機會能體味古人峽中行路的感受。今天的長江沿岸,大型船舶通航便利,飛機、高鐵、公路發達,棧道已無用武之地,大抵只供遊客觀光健行而已。

[赤甲樓]

位於赤甲山三峽古砲台遺址,長江和草堂河會口處,雄峙三峽第一峽瞿塘峽之西口。該樓造型生動形象,有極高的藝術和文物價值。樓內外蒐集了歷代文人吟詠三峽的詩詞歌賦。平台處曾經是古砲台遺址,白帝城管理處在修建赤甲樓成為白帝城風景區的一部分時,在這裡複製了兩門碩大的鐵炮,突顯出夔門天險在古代軍事戰略上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如今,鐵炮成了獼猴們玩耍嬉戲的好去處。江邊黑白相間的燈台是《老關廟信號台》,照明監控著長江的主水道。

[夔門的摩崖題刻]

夔門白鹽山的懸崖峭壁光禿柔軟,岩層以石灰岩為主,容易雕刻,所以遺留下許多石刻題字,世稱「粉壁牆」,大壩蓄水前佈滿了從宋代至近代的碑刻共十三幅,這些石刻均為陰刻,字體有楷、隸、草、篆等,石刻年代跨越達770年之久。題刻面積600平方米,總長180米,年代跨度770餘年。碑刻內容涉及面很廣,既有對統治者的歌功頌德,也有對夔門勝景的讚美,更有抗日救國的宣言,甚具較歷史、文化、美學價值。

在摩崖題刻眾多的內容中,最為有名的,要數皇宋中興聖德頌碑刻,該碑刻刻於南宋乾道七年(公元1171年),由當時的著名書法家趙公碩所書,內容是讚頌南宋高宗讓位於孝宗的美德。宋孝宗歷來被認為是南宋時期最出色的皇帝,宋史雖有所著墨,但是現存實物記載資料極少,而「皇宋中興聖德頌」卻彌補了這一方面的缺憾。除此之外,還有明朝景泰五年(公元1454年)著名詩人沈慶的瞿塘上峽詩,以及清代張伯翔的「瞿塘」二字、劉心源的「夔門」二字。

近代碑刻包括了馮玉祥題刻的「踏出夔巫,打走倭寇」,還有孫元良將軍題刻的「夔門天下雄,艦機輕輕過」。孫元良將軍曾在1932年指揮了一二八淞滬戰役,在廟行鎮擊退日軍,此役被當時國際社會評為「國軍第一次擊敗日軍的戰役」,從此孫在國軍中聲名鵲起,他也是著名男影星秦漢 (本名孫祥鍾) 的父親。在粉壁牆碑刻中,最大的碑刻要數時任八十八師參謀長李端浩的「巍哉夔門」,字徑4米 x 2.3米,船行江上,一覽無餘。

2002年1月,三峽庫區準備蓄水,開始大規模的清理。粉壁牆的12塊摩崖石刻也根據每幅題刻的特點,通過原地保護、翻模複製、切割搬遷等3種方法分別加以保護,現在大家看到的粉壁牆摩崖石刻,有些是切割搬遷至此,有些是翻模複製。其中最珍貴的《皇宋中興聖德頌》碑刻因為字數較多,書法精妙,歷史意義重大,原碑被切割成8塊,搬遷至重慶三峽博物館三峽廳保存。

瞿唐峽和白帝城因為壯麗的景色和豐富的人文內涵,自古以來,受到墨客騷人的青睞,李白、杜甫、劉禹錫、白居易、蘇軾、黃庭堅、陸游、范成大等都曾親臨白帝、遊賞夔門,而留下豐厚不朽的詩篇,白帝城的「詩城」美譽由焉得名。又有劉備託孤諸葛亮的故事,人文的積累至為深厚。
千古以降,在浩的詩篇中最為膾炙人口、傳唱古今中外的是李白的這一首:

朝辭白帝彩雲間
千里江陵一日還
兩岸猿聲啼不住
輕舟已過萬重山
唐.李白.早發白帝城

詩仙李白(701-762,見下圖),一生有三次路過瞿塘峽,與奉節的淵源很深,今縣內存有李白遺址青蓮浦、青蓮鄉、太白橋等。這首「早發白帝城」乃第三次造訪時所作。

《第一次過瞿塘峽》

李白25歲時第一次過瞿塘峽,青春正盛,意氣風發。為了實現自己的凌雲壯志,離鄉背井,踏上了出蜀壯遊的旅途。725年春,李白乘舟東下,在三峽的急流中,詩興萌發,寫下了"桃花飛綠水,三月下瞿塘。雨色風吹去,南行拂楚王” 的錦繡佳句。三峽的壯麗風光,給年輕詩人留下了難忘的印象,他在離開三峽多年以後,還常常沉醉在美好的回憶裡,先後寫出了「巴女詞」、「江上寄巴東故人」、「清平調歌」、「歡元丹邱坐巫江屏風」等詠懷三峽的詩篇。

《第二次過瞿塘峽》

李白晚年,唐朝發生了“安史之亂”,李白因加入了永王李璘的幕府。受到牽連,被流放夜郎 (今貴州省銅梓)。於乾元元年 (758年) 春天,李白在潯陽 (今江西省九江) 告別妻兒,溯江西上,經過三峽赴夜郎貶謫之地。公元759年,年已58歲的李白第二次經過三峽,憂思縈懷,不堪回首昔日年少壯遊,而今戴罪在身,淪落天涯,怎一個愁字了得。在他悲傷已達到極致之時,落筆寫下了悲憤淒涼「上三峽」:"巫山夾青天,巴水流若茲。巴水忽可盡,青天無到時。三朝上黃牛,三暮行太遲。三朝又三暮,不覺鬢成絲"。這首詩道出了詩人第二次過瞿塘峽時的心灰意冷。把人生的困境,隠喻於逆流而上的險阻,挫折感到了谷底。

《第三次過瞿塘峽》

當李白萬念俱灰地來到瞿塘峽口的白帝城下。時年 (759年),關內大旱,哀鴻遍野,民怨沸騰。唐王朝為避免騷亂,下令大赦。李白絕處逢生,昭令釋放。這突如其來的喜訊,讓詩人有如洗了三溫暖一般,新的希望趕走了絕望。

在一個彩霞滿天的清晨,李白調返舟頭,東下江陵,懷著不可思議的心情,踏上了三過瞿塘峽的新航程。水流湍急,舟行若飛,詩人停立船頭,歸心似箭,靈感馳騁,情不白禁地吟出了這一首千古絕唱「早發白帝城」。
這首早發白帝城」,堪稱古今七絕第一。古往今來,當客輪從白帝城駛入三峽,遊人還時常悠悠然吟詠起這首百誦不厭的詩句來。

這首詩歌氣勢磅礴,寫情流暢,充滿無限生機,不僅在我國廣為稱頌,婦孺皆知,也為日本、韓國及東南亞各國人所喜愛。就連在英國倫敦地鐵裡也有《早發白帝城》一詩。世界上無數人通過詩仙李白的這首名詩瞭解了白帝城和中華文化的魄力。

風急天高猿嘯哀,渚清沙白鳥飛回。
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
萬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獨登臺。
艱難苦恨繁霜鬢,潦倒新停濁酒杯。

-唐.杜甫.登高

詩聖杜甫 (712-770,見下圖) 一生憂國憂民,詩以載道,可惜長年漂泊、病苦纏身。然而他仍筆耕不輟,留給世人1400多首精湛動人的詩篇。杜甫在夔州 (即今之奉節) 創作了430首詩篇,佔了他一生詩歌創作的近1/3,在這裡,杜甫寫下了著名的《秋興八首》《八陣圖》《古柏行》《諸葛廟》《武侯廟》等流傳千古的詩篇,其數量與藝術水平都達到了杜詩的巔峰。


永泰元年 (765) ,杜甫所投靠的唐朝將領嚴武病死,在成都無所依靠,只好攜家沿岷江東下。大曆元年 (766) ,杜甫一家來到了夔州白帝城居住,結有草堂。當時的夔州都督柏茂琳是嚴武的舊屬,對杜甫頗爲照顧,不時派人送來些米糧瓜菜。因此杜甫在此一住就是三個年頭。而就在這三年裏,他的生活依然很潦倒,身體也非常不好。這首詩作於大曆二年 (767), 五十六歲的老詩人在這極端困窘的情況下寫成的。那一天,他獨自登上夔州白帝城外的高臺,登高臨眺,百感交集;蕭瑟的秋江景色,引發了他對於身世飄零的感慨,聯想到他老病困苦的悲哀。於是,就孕育出了這首被明代胡應麟《詩藪》推崇《古今七言律詩之冠》的《登高》。

縱覽全詩,對仗工整,句句皆律,字字皆律。見景傷情,感時抒懷,嘆韶光之易逝,憂壯志之難酬。尤以三、四句為點睛之作。落葉飄零,無邊無際,紛紛揚揚,蕭蕭而下,象徵歲月年華老去;奔流不盡的長江,洶湧澎湃,滾滾奔騰而來,代表無窮希望絡驛於途。舊的不去,新的不來,是永恆不變的定律。此對句現見於白帝廟觀星亭的雙楹柱上,成為杜甫與白帝城結緣的代表作。


白帝廟中有碑林,中有73塊詩碑,包括大量的「竹枝詞」。「竹枝詞」是古代巴渝 (今之重慶) 地區的民歌。唐朝名詩人劉禹錫 (772-842),見下圖白帝廟內竹枝園區內的劉禹錫像) 在任職䕫州刺史時,常常收集民間歌謠,把民歌變成文人的詩體,寫了不少題為「竹枝詞」的詩歌作品,歌詠三峽風光和民俗人情,一時之間,大為風行,人人都能琅琅上口。其傳世的作品中,就有竹枝詞十一首,對後代影響很大。

他流傳最廣的一首竹枝詞就是:

楊柳青青江水平
聞郎江上踏歌聲
東邊日出西邊雨
道是無晴卻有

這首詩寫的是一位沉浸在初戀中的少女的心情。她愛著一個人,可還沒有確實知道對方的態度,因此既抱有希望,又含有疑慮;既歡喜,又擔憂。詩人用她自己的口吻,將這種微妙複雜的心理成功地表達出來。此詩以多變的春日天氣來造成雙關,以」,具有含蓄的美,對於表現女子那種含羞不露的內在感情,十分貼切自然。最後兩句一直成為後世人們所喜愛和引用的佳句。
後來的文人詩家競相效尤,蔚為風潮。大約同時的白居易 (772-846年,見下圖) 在任忠州 (今重慶市忠縣) 刺史時也寫下一首著名的竹枝詞詩:

瞿塘峽口水烟低
白帝城頭月向西
唱到竹枝聲咽處
寒猿闇鳥一時啼

描寫了詩人深夜裏在瞿塘峽口聽到竹枝歌的情景和他的感受。首句寫出了聽到竹枝歌的地點瞿塘峽,峽口江面上濛濛的水霧,就如同輕烟低低地籠罩著四周。第二句則點明了時間,白帝城頭,月亮西斜,夜已深沈。三、四句寫到,在這烟水迷濛的江上,竟有人在深夜吟唱著一首竹枝歌,歌聲悲涼淒楚,如泣如訴,如怨如慕,動情所至,哽咽欲絕,遂使寒天中在峽口棲息的猿猴和宿鳥也齊鳴唱和起來。詩人此時剛剛離開貶地江州,心情仍不離鬱悶落寞,借此淒婉動人的情境,譜成了一首「詩中有歌、歌中有畫」的協奏曲,浮現在他的作品中。

千百年來,青山依舊,碧水長流,三峽兩岸的猿聲鳥鳴不曾改變;變化的,只是江上騷人過客的喜怒哀樂心境罷了。

[白帝城]

白帝城本來位於重慶市奉節縣瞿塘峽口的長江北岸白帝山上,向西距奉節城8公里,距重慶市區451公里,是三峽旅遊線上著名的遊覽勝地,是觀賞夔門天下雄的最佳地點,風景如畫,古蹟甚多。

䕫門西邊的長江北岸就是白帝城的舊址。在三峽大壩蓄水後,原本一面依山、三面臨水的白帝城如今大部分為水淹沒,已經變成一座江心島,從原來的山城變成島城了,游船可直達城下。平日僅靠一座橋樑,亦即「風雨廊橋」與陸地連結。今日僅存有白帝廟在山(島) 頂,乃明、清兩代修復之遺址;根據考古學家的發掘,在這座遺址底下還藏著三座更古老年代的白帝城城牆,但大部都已沈入水中,不見天日白帝廟的規模因為歷代的興廢而所有不同,今天的白帝廟係明清時候的建築,有明良殿、武侯祠、托孤堂、觀星亭、白樓、望江樓、碑林等建築,還有劉備、諸葛亮、關羽、張飛等人的塗金塑像及風箱峽懸棺展覽。2006年05月25日,白帝城作為明清古建築,被批准列入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名單。 2017年6月10日,白帝城遺址正式啟動申報世界文化遺產。
下圖左端山頂可見白帝廟山門。

島上觀星亭、白樓、環島步道均歷歷在目。

三峽大壩大壩蓄水後,被孤立的白帝島以風雨廊橋和奉節縣紫陽城相連結。

風雨廊橋通向白帝島

由風雨廊橋眺望白帝島山頂

1946年時一面依山,三面傍水的白帝城 (攝自白帝城博物館內展出照片)

今日的白帝島,已經成為四面被長江及草堂河環繞的江心島。

[風雨廊橋] 

白帝城景區一覧圖

進入白帝城內,先要穿越一道風雨廊橋。橋於2008年5月1日正式啓用。它不僅是景觀橋,也是白帝城景區現在唯一連接陸上的通道,廊橋古樸,仿漢代建築風格,橋長338米、寬7米,不但有廊還有亭,橋上分佈了2座走廊、3座橋中亭閣。利用廊橋的縱深來布置展出雕刻、繪畫、書法、攝影等藝術作品來展示歷代文人吟誦白帝城的詩詞,讓人們感受到白帝城的歷史變遷。

白帝島在望。遠方高山尖的部分據説是犀牛望月一景。

廊橋盡頭,白帝廟就在前上方。

[忠義廣場]

廊橋的盡頭就是忠義廣場,廣場立有一巨大的諸葛亮的銅像,由知名雕塑家趙樹同教授設計,總高7.9米、人像高5米神情肅穆憂國憂民。即使衣襟飛揚,仍然威武不屈地挺立如山,讓人看了敬畏。更教人懷念的是他"羽扇綸巾,談笑間,檣櫓灰飛煙滅"(蘇軾詞) 的風釆。

諸葛亮 (181-234年)是一個中華民族歷史上不世出的傑出政治家、軍事家、文學家、書法家、和發明家。他足智多謀,赤膽忠心,兢兢業業,功在蜀漢。一門三代輔佐兩代漢主,不是鞠躬盡瘁,就是戰死沙場。縱其一生,功業彪炳,傳奇無數,萬古流芳。最為人津津樂道的事蹟有三顧茅廬草船借箭火燒赤壁空城計八陣圖七擒孟獲六出祈山等等。散文代表作有出師表隆中對誡子書等。曾發明木牛流馬孔明燈等,並改造連弩,叫做諸葛連弩,可一弩十矢俱發。

諸葛亮銅像後面是用漢白玉雕刻製作的出師表」碑,碑長16米、高4米,厚2米,字體是江南四大才子之一的祝枝山的作品正、反面刻著前、後出師表,充分表彰他對蜀漢忠貞愛國,知其不可為而為的精神,令人感動,不忍卒讀。杜甫的名句"出師未捷身先死, 長使英雄淚滿襟",正是他一生最大的遺憾,也是最貼切的寫照。

諸葛亮生平 (中英日文)

出師表」小時候背過的,但現只記得臨表涕零,不知所言"這兩句,其他都還給老師了。話説公元223年劉備兵敗夷陵,退至白帝城,駕崩之前,在白帝城永安宮託孤於諸葛亮。之後,諸葛亮實行了一系列政治和經濟措施,使蜀漢境內呈現了中興的景象。為了進一步實現全國統一,諸葛亮在平息境內的叛亂之後,於公元227年決定北上伐魏。臨行之前上書後主劉禪,以懇切委婉的言辭,闡述了北伐的必要性以及對後主劉禪治國的厚望。言辭懇切,其嘔心瀝血、忠肝義膽的心路歷程,在出師表的字裡行間表露無遺。

今天我們遊覽白帝城,讀出師表,就是要讀出諸葛亮的忠誠;品《隆中對》,就是要品出諸葛亮的智慧;看八陣圖就是要見識諸葛亮的才能。一代名臣諸葛亮集忠誠、智慧、才能於一身,千百年來被視為中國傳統知識分子的典範,並被譽為古今第一人臣,可謂實至名歸,當之無愧!

《後出師表》鞠躬盡瘁, 死而後已。孤臣孽子之心,惟天可表。

[登山步道]

2002年三峽大壩蓄水以前,陸路可通白帝城,但要爬1500級左右,又陡又窄的石階。三峽工程以後水位上升,白帝城四面被水圍繞,又修了一座連接的廊橋,現今台階只剩400級不到,並且修得更寬更緩,走起來毫不吃力。而且老人或者其他體力不行的可以選擇雇滑桿被抬上去,既解決了自己的體力問題,又促進了國民經濟,真是一舉兩得。

滑竿價格一覽表

登山中還有滔滔的江水為伴,不覺心曠神怡起來。

孤舟橫泛大江,水勢浩浩湯湯-白帝島附近江面所見

白帝城邊古木疏,紅牆漫步好舒服。

[山門] 大門額匾上有郭沫若書寫的“白帝城”三個大字,左右一付對聯,出自杜甫詩句"白帝高為三峽鎮,瞿塘險過百牢關"。

[山門2] 城門牆上對聯曰"西控巴渝收萬壑,東連荊楚壓群山"。

[白帝廟正門]

白帝廟大門是白帝城的標誌性建築,雕龍描鳳,典雅華麗,頗具特色,建於清代,沿襲了典型的明代建築風格。 白帝廟」三字由當代著名書法家劉孟伉1957年題寫,現已被列入中華名匾之一。 白帝廟匾額周圍五龍環繞,大門左右外牆上另雕有四龍,騰雲駕霧,藏頭露尾,象徵九五至尊,帝王之象。大門兩邊內牆上裝飾有兩隻帶有雙喜圖案的花瓶,右邊插牡丹,左邊插菊花,寓意富貴和吉祥。緊鄰大門兩側有一幅對聯,由民國時期名人黃元澡題寫:上聯"萬國衣冠拜冕旒,僭號尊稱豈容公孫躍馬",講述了白帝城的來歷;下聯是三分割據紆籌策,託孤寄命賴有諸葛臥龍,講的是發生在1700多年前的一幕悲壯而又感人肺腑的歷史—白帝城劉備臨終託孤諸葛亮的故事。劉備在白帝城的永安宮托孤的時候,白帝城已經有將近200年的歷史了,為何現今白帝廟奉祀的是劉備、諸葛亮、關羽、張飛等人,而非白帝公孫述呢?這要從二千年前説起。

西漢末年,王莽篡位,天下大亂,他的手下大將公孫述(字子陽)據蜀天府之國。一日,他騎馬至瞿塘峽口,見此地地勢險要,難攻易守,於是據險築城,屯兵嚴防。以自己的字賜名子陽城。隨著他勢力擴張,野心膨脹,便做起了當天子的美夢,當時城中有口古井,井中常冒出一股白色的霧氣,其形狀宛如一條龍,直衝九霄。這本來是自然現象,他卻故弄玄虛大呼「此乃白龍出井」之祥瑞,有新天子出現的吉兆。遂於公元25年4月穿白袍、騎白馬,繞城三圈,躍馬稱帝,自封白帝,改子陽城為白帝城,此山亦改名「白帝山」。公元36年,公孫述與劉秀爭天下,被劉秀所滅,白帝城亦在戰火中化為灰燼。在公孫述稱帝期間,各地戰亂頻繁,而白帝城一帶卻比較安寧,當地老百姓為了紀念公孫述,特地在白帝城興建「白帝廟」,塑像供祀。

南宋詩人陸游由浙江紹興溯長江,經三峽,到西南夔州作通判。他在入蜀記中記道:"入關,謁白帝廟,氣象甚古,松析皆數百年物。有數碑,皆為蜀時所立,庭中石筍,有黃魯直建中靖國元年題字"後來夔州知府張航為頌揚公孫述的功德,修建「公孫帝之祠」,並且親自用漢隸書寫了「白帝廟」三字於廟門楹聯額上,現已為今人題字所取代。

由於公孫述稱帝非正統而係僭稱,明正德七年(1512年)四川巡撫林俊毀公孫述像,祀江神、土神和馬援像,改稱三功祠。明嘉靖二十年(1533年)巡撫朱廷立又改祀劉備、諸葛亮像,更其名為,以後又添供關羽、張飛像,於是造成"白帝城內無白帝,白帝廟祭劉賢帝",長祀蜀漢人物的格局。劉備等人因沾正朔之光得能喧賓奪主,而原始的主人白帝公孫述卻成了無廟可歸的苦主。但「白帝廟」的名稱因和歷史文化的淵源太深了,無法切割,所以一直沿用至今。

白帝廟從2011年開始實施古建築維修和內部陳列調整工程,工程於2013年全部完工。現在白帝廟內主要以展示三國歷史文化特別是蜀國歷史文化為主,而廟外則展示奉節的詩詞文化及地方特色文化。

公元759年(唐肅宗乾元二年)春,李白寫下早發白帝城這首千古絕句,抒發了詩人重獲自由的歡愉和歸心似箭的急切。詩意描寫白帝城至江陵一段長江水流湍急,舟行若飛的情況。明代詩人楊慎贊曰:"驚風雨而泣鬼神矣!"這首詩現在被譽為"天下第一快詩",千百年來廣為傳頌,使白帝城揚名天下,國際上也是如雷貫耳。

以下三通早發白帝城碑刻分別根據毛澤東、周恩來、江澤民的親筆手書雕刻而成。毛的狂草龍飛鳳舞,大氣磅礴;周的行草流水行雲、俊秀飄逸;江的行楷筆墨厚實,凝重樸柮。其書法藝術各有千秋,體現了三位領導人不同的人格特質。

[白帝廟前廳]

白帝廟的前廳中央立有一幅巨大的屏風,用陰沉木鑲邊,中間是紅木,正文是毛澤東手書雕刻,羅貫中三國演義開篇詞,明代詩人楊慎所作的臨江仙

滾滾長江東逝水,
浪花淘盡英雄。
是非成敗轉頭空。
青山依舊在,
幾度夕陽紅。
白髮漁樵江渚上,
慣看秋月春風。
一壺濁酒喜相逢。
古今多少事,
都付笑談中。

三國鼎立,彼此牽制,互為犄角。在合縱連橫下,時勢造了英雄,英雄成了棋子。魏蜀吳相鬥,到頭來依然是為晉做了嫁衣。鷸蚌相爭,漁翁得利,轉頭來都落得一場空。世事如棋,人生不也是如此嗎?

背後則是幅版畫,刻有滾滾長江中的夔門,線條生動,深淺有致,輪廓分明。

前廳内掛有宋代陸游、楊安誠、蘇洵等名家之詩匾,盡述白帝城歷史,非常值得一讀,可與上闕臨江仙相互印證。蘇洵的七言題白帝廟律詩尤為寫實,末兩句尤為傳神

誰開三峽才容練,長使群雄苦力爭
熊氏凋零餘舊族,成家寂寞閉空城。
永安就死悲玄德,八陣勞神嘆孔明。
白帝有靈應自笑,諸公皆敗豈由兵。

劉關張趙雲加上孔明,各路英雄豪傑齊聚一堂,仍然無緣定江山,扭轉大局勢;而以公孫述當時的實力,如果及早準備,居安思危,也不至於被劉秀後來居上,草草收場,時也,運也?蘇洵的這兩句詩"白帝有靈應自笑,諸公皆敗豈由兵"算是一句公道話。

《白龍獻瑞》

前廳左側園內有左右兩口井;右側井上豎有白龍,稱為白龍獻瑞。傳說此井常有白氣升騰,狀如白龍。新莽時期,公孫述據蜀,在此設防。因見白氣升騰如龍,認為是祥瑞之兆,於公元25年自稱白帝,築白帝城,白帝城因此得名。

《白鶴出井》

左側井上塑有白鶴,井水甘甜清洌。據説以之泡茶不僅清香四溢,且片片茶葉,直立杯中,尤如群鶴展翅升天,蔚為奇景。

[明良殿]

明良殿正對廟門,位於整個白帝廟的中軸線上,是白帝廟的正殿。其左右偏殿是昭烈祠和後主祠,分別陳列的是蜀主劉備和後主劉禪的家譜及生平。200多平米的明良殿見證了白帝城二千年的歷史風雲。建廟之初,最早供奉的是白帝城的真正主人白帝公孫述。一直到明嘉靖十一年 (1532年),四川巡撫林俊帶兵至此來平亂,改建白帝廟,以公孫述非正朔而毀其像,改塑馬援、江神、土神,並取名三功祠,其中馬援是公孫述幼年好友,後來歸附劉秀,被封為伏波將軍。公元1532年,巡撫朱廷立又改三功祠義正祠,改奉祀劉備、諸葛亮、關羽、張飛。 25年後,巡撫段錦又將義正祠改回為明良殿,這種格局就一直沿襲到現在。

明良殿上方的漢代眀良匾非常有名,已有340多年的歷史,出自蔡毓榮之手。蔡乃遼寧錦州人,順治年間,曾任夔州知府,平息吳三桂叛亂。因戰功顯赫,曾任四川總督、湖廣總督加兵部尚書,雲貴總督。此人文武雙全,書法尤精。康熙十年(公元1671年),時任四川、湖廣總督的蔡毓榮重修明良殿,併題漢代明良匾額,懸掛於明良殿正上方,以褒讚漢代的明君良臣,明君係指劉備,良臣則是諸葛亮、關羽、張飛。此匾字體斂放有度,下筆含蓄穩重,於豐腴中見勁力,從怪異處顯功底,已被選入中華名匾之一。


有趣的是,當人們細看字時,會發現其實日邊被寫成了目。然而回想當時的歷史背景,你就會體諒蔡毓榮的良苦用心。彼時清朝鎭壓反清復明勢力的行動仍然方興未艾,文字獄大起。文武雙全的他體會到此字的敏感,所以加了一橫,自創新字,只可意會,不可言傳,令人佩服。

[文臣廳]

對輔助先主劉備和後主劉禪,創立、維護蜀漢政權,謀略策畫,作出重要貢獻的文臣們一一出列於文臣廳中,包括了鄧芝、龐統、張松、糜竺、蔣琬、費禕、孫乾、李嚴、董和、法正等。文臣之首當推諸葛亮,但他另有武侯祠奉祀。孔明的聰明才智,可以說是千古難覓,除了文韜外尚有武略,連東吳周瑜都要浩歎"既生瑜,何生亮"了,其他能臣如何能及?注定只是個陪襯,徒嘆生不逢時而已。然而智謀與諸葛亮齊名的還真有一人,便是道號《鳳雛》的龐統,《三國演義》謂"臥龍鳳雛,得一人可安天下"。只可惜他英年早逝,一次在進圍雒縣時,他率兵攻城,奮不顧身,不幸被流矢擊中而去世,時年才三十六歲。

還有另一能臣值得一提,那就是地位僅次於諸葛亮,善於奇謀的法正。建安二十二年 (217 年),法正審時度勢,力勸劉備進攻漢中,並獻奇策斬殺夏侯淵。劉備採其策而自立為漢中王,法正有功被任命為尚書令、護軍將軍。然天妒英才,次年他就離開了人世,被劉備追謚為翼侯。

董和與法正

[武將廳]

武將廳裡展出的十位大將都是三國時代如雷貫耳的要角,如智勇雙全的趙雲、老當益壯的黃忠、勇猛過人的魏延、驃騎將軍馬超等的彪悍武將。加上嚴顏、姜維、王平、向寵等也都是響噹噹的三國人物,更不用說關雲長和張翼德這兩個與劉備桃園結義的好兄弟了。隨著三國演義歷久不衰的魅力,他們的威名,至今都還令人津津樂道。武將們的塑像活靈活現,看似昔日的虎威和神采依舊還在,遙想關羽虎牢關大戰呂布,一路過五關斬六將、千里走單騎;猛張飛,長坂坡當陽橋頭上一聲吼,嚇退曹操五千精騎;智勇趙雲,當陽長坂坡惡戰中保護劉禪和甘夫人脫險,並輔佐劉備成就一世霸業………聞顰鼓,思良將,現代版的他們何處尋?

關羽與張飛

[武侯祠] 

諸葛亮生前曾被劉備封為“武鄉侯”,死後又被蜀漢後主劉禪追謚為“忠武侯”,因此歷史上尊稱其祠廟為“武侯祠”。歷史上最早的武侯祠在陝西省漢中的勉縣,勉縣武侯祠建於景耀六年(263年)春。最大的、也是最有影響的是成都武侯祠,佔地面積230畝(15萬平方米),此外,還有南陽武侯祠、襄樊古隆中武侯祠等,據說全國共有72處,諸葛亮在民間的地位崇高由此可見一斑!白帝廟內的武侯祠大概是全國最小的,僅60餘平米的祠內,供有諸葛亮及其兒子諸葛瞻、孫子諸葛尚三人的塑像。白帝城託孤後,諸葛亮為報君恩,"寢不安席,食不甘味",六出祁山,五伐中原,終因長年征戰,積勞成疾,在公元234年,病逝於定軍山五丈原(今陝西勉縣境內)的北伐前線,年僅54歲。一代將星隕落,"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

其子諸葛瞻,(227-263年),字思遠,先後封騎都尉、羽林中郎將射聲校尉、侍中、尚書僕射加軍師將軍等職,17歲時,被後主劉禪收為駙馬。

諸葛尚(246-263年),諸葛瞻長子,諸葛亮之孫。景耀六年(263年)冬,魏將鄧艾偷襲蜀國,諸葛瞻、諸葛尚父子率兵北上抗敵,守衛綿竹關(今四川德陽境內)時,父子二人雙雙戰死,為國捐軀,時年,諸葛瞻37歲,諸葛尚19歲。可謂一門忠烈,捐軀蜀漢,誠如祠內對聯所述:"三代英才千秋扼腕,蜀中相業百代留芳"。

諸葛亮

諸葛瞻

諸葛尚

[托孤堂]

唐 杜甫《詠懷古蹟》

蜀主窺吳幸三峽,崩年亦在永安宮。
翠華想像空山里,玉殿虛無野寺中。
古廟杉松巢水鶴,歲時伏臘走村翁。
武侯祠堂常鄰近,一體君臣祭祀同。

劉備夷陵兵敗退守白帝城,無顏回成都見蜀中父老,加上長途征戰勞累,憂憤交集,在白帝城永安宮一病不起,至章武三年(223年)二月,自覺病入膏肓,不久於人世,急詔輔佐嗣子劉襌,留守成都的丞相諸葛亮、尚書令李嚴及幼子魯王劉永、梁王劉理等,星夜趕至白帝城永安宮,將國事、家事一併託付於諸葛亮,史稱劉備託孤。託孤時,劉備對諸葛亮說:"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邦定國,終定大事。若嗣子可輔,則輔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諸葛亮聽畢,汗流遍體,手足失措,泣拜於地說:"臣安敢不竭股肱之力,效忠貞之節,繼之以死乎!"言畢,叩頭流血;同時,劉備又指著他的兩個兒子說道:朕亡之後,爾兄弟三人,皆以父事丞相,不可怠慢。託孤後不到兩個月,於章武三年(公元223年)四月二十四,駕崩於永安宮,終年六十三歲,諡號昭烈帝。白帝城劉備託孤反映了劉備對諸葛亮的無比信任和諸葛亮對劉備的赤膽忠誠,在中國歷史上留下了君臣之間肝膽相照的千古佳話,其大恩大德、大忠大義,實乃古今君臣關係的典範和楷模。堂中塑像表情生動,劉備懇切託孤,孔明誠惶誠恐,趙雲肅立榻旁,二皇子叩首如搗蒜。眾文臣武將表情各異,有掩面哭泣者,有愁容滿面者,有托頷深思者,看似一片愁雲慘霧,帝將崩殂之象。如此重塑二千年前的托孤情景,十分逼真傳神,謂之鎮廟之作,並不為過。

[八陣廳]

杜甫《八陣圖》詩

功蓋三分國  
名成八陣圖 
江流石不轉 
遺恨失吞吳

八陣廳以一具地理模型和一幅銅質浮雕描繪了諸葛亮《八陣圖》的傳說。《八陣圖》是由諸葛亮桉九宮八卦方位和五行生克原理創設的一種作戰陣法,相傳諸葛亮禦敵時以亂石堆成石陣,按遁甲分成生、傷、休、杜、景、死、驚、開八門,變化萬端,可擋十萬甲兵。

諸葛亮的八陣圖遺址現有五處,奉節就占了二處。一處是石馬河畔的《旱八陣》,另一處是長江邊魚腹浦的《水八陣》。三國演義第八十四回的"陸遜火燒連營七百里,孔明巧布八陣圖"講的是劉備夷陵兵敗,被陸遜一路追趕至白帝城以東8公里處的魚腹浦,誤入諸葛亮佈下的《八陣圖》的故事,史稱“陸遜困陣”。陸遜幸得諸葛孔明之岳父黃承彥指引出陣得救,深感不如臥龍之神機妙算,於是下令班師。回到東吳後,從此不再與蜀國為敵。這也讓魚腹浦的《八陣圖》在全國的八陣圖遺址中成為最有名氣和最傳奇的一處。

[蜀漢堂] 

蜀漢堂內正中為3尊青銅鑄像,諸葛亮居左,劉備居右,二人隔案而坐,相談甚歡,十分投緣,奉茶的小書僮則侍立於旁。

劉備匡扶漢室心切,求賢若渴,接受襄陽名士司馬徽、徐庶的舉薦,關羽、張飛,一起到隆中去拜訪諸葛亮,諸葛亮得知劉備要來拜訪他,故意躲開,看看他是否真心求才。劉備第一、二次都撲空了,跟劉備一起去的關羽、張飛都極度不耐煩。但是劉備耐著性子,再去了第三次,諸葛亮終於被劉備的誠意感動了,在自己的草屋裡接待了劉備,史稱三顧茅廬。面對劉備的虛心請教,諸葛亮推心置腹地跟劉備談了自己的謀略和主張:"自董卓以來,豪傑並起,跨州連郡者不可勝數。曹操比於袁紹,則名微而眾寡。然操遂能克紹,以弱為強者,非惟天時,抑亦人謀也。今曹已擁百萬之眾,挾天子而令諸侯……",二人的一番對話,就是有名的隆中對。 隆中對中,諸葛亮為劉備分析了天下形勢,提出先取荊州為根據地,再取益州,與曹操、孫權成鼎足三分之勢,繼而最終圖取中原的戰略構想,為蜀漢制定了建藍圖和行動綱領。

三顧茅廬》後,諸葛亮被劉備的誠意打動了,出任軍師。在短短幾個月時期內,連續燒了三把火,打擊曹操,第一把火燒博望坡,使夏侯惇統領的10萬曹兵所剩無幾,第二把火燒新野,使曹仁、曹洪的10萬人馬幾乎全軍覆沒,第三把放的是赤壁大戰的熊熊大火,巧借東風,火燒赤壁,可憐80餘萬曹軍,最後跟隨曹操逃出去的,只剩27人。所謂新官上任三把火」,典出於此。燒得曹軍寸甲不留,燒得關羽、張飛心服口服,燒出了諸葛軍師的氣勢和威風,更燒出了一個三足鼎立的新格局。

[觀星亭]

兩層六角十二柱,飛簷翹角,古色古香,雕樑畫棟,造型十分考究,下面十二根木柱略微向內傾斜,據說表示的是一年的十二個月,上面的六根木柱表示天地和東南西北四個方位,傳說諸葛亮率軍入川時,曾在此夜觀星象,思考用兵戰略,“觀星亭”由此得名,亭上有一古鐘高懸,以前定時敲鐘,方圓幾公里都聽得見,亭中石桌、石墩上鐫刻著杜甫客居夔州時寫的著名詩篇秋興八首,雕刻精細,獨具特色,對聯是選自杜甫同時期所寫的登高裡面兩句:"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

[白樓] 

白樓是民初軍閥的產物,為一幢三層白色洋樓,座落於古色古香的白帝廟內顯得突兀。與觀星亭為鄰,兩者突出山頂,遠遠地從江面遊輪上即可看到,非常顯著。白樓始建於1913年,陝軍第一師師長張鈁率部駐進奉節時在此修建,當時因戰事緊迫,沒有完工。1918年,豫軍第一路司令李魁元率部駐進奉節,將已經破爛不堪的白樓修好,把他父母接來居住。 1926年,吳佩孚在河南戰敗,投奔四川軍閥楊森,楊森安排他住在白樓一年。1995年,白帝城文物管理所修繕外觀保存原貌,內部重新裝修,改為白帝城博物館迄今,展出一些當地紀念性的照片文物。

白樓紫花紅牆

進入白帝城博物館,第一幅映入眼簾的是2002年時的奉節老縣城圖歎凔海桑田,物換星移,今已全部被淹沒在江底。

白樓還展示出下圖-瞿塘峽口大名鼎鼎的灩澦堆。灩澦堆,俗稱燕窩石,古代又名猶豫石。是處於夔門入口處的著名礁石。枯水時期,露部分長寬各約30 米,高40 米。根據北魏酈道元 (466或472-527年)水經注所載:"白帝城西有孤石,冬出水二十餘丈,夏即沒,秋時方出。諺云:灩澦大如象,瞿唐不可上,灩澦大如馬,瞿唐不可下。蓋舟人以此為水候也。"秋冬水枯,灩澦堆大部分顯露江心, 好似一頭巨獸橫截江流。下水船可順勢而過;上水船則因水位太低,極易觸礁。故有"灩澦大如象,瞿塘不可上"之說。夏季洪水暴發,一江怒水直奔灩澦堆,狂瀾騰空而起,漩渦千轉百回,形成灩澦迴瀾的奇觀,這時的灩澦堆已大部浸入水下,行船下水,如箭離弦,分厘之差,就會觸及暗礁,船沉人亡,故必切記:"灩澦大如馬,瞿塘不可下。"因灩澦堆造成諸多航運障礙,1958年冬已被炸除,現在這塊巨石存放在重慶的三峽博物館中,瞿塘峽口不復得見。

[東、西碑林]

東、西碑林分別位於眀良殿與武侯祠兩側。這裏匯集了從隋代至清代的73多塊碑刻,其篆、隸、楷、行、草各種字體的碑文,是中國書法藝術精品。其中最著名的是兩塊隋碑,距今已有1300餘年。一是龍公山墓誌,一是金輪寺舍利塔碑最晚的也是民國二十五年的序文碑。在東碑林,鑲嵌有鳳凰碑竹葉碑」各一,風格獨特,彌足珍貴還有一塊刻着清康熙帝御筆的詩碑,堪稱瑰寶

《康熙皇帝六言詩碑》

在東、西碑林中,最珍貴的是一塊刻着清康熙帝御筆的詩碑。這是康熙書寫的一首六言唐詩,賜給一位告老還鄉的清官-監察御史傅作楫的。詩文是:"危石才通鳥道,青山更有人家。桃源意在何處,澗水浮來落花"。原詩是唐代詩人劉長卿所作尋找逸人山居,康熙只改了第二句首字」,第三句第三字」為,情境便大為不同。單改二字,盡得風流。清光緒三十一年 (1905年),夔州府官方旭,從傅作楫十世孫傅梅鬆手中求得康熙御書六言詩軸,仿詩軸原樣,刻成此碑。而原手跡詩軸,現存於白帝城博物館內。

《竹葉詩碑》

竹葉碑又名丹青正氣圖,高115厘米,寬64厘米。碑上鐫刻的圖畫是修竹三竿,畫中的竹葉其實是暗藏的漢字,組成的是一首五言詩:"不謝東篁意,丹青獨自名,莫嫌孤葉淡,終久不凋零"。清朝光緒六年(1880年),浙江會稽蘭亭人曾崇德遊白帝廟時,有感於劉備、關羽、張飛之義氣,於是作「丹青正氣圖」,命其兒子、弟子鐫刻成竹葉碑。竹葉碑詩畫合一,詩中有畫, 畫中有詩,風格獨特,堪稱精品。

《鳳凰碑》

「鳳凰碑」高175厘米,寬96厘米,碑上鐫刻有鳥中之王鳳凰,樹中之王梧桐,花中之王牡丹,所以又叫「三王碑」。 「鳳凰碑」係明末清初的作品,距今已有300多年歷史。 此碑構思別緻,精美華麗,堪稱瑰寶。

「鳳凰碑」原碑有玻璃框所以反光

「鳳凰碑」拓片

范成大    竹枝詞之七

白帝廟前無舊城,荒山野草古今情。
只餘峽口一堆石,恰似人心未肯平。

劉禹錫 竹枝詞之七

瞿塘嘈嘈十二灘,人言道路古來難。
長恨人心不如水,等閒平地起波瀾。

宋 蘇轍 竹枝詞

俚人風俗非中原,處子不嫁非等閒。
雙鬟垂頂髪已白,負水采薪長苦恨。

[竹枝園] 

在白帝廟後的竹枝園裏,有碑廊和竹枝樓。碑廊里鑲嵌竹枝詞書畫石碑100多塊,匯集了當代書法名家的作品。竹枝園中還有曲池迴廊,劉禹錫的塑像矗立其間,滿園翠竹青青,樹木蔥鬱,濃蔭掩映,清幽脫塵,是白帝城詩城文化系列景觀之一。

《不可居無竹印》蘇軾

《巴女騎牛雕塑》神情慵懶,逸趣橫生。

《巴女謡》唐代文學家於鵠所作:

巴女騎牛唱竹枝
藕絲菱葉傍江時
不愁日暮還家錯
記得芭蕉出槿籬

[懸棺廳]

懸棺葬就是將死人的棺木葬在人跡罕至的懸崖裂縫之中。我國懸棺葬主要分佈在川南,閩贛,以及長江三峽這一帶,奉節懸棺分佈在長江沿線和天坑地縫區域,大約都是葬於戰國末期至西漢初年間,距今已經有兩千多年的歷史。

懸棺被稱為千古之謎,是因為大約在兩千多年前先人到底是採用什麼方法把這些沉重的棺木放到離地面幾百公尺高的懸崖裂縫中的?目前推測有三種方法:第一種方法叫懸索下柩法,自山頂懸索下柩;第二種方法叫搭架法,但是在奉節搭架卻非常困難,因為地勢太狹窄險惡。第三種方法叫棧道法,就是在懸崖峭壁鑿石眼,楔木樁,搭木板,先造棧道,然後順棧道抬棺上去放在事先選好的洞穴裡,完畢後再把木板和木樁拆走。至於真正的作法是那一種,至今尚無定論。

棺材是將樹幹挖空,再將死者大體塞進去。這具棺材是1971年從瞿塘峽北岸的風箱峽取下來的,據考證,葬的是西漢年間濮越人的棺材,濮越人是現在少數民族土家族的祖先,所以這懸棺葬最早可能是少數民族的一種葬俗習慣。

[出口的山門]

立於江邊亭內,字如行雲流水的石碑 (八陣圖)

下山步道江邊城門上是取景夔門最好的地點

[朝天門碼頭] 船船相連到岸邊

[依斗門] 

「依斗門 」原在奉節老縣城南端,始建於明成化十年,三峽大壩蓄水後將舊址淹沒水下,2002年將城門移遷至此。為紀念杜甫,取其秋興八首中詩句「寒衣處處催刀尺,白帝城高急暮砧。夔府孤城落日斜,每依北斗望京華」,將其改名為「依斗門」。

[耀奎塔]

矗立在䕫門上游一公里處,長江北岸子陽山南麓的小山峰臥龍山上,塔高七層,28米,主要以青石為材料建成的六角形建築。俯瞰江面,東與䕫門遙遙相望,大江曲折浩瀚,盡收眼底。塔係清嘉慶二十三年夔州知府楊世英為振興䕫府文風捐修,相傳有鎮妖避邪之用。本名文峰塔、後改為耀奎塔。因其色白,民間簡稱為白塔,也有人以其地為寶塔坪,所以名其為寶塔,成為奉節縣除了白帝城之外,主要的地標之一。

[詩城奉節]

[歸來三峽]

剛登場不久的張藝謀導演新作。檢票處就在白帝城大門旁邊,演出場地在長江邊上臨水搭建的檯子上,節目是以李白、杜甫、劉禹錫、蘇軾等大家的古詩詞演繹的大型詩詞文化情景劇。在面臨廣闊長江江面的舞台上,瞿塘峽、䕫門、白帝城的背景下演出,場面宏大,氣勢磅礴,高科技雷射光音效震撼,演員演出賣力認真。是視覺和聽覺的一大饗宴。演出時長一小時左右,不過,許是因為時間及配套措施的不足,遊覽團體或長江三峽遊輪行程通常不包括此活動。

(下圖摘自重慶市旅遊網)

白帝島也可以如此燈火輝煌

[歸來巷美食]

在等待歸來三峽上演的空檔,不妨來歸來巷品嘗一下古老夔州的美食,尤其是來一盅熱騰騰的奉節名菜「竹園盬 (念「古」) 子雞」,鄉下土雞合著小塊的老臘肉或是臘豬蹄膀,再配上為農家醃製的陳年大頭菜,放入陶製的盬子蒸上四小時而成。鮮香軟美,入口即化,教你不食指大動也難。(2011年4月,竹園盬子雞 被列入重慶市第三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日暮西斜,夜幕漸漸低垂,餘暉逐步褪盡。瞿唐峽,蘷門、白帝島,也將没入黒暗,沈沈地睡去⋯

夜已闌珊,山水默然。猿鳥方寂,江風猶灌。
趕路夜航,滑行峽灣,舟轉燈閃,如夢似幻。
行行重行行,一站又一站,幾時能復返,那裏可靠岸?
人生波瀾闊,江湖闖盪險,但得船頭正,何懼風浪顛?

願你走出三峽,歸來仍是少年!

( 休閒生活旅人手札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YUNLONGLIN1&aid=130616850

 回應文章

Sir Norton 黑幫哪裡黑?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2019/12/04 13:21
名山大作氣勢磅磗,以本文的豪磊,當昇等進入中文維基,供更多人學知欣賞。瞿塘白帝喚起壯心思古和醒萌幽情,而世代不落的人文薈萃尤其卓著。
這水色看去青好豐沛,大壩既壞又好,仍以利用厚生為先。
洛城聞笛 (淡淡三月迎杜鵑)(YUNLONGLIN1) 於 2019-12-12 09:21 回覆:
此次白帝城之行的最深沈的感概在歷史的巨輪,時勢的變遷,如長江黃河一般,浩浩湯湯,沛然莫之能禦,即使天縱英明如孔明者,也難以阻擋。清末台灣割讓給日本,丘逢甲曾在抗日失敗離台時作 《離臺詩》 歎道:「宰相有權能割地,孤臣無力可回天;扁舟去做鴟夷子,回首河山意黯然。」如李鴻章之輩在日本下關春帆樓遭刺,又被伊藤博文脅迫簽下喪權辱國的「馬關條約」,留下禍害子孫,坐大日本」的千秋罵名。他雖讀史但未讀通,是永遠不會了解諸葛亮「知其不可而為之」的心情的。拿這些歷史人物作對比,看他們在鍵時刻作出的抉擇,高下立判,何其諷刺。

到白帝城訪古原本以為劉備在此託孤,卻發現託孤原在永安宮,今已沈入江底,看來防洪發電的厚國利民是湮滅了我們的思古幽情。讓我想起第一次到日本京都本能寺尋訪織田信長的遺跡時,才被告知此寺乃豐臣秀吉移建,並非原址。還好後來幸運地在小川通、蛸藥師通交界處,找到立有一書寫「本能寺跡」之碑,也算望碑止渴,聊勝於無了。

謝謝您的再次來訪,多方鼓勵。祝 歳末佳節快樂!

玉米蘋果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2019/11/28 16:35

   讀後感 :

   許多優美的詞彙, 早已散見於各年代的 文學與遊記 之中

   感念其 不凡的氣勢, 與 創建之初 世代積累的 澎湃雄心

   詞窮之餘...拍臉(清醒一下)

   只能 歸結於一句 : 真是好個 力拔山河 氣蓋世 !  


善良有才華的smileangel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2019/11/17 08:36
謝謝您的分享!
①傳聞中的瞿塘峽,真是壯觀!
②白帝城風景如畫,故蹟好多啊!
③這篇文章,讓我看到許多書法藝術。還有好多古人的詩詞
欣賞、、、讓我看得好精彩!
④謝謝您,用心的蒐集資料,寫這篇文章,想畢花很多時間
和心血。
讓我們可以閱讀,收穫滿滿!
最後,祝福您週末假期愉快!闔家平安健康!
(也邀請您有機會,來我的部落格賞文喔!謝謝您)
微笑天使
洛城聞笛 (淡淡三月迎杜鵑)(YUNLONGLIN1) 於 2019-11-19 11:28 回覆:
多謝您的來訪和懇切的留言,對我是最大的肯定。一定會繼續努力,和大家分享我所見所聞的感動。

已經造訪過您的園地,用心很深,信仰很誠,令人佩服。請再接再勵,開創光明的未來!祝福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