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維摩詰經》:「一切煩惱,為如來種」解說
2016/12/06 23:06:13瀏覽2776|回應0|推薦14

 

 

《維摩詰經》:「一切煩惱,為如來種」解說

 


《維摩詰經.佛道品第八》:


  維摩詰問文殊師利:「何等為如來種?」

  文殊師利言:

    「有身為種,無明有愛為種,貪恚癡為種,四顛倒為種,五蓋為種,六入為種,七識處為種,八邪法為種,九惱處為種,十不善道為種。以要言之,六十二見及一切煩惱,皆為佛種。」

  曰:「何謂也?」

  答曰:

    「若見無為入正位者,不能復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譬如高原陸地,不生蓮華,卑濕淤泥,乃生此華。如是見無為法入正位者,終不復能生於佛法;煩惱泥中,乃有眾生起佛法耳!又如植種於空,終不得生!糞壤之地,乃能滋茂。如是入無為正位者,不生佛法;起於我見如須彌山,猶能發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生佛法矣!

  是故當知,一切煩惱,為如來種。

  譬如不下巨海,不能得無價寶珠。如是不入煩惱大海,則不能得一切智寶。」


.............................................................................

 

〔註釋〕

 

1.「四顛倒」「顛倒」,為與真理正道相反的妄見也。這裡指凡夫的四種顛倒妄見:為將世間之「無常」、「苦」、「無我」、「不淨」,執著為「常」、「樂」、「我」、「淨」,而不知涅槃之真正「常樂我淨」。

 

2. 「五蓋」:「蓋」是覆蓋、障礙的意思。佛法認為眾生有貪欲、瞋恚、睡眠、掉悔、疑等五種習性,會蓋覆清淨心性,障礙修行,故名五蓋。掉悔:躁動憂惱。疑:猶豫疑惑。

 

3. 「六入」:「入」者,言外在環境,經由人身感官涉入,而產生意識,有了意識,就會生起貪欲、瞋恚等種種煩惱,所以稱為「入」。有「內六入」,即「眼耳鼻舌身意」,稱為六根;「外六入」,即「色聲香味觸法」,稱為六境。六根、六境互相涉入而產生六識。

 

4. 「七識處」:指眾生依果報受生三界,其神識所愛樂居住之處有七,分別為:欲界人天、色界的前三禪天(梵天、光音天、遍淨天),以及無色界的前三處(空無邊處、識無邊處、無所有處)等。

 

5. 「八邪法」:與八正道相對,指眾生所作的八種偏邪、罪惡的身語意業,包含邪見、邪志、邪語、邪業、邪命、邪方便、邪念、邪定等八種。

 

6.「九惱處」:指眾生有三種人際關係上的苦惱,分別是:討厭我、討厭我親近的好友,以及喜歡我的怨家。這三種違逆情感的苦惱,各有三世,過去世、現在世,及未來世,是為九惱。

 

7.「十不善道」:為殺生、偷盜、邪淫等三種身業,妄語、兩舌、惡口、綺語等四種口業,貪欲、嗔恚、邪見等三種意業。

 

8.「六十二見」:原指佛陀時代外道的觀點,為源於「自我」的對世界、對眾生,相對而言的關聯性見解,有六十二種理論。在這裡泛指一切不合乎佛法真理正道的謬論錯解。

 

9.「見無為法入正位者」:「無為法」是指形而上的不生不滅、不垢不淨、無來無去,湛然清淨的道體、本心、如來藏性。「見無為法入正位者」,指明心見性、契入無生、無為、清淨道體,而取證入聖位的阿羅漢。


 

〔解說〕

 

《維摩詰所說經》,簡稱《維摩詰經》,或稱《不可思議解脫經》、《淨名經》。旨在藉由維摩詰居士與文殊師利菩薩之辯論,呵斥聲聞小乘法,而開闡大乘菩薩行法。

 

阿羅漢「見無為法入正位」,永斷諸漏,不起煩惱,所以不會再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無上正等正覺心)。然而小乘阿羅漢境界,並不是佛法究竟,唯有大乘菩薩道,雖契入無為法而不取證,不斷煩惱而進入世間濟渡眾生、修行無上道,最後證成佛果,才是佛法的終極精神。這是文殊師利菩薩這段開示的前提要義。

 

所有菩薩,皆是從凡夫地發心起修;所有凡夫地會有的種種煩惱業障,初發心的因地菩薩也都具有。

 

然而,正是因為具有種種煩惱,才會有渴望解脫的求道之心,更或發起救渡眾生的大慈悲心。

 

許多初學佛者,受到善知識的教導,就會覺得自己業障深重,因而自責、自卑,陷入了憂惱。

 

文殊師利菩薩所開示的這一段話,就很能夠破修行人的執迷,而振奮煩惱眾生。

 

 

眾生的苦惱,從自我受身開始,就有了種種愛染執著,有貪瞋癡,乃至思想偏邪、造作惡業等一切煩惱──文殊菩薩說,這些都是「佛種」!

 

因為有苦惱,覺得苦惱,才會發心,乃至發無上菩提心,修大乘菩薩行,這就生起了佛法!

 

菩薩在修行過程中,不斷面對自己的煩惱,觀照煩惱,推己及人,因而了知眾生的煩惱,而起大悲心。

 

如本經〈文殊師利問疾品第五〉:

「維摩詰言:『從癡有愛,則我病生;以一切眾生病,是故我病;若一切眾生得不病者,則我病滅。』

『菩薩疾者,以大悲起。』

『以己之疾,愍於彼疾;當識宿世無數劫苦,當念饒益一切眾生;憶所修福,念於淨命,勿生憂惱,常起精進;當作醫王,療治眾病。菩薩應如是慰喻有疾菩薩,令其歡喜。』」

 

佛經中說:「諸佛以八苦為師」。

六祖惠能說:「佛法在世間,不離世間覺離世覓菩提,恰如求兔角。」(《六祖壇經》)

皆是對於世間諸苦的一種觀照與轉換、昇華,所謂「逆增上緣」,正是修學無上道的憑藉與資糧!

 

於世間諸苦,文殊菩薩在此以蓮花為喻,說高原陸地與空中,皆不能生長,唯有「糞壤之地,乃能滋茂」,所以鼓舞、激勵苦惱眾生,煩惱不足憂、不須懼,因為:

「一切煩惱,為如來種。譬如不下巨海,不能得無價寶珠。

如是不入煩惱大海,則不能得一切智寶。」

 

阿彌陀佛!


 

自在老師選輯解說

(撰寫多日,2016/12/6完稿於自在精舍)

圖:自在老師書法及攝影作品)

 

.............................................................................

〔附〕:

維摩詰所說經》全文:

http://www.budaedu.org/budaedu/buda2_16.php

 

(2022/2/14更新標題 

( 知識學習其他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TztzaiMaster&aid=842343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