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修身成德與改過遷善─《通書思想研究》文摘
2010/10/20 09:44:06瀏覽945|回應0|推薦1

《通書思想研究》文摘

 

修身成德與改過遷善

◎吳碧玲‧著

 

儒家思想是踐仁成德的學問。講道德必然要重實踐,講實踐,則不能不重改過遷善。道德踐履的「慎動」與「改過」,雖是至易至簡之理,無何深妙可說,然卻是最切近、最切要的工夫,可以終身行之而無盡,因為「君子之道,及其至也,雖聖人亦有所不能焉。天地之大也,人猶有所憾。」(中庸)而孔子亦自責其「所求乎子,以事父,未能也;所求乎臣,以事君,未能也;所求乎弟,以事兄,未能也;所求乎朋友,先施之,未能也。」(中庸)聖人終身踐仁行道,而猶自以為不足,猶有所憾,何況是志於聖學之中人。故《通書》於此,致意甚多,正見其叮嚀之切也。

 

《通書》曰:

「君子乾乾不息於誠,然必懲忿窒欲、遷善改過而後至。乾之用,其善是;損益之大莫是過,聖人之旨深哉!」(乾損益動第三十一)(註二六)

「人之生,不幸不聞過;大不幸無恥。必有恥,則可教;聞過,則可賢。」(幸第八)

「仲由喜聞過,令名無窮焉。今人有過,不喜人規,如護疾而忌醫,寧滅其身而悟也。噫!」(過第二十六)(註二七)

    「有善不及。曰:『不及,則學焉。』問曰:『有不善。』曰:『不善,則告之不善,且勸曰:「庶幾有改乎?斯為君子。」有善一,不善二,則學其一,而勸其二』。有語曰:『斯人有是之不善,非大惡也。』則曰:『孰無過?焉知其不能改?改則為君子矣。不改為惡,惡者天惡之。彼豈無畏耶?烏知其不能改?故君子悉有眾善,無弗愛且敬焉。』」(愛敬第十五)

 

理學家所謂「存天理,滅人欲」(註二八),「君子乾乾不息於誠」,天理存矣,然邪暗之塞、人欲之私不除,誠體即不能朗現昭著,發揮「至正明達」之大用,所存之天理亦不復存矣,故曰:「然必懲忿窒欲、遷善改過而後至。」《通書》於此,亦是用《易傳》〈乾〉、〈損〉、〈益〉等卦之辭來闡明其義。

 

內聖之學、成德之教,是一種出自於自我要求的自覺地做清澈自己生命的聖賢工夫,是一種德性人格自我完成的教育,重在自省、自發、自主、自律。所以,改過遷善也必建立在這樣的基點,這樣的信念上,才能有其實功。此所以仲由聞過則喜,喜於有人告其過以助其成德也。而蘧伯玉之「欲寡其過而未能」,亦為孔子所深美(註二九)。必在這樣的基點,這樣的信念上,對於自己的過失才會有「恥」的感覺。「恥」即是「羞惡之心」,即是心之「不安」之感,即是內在的道德主體察見自己言行之偏失之發用,即是對自己言行之自覺其失。所以「恥」是建立在「自覺」之上,有「恥」,才能「自易其惡」、「自至其中」,故曰:「必有恥,則可教。」

 

為學之人,雖「乾乾不息於誠」,日日勉於省思知幾,然不敢自以為足,不敢自以為是,猶恐自己覺之未及,於言行未能立見其有失,此則須「聞過」也。若自以為足、以為是,則非為學之人也。聞過、改過、遷善,乃可進於賢,故曰:「聞過,則可賢。」

 

聞過猶如進德之「藥石」,朋友固然有忠告之義,然亦必學者自己樂於聞過,樂於「受藥」,才能達其「輔仁」之功。若自矜自是,或礙於顏面,心雖知其非而猶護之,不喜人規,「如護疾忌醫」,則人必不告之。人不告之,則己不聞過,己不聞過,則自以為是,自以為是則「妄動」,「妄動」則辱。故周子深惜曰:「人之生,不幸不聞過;大不幸無恥。」「今人有過,不喜人規,如護疾而忌醫,寧滅其身而悟也。噫!」而致以深深的歎息。是以〈愛敬第十五章〉殷殷叮嚀學者彼此學善、忠告、改過勸善以進於「君子」之旨。孫其逢曰:「學其善而勸其不善,只是欲以善善天下,是何等心腸。此謂真愛人、真敬人。」(註三十)

 

 

 

──以上摘自《通書思想研究》

第四章 內聖成德的實踐  第五節 慎動與改過遷善

 (未經同意禁止轉載)

 

…………………………………………………………………………………….

【出版資訊】

《通書思想研究》

 

吳碧玲‧著 / 白象文化

2010年10月出版

詳見:

http://blog.yam.com/tztzai/article/31563213

http://blog.udn.com/TztzaiMaster/4509211

 

( 知識學習其他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