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自在老師講述:《金剛經》︰「應無所住而生其心」之實義
2010/07/26 10:00:44瀏覽1850|回應0|推薦5

自在老師講述:《金剛經》︰「應無所住而生其心」之實義

 

《六祖壇經》中,言及惠能因聽人誦《金剛經》,直聽到「應無所住而生其心」之句,當下開悟。那麼,這句話是什麼意思呢? 

        讀經典,不能斷章取義,只看這一句就揣測其意,應該從上下文整個來了解。《金剛經》(用目前一般通行的版本)中這句話的上文是: 

「是故,須菩提,諸菩薩摩訶薩應如是生清淨心,不應住色生心,不應住聲香味觸法生心,應無所住而生其心。(莊嚴淨土分第十)

首先,應把握住整部《金剛般若波羅蜜經》的主旨。這部經的主旨,是在於教導菩薩如何修習般若智慧,此即是佛心性體的本身,如何開啟。說明性體本身以及修行之法,是這部經的主旨。 

        佛心性體本身,本來是清淨的,不著一物的,是真空的,如此才能產生妙有大用。所以,菩薩發心修行,雖有佈施持戒等無量功德法行,而萬法歸宗,一切即一,究竟無上根本大法,必得要修習般若大智慧,開啟內在如來藏,即佛心性體,才能圓滿一即一切的全體大用。由此可知般若法門經典的重要性,以及何以此經被稱為「金剛」了。 

        所以經中教導菩薩應開啟這個清淨心,此心是不著一物的,是空的,是活脫的、不停滯的。下面說的「不應住色生心,不應住聲香味觸法生心」,是說明「如何」生清淨心的方法(上文中「如是生清淨心」之「如是」)。從「不應住」(不住即是不著)進而「無所住」,不著一物、不執一法時,便自然開啟了清淨澄明的本心,此即是般若之體。所以,經文中「不應住」到「應無所住」,講的是方法,是修行工夫;「生其心」即是「生清淨心」,是回復心性本體如來藏,說的是境界。此本體真空,而有妙用,所以在經中〈離相寂滅分第十四〉中即說: 

「須菩提,若菩薩心住於法而行佈施,如人入闇,即無所見;若菩薩心不住法而行佈施,如人有目,日光明照,見種種色。」

「不住法」即是不執著於法,法不可執,故經中有云:「法尚應捨,何況非法。」此段經文即是「無住」而「生心」的「體」「用」,當此本心不執一法(法者,包含法理以及萬事萬物),清淨朗然,便產生了有如日光明照萬物的大智慧,而能見種種之法。 

明白了這個道理,便能了解「應無所住而生其心」的含意了。 

此處就法理來講論,也許仍有人覺得深奧難懂,玄之又玄。下一回,我們用生活中的例子來比喻說明,以及如何修行的具體方法,相信會更清楚明白,也使有心修行此法門的善男子善女人,知所把握依循。

 

阿彌陀佛!

 

自在老師講述

                                      (20073)

◎本文原載於【雲水無心】網站:

http://www.tztzai.url.tw/a03.htm

◎亦上載於「閒來無事心靈禪境」部落格:

http://tw.myblog.yahoo.com/tztzai/article?mid=1290&prev=1291&next=1277

 

.....................................................

 

(2021/10/23補記)

 

上述網址網頁已不存。


本文已收錄於自在老師所著《自在點燈》書中(2012年11月出版)

( 知識學習其他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TztzaiMaster&aid=42617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