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十字軍(K)---波羅的海十字軍
2008/06/10 22:22:04瀏覽1617|回應0|推薦34

上圖 : 1200年波羅的海部落國家分佈圖

99.       十字軍的興起的原因及影響

11.    北方十字軍(Northern Crusades)或波羅的海十字軍(Baltic Crusades) : 作為北方十字軍運動的主戰場,這裡所面對的敵人與在利凡特和伊比利半島迥然不同。  在利凡特與伊比利半島,十字軍所面對的是穆斯林,而在波羅的海地區他們所要面對的是多神信仰的異教徒  與其他兩者相比,這裡所表現出來的,更像是一種對領土的爭奪,與武裝傳教的結合。  的確,就歷史的發展而言,波羅的海十字軍的表現,也正是如此。  也正是因為如此,世俗王公、宗教條頓騎士團(Teutonic Knights)、漢薩聯盟(Hanseatic League)商人城市移民與主教們,在這裡就扮演了很重要的角色。

Ø     第一階段:向東進軍(Drang nach Osten1147-1230) 11世紀至12世紀初,基督教北傳到原本信仰異教的斯堪地那維亞,丹麥、瑞典、挪威三個王國紛紛改宗成為基督教國家,然而,在這波傳教下,易北河以東的斯拉夫人與波羅的海人卻仍舊不為所動,再加上德意志與斯堪地那維亞的王公們對他們的領土野心,這兩個因素相結合,於是他們便成為十字軍浪潮下的攻擊目標了。

1147年,與第二次十字軍同時,德意志諸侯發動一次針對易北河以東的汶德人十字軍 (Wendish Crusade)因其討伐對象為斯拉夫人中的汶德族,這次的十字軍幾乎所有神聖羅馬帝國與東部邊陲有所關聯的大貴族都參與其中:薩克森公爵兼巴伐利亞公爵"雄獅"亨利(Henry the Lion,在薩克森為亨利三世,在巴伐利亞為亨利十二)、策林根(Freistaat Thüringen, )公爵康拉德一世(Conrad I , 1097~115725)、不萊梅大主教阿達爾貝特二世(Adalbert II of Bremen)、薩克森北部邊區馬克伯爵"大熊"阿爾布雷希特(Albrecht I the Bear)馬格德堡大主教弗雷德里希以及丹麥人(先後由兩位國王領軍)。 這次的十字軍無疑地對易北河以東的斯拉夫人是一次重大的打擊,自此德意志人將其領土推出易北河之外。  十字軍之後,"大熊"阿爾布雷希特成為了勃蘭登堡邊區馬克伯爵,從而為日後的勃蘭登堡選侯國奠下基礎。(I.E. 後來勃蘭登堡選侯國入統東普魯士借用了原來的普魯士的地理名稱,進而統一了德意志各聯邦)

1147年的汶德人十字軍之後,對波羅的海的十字軍運動便如火如荼的展開。 

丹麥人開始向波美拉尼亞(Pomerania)進軍;

瑞典人朝著芬蘭、利沃尼亞(Livonian)發展;

里加(Riga,今拉脫維亞的首都)城的主教組織起了稱為聖劍兄弟騎士團(Livonian Brothers of the Sword)的武裝教會,開始了他們在利沃尼亞的武裝傳教活動;

而德意志人,自然不忘擴大其對易北河以東的統治範圍。

Ø     丹麥人在隆德大主教亞伯沙龍(Absalon)與國王瓦爾德瑪二世(Valdemar II of Denmark, 11706281241328)的多次領軍下,征服波羅的海岸的斯拉夫族──汶德人。 1168年,由隆德大主教亞伯沙龍領軍攻下汶德人的呂根島(Rügen),排除了汶德人對丹麥船隻的威脅,更為丹麥奠定了其波羅的海霸權的基石。 此後,丹麥人在國王瓦爾德瑪二世的領軍下,於1219年征討立沃尼亞的十字軍戰爭中,不但征服了愛沙尼亞大片土地,還從上帝手中拿到了丹麥人現在使用的國旗──「丹尼布洛(Danneborg)」。

Ø     1157年,瑞典的十字軍是三次瑞典十字軍中的第一次,由瑞典國王聖‧埃里克九世(Eric IX of Sweden, 1120~1160518)領軍,這次的十字軍瑞典開始了對芬蘭當地人轉化為基督徒的過程。  在努力征服和轉換的過程說服烏普薩拉的(Uppsala是瑞典中部的一座城市,位於首都斯德哥爾摩北面,相距約70公里)英國主教亨利(Bishop Henry)留在芬蘭對當地人傳福音,後來在那裡殉道(martyr)

第一階段的波羅的海十字軍,是以武裝傳教的軍事擴張,參與的國家大多是波羅的海地區的關係者,他們藉由宗教戰爭進行領土擴張,而這一波的擴張,也基督教化了波羅的海及斯堪地納維亞半島(Scandinavian Peninsula) 

Ø     第二階段:普魯士十字軍(1230-1308)

1230,原本總部設在利凡特的條頓騎士團(Teutonic Knights)應波蘭的馬佐維亞公爵之邀,前來波羅的海畔,協助馬佐維亞公國對付桀驁不馴的普魯士人(Prussians) 

十三世紀時普魯士部落民族分布圖

十三世紀時普魯士部落民族分布圖

中世紀的普魯士(Prussia),是泛稱與立陶宛人同為波羅的海族的一群部落民族。  在十九世紀建立德意志帝國的普魯士王國,是條頓騎士團征服普魯士部落民族建立騎士團國家後,大量日耳曼民族移民和原來居民經過幾個世紀的融合在政治上複雜演化產生的後來勃蘭登堡選侯國入統東普魯士借用了原來的普魯士的地理名稱但文化及人民都和日耳曼民族融合了 

馬佐維亞公爵康拉德一世(Konrad I of Masovia)畫像

馬佐維亞公爵康拉德一世(Konrad I of Masovia)畫像

12世紀下半,波蘭的馬佐維亞公爵康拉德一世(Konrad I of Masovia, 1187? – 1247)便致力於對付這些普魯士人,然而,他卻始終無法得手,於是他找來了條頓騎士團前來幫忙。  條頓騎士團總團長赫爾曼‧馮‧薩爾察(Hermann von Salza)立即從這次的求援中,發覺到未來騎士團國家的可能性,於是他便設法取得皇帝教宗的首肯,以確保騎士團征服地的合法性。世俗神聖羅馬帝國皇帝方面,對於身為皇帝腓特烈二世(Frederick II)親密顧問的薩爾察而言,這是一件十分容易的事。 1226,皇帝頒下瑞米尼黃金詔書”(Golden Bull of Rimini),明白宣布將薩爾察未來的征服地,作為神聖羅馬帝國的一部分,成為騎士團永遠的封邑。 

之後8年,隨著騎士團在普魯士的軍事擴張,教宗也注意到了條頓騎士團的發展,1234,於是也頒下詔書(Golden Bull of Rieti),承認騎士團現有的與未來的佔領地,將成為教廷的保護領,並交由騎士團永久統治。  這兩份來自不同權威的詔令雖然矛盾,但也確定了騎士團國家對普魯士征討的成果,也為未來的騎士團國家打下基礎。  騎士團不但統治了普魯士大半的領土,還從馬佐維亞公爵手上拿到了庫爾姆蘭(Chełmno Land)的統治權。  此後,騎士團國家一躍成為波羅的海南岸的一大強權。

由里加(Riga)主教組織起來的聖劍兄弟騎士團(Livonian Brothers of the Sword),在1237與條頓騎士團合併,成為條頓騎士團的利沃尼亞分團。  1242年,騎士團更於珮帕斯湖戰役(Battle of Lake Peipus)為諾夫哥羅德(Novgorod Republic)20歲王子亞歷山大‧亞若斯拉維克(Alexander Yaroslavich) 500~1,000名的條頓騎士在冰湖上被5,000俄軍所擊潰, 1259年在斯庫歐達斯(Battle of Skuodas)1260年在杜爾拜(Battle of Durbe)湖畔,三次戰爭立沃尼亞騎士團均以敗績收場,杜爾拜戰役甚至還有條頓騎士團的參與,但仍為立陶宛人所敗,確定了騎士團國家東進的極限,也使得騎士團國家將重心重新移回到普魯士的征討上。

1242年被征服的普魯士人發起全面性的叛亂,騎士團用了11年,才將叛亂平息下去,接下來的30年間,騎士團繼續其在普魯士擴張的政策,在1283年徹底將普魯士剩餘的部份征服下來,從此終結了波羅的海族的普魯士時代。

Ø     第三階段:騎士團國家的興衰(1308-1410)

隨著征服普魯士的完成,原本自聖地遷移到威尼斯的騎士團總部,也就在1308年遷移到普魯士地區的瑪麗亞堡,正式標誌著騎士團國家的建立。也從此時起,騎士團國家開始邁向波羅的海霸權之路。  為了發展騎士團國家從德意志尼德蘭招引了大批的移民漢薩同盟自由市的商人促進了騎士團國家內城市的興起(I.E. 騎士團國的興起是得到漢薩同盟自由市支持,衰敗也是因騎士教團高層如同羅馬教會高層一樣的腐敗失去了自由市的支持!!) 

由於商業的發展,騎士團開始為保衛商路而戰,除了武裝傳教外,對抗波羅的海海盜也成了他們的工作之一,因此在1398年,他們應丹麥等國之邀,前往哥德蘭島,解決波羅的海海盜集團──運補兄弟會(Victual Brothers),他們本為波羅的海的零星海盜團伙,然在1389年的丹瑞戰爭中,以海運方式援助被困已久的斯德哥爾摩,於是得到瑞典王室給予海盜行為的特許證書,從此逐漸壯大,雖然騎士團未能徹底根絕運補兄弟會的海盜活動,但他們仍舊將運補兄弟會逐出哥德蘭島與波羅的海,騎士團並趁此機會佔領了哥德蘭島(直到1408)

騎士團在陸上的擴張,與波蘭王國與立陶宛大公國產生衝突。 1410年的坦能堡戰役 /格林瓦爾德戰役(1st Battle of Tannenberg / Battle of Grunwald),正是騎士團國家毀滅的開始。

1386年,38歲的立陶宛大侯爵約蓋拉(Jagiello)與年僅13歲的波蘭女王雅德維加(Jadwiga of Poland)結婚,波蘭王國與立陶宛大公國兩個騎士團國家的宿敵,達成了聯盟與君合的協議,而他們聯合的假想敵,自然就是騎士團國家。於1407年接任條頓騎士團總團長的烏爾利希‧馮‧容金根(Ulrich von Jungingen),自然也了解到這個聯合對騎士團國家的威脅,於是他決心先發制人。 在1410年他主動出擊波蘭-立陶宛聯軍,然而這次的戰爭對騎士團國家幾乎是場大災難,騎士團遭到慘敗,自總團長以下的所有騎士幾乎全部陣亡,騎士團領地紛紛叛離。騎士團在海因里奇‧馮‧普勞恩(Heinrich von Plauen)領導下,擊退了波-立聯軍對瑪麗亞堡(Castle Marienburg)的攻擊。  北方十字軍的武裝擴張征服行動也告一個段落  

Ø     後續發展(1441-1561)

1411年的第一次托爾恩和約”(First Peace of Thorn)中,騎士團國家以巨額賠款,換處和平。   然而,1440年,53個城市仕紳和教士聯同19個城市在漢薩同盟(Hanseatic)支持下組成了普魯士聯盟(Prussian Confederation),騎士團國家的社會與政治問題,導致境內城市的對立原因沒有化解,更因巨額賠款導致財政的崩潰而加稅。  1453年,普魯士聯盟尋求並得到波蘭的支持,與騎士團展開了13年的戰爭(Thirteen Years' War , 1453-1466)1466年,騎士團國家與波蘭簽署了第二次托爾恩和約”(Second Peace of Thorn),這次騎士團國家不但損失大半國土(西普魯士,因歸波蘭王室直轄,故也稱為王家普魯士),連剩餘的東普魯士都被當作波蘭的封邑,從而註定了騎士團國家的衰亡。 

騎士團國家的滅亡,還要到1525年才因宗教改革世俗化,成為波蘭王國治下的普魯士公國(Duchy of Prussia)

條頓騎士團的立沃尼亞分團,也是在這波宗教改革的浪潮下(1561),世俗化成為臣屬於立陶宛大公國的庫爾蘭公國(Duchy of Courland)

  下圖 : 1250年教宗統轄的條頓騎士團國家最興盛領土圖

下下圖 : 1466年教宗統轄的條頓騎士團國家衰亡前領土圖

 

( 知識學習其他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TomasTso&aid=19484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