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搞懂惱人的尿布疹—新手爸媽一次就上手
2018/08/10 11:54:05瀏覽2656|回應0|推薦3

 

美國西北大學芝加哥兒童醫院 研究醫師

國泰綜合醫院皮膚科 主治醫師

俞 佑

 

 

尿布疹是如何形成的?

尿布疹通常是由於潮溼摩擦所導致的。包尿布會導致覆蓋的部位充滿濕氣,同時也會摩擦到寶寶的皮膚。同時,積在尿布當中的尿尿與便便更會刺激皮膚,使皮膚變得脆弱。有時,清潔皮膚的產品也會刺激寶寶的皮膚。

 

當皮膚變得脆弱的同時,細菌與念珠菌也容易伺機感染,造成尿布疹更加重。

 

尿布疹也可以惡化或觸發某些皮膚疾病(例如乾癬)

 

誰會得到尿布疹呢?

尿布疹最常發生在新生兒和嬰兒,不過任何穿尿布的人都有可能得到尿布疹。根據統計,大約有一半的寶寶都得過尿布疹。尿布疹最常發生在9-12個月大的寶寶當中。

 

尿布疹最容易發生在寶寶排便次數增加或拉肚子的時候。腸胃炎、口服抗生素或正在改變/嘗試新食物的時候較容易引起排便次數增加。

 

 

如何預防尿布疹?

·         勤於更換尿布

·         選擇吸收力較好、可拋棄式的尿布,使尿布包覆的皮膚盡量保持乾燥。

·         濕紙巾的使用

o   某些最新的研究指出使用濕紙巾可能提高孩子食物過敏的機率,可能是由於其中的清潔成分過度洗去皮膚表面正常的油脂所致。¸

o   輕輕的清理,不要用力搓擦。過度的清潔會刺激寶寶的皮膚,特別是當濕紙巾中含有較強的清潔成分時。

o   最好的清潔方式是用乾淨質地柔軟的棉布沾純水擦拭,因為這樣可以避免任何化學物質的接觸。

o   如果您選購包裝好的溼紙巾,請注意成分,避免含有酒精、香精和精油的成分。

·         護膚膏(屁屁膏)的使用

o   屁屁膏又稱作護膚膏,主要的作用在於阻絕皮膚受到糞便和尿液的刺激。若您將護膚膏擦在手上再去洗手,會發現水珠子滾來滾去而不會散開,這就是護膚膏保護您寶寶皮膚的原理。

o   選用無香精的產品。

o   含有氧化鋅(厚厚白白)石蠟(如凡士林)成分的產品通常效果最佳。

o   每次換尿布之後,記得擦上厚厚一層屁屁膏。除非寶寶有排便,否則您不需要清除皮膚上之前殘留的屁屁膏。

o   若寶寶排便了,屁屁膏混合排泄物會變得比較黏稠難清理。這時候通常用小棉球沾嬰兒油來清理會比較容易。

·         每天短短五到十分鐘的溫水泡澡可以改善皮膚。只需在重點部位使用溫和無香精的洗潔劑即可。絕對要避免泡泡浴,因為起泡成分的介面活性劑會傷害皮膚。

 

尿布疹的治療

尿布疹的預防勝於治療,且需要時間。請爸爸媽媽們務必有耐心地治療一到兩個星期之後才能徹底痊癒。

 

1. 關於尿布本身:

·         使用吸收力較好、可拋棄式的尿布,而不要使用可重複清洗的布質尿布。

·         有時候寶寶會對尿布當中所含的染劑過敏。假如懷疑的話,試著購買純白色,沒有染色的可拋棄式尿布。

 

2. 關於外用藥膏:

·         治療尿布疹的外用藥經常含有弱效的外用類固醇(治療發炎)抗黴菌的成分(治療念珠菌)以及抗生素(治療金黃色葡萄球菌或鏈球菌的感染)

·         若您的醫師建議使用外用藥膏,建議在清潔完寶寶皮膚的時候立即使用。

·         請依照醫師的指示使用藥膏。通常一天使用不超過兩到三次。假如藥膏有類固醇的成分,建議不要連續使用超過兩周。

 

3. 關於護膚膏(屁屁膏):

·         通常建議在患部擦完藥膏之後,再使用護膚膏(屁屁膏)。護膚膏的使用次數並沒有限制,一天可以擦許多次。盡量隨時都維持厚厚的一層,徹底阻絕寶寶的屁屁接觸到尿液和便便。

·         當您更換尿布的時候,若寶寶只有尿尿而上次塗的護膚膏仍殘留在寶寶的屁股上,這時候並不需要清理掉舊的護膚膏,而只要在上面塗上更多的護膚膏即可。若寶寶有排便,建議用乾淨的棉球沾一點嬰兒油,輕輕地將便便連同殘留的護膚膏清理乾淨後,再用乾淨的軟棉布及溫水擦拭清潔即可。

·         每次換尿布之後,都應擦上厚厚一層的護膚膏。

 

4. 關於濕紙巾:

·         兒童皮膚科醫師建議,當您的寶寶有尿布疹的時候,盡量避免使用市售包裝好的溼紙巾。用乾淨的軟棉布及溫水擦拭清潔即可。如果更換尿布時只有看到尿液而沒有便便的話,只要輕輕蔭乾再塗上護膚膏即可。

·         切勿用力刷洗寶寶的屁屁。

 

何時應該看醫生?

·         根據上面的基本處置方法,過了數天疹子仍未進步。

·         產生水泡、膿皰或潰瘍。

·         產生流血或瘀青。

·         孩子處於相當躁動不舒服的情況。

·         疹子擴散到身體其他部位。

·         孩子體重下降或發燒。

 

(歡迎全文轉載,請註明出處)

 

原文來自美國小兒皮膚醫學會

Handout originally published in Pediatric Dermatology: Vol. 35, No. 5 (2018).

© 2018 The Society for Pediatric Dermatology

( 知識學習健康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SkinArt&aid=1140426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