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科學讀書人》新版序與原序
2021/03/19 11:24:05瀏覽239|回應0|推薦1

《科學讀書人》新版序 

這本小書當中的文章,發表於20002003三年間,並於2003年結集出版。本書曾於2006年再刷,加入專有名詞、人名及書名索引,以方便讀者檢閱;同時2018年又發行再版,改正了書中一些錯別字。如今三民書局要將本書重新排版並發行第三版,顯然仍有市場。在此除了感謝讀者以及三民書局編輯多年來的支持與協助外,順便發表一些感想。 

如原序中所言,本書內容以介紹科學界人物、發現、觀念以及個人經驗看法為主,而非單純的科學新知介紹,因此可以歷久彌新。科普寫作在國外已有悠久傳統,但在國內仍不算普遍;究其緣由,吃力不討好應是主因。對學術中人而言,科普寫作算不得研究成果,無法以此求職、升等及獲取獎助。再者,科學寫作不比文學創作,可以訴諸想像,而必須以事實為依歸;因此作者得花許多閱讀查證的功夫,才能下筆。總之,科學寫作屬於投資報酬不成比例的工作,願意花時間從事這種工作的人自然也就不多。這些都可能是這本小書在出版多年之後,仍受讀者青睞的理由。 

本書出版至今,曾得過一些肯定,包括2004年入圍第二十八屆金鼎獎科學類圖書出版獎以及2008年獲得第四屆吳大猷科普著作獎佳作。此外,素不相識的童元方教授還在《中央日報》副刊發表一篇書評〈父與子的對話〉(收錄於《田間小徑》一書),其中多有謬讚,讓人感激。 

趁這次改版機會,我又將全書從頭到尾讀過一遍,碰上贅詞及文意不順處,均予以刪除或改寫,務使文句更加精煉好讀。新版除了從橫排改直排外,書中提及人物的生卒年份及書籍的出版資料都移入書末索引,不在正文中出現,以免干擾閱讀。 

這本小書如能滿足讀者對科學及科學人的一點興趣,從而尋求更深入的閱讀,甚至踏上科學研究之路,那麼作者當初付出的辛苦也就值得了。

 

二○一九年十二月十七日於美國密西根州特洛伊市


《科學讀書人》序   

             「人為什麼要讀書、要讀什麼書、書又該怎麼讀」這幾個問題,只怕困擾過不少年輕人,筆者也不例外。不可諱言,許多古人為取功名而讀書,今人則為了討口飯吃。讀書一旦與考試及工作扯上關係,就有壓力,要快樂也難。許多人離開學校後,就不再主動找書看,顯然是沒有從書本裡發現什麼樂趣。猶記得自己取得博士學位那天最高興的念頭之一,是認為以後再也不用為考試而唸書了;只不過後來為了研究及教學而讀書的壓力,比起當學生時,只增不減。 

      人是怕無聊的動物,閒下來總想找點事情做,但這種事一要有趣,再來不能費太大力氣。現代人的問題之一,是可以打發時間的事情太多了,讀書絕非首選;除了各種聲光影視之娛已佔去太多休閒時間外,就算可以坐下來讀點東西,也不只有書本而已,像報紙、雜誌、上網等都比書的吸引力大。根據個人觀察,平日只讀本行教科書及期刊、不讀其他閒書的大學教授大有人在;以此類推,一般社會大眾的閱讀狀況,只怕等而下之。 

        先賢勸人讀書,說「三日不讀書,則覺面目可憎」,近人則說可以「變化氣質」,只不過這些說法都嫌太主觀,現代的年輕人大概沒幾個聽得進去;多數人會認為與其變成書呆子,不如在外貌服飾上變點花樣,大概還更吸引人。再說,古人指的讀書,不出經史子集等聖賢書,與今日書籍種類的五花八門,不可同日而語;因此,究竟讀什麼書可以變化什麼氣質,不可能有標準答案,筆者只想就個人的讀書經驗簡單談談。

˙˙˙ 

個人成長的階段,除了上學、考試要用的教科書、參考書之外,課外書是相當貧乏的,但也不代表沒有。環境越是貧乏,飢渴的心靈伸出的觸角就越廣泛。我曾與同時代的朋友(四年級前段班)比較過小時候的讀書經驗,我們都讀過古典章回小說(時間有早有晚,有足本有改寫),臥龍生、司馬翎的武俠小說(以報紙連載為主,租來看還是上大學以後的事),瓊瑤的言情小說(以《窗外》、《煙雨濛濛》、《幾度夕陽紅》等頭幾部印象最深),司馬中原的大陸鄉野奇譚(以《狂風沙》最出名),加上李敖、柏楊的雜文(在書店翻的多,真正想看時又被查禁看不到了)等。我從小還看《南國電影》(邵氏電影公司的公關雜誌)、《皇冠》、《今日世界》(美國新聞處的宣傳品)、《拾穗》(中油公司的出版品)、《幼獅文藝》(救國團出版)等雜誌,不管懂是不懂,都囫圇吞棗,如今大多數內容已沒什麼記憶。 

            可看的書少也有它的好處,那逼著我把手上僅有的幾本書重複看上好幾遍,像《三國》、《水滸》、《西遊》等幾部古典章回小說,不知伴我度過多少年少時光,對個人的影響也早已深入骨髓、流於無形。個人小時候的心願之一,就是希望自己的小孩也能讀自己讀過的書、聽自己聽過的音樂、看自己看過的電影;只不過這種天真童騃、一廂情願的本位想法,早隨著小孩在異國成長、有著與我完全不同的童年生活而幻滅。不要說「橘逾淮而為枳」是古人早就有過的觀察,就算沒有空間的移植,經過二、三十年的時間相隔,連國內的環境也已完全不同,又怎麼可能及有什麼必要讓現在的小孩回到過去呢? 

        作父母的大概都希望對小孩有所影響,但小孩不一定都朝父母希望的方向而去;有時父母無心的幾句話,可能要比一再耳提面命,留下更大的影響。個人從小受父親鼓勵,閱讀足本的章回小說,之後一路閱讀各種抓到手的閒書,也從未受到禁止;不過我在唸大學時,父親說過一句:「讀了這麼多書,怎麼也沒看你發表過什麼文章?」老實說,當時心裡還真有些慚愧。多年以後,覺得自己有點東西可寫、也花了時間寫出來發表,未嘗沒有一點補償的心理。

˙˙˙ 

            個人會走向生物醫學研究這一行,有些家學淵源。父親是高中生物老師,母親學的是護理,從小家裡就多的是中學博物、生理衛生及生物學的課本,想翻就翻;加上自己小時候體弱多病,因此對自己身體內部的運作,要比一般同齡的小孩更注意也了解更多。譬如說當年提到初中生理衛生課本第八章,小男生小女生都會羞紅臉,因為那一章談的是兩性生殖系統,有生殖器官的解剖圖,也提到青春期的變化。當年大部分老師都跳過這一章不上,要學生自己看;別人怎樣我不知道,我可是從小就看了不知多少遍,內容清楚得很。不過,我還是搞不懂為什麼要避孕(當時剛開始有家庭計畫的宣傳),因為教科書裡沒有提性行為這檔事;我還以為男女睡在一起,男性精子就會自動跑到女性身體裡去,所以女性要裝「樂普」、男性要帶保險套防範。因此,生殖生理一直是我感興趣的科目,也成了後來研究的大方向之一。 

            真正對生物唸出興趣來,還是在新竹中學唸高一的時候。那幾年國內正好引進美國的新教材,其中生物學(BSCS教材)有師大教授戈定邦的全譯本,厚厚上下兩冊的大開本,圖文俱茂,尤其是書裡對某些基本觀念的來龍去脈說明清楚,為筆者的生物學打下相當結實的基礎。再來,竹中的生物學考試題目靈活,強調思考,不重死記,也對個人的讀書方式有長遠的影響。 

            說起科學,多數人以為有堅實數學基礎的物理及化學才是「硬裡子」科學,個人在國內大學及研究所修習生物學時,並不怎麼認為自己學的是科學,因為生物學裡觀察居多,不確定性高,一向是比較「軟性」的科學。直到出國留學後,才學到「科學」其實是一種客觀及有系統看問題的方法,除了自然科學外,社會科學、政治科學也都可以是「科學」。 

然而,科學在我們的社會,卻背負了太多的包袱。現代科學起源於歐洲,清末隨著船堅炮利的西方列強侵入中國;為了發憤圖強,「科學救國」成了口號,「科學萬能」也成了國人不實的想望。潮流所趨之下,功課好的人似乎都應該唸科學,不想唸的感覺就差人一截,因此引起反感是必然的。事實上,科學與人文的這種對立,就算在科學大帽子下頭的任兩個學門之間,都可能出現,因此不必太過強調。 

話說回來,科學其實同文學及藝術一樣,都是人類最精緻的思想及行動表現。我們不必懂得怎麼畫畫或作曲,就可以欣賞繪畫及音樂;同理,我們不見得要曉得科學家怎麼進行實驗,也可以了解一二他們最新發現的內容。一味排斥,絕不是好事。本書裡頭的文章,也就是想傳達這一點意思。

˙˙˙ 

            這本小書是筆者在《中央日報》副刊「書海六品」專欄的結集,從民國八十九年十月四日刊出第一篇起,至今即將屆滿三年。專欄文章每家報紙都有,無足為奇,但這個專欄有幾點特色,值得一記。 

        首先,這個每週三見報的專欄,作者不只筆者一位,還有王道還及高涌泉兩位;因此,我們是以接力的方式演出:每人寫完一篇,可有三週的時間構思及撰寫下一篇。也因為這個緣故,其他每週寫一篇的專欄作家寫了一年就停了,我們三位則拉長時間,一路下來寫了三年。 

            一般報紙副刊的專欄,多以文學創作及時事評論為主,以科學為主題的可說絕無僅有。我們三位的專長,除了道還的人類學以及任職的單位較有人文氣息外,涌泉和我分別是物理及生理,純屬科學領域。此外,我們也都沒有定期寫作專欄的經驗,可說是摸著石頭過河,邊寫邊學習。因此,中副的林黛嫚主編及當時的施淑清副主編願意讓我們幾位新手上陣,也算是冒險的了。 

        「書海六品」是談書的專欄,內容當然應該以書為主,但一來這不是書評專欄,再者筆者也不想以死板固定的方式介紹一本本的書,因此,多數文章是以介紹科學界的人物、發現、觀念以及個人的經驗看法為主,書只是作為文章資料的出處,有幾篇甚至連一本書名也不見。 

            專欄文章有個缺點,就是字數的限制。雖說一開始就講好每篇以一千五百字為限,但越寫越「油條」之後,常常都超過一兩百字以上;所幸編輯都很通融,幫忙擠出版面安插。即便如此,許多科學人物及發現的故事仍然得分上下兩集、甚至上中下三集才講得完;書中有些長篇,就是這樣的產物,同時在整理準備出書時,還有過增補。將專欄寫成連載,上下兩篇有時還間隔三週刊出(後來佔點道還及涌泉的便宜,多是隔上一週),實在是對讀者不起;如今得以全貌示人,也算了卻一樁心事。 

            這些文章刊出後,訂了幾十年《中央日報》的父親是最忠實的讀者,每次打電話回家,父親都會說看了我的文章;我在寫稿時,也不時想到父親讀報的身影。謹將這本小書,獻給我的父親,並紀念母親在天之靈。 

○○三年九月十三日於北美密西根州特洛伊市

( 知識學習其他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Panjenntser&aid=1577478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