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上海│多倫路文化名人街、鴻德堂
2019/05/10 08:36:51瀏覽1053|回應1|推薦64

日期 : 2019.02.01

多倫路文化名人街、鴻德堂→提籃橋~猶太難民紀念館白馬咖啡館→提籃橋~上海下海廟→上海新天地→新世界大丸百貨下午4點的午晚餐~石鍋拌飯

下了地鐵東寶興路站1號出口,問了路,伯伯要我從小區大門走進去...,對於有大門的小區,我總是覺得怕怕,有私闖民宅的罪惡感,伯伯說往裡面走比較近,我想拍個大門照,便舉著相機等著,圖中橘衣大叔老入我鏡頭,本要等他走過再拍,但他動作實在太慢了,不管了...,突然他走到我身旁,我以為他不高興我拍了他,他卻對我笑笑的問,在拍照啊 ? (有詹姆士的FU)害我嚇了一跳,以為又要挨罵了害羞

多倫路的建築多是中國早期民族資本家發達之後建造的別墅,抗戰期間歸屬日本人和汪精衛政權官員所有,多倫路215號梁鴻志舊居;這些住宅在 抗戰後作為敵產被政府要員所占據。

其中有國民黨時期四大家族之一孔祥熙具有伊斯蘭風格的孔祥熙公館 ;白崇禧在抗戰後一度居住過的多倫路210號白崇禧公館,台灣作家白先勇也曾在小時候短暫居住在這裡。新古典主義風格的法式別墅湯恩伯公館曾先後作為湯恩伯陳儀的住所。多倫路93號花園洋房則是在1950年被上海市軍事管制委員會徵用為王造時住宅。

20世紀二三十年代,多倫路是以魯迅為代表的中國左翼知識分子最活躍的地區。1930年中國左翼作家聯盟在竇樂安路233號中華藝術大學成立。魯迅郭沫若茅盾葉聖陶王造時等知識分子曾經居住在多倫路和附近的景雲里丁玲沙汀瞿秋白等一大批左翼作家也一度在多倫路附近的虹口地區居住和創作。(本文棕色字資料皆取自維基百科)

↑↓ 順著小區走便走到了竇樂安路233號《中國左翼作家聯盟會址紀念館》《中華藝術大學舊址》

但很尷尬的是走這條捷徑小巷到多倫路文化名人街是個中間點,往左往右都得走一段回頭路...

↑ ↓ 多倫路215號梁鴻志舊居

↑↓ 該建築是一座混合多種建築風格的花園住宅,由廣東商人李觀森建於1924年。南京維新政府行政院長梁鴻志曾在此居住。現為上海紡織工業局老幹部活動室。1999年,該建築被上海市政府列為第三批上海市優秀歷史建築

↑↓ 白崇禧公館是中國上海的一座歷史建築,位於虹口區多倫路210號。建於1920年代,原來屬於廣東中山商人唐林生,新古典主義建築風格,立面有四根宏偉的科林斯柱式巨柱。抗戰後曾為白崇禧將軍公館,後為海軍411醫院康復理療醫學中心。

2003年,該建築被上海市政府列為第四批上海市優秀歷史建築

↑ 白崇禧在抗戰後一度居住過的多倫路210號白崇禧公館,台灣作家白先勇也曾在小時候短暫居住在這裡。

↑ 孔祥熙公館是中國上海的一座歷史建築,位於虹口區多倫路250號(多倫路北端與四川北路轉角處),建於1924年,建築面積637平方米。建築裝飾呈現伊斯蘭風格,沿街立面呈弧形。

該建築原為日本海軍陸戰隊司令部總司令的府邸。抗戰勝利後,作為敵產被沒收,撥給胡宗南的西安綏靖公署駐上海辦事處使用。而後為孔祥熙宋靄齡夫婦在上海的四處寓所之一。

↑ 多倫路是位於上海虹口區中部偏西的一條道路,原名竇樂安路Darroch Road),以曾受到清朝光緒帝授予「進士」稱號的英國傳教士、倫敦聖教書會總部幹事竇樂安John Darroch)命名。1943年汪精衛政府接收上海公共租界時以內蒙古多倫縣改為今名。

↓ 走回頭路,繼續....

↑↓ 趙世炎舊居

↑ ↓多倫路152-192號~典型的石庫門裡弄永安里,為海上舊式里弄和海派建築的縮影。

↑ 毛澤東像章藏館

↑ 走進多倫路  看看大上海

↑ ↓ 多倫路145號——具有南洋廊式風格的中華藝術大學學生宿舍,現左聯紀念館

↑↓多倫路123號——老電影咖啡館

↑ ↓ 多倫路93號(左/1920)——上城集團王造時舊居

多倫路93號是一幢獨立式花園住宅,由英商杜德洋行買辦、廣東茶葉商趙植初建於1920年,高3層,建築面積920平方米,屬於簡化的新古典主義建築風格,南立面中間設有兩層科林斯柱,兩側設有多角形柱廊。1950年1月,被上海市軍事管制委員會委員、復旦大學歷史學教授王造時徵用為寓所,1955年2-3月間,王造時曾一度移居附近的北川公寓。2002年開設德藝陶瓷陳列館,並開設1920咖啡吧。後改為「奧沙藝術空間」。

2003年,多倫路93號王造時寓所舊址被列為虹口區登記不可移動文物。2015年,該建築被上海市政府列為第五批上海市優秀歷史建築

↑ 多倫路L行拐角點建造了高18米的標誌性建築《夕拾鐘樓》

↑↓上海現存的唯一中西合璧的基督教堂鴻德堂

鴻德堂是中國上海的一座基督教新教教堂,這是一座青磚砌築的中國古典宮殿風格的教堂建築,留下了1920-1930年代中國基督教本色運動的痕跡;同時,這座教堂所處的特殊的地理位置——上海市虹口區多倫路59號,坐南朝北——在租界時代屬於上海公共租界越界築路地段,使得它走過了獨特的歷史軌跡。

左瞧瞧右看看又是大門深鎖尷尬,但做過功課的我實在很想入內參觀,於是問了一下在路邊閒談的老者,他們說鴻德堂平常白天有開放參觀,要我再過去問一下,但感覺他們的眼神飄忽、言談間對此教堂有些輕蔑,有人說教堂很喜歡像我這樣的女生懷疑,可以進去看看。讓我感覺實在怪異,後來遇見一位騎腳踏車的女教友,我問是否可以進入教堂參觀?她幫忙問了裡面的工作人員,說《今天不開放》,沒有原因。至少努力過了,只好揮揮衣袖跟祂說再見。

↑ 路過經過卻沒引起我的注意

↑ 老上海的另一道風景~穿睡衣出門的老上海貴婦

 

我不想走原路回地鐵站 (堅決不走回頭路,哈~有句話說 : 即使你願意淪為劣馬,也不見得有回頭草在等你大笑),百度查了一下(這時我好像突然開竅一樣,居然會使用百度查怎麼使用交通工具),發現竟有公車可搭回南京東路,於是我導航走到公車站,看了看車站牌,又發現有公車到《提籃橋》詫異

雖然《提籃橋》這名字我做功課時曾出現過,印象裡這麼一個地方,但位置稍為偏遠,所以並沒列入我的目標,思索著,腦海裡有一個提籃橋老街道市場的畫面,於是我決定哪一班公車先到便搭哪一班公車,去提籃橋或回南京東路。GO~

( 休閒生活旅人手札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回應文章

吹起了自然風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2019/05/11 22:06

多倫路 好一個洋名的街  

除了黃浦江之外   真正看到上海的樣貌

謝謝分享囉   功課做了不少呢

Olivia 隨心所欲(Olivia20090408) 於 2019-05-13 09:07 回覆:

謝謝來賞文

自由行出發前做了好些功課,實際走上一次,好像在尋找些什麼?又好似在印證些什麼 ? 這或許是讓我上癮的原因吧?害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