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養生時間
2015/05/25 17:09:35瀏覽216|回應0|推薦0

養生時間

刷牙的最佳時間:

飯後3分鐘是漱口、刷牙的最佳時間。

因為這時,口腔的細菌開始分解食物殘渣,

其產生的酸性物質易腐蝕、溶解牙釉質,

使牙齒受到損害。

 

飲茶的最佳時間:

飲茶養生的最佳時間是用餐1小時後。

不少人喜歡飯後馬上飲熱茶,這是很不科學的。

因為茶葉中的鞣酸與食物中的鐵結合成不溶性的鐵鹽,

干擾人體對鐵的吸收,時間一長可誘發貧血。

 

喝牛奶的最佳時間:

因牛奶含有豐富的鈣,中老年人睡覺前飲用,

可補償夜間血鈣的低落狀態而保護骨骼。

同時,牛奶有催眠作用。

 

吃水果的最佳時間:

吃水果的最佳時間是飯前1小時。

因為水果屬生食,吃生食後再吃熟食,

體內白細胞就不會增多,有利於保護人體免疫系統。

 

曬太陽的最佳時間:

上午8時至10時和下午4時至7時,

是曬太陽養生的最佳時間。

此時日光以有益的紫外線A光束為主,

可使人體產生維生素D,

從而增強人體免疫系統的抗癆和防止骨質疏鬆的能力,

並減少動脈硬化的發病率。

 

美容的最佳時間:

皮膚的新陳代謝在24點至次日凌晨6點最為旺盛,

因此晚上睡前使用化妝品進行美容護膚效果最佳,

能起到促進新陳代謝和保護皮膚健康的功效。

 

散步的最佳時間:

飯後45分鐘至60分鐘,

以每小時4.8公里的速度散步20分鐘,

熱量消耗最大,最有利於減肥。

 

洗澡的最佳時間:

每天晚上睡覺前來一個溫水浴(35℃~45℃),

能使全身的肌肉、關節鬆弛,血液循環加快,

幫助你安然入睡。

 

睡眠的最佳時間:

午睡最好從13點開始,這時人體感覺已下降,

很容易入睡。

晚上則以22點至23點上床為佳,

因為人的深睡時間在24點至次日凌晨3點,

而人在睡後一個半小時即進入深睡狀態。

 

鍛煉的最佳時間:

傍晚鍛煉最為有益。

原因是:人類的體力發揮或身體的適應能力,

均以下午或接近黃昏時分為最佳。

此時,人的味覺、視覺、聽覺等感覺最敏感,

全身協調能力最強,尤其是心律與血壓都較平穩,

最適宜鍛煉。

 

(圖片來源)

 

人體24小時使用手冊

1:00

人體進入淺睡階段,易醒。

此時頭腦較清楚,熬夜者想睡反而睡不著。

 

2:00

絕大多數器官處於一天中工作最慢的狀態,

肝臟卻在緊張工作,生血氣為人體排毒。

 

3:00

進入深度睡眠階段,肌肉完全放鬆。

 

4:00

「黎明前的黑暗」時刻,

老年人最易發生意外。

血壓處於一天中最低值,

糖尿病病人易出現低血糖,

心腦血管患者易發生心梗等。

 

5:00

陽氣逐漸升華,精神狀態飽滿。

 

6:00

血壓開始升高,心跳逐漸加快。

高血壓患者得吃降壓藥了。

 

7:00

人體免疫力最強。

吃完早飯,營養逐漸被人體吸收。

 

8:00

各項生理激素分泌旺盛,開始進入工作狀態。

 

9:00

適合打針、手術、做體檢等。

此時人體氣血活躍,大腦皮層興奮,痛感降低。

 

10:00

工作效率最高。

 

11:00

屬於人體的第一個黃金時段。

心臟充分發揮其功能,精力充沛,不會感到疲勞。

 

12:00

緊張工作一上午後,需要休息。

 

13:00

是最佳"子午覺"時間。

不宜疲勞作戰,最好躺著休息半小時至一小時。

(圖片來源)

 

14:00

反應遲鈍。易有昏昏欲睡之感,

人體應激能力降低。

 

15:00

午飯營養吸收後逐漸被輸送到全身,

工作能力開始恢復。

 

16:00

血糖開始升高,有虛火者此時表現明顯。

陽虛、肺結核等患者的臉部最紅。

 

17:00

工作效率達到午後時間的最高值,

也適宜進行體育鍛煉。

 

18:00

人體敏感度下降,痛覺隨之再度降低。

 

19:00

最易發生爭吵。

此時是人體血壓波動的晚高峰,

人們的情緒最不穩定。

 

(圖片來源)

 

20:00

人體進入第三個黃金階段。

記憶力最強,大腦反應異常迅速。

 

21:00

適合做作業、閱讀、創作、鍛煉等。

 

22:00

適合梳洗。呼吸開始減慢,體溫逐漸下降。

最好在十點半泡腳後上床,能很快入睡。

 

23:00

陽氣微弱,人體功能下降,

開始逐漸進入深度睡眠,一天的疲勞開始緩解。

 

24:00

氣血處於一天中的最低值,

除了休息,不宜進行任何活動。

 

把握最佳時間...

就能最快速有效的養生唷!!

回頭
( 休閒生活生活情報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MwebStudy&aid=235532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