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所有暢銷攝影書都是在「教人拍照」,卻鮮少有書籍教人「閱讀照片」
2013/04/11 11:17:08瀏覽5848|回應4|推薦49

 

 

一位攝影前輩mail來一篇文章, 是一篇專訪,
我被裡面的一段文字嚇了一跳 : ---- 所有暢銷攝影書都是在「教人拍照」,卻鮮少有書籍教人「閱讀照片」,而這正是台灣攝影難以累積文化力量的原因。「我們處在一個影像爆炸的時代,大家都是創作者,觀眾卻消失了。我們不缺影像,反而缺乏去解讀的人。」


多麼的震聾啟聵, 震撼人心的一段文字 !


這篇文章是訪問一位有理想的年輕人,  有感於坊間的攝影雜誌不是只在教人如何拍照, 就是如何選購器材......等, 沒有人在教導如何閱讀照片. 他提供了另一個欣賞攝影作品的管道, 執著於理想, 勇敢的創辦了VOP (Voices of Photography)攝影雜誌, 很幸運的, 他發現, 開始的每期兩千本多能銷完, 印證了不是沒有讀者肯定這個方向, 而是其他的攝影出版品只固定「餵」一種食品給讀者, 讀者沒有選擇罷了.  


到目前雜誌已出了七集, 雜誌社仍是入不敷出, 蓽路藍縷, 年輕人仍在理想與現實之間掙扎.......
我把這篇專訪轉載如下, 希望有心人多多支持他, 訂閱他的雜誌, 給他鼓勵. 

 

《攝影之聲》 – 影像爆炸時代,觀眾卻消失了?
2013/04/10
鐘聖雄 / 專訪
 

 


假如一整家書店裡都沒有你想看的書,你會就此放棄閱讀,還是乾脆自己出版書?後者聽來很瘋狂,但台灣真的有人不靠金主,也幾乎不靠廣告,只靠讀者支持和少少的補助,就創辦了一本自己想看的雜誌 – 《攝影之聲》。


「坊間都是技巧、器材的書籍,沒意思。台灣這麼多人拍照,為什麼找不到我想看的書?」唸過新聞幹過記者,鍾情於攝影的李威儀為了讓自己想看的書能出現在書店裡,毅然辭去堪稱穩定的記者工作,成了獨立媒體人。

2011年9月,《攝影之聲》(Voices of Photography;VOP)創刊,李威儀想看的雜誌終於出現在書店裡;

那年,他才30歲。政大新聞系、中山傳播管理所畢業,對許多人來說,李威儀成為記者似乎是件理所當然的事。「那時候聽說聯合報在找文字記者,有新聞系老師推薦我去,結果被錄用了。如果那時候他們徵人找的是攝影記者,我應該也會去應徵吧!」


李威儀回憶,進了聯合報之後自己主跑教育,他說:「我在聯合報只待了一年,那是寶貴的經驗,但我志不在此…離開時29歲,那時候覺得自己還有能力承擔失敗,算是做好可以失敗的心理準備來做這雜誌,因為想做很久了。」


不管在網路還是實體書店,暢銷的攝影書籍不外乎三大主題 – 正妹、風景、器材指南。多數台灣人的攝影觀念中,認為所謂的攝影專業就是要「拍出漂亮的照片」,但李威儀認為,除了器材、光學理論、美女、生態、風景之外,攝影同時也是創作思考、藝術表達的媒材,但後者被討論得太少,反而讓台灣人的攝影概念被嚴重窄化。

李威儀指出,所有暢銷攝影書都是在「教人拍照」,卻鮮少有書籍教人「閱讀照片」,而這正是台灣攝影難以累積文化力量的原因。「我們處在一個影像爆炸的時代,大家都是創作者,觀眾卻消失了。我們不缺影像,反而缺乏去解讀的人。」

李威儀認為,由於攝影在台灣多半被視為嗜好、興趣,使得大家都熱衷於創造影像,但如果攝影欣賞只停留在構圖、光影等表現手法上,觀眾和創作者就無法得到文化累積,台灣攝影就只能淪為美學形式的堆疊,無法得到提升。「在影像背後語言有他的意義,那圖像怎麼解讀,沒有被討論…不知道為什麼到了2013還要去講攝影思考的事情,這應該是20年前的話題」,他無奈地說。


截至目前為止,定位為「大約是雙月刊」的VOP已出了7期,「新紀實」、「記憶」、「超現實」、「反叛」,甚至「台灣攝影書」,都是VOP曾處理過的主題。很明顯地,李威儀將VOP定位為「攝影觀念」雜誌,著重是「閱讀」攝影,關注攝影者的思考脈絡,不把影像評論停留在美學層次上。


「不應該低估讀者的智商、理解力和品味興趣。」李威儀認為,台灣沒有攝影教育,除非出國,否則一般人只能自學,在這種情況下,出版社就是多數人的主要教育資源,但台灣出版社一味「餵」給讀者的,不是正妹就是風景,還用一種彷若無奈的姿態宣稱「只有這種才會賣」,毫無文化肩膀可言。


「只有那種書會賣?我覺得不一定,是因為你都餵人家吃那東西,讓讀者沒有選擇性,不應該倒果為因」,他說。「就像我們這雜誌,我一直覺得在我之前,有某部分讀者思考能力被低估了。出版社覺得沒人想探討攝影背後的思考角度,只是玩相機器材。這雜誌出了後迴響蠻好,銷售也不錯,就表示有讀者存在;這是可以培養的,文化力量可以累積,那影響可以從點變成面。如果都是要賺夠錢才能去做知識性雜誌,那發展就會很慢。」

 
家人鼓勵支持 奶奶成忠實讀者
 
李威儀坦言,其實當初自己會離開報社,除了雜誌是自己一場想做的事之外,在報社裡的報導常常受到很多干預,例如廣告、置入性行銷,都是讓他對新聞感到失望的原因。如今創辦攝影之聲,他說現在寫的所有文章,完全不受廣告、外力干涉,才能真心為讀者與自己書寫。


「(真實)不是最基本的嗎?廣義上來說,我應該也算是獨立媒體人吧!所謂的獨立指得應該不只是財務,還有言論也是」,他說。
辭去記者工作後,家人也曾擔心過李威儀的前途。他坦言,假如自己為人父母,確實也會擔心子女離開正職工作,這是很自然的事情,但他的家人在這樣的焦慮感受下,仍然選擇信任、鼓勵的態度,甚至成為VOP最忠實的讀者,讓他受到很大的鼓舞。
他開心地說:「我奶奶是我最忠實的讀者。例如我第六期出刊,她還和我討論陳界仁的報導,說這期有點難,會給我很多意見。以前奶奶都會幫我的報導做剪報,所以我離開聯合報的時候,她有點傷心,怕再也看不到我的報導了,但出雜誌她又很開心,每一期都會很認真看。」

李威儀深信,台灣早就不乏拍照的人,但非常缺真正懂得「讀照片」的觀眾。為了推廣「讀照片」的概念,同時有系統性地介紹攝影思潮,李威儀捨棄網路媒體,踏上艱辛的雜誌出版之路,希望《攝影之聲》可以是一本提供讀者空間去陪伴、閱讀照片的攝影思想雜誌。
 


深信紙本才能系統性介紹知識 李威儀把VOP送進書店裡「戰鬥」
 
一手包辦雜誌編採、經營,對多數人來說都是件難以想像,甚至有點瘋狂的事。回到開頭的提問,在這個網路媒體極度發達的年代,多數人在找不到想看的書時,最有可能的決定,或許不是不看書,也不是辦出版,而是轉向網路發展。然而,對李威儀來說,網路媒體似乎從不在他的選項之中。


「有人問我為什麼要做紙本?我們也可以做網路雜誌,但網路上照片馬上就瀏覽過去,你很難真正去『讀』它。看書的話,讀者就可以花時間和照片相處。」說到底,李威儀最在乎的,還是讀者到底有沒有空間、時間好好去閱讀影像背後的哲思,而不是浮掠地評比「好看的照片」。
此外,李威儀也指出,網路上雖然資訊非常多,但和出版紙本相比,網路較難以系統性方式呈現主題,大量的超連結也容易打斷線性思考,甚至是感受過程,所以他才堅持要踏上比較難走的出版路。
 
克服現實才能實踐理想,從而兌現對讀者的承諾
 
李威儀並非是個空有理想,卻不顧現實的人。他批評,大眾出版社以「現實考量」為由,拒絕出版看似沒有市場的攝影哲學書刊,但那最終不過都是藉口,因為市場已經證明,像VOP這樣的雜誌確實有人想看。比方說,有人在VOP草創初期時,甚至還不曉得這雜誌可以走多久,就一口氣預訂了兩年,李威儀也幾乎每天都收到讀者來信,和他分享對雜誌內容的想法。


「出版後還算迴響不錯,幾乎每天都有讀者來信告訴我,說某一期讀到什麼刺激他思考,那互動很正向。對於某些觀念、議題的討論,是可以激發思考的,那是我非常希望達到的目標,實現的感覺很好,也有人欣賞支持…之前我自己寄書,會寫一些小紙條給他們,像交筆友,不是只賣產品。」


當然,更關鍵的問題在於 – 這雜誌有賺錢嗎?你能養活自己嗎?
「沒有賺錢是肯定的。」李威儀坦言,雖然VOP至今還未達成損益平衡,但扣除他與另一位正職伙伴的薪水,以及其他必要的出版開銷後,他的生活大體上還是過得去的。
目前VOP有兩名正職人員,李威儀除了身兼文字、攝影、編輯、校對、管理經營金流物流等大小雜事外,還請另一名伙伴和他一起負責編採任務,讓雜誌得以維持基本運作。此外,VOP還有兩名長期合作的外稿與編譯,讓雜誌內容得以用中、英兩種語言刊登,同時服務海外讀者。


值得一提的是,資深攝影評論人郭力昕、沈昭良都是長期無償供稿給VOP,就連華人世界中第一位世界新聞攝影大賽(World Press Photo Contest;WPP,或稱荷賽)評審,目前任教於上海復旦大學新聞學院的顧錚教授,也只領取非常微薄的稿費,力挺VOP持續出版。


「我也付自己薪水。創辦雜誌不難,做出版很簡單,但你怎麼維持,發生累積的力量,那才是真正的考驗,不能曇花一現。」目前VOP絕大部分的資金來源,靠得都是零售與訂閱收入,廣告僅佔極少部分,但李威儀認為,這對出版業來說,才是正向的循環關係。「我的終極目標就是完全只靠讀者支持,不要廣告。」


李威儀強調,在他的心目中,讀者才應該是支持媒體出版的主要力量,而他們的意見也應該要能直接反饋給媒體,兩者才能同時成長;決定出版走向的應該是讀者品味,不應該是廣告市場,或是出版商自己的想像。


截至目前為止,VOP都沒有廣告AE,所有自己送上門來的廣告,也幾乎都是展覽、藝廊宣傳,但VOP的印量還是呈現緩慢的成長,足見只靠讀者力量,還是可以維持2千本規模的雜誌市場。


「看到讀者的信,真的是要激勵自己不能偷懶。開放訂閱也是要激勵自己繼續下去,就像跟讀者打了勾勾,說要給你六期,我就要出完,不是說我獨立出版,我就可以不定期出刊。」


此外,VOP也申請國家文藝基金會補助,每期攤下來可以補助5、6萬元,杯水車薪不無小補,但李威儀無奈指出,礙於補助作業規定,這些款項必須等一年期所有刊物都出刊後才能領,協助鋪書的廠商也經常要等半年、三個月才會有款項進帳,自己得設法撐過很長的時間,這是比較累的地方。


李威儀說,雖然自己曾經唸過傳播管理,但唸書和實做是兩碼子事,就跟念新聞與跑新聞截然不同,問題在於,一本雜誌不會憑空就出現在書店裡,所有金流、物流、稅務等等管理工作,是自己必須,也無可迴避必須克服的工作,他從不覺得管理是件麻煩事。他說:「把書放書店裡,和其他刊物戰鬥,是很辛苦的事情,因為很可能賣不掉。做內容的人最初都是本著熱情,但最後都要面對現實的考驗,如何克服他,才是真正的重點。」

 

李威儀:「我們處在一個影像爆炸的時代,大家都是創作者,觀眾卻消失了。我們不缺影像,反而缺乏去解讀的人。」「把書放書店裡,和其他刊物戰鬥,是很辛苦的事情,因為很可能賣不掉。做內容的人最初都是本著熱情,但最後都要面對現實的考驗,如何克服他,才是真正的重點。」


延伸閱讀: 攝影之聲官方網站

 

 

 

( 興趣嗜好攝影寫真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Michael36903&aid=7491212

 回應文章

Howard
等級:5
留言加入好友
值得支持
2013/05/20 14:00
發行人的理念及行動令人起敬!
也謝謝館主的引介,其實你的好些文章中也有這方面的帶引呢!
館主(Michael36903) 於 2013-05-21 17:13 回覆:

謝謝Howard兄, 其實您思路清晰, 文筆流暢, 言之有物,

殷盼對小弟的作品多多提出針砭, 讓小弟得以再進步 ! 


老頑童上山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好好了解
2013/04/12 19:49

忘了:

已經將官網加入我的最愛以便好好了解.

館主(Michael36903) 於 2013-04-17 09:07 回覆:
謝謝頑童兄正面又積極的認同 !

老頑童上山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心底話
2013/04/12 19:45

這可真正心底話,不過即使愛看此書者可能仍有不少人邊看邊摸索.

使出教育的毅力,可能會讓更多人起化學作用.


寄居者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照片裏要有人物
2013/04/12 11:22

才會有故事。

自然風景雖然美,故事性有限。


館主(Michael36903) 於 2013-04-17 09:05 回覆:

非常認同,

我在多年前的一次攝影展, 即取名 : 光.影.故事.
意思即, 一張照片除了表像的光影之外, 仍應有深一層的內涵,
如此一來, 照片更有可看性, 更耐心尋味,  更扣人心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