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歷史】【戰略】希特勒的戰略選擇
2020/07/14 11:29:47瀏覽72384|回應20|推薦29

本周我在復習二戰歷史,尤其是從經濟和金融的角度來看希特勒的戰略選擇,現在把一些心得在這裏和大家分享。

希特勒在一戰後德國政壇的崛起過程,一般知識分子耳熟能詳,我不再贅述。在美國股市泡沫引發全球經濟大蕭條的背景下,原本就飽受英法欺凌的德國經濟一蹶不振,幫助納粹黨於1932/1933年的兩次選舉憑著不到44%的選票獲得執政權。

早先Weimar Republic已經計劃了大規模的赤字支出以刺激經濟,並且把主要銀行和企業國有化,希特勒繼承了這些公共工程以及其背後的推手Hjalmar Schacht,在1934年進一步提拔他為經濟部長,但是對國有化政策做了修正,允許企業原本的業主買回所有權。這並不是在放鬆對經濟的管制,剛好相反,是爲了將德國資本力量和納粹黨緊密地綁在一起,實際上對企業的監管控制比以往更加地嚴格和細密。

Schacht是一個稱職的經濟學者,在任内不斷推動國際貿易和國内工業的平衡發展,但是希特勒的經濟認知與他的政治觀點一樣,是極爲陳舊而扭曲的殖民主義和種族主義思維,其核心是所謂的“Shrinking Markets”:這個理論認爲隨著更多的國家完成工業化而躋身先進經濟體之列,國際上的原材料供應和工業品市場不止會因競爭而出現相對性的稀缺,而且1)因爲這些後進國家也會試圖建立本土工業,從而擠占從事第一產業的人口和土地,減低可出口其他國家的原材料數量,並且2)本土企業必然會享有政治優先,從而對進口工業品發生替代;其總效應是材料來源和市場規模在絕對值上也會減小。

根據這個理論,希特勒推導出兩個決策原則:首先,德國的經濟必須盡可能自給自足,避免依賴未來越來越困難昂貴的進口,而且必須接著減少技術外流來延緩後進國家工業化的步調,這個政策叫做Autarky。其次,因爲無論怎麽努力,德國的領土不可能完全滿足農產和礦產的需求,那麽只能就近占領資源豐富、工業化程度低的國家,將其徹底去工業化,確保原材料來源和成品市場。

這個希特勒準備占領並去工業化的國家,就是蘇聯;他所用的詞匯,是大家應該都聽説過的“Lebensraum”“生存空間”。換句話說,因爲德國是一個陸權國家,不能像西歐的海權國家那樣進行全球殖民,所以必須就近取材,在東歐建立殖民地,將當地人民轉化為農奴。這是希特勒從殖民主義出發而得的結論;有人把“Lebensraum”理解為種族滅絕,這是錯誤的。

與此同時,從種族主義的觀點,希特勒認爲蘇聯的共產體制比英美的資本主義還要更加猶太(一方面因爲Marx是猶太人,另一方面他同意資本主義會引發階級鬥爭,最終導致共產革命),所以才是Aryan民族的最大仇敵。至於英法,反而算是優等民族之間的小吵小閙,只要對方折服,德方洗雪了一戰失敗的恥辱,完全可以容許它們維持先進工業和不威脅德國霸權的國際優先地位。

基於這樣的理論基礎,納粹黨從一開始掌權就實行國家動員政策,整個經濟完全向軍事傾斜,Schacht屢勸不止。到了1936年,德國基本達成全民就業,照理應該轉爲消減赤字,重新平衡經濟,但是希特勒變本加厲,任命戈林草擬四年計劃,加速備戰(從這裏可以看出,希特勒原本計劃在1940年開戰)。這樣一來,留下兩個很大的隱患,造成日後戰略選擇上的極大困難,德國的最終失敗基本已被注定。

首先,德國的財政赤字無限增長,在和平前提下基本無法善後;戰爭不再只是一個選項,成為無可避免的終局,連預定的開戰日期都無法延展。希特勒留給自己的唯一自由選擇,是提早發動戰爭。然而更嚴重的問題,在於德國難以囤積足夠的戰備石油。這一方面源自外匯的欠缺,另一方面則是英國有意多方阻撓。後來在1939年九月對波蘭開戰的那一天,德國的石油存量居然只夠四個月的正常使用。

Schacht在1937年憤而辭職,從此納粹德國失去專業的經濟管理能力。1938年九月慕尼黑協定,張伯倫顧全大局,容許希特勒在兼並奧地利之後,又吞下捷克的蘇台德地區。這是英國的真正戰略底綫,等同承認德國復興,接受其重返一流强權之列。照理德國應該適可而止,多花幾年積聚國力,尤其是利用與英國和解的氣氛,大量囤積石油和其他戰略物資,並發展相關科技,尤其是合成燃料(Synthetic Fuel)。但是半年後希特勒就撕毀條約,兼並了整個捷克。這一方面是波蘭不斷挑釁,希特勒怒而興師,決定提前一年開戰,所以乾脆先占領捷克,但是另一個考慮,卻是捷克國庫的黃金和外匯儲備,這正是前面所提納粹德國財政管理不善的惡果。

一旦開打,英國當然封鎖來自海上的原油進口。這時希特勒還盲目樂觀,認爲一旦法國軟服,英國會主動重上談判桌;這可能是他沒有在Dunkirk趕盡殺絕的主要原因。然而希特勒在英國人眼中已經全無信譽可言,英國政壇沒有任何力量挑戰丘吉爾的强硬政策。還好蘇聯參與瓜分波蘭之後,成爲進口石油的替代來源,小產油國羅馬尼亞也倒向軸心國,德國能勉强滿足石油需求量的一半。

但到了1941年夏天,德國和占領區的經濟困難和資源短缺再也拖不下去,希特勒又一次被形勢逼迫,在盲目樂觀的前提下,把僅存的兩個月石油存量拿出來豪賭,發動了對蘇聯的侵略戰爭,企圖在年底前就打下烏克蘭這個蘇聯的穀倉和高加索產油區。當時參戰的150+個德軍師之中,只有20個裝甲師和10個摩步師;這並不是德國工業沒有能力生產更多的坦克和卡車,而是連這麽一點機動力量都沒有足夠的汽油可用,開戰後後勤供應不上更屬常態,嚴重影響部隊的戰力和速度,這是德軍沒能速戰速決的主因。然而戰事拖得越久,燃料短缺越嚴重,越須要孤注一擲做不智的戰略和戰術冒險,最終在Stalingrad輸個精光。

以事後諸葛亮的眼光來看,1936年的四年計劃是希特勒失敗的起點,他把自己的退路封死了。正確的大戰略,是在經濟上聽從Schacht的建議,建設健全的金融財政,平衡赤字,賺取外匯,預先囤積巨量的原油儲備,並且加速投資合成燃料技術。如此一來,在外交上就有餘裕可以勒馬於慕尼黑協定,然後慢慢與英國鬥而不破,逐步爭取更高的國際地位,同時靜待波蘭自己發瘋作死到沒有盟友願意出手救援的地步。

當然,我們研究歷史的主要意義,在於以史為鏡。英文有一句類似的成語:“History does not repeat itself, but it rhymes.”(一般被僞托出自馬克吐溫,其實是1970年代才出現的)説得更明確:歷史不是簡單的重複,但是總有許多可借鏡的教訓。80多年前德國挑戰霸主英國,不出意外地與現代中國崛起威脅美國霸權的過程有些共通之處,尤其健全自身經濟、完善資源儲備、穩扎穩打、鬥而不破,依舊是新興强權崛起的正確戰略。有趣的是,一旦我們深入觀察細節,就會發現類同當年希特勒的,反而是當代的美國,而中國則被後者當成當年的蘇聯一樣,是殖民掠奪和種族歧視的雙重目標。

財政管理混亂、軍事預算過大、赤字無限增長、外交傲慢貪婪,還只是三流治理能力的通病,美國真正嚴重的問題,在於它還重蹈了希特勒在思想和戰略上的覆轍。

在思想上(如果讀者認爲Trump不配叫做有“思想”,請看看Niall Ferguson的説法,參見https://www.belfercenter.org/publication/america-and-china-are-entering-dark-forest),美國同樣執迷殖民主義,希望繼續獨霸先進科技能力,不容許挑戰者建立自己的高級工業,試圖强迫後者回歸低級代工的地位。爲此,美國也采納了希特勒的兩個策略:一方面追求自給自足,要求企業產能回歸,另一方面則全力阻攔扭轉對手的產業升級。這裏唯一的差別是美國人不只準備使用武力,而是從外交、法律、經貿、金融、宣傳等全方位出手,而且有著以往成功瓦解其他挑戰者的經驗。

在戰略上,希特勒無視自身的致命短板,不未雨綢繆,一味盲目樂觀。美國人也是一樣的,只不過納粹德國的罩門在石油供應,而現代美國則極度依賴美元的國際儲備貨幣地位。美國的長臂管轄、經濟制裁和濫印鈔票,無一不是在催促全世界趕快推翻美元的地位,卻沒有考慮到一旦失去了美元的購買力,美國自然也不再能夠維持軍事、外交、經貿、金融和宣傳上的力量。

希特勒的軍事冒險,不只為德國帶來極大的災難,而且是數敗俱傷、終結了西歐主宰世界200年的歷史。當代大國之間的直接軍事衝突,在戰略核武器的背景下,代價遠遠更高;雖然這也大幅減低了美國動武的動力,但中方並沒有真正達到核武平衡,考慮到現代美國所展示的與希特勒相似之處,開戰的可能性依舊存在。這是一個很大的隱憂,應該儘早彌補。

( 不分類不分類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MengyuanWang&aid=143054453

 回應文章 頁/共 2 頁  回應文章第一頁 回應文章上一頁 回應文章下一頁 回應文章最後一頁


等級:
留言加入好友
2020/07/16 17:07

@K.

那个时候大规模介入内战对美国备战压力肯定是有一些的,不过我们这里的讨论前提是如果美国完美地没有战略误判,那它就绝不会等到渡江战役前几个月才准备介入的。45年夏天二战才刚结束,大量的军事装备与官兵还在现役,处于活跃状态。即使是刚刚退伍的士兵也能够作为有经验的后备力量随时返回岗位。“不亚于二战的动员”实在是说得严重了,日本45年在中国大陆战场的军事力量恐怕最多只有其三成半左右,但很遗憾的是当时国军共军实力加起来都依旧无法在不借助外国力量的前提下将其驱逐出国内,只能形成僵持状态。美国二战规模的动员是针对至少一半的德国和意大利军事力量加上大半的日本军事力量。而内战中还要此消彼长地减去立场变化到对立面的国军,所以所需要的动员规模真没那么大,可能最多只有二战的15%。

王孟源(MengyuanWang) 於 2020-07-18 05:34 回覆:
美軍在1945年春,歐戰勝利在望之際,已經軍心浮動,上至總統、下至列兵,沒有人願意為完全無疑義的結果發生更多的傷亡(這個現象在《Band of Brothers》裏有觸及)。一旦復員開始,基本不可能再重新全面徵兵。後來韓戰無預期地打成大規模戰爭,也只能勉强重建10個師,就這樣還促成杜魯門提早退休。
另外一個很多人不明白的事實,是當時歐美對中國的鄙視極深,尤其在1944年日本駐華占領軍出乎所有人意料之外地傾巢而出(Operation Ichi-Go),孤注一擲想要優先打垮國軍,結果得到重大進展,讓蔣中正臉上非常難看。當然這裏有國民黨自己腐化的因素,但當年即使在事後,美國人依舊沒有看出日軍絕望到放棄華北鄉下來打通平漢/粵漢綫(這背後的戰略考慮是臺海周圍的海運路綫岌岌可危,所以日本陸軍希望建立從廣州到朝鮮的陸路交通),才是國軍戰事不利的真正主因。
再加上中國根本不算一個工業國,所以同盟國沒人把中國當一回事,唯一的例外是小羅斯福,在他的堅持之下,“美英蘇”變成“中美英蘇”。他死後馬歇爾繼承遺志,中國才能成爲常任理事國。這並不是他們有什麽非理性的親華心態,也不是中國有什麽戰略價值,而是國民黨被視爲一隻忠實的狗,等同於讓美國的票數和影響力加倍。當然英國人完全心知肚明,作爲交換,也把法國拉進安理會,這才有了現在的五常。
所以指望美國在1947-1949年直接出兵干涉國共内戰,是只有事後諸葛亮才想得出來的事。

desertfox
等級:7
留言加入好友
2020/07/16 11:16
歷史上以小博大獲得成功的例子很多,譬如大英帝國的興起是從擊敗無敵艦隊開始。 這裡面最主要的當然是戰爭指導必須正確,然後很多方面就是靠對方的失誤。我的意思是說德日兩國在二戰不見得就必然失敗,這中間有很多我個人馬後炮的如果和如果,然而我認為其一旦實現,戰爭的結果或許就會不同。 德國這方面是他們潛艇戰術的最終失敗,如果從一開始就將其視為重點,加大潛艇的生產(德國在戰爭末期的軍火生產是成倍於戰前)讓他成為遂行戰略企圖的主要武力,那俄國在剛開始的大失血之後可能就恢復不過來。英國的情形也是一樣,沒有美國援助的話英倫三島可能連飯都吃不飽。這裡另外的一個如果是,德國在雷達的發展上能夠跟上英國,那他潛艇的的損失就不會那麼大,不致於希特勒最後放棄這個窒息敵人的戰術。(另外德國潛艇的無線電密碼很早就被破解) 日本人在潛艇戰術上犯的錯誤更大,一昧的只想攻擊美國的戰艦而忽略他的運輸船團,可笑的是二戰時日本的潛艇是最優秀的,尤其是他們的魚雷。另外日本在攻略上的失誤大家一定都會想到偷襲珍珠港了。為什麼不直接佔領?又為什麼連油庫都忘了炸?最後中途島的慘敗當然是因為日本密碼被破解的關係,(最後是因為山本五十六被殂殺才想到這個漏洞)然而美國海軍在這次作戰的勝利也有相當運氣的成分。(沒有協調之下,一支魚雷機中隊的胡亂攻擊把零式戰鬥機都吸引到低空)。 一總的說,美國這個民主國家的兵工廠是二戰同盟國最終獲勝的支柱,但是以他的位置,距離歐洲和太平洋戰場都相當的遙遠,如果德日兩國能夠成功遂行截斷戰略的話,結果就很有可能不同。至少日本人是有很大的機會可以做到的,但可憐日本人死腦筋,攻略上太謹慎,武器運用上也死板。德國人後來也跟進發展雷達,連圖紙都送給日本人,但他們還是相信貓眼,直到最後貓眼拿濃霧也沒辦法才識相,但太晚了。而在太平洋的島嶼上建造機場他們連推土機都沒有⋯還有美國人發明了V T信管…美國飛行作戰滿30次就回國任教不像德日最優秀的飛行員大多都是戰死為止,作戰經驗沒法傳承… 我會提美國地理位置這一點是覺得中美現在的衝突如果最後會導至武裝衝突,這同樣也是美國的一個弱點,也就是兵力投送的距離太遠了。而以中共現在軍事的發展,除了東風21D東風26,再加上殲20,美國人對於中國大陸東岸的縱深打擊應該是沒有可能。而在南海也是一樣,在那種封閉型的海域𥚃人家有七個島嶼,你搞兩艘航空母艦到那裡瞎逛,真要打就是找死。所以那當然是引誘東協國家站出來跟中國作對而已,也就是川普為了選舉所擺出來強硬的姿態,不會有什麼結果的。 最後講到核戰,我只想講,連以色列都有300枚核彈那中共何止?尤其是日本核原料的儲存短時間內就可以將之發展成核武,那中共除了嚇止美國的那份核武之外,難道不會為日本另外準備一份? 中共所有的計劃都有常時性,所以習近平才能夠坐享其成,我只希望他不要頭腦發熱,要尊重集體智慧,在困難的時候能夠做出正確的決定。
王孟源(MengyuanWang) 於 2020-07-16 14:19 回覆:
我以前也喜歡去想像許多“What If”的脚本,看看有沒有什麽偶然事件可以造成不同的結果,但在二戰這件事上,越是詳細地瞭解了歷史進程,越明白除非希特勒或裕仁能有100%的後見之明,能做出嚴重違反常理的決定,否則他們的失敗是一開戰就已注定的。這是因爲兩邊的資源和實力太過懸殊,美蘇可以一連做出100個低效的決定,而只是延緩勝利一年半載;相對的,德日在100個決定裏只要有10個不是最優,就會面臨極爲惡劣的後果,然後後世讀者自然想要挑出這10個事件來反復討論。它們的確是真實版本的歷史裏,德日失敗的過程和方式,但如果他們沒有犯這些錯,一樣贏不了戰爭,只不過是多拖一段時間,期間必須做更多的決定,而這些決定不可能全是最優解。
以色列對戰略危險的認知是世界第一的;中國在一年前還在談中美夫妻論,完全不在同一個層次。

恪远
等級:5
留言加入好友
2020/07/16 05:57
王先生,你提到中国与美国并没有真正达到核武平衡,在数量上差距巨大,需要尽快弥补。前段时间中国外交部军控司司长傅聪明确透露,美国核弹头数量是中国的20倍,也就是说,中国核弹头是290枚左右。仅从数量上来看,这差距实在太大。主流媒体中也有要求尽快扩大核武库的声音。比如环球时报总编胡锡进呼吁中国核武库尽快扩容到1000枚。而美国在与俄罗斯进行削减核武器谈判的同时,明知中国核弹头数量与他们两家差距巨大,不可能参与的情况下,却不断呼吁中国加入谈判,甚至强行制造中国缺席谈判的假象(国旗事件)。
我的问题是,美国这一系列看似荒唐无耻的表演,是不是暗含某种以进为退的深意,就是故意在国际舆论层面扩大影响,给中国制造压力,你参不参加削减核武谈判随你,但你不能再继续扩大核武库了,否则对美国和俄罗斯太不公平。
王孟源(MengyuanWang) 於 2020-07-16 06:51 回覆:
是的。
其實美國人這樣施壓,正是公開宣示,他們在中美全面對抗的背景下,仔細檢驗雙方實力對照之後,認爲核武的不平衡是有助未來勒索甚至戰爭獲勝的重大美方優勢,所以必須在中國彌補之前,趕快固化。
真正驚人的是,中國民間似乎有成千上萬的專家,自認對核戰略有遠優於美國專業精英的經驗、瞭解和計算,不必反駁簡單明瞭的事實邏輯,光凴隨機堆砌幾個詞匯就足以斷言這個不平衡不會有實際後果。這樣把感性的藝術性思維,用來批判冷酷的政治現實,在每個議題都會出現,似乎是中國文人最流行的嗜好。

K.
等級:4
留言加入好友
.
2020/07/15 17:04
@alzmskxn

这是十几年前发明的一个梦话,最根本的是介入中国内战需要美国做至少不亚于二战的动员,也远非一年后的朝战可比,即使美国能下定决心(不可能),从淮海战役结束到渡江战役只有三个月,美国也不可能来得及反应,这也是毛说的,抗日战争急不得,解放战争拖不得

王孟源(MengyuanWang) 於 2020-07-15 22:44 回覆:
直接介入雖然需求宏大,但如果領導階層真想做,可以製造個藉口,先小規模試水,以欺瞞民意,然後才步步升級,像越戰那樣。
這裏的問題在於冷戰圍堵策略在1947年才提出,當時還沒有成爲正統理論;杜魯門又不是史達林,沒有搞戰略權謀的腦細胞;再加上國民黨的貪腐在美國普遍被深惡痛絕,所以根本就沒有政治共識。
然後當然還有形勢急轉直下,更加沒有時間讓美國人形成共識的問題。麥卡錫的“誰丟了中國?”純粹是事後爲了鼓動民粹的傻話,和事先會如何做決定完全是兩回事。


等級:
留言加入好友
2020/07/15 12:57
从政治的角度看,历史中美国最重大的战略失误之一可能是没有在渡江战役中替国民党政权守住半壁江山。如果美国真的当时达成了划江而治,这对美国的好处甚至远大于帮国民党政权统一全国。一旦出现这种级别的分治,可能共产党政权就会像朝鲜和民主德国一样失去改革开放的基础(一开放劳动力就跑光了)。同时国民党政权由于只占有半壁江山,出于军事上的压力也必须被迫过度依赖美国的支持,而不会出现土耳其这种盟友出走的情况(土耳其这件事证明美国的盟友只要自己愿意,跳槽成本比想象的低,特别是旁边还有俄国接壤本身又有一定体量的那种盟友)。同样的战略误判也发生在中国大陆身上,就是南北越的统一,只不过这个误判代价不算很大。综上,可能现在美国也不希望朝鲜半岛统一。
王孟源(MengyuanWang) 於 2020-07-15 13:04 回覆:
我在五年前的博文就明確說過了:當今世界不願意看到南北韓統一的,就只有北韓和美國。

橘貓揍彪狗
等級:2
留言加入好友
2020/07/15 11:31
久看王兄的博文,深受啟迪。此篇也是令人深省,二戰德國的戰略投機對照目前中共高層的戰略定力確實不可同日而語。誰曾想到世界第一強權竟然也和二戰德國同一水準,可笑可歎。


第一次留言,貪心多問兩個問題


1、您去年底時在八方論談提到川普是中國希望的下屆總統,又看到近期您也提到拜登當選,有助於中國半導體體系的建立,那您認為目前中共高層還是繼續希望川普當選么?如果是的話,除了購買農產品還有別的好方法么?


2、二戰德國各種整頓軍備,但是反觀美國軍隊近期頻頻墜落戰機,大型艦艇不是得病就是著火,請問您對此有何看法,是暫時的,還是會像您說的羅馬式的徹底墮落。
王孟源(MengyuanWang) 於 2020-07-15 12:42 回覆:
1.Trump當選有利中國外交,Biden則給予貿易戰喘息的機會。如果由我來選擇,還是前者更重要,但目前的情勢是民主黨三年來埋藏的民意炸彈有效爆破,Biden已經大幅領先。
2.是美國整體衰落的一部分,但是它家底太厚,中國沒有餘裕靜等它自己爛透,必須趕快建立嚴密的嚇阻力量,杜絕美方軍事冒險的可能。

zhengxuan
等級:2
留言加入好友
2020/07/15 10:50

王博士,拜登当选后更可能采用表面缓和,找盟友围堵的对华政策?这样是不是也不利于中欧关系进一步加深?

王孟源(MengyuanWang) 於 2020-07-15 12:36 回覆:
這事我已經討論過了:Biden上臺,經貿衝突暫時緩和,中國有更多的時間來準備中美脫鈎,但是民主黨一定會重新爭取歐洲。我在這一年不斷地强調,中方必須把握當前的時機,鎖定中歐的深度挂鈎,不論美國大選結果如何,這都會是最佳戰略,但如果Biden勝選,尤其重要。

貓靈子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2020/07/14 23:59

  希特勒無疑是政治組織能力上的天才,但在戰略選擇上就不甚高明!真正的軍事高手都知道打仗打的是後勤,而在開戰時如果物資儲備不足,時間一旦拖久了,問題就會很大.就個人所知,納粹德國在開戰前的戰費主要來源還是來自納粹治下人民的稅收,並無足夠的對外借款(整個二戰納粹的唯一一筆對外借款來自瑞士),不是它不想借錢,而是其他有點錢的強國,美英法蘇都是敵人,加上納粹的暴行令人髮指,所以幾乎沒人肯借錢給它.最後在稅基逐漸因戰爭而損失殆盡下,德軍的戰鬥力自然直線下降.

  很明顯的,納粹的將領即使再善戰,也無法板回上頭領導一連串的戰略誤判,一國的戰略綱領豈能只靠大規模的搶劫來解決?又不是蒙古西征時期.個人是知道二戰初期德國的財政問題的,但卻沒有那時德軍的物資儲備資料,所以看到王兄提出的數據時,甚感震驚!當時希特勒選擇開戰,完全是一個政治軍事邏輯不清楚的人單方面進行的豪賭!

  可憐的德國與整個西歐攤上這麼個瘋子,不垮?真的很難!所以,以史為鑑,目前中國在制定對美戰略上要步步為營,不可妄動!個人就比較認同解放軍裡喬良將軍對時局的判斷.

王孟源(MengyuanWang) 於 2020-07-15 04:01 回覆:
德國財政混亂的主要後果,還是在於欠缺外匯;對内納粹早就全面管制經濟,工資和商品價格都是公定,就像中共在改革開放前一樣,所以赤字不是緊急的問題。
“一國的戰略綱領豈能只靠大規模的搶劫來解決?”這是中國文化的看法,西方剛好相反,從大航海到殖民時代到20世紀三次全球戰爭,强權的興起基本就是靠大規模的搶劫,内部的改革建設只不過是用來支持對外搶劫罷了。我在正文解釋了,希特勒其實是英國式殖民主義的忠實信徒,所以他準備依靠搶劫來解決經濟財政問題是很自然的。現在的美國不也是在對日本和蘇東吸血之後食髓知味,想要對中國和歐盟搞同樣的掠奪肢解嗎?
你如果回去看二戰期間的第一手資料,就會發現在德軍決策階層做討論的過程中,希特勒居然還是唯一在乎經濟、資源和後勤問題的人。那些名將只會打仗,在經濟上純屬文盲。例如在戰後,Halder和Guderian還寫書說Operation Barbarossa沒有集中所有力量在中路進攻莫斯科,是整個計劃失敗的主因,這真的是顛倒是非。希特勒發動對蘇戰爭的戰略目標就是南路的烏克蘭和高加索地區,打下莫斯科一點用都沒有,拿破侖的前車之鑒還歷歷在目。
實際上,Halder也做了手脚,把希特勒原本計劃集中在Army Group South的兵力偷偷轉移了一個Panzer Army給中路,所以戰事前期南路在名將Rundstedt的指揮下依舊進展最慢(另一個原因是他面對的Southwestern Front西南方面軍司令Kirponos是所有蘇軍前綫指揮官之中最能幹的)。還好史達林很理性地預期德軍會以南路爲主攻重點,所以一開始在中路準備不周,必須緊急把戰略預備隊全部投入,然後Zhukov跑到Kiev去監督Kirponos,强迫後者從機動防禦轉爲全面反攻(有可能是揣摩史達林的旨意),結果正如Kirponos事先警告的,德軍得以中央突破,把西南方面軍撕成兩半,這時希特勒終於注意到Halder的花樣,緊盯著他(希特勒在此前對手下授權很放任)把裝甲兵團送囘南路,剛好形成鉗形包圍,70萬蘇軍中60多萬被俘虜,Kirponos戰死,德軍歪打正着,反而比原本的計劃還要有效,這才把戰事拖到1942年決戰Stalingrad。
但是蘇聯在1939年到1941年兩年期間是德國的原油主供應商,他們當然知道後者的窘境。Timoshenko元帥在一開戰(當時是Stavka長官,也就是參謀總長)就强調,蘇軍的總戰略在於掐死德國的石油供應。後來Stalingrad之所以成爲兩軍會戰的焦點,也在於石油;這是因爲蘇聯的高加索原油必須經由Volga River運輸往後方,而Stalingrad就位於Volga River最靠德軍方向的突出部,因此德國要切斷蘇聯的原油供應,必須拿下Stalingrad。有英美的“歷史學家”宣稱希特勒爲了那個城市的名字而落入陷阱,這是胡扯;希特勒的戰略定力有問題,但是整體層次還是遠超這些“專家”所能想象的。

大一統理論
等級:7
留言加入好友
2020/07/14 21:45

說個當時蘇聯的戰略選擇,說起德國在1920~1930魏馬共和國時代,納粹黨並沒有贏的國內多數,當時第一大黨是社會民主黨,第二大黨是德國共產黨,更早時在一戰後羅沙盧森堡還曾經在德國革命建立短命的蘇維埃政權,但是後來俄國革命成功了德國卻失敗,蘇聯處在被國際資本主義國家包圍封鎖的而生產力又落後的困境中,而1920~30年代當時德國社會工人階級各種有組織罷工風氣盛行,德國共產黨當時是第二大黨甚至有可能靠選舉選上台的可能性不小(或者選不贏就革命)是到了1930年代納粹黨才變成第二大黨,這中間的關鍵在於史達林當時想聯合納粹因此簽下了瓜分波蘭的互不侵犯條約,而整個德國共產黨和工人階級都被史達林主義官僚給拋棄掉了,如果是列寧還活著看到這種局面一定當場氣死,德國對蘇聯開戰前夕有間諜向史達林通報德國將對蘇聯開戰史達林還不相信錯過許多準備時間,史達林派官僚也是做了錯誤的戰略選擇,不跟德國共產黨結盟反而去支持納粹,最後史達林還親手解散了列寧創立的共產國際(第三國際),目的是換取美國小羅斯福支持蘇聯打贏在西歐發動諾曼地登陸結盟的條件,不惜背叛整個馬克思主義和西方共產黨的國際主義,之後西方的共產黨受到重挫供人開始懷疑起蘇聯受到史達林控制是否能代表整個世界的工人階級,而托洛斯基早就預言會有這種事發生,他稱蘇聯為扭曲變形的工人國家,很早就被趕出蘇共領導階層,這也是國際社會主義革命挫敗的原因,蘇聯不可能在一個相對只有比較少的資源和人口的情況下搞自給自足的封閉式計畫經濟而超越西方生產力,東西方整體力量對比生產力和人口是西方壓倒東方,而對原始的馬克思主義來說認為社會主義革命應該先發生在生產力先進的西方國家,而列寧年輕時也曾經是個西歐派,後來認為可以先從一國俄國革命再逐步輸出革命到西方,這條國際主義路線被托洛斯基所繼承(也就是後來的第四國際),而史達林派的戰略是認為蘇聯能搞自給自足的經濟,最終蘇聯解體了,並不是計畫經濟不好,而是蘇聯從建國一開始就處於被國際包圍和封鎖的情況下(比如巴黎統籌條約北約成員國對蘇聯長期科技封鎖),市場規模、人口和分工程度都不能西方可能建立的大,最終在先天力量對比劣勢的情況下輸了冷戰,如果一開始就走國際主義路線,那麼今天德國可能是共產黨執政,那麼西歐生產力最發達人口眾多的已開發地區被蘇聯拿下他就可能贏得冷戰

對不起補充一下:再說一點大家不知道的事情,史達林一開始不支持計畫經濟在蘇共投票是和布哈林一起投票反對計畫經濟的,後來在上台趕走托洛斯基及其他支持的各派之後,後來又支持變形版本的計畫經濟,但是計畫經濟的構想並不是史達林最先提出來的,這中間發生了莫斯科大審判許多革命元老都被槍斃了,從此蘇聯開始一國社會主義封閉和自力更生,放棄國際主義路線

王孟源(MengyuanWang) 於 2020-07-15 04:11 回覆:
幾年前有歷史學家翻出一些沙俄的老文件,宣稱史達林原本受雇於沙俄秘密警察,奉命滲透進入共產黨臥底的。這或許是他掌權後必須大開殺戒的真正原因,不過俄國人當然沒有興趣配合進一步證實這個説法,所以目前還是只能存疑。這有著已證實的類似歷史實例:Nixon之所以會鼓勵手下去監視民主黨競選總部,最終引發水門案,也是擔心後者挖出他的黑歷史,所以睡不安穩、陷入偏執和受害幻想狀態。這裏他擔心曝光的是,1968年他選第一任期間,曾經和南越政府有密約,故意製造一批越戰的壞消息,以便打擊當時民主黨政府的民意支持。
不論如何,史達林只知權謀、而沒有理想,是很明顯的事實。不過二戰前他的大戰略是絕對正確的:他早早就判斷不論誰掌權,英法德的真正目標是消滅蘇聯,所以必須犧牲一切(包括對烏克蘭做極限壓榨)發展工業,尤其是軍工。1939年希特勒撕毀慕尼黑協定,他看出有機會讓德國優先打擊英法,所以和希特勒做出暫時妥協,也是絕對理性的最優選擇。至於1941年他忽略許多德國即將入侵的情報,也情有可原,因爲他是高估了希特勒,沒有想到後者會在資源實力如此欠缺的前提下,還敢孤注一擲;這是因爲史達林不像希特勒是個賭徒,所以心理上很難設身處地精確估算後者的意圖。此外,西方歷史記載往往忽視一些細節,尤其是當時也有一大堆情報指向相反的方向,例如德軍在四月還出兵南斯拉夫、最合適對蘇開戰的五月平安度過、而且德國根本就沒有動員生產冬衣。史達林這種喜歡微觀管理的操控狂,怎麽能想象希特勒樂觀到以爲兩三個月就必然會勝利的程度?事後德軍也的確無力在冬天到來之前完成戰略任務,並且因爲缺乏耐寒衣物而付出慘痛的代價;所以這件事其實是聰明人也很難預料瘋狂的傻子會做出什麽決定,有點像我們無法以理性來推斷Trump、民進黨的發言和行動細節一樣。

机器猫抄人
等級:1
留言加入好友
关键在欧盟
2020/07/14 14:24

结合先生之前有关欧盟在取代美元霸权中的关键地位的文章,更加凸显了在霸权更替过程当中,中国和欧盟合作推动替代货币(欧元或其他形式)的重要性。

希望中国外交部和其他部委有足够的战略定力,管控冲突,升级产业养好内力。同时对外与欧盟让利,推动替代货币和支付系统的工作。9月的莱比锡峰会虽然延期了,希望在再次举办的时候,能有所突破。

*另,最近得知大陆的长鑫半导体的内存颗粒成功发售消费市场,这可能是中国半导体行业的最终消费品中第一个达到国际主流水平的。虽与文章内容不慎相关,还是想借机表达希望产业升级能够顺利进行。这才是中国与美国竞争的最关键的内力。


王孟源(MengyuanWang) 於 2020-07-15 01:49 回覆:
必須對大戰略形勢有精準正確的判斷,才能打破慣例常規,把握時機,贏得最優結果。現在中國還有半年Trump任期,可以自由爭取歐盟,而德、法、歐盟都有明顯的正面回饋跡象;中方必須放棄矜持保守,以大幅開發金融服務業為誘餌,換取中歐經貿的全面深入挂鈎。
半導體設計的進步很可觀,但是光刻機被卡住,生產方面是一大隱憂。這只有Biden當選後選擇中美緩和,或者中歐建立極爲緊密的外交經貿關係,才有可能真正解決。中國要100%自建商用極紫外光光刻機,是10年這個數量級的工程,一般大陸網民自嗨本土光刻機的進步,那都是無知之輩輕信公關忽悠的後果,對現實狀況毫無助益,希望這種希特勒式的盲目樂觀態度,不影響官方決策單位。
頁/共 2 頁  回應文章第一頁 回應文章上一頁 回應文章下一頁 回應文章最後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