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美國】【工業】波音和載人登月(續)
2019/08/07 08:02:25瀏覽41881|回應14|推薦23

熟悉我的讀者,應該知道我不是一般的時評人:後者是文人的一個子集,他們寫作是爲了抒發情感、引起讀者的共鳴;我的文章則純粹表述科學上的分析和研究,所以表面看來是科普或評論,實際上其核心目的在於要對現實世界裏的重要事件做出正確預測。

這裏的讀者群雖然小,但都是在乎時間一貫性和空間普世性的人。我的分析,不但五年來就擺在博客,供公衆檢驗,而且其實我一再反復要求新讀者先讀完舊文,再參與討論。可惜大陸讀者因爲習慣於閲讀一般時評人的評論,往往頭幾次看了我的新文章就開始反射式地噴。

然而我的250+篇文章、6000+留言回復,包含了大大小小約1000個預言,應該有80%已經被後來的發展證實(至少從獨家意見轉爲主流),另外10%還有待觀察,失敗率大概是10%。如果有其他時評人,在預言幾月或幾年後的世界事件(往往是可能性極多的多選題)上有50%以上的勝率,還請賜教。

但是我也有一小部分文章比較特別,它們的主要目的不是做正確的預測以自娛,而是對業内的相關人士發聲,希望直接改變現實裏的政策和決定。最早的例子是三年前有關大對撞機的辯論,後來對學術界一窩蜂發熱門論文的批評也可以算是這一類。到今年,例子就更多了:《域外管轄權》是寫給華爲聽的,《737Max必須重新認證》則針對航空公司和民航局,然後就是這一篇寫給中國航天人的《波音和載人登月》。

正因爲是寫給行内專家看的文章,所以不須要仔細科普每個技術細節,只要把論證最後結論所需的事實和邏輯都解釋清楚就行了。在這個案例裏,反而是波音如何挾NASA以自肥的歷史,才是中國的航天人所少知的,因而我也就專注在那個議題上。

結果《波音和載人登月》在《觀察者網》首頁登出來之後,絕大多數的留言還是遵循前述一般大陸讀者的習慣,把它當成一般時評人的衛生紙式寫作,亦即偶爾臭不可聞,一貫用後即丟,絕對沒有重復使用五年的必要。結果不但都忽視了正文裏面已經解釋過的事實和邏輯,居然還有指控我居心否測、抹黑長征九號的留言。

我想這一方面是很多讀者對科幻小説太當真了,沒有把娛樂和學術分開。我曾經在《觀察者網》評論過:“請科幻作家來評論現實世界的科技,這和選擧演總統的演員來當總統有什麽差別?”金庸的武俠小説我也喜歡看,但我絕不會想要跑到少林寺練易筋經。至於少林派從來就只是一個詐騙集團的歷史,請重讀四年前的舊文《從少林來談宣傳和迷思》。

另一方面,《波音和載人登月》對技術上的事實和邏輯也的確寫得十分簡略,往往一筆帶過。所以我在這裏補充一下。

首先,100+噸級LEO軌道載重的火箭,除了一次性發射載人登月之外,真沒有任何其他的用途。我以爲已經寫得很明確了,但是沒有受過科學訓練的人性,是自然會對與自已既有認知有衝突的説法,視而不見,而不是去做理性邏輯分析。這也是爲什麽近年來,有“重要的事説三遍”的段子。如果有讀者還是不能接受這個事實,請自問:在Apollo退役之後40幾年,爲什麽到現在才又有開發同一級別火箭的討論。

在改用20+噸級火箭多次發射、軌道並接之後,即使未來在載人登月之外還出現了新任務,效費比仍然會有20倍左右的優勢,那麽不但使100+噸級火箭成爲白象,與其相關的衍生技術也是如此。20倍的費用是什麽概念?有點像把鋁鋰合金拿來做家用冰箱,然後說可以衍生用鋁鋰合金做壓縮機的技術。別説世界上沒有鋁鋰壓縮機的需要,要是真有了,直接去開發不是更快、更便宜、更適切?

在上周的博客留言欄討論裏,有人提出因爲港珠澳大橋的實際使用率,只有原估算最低底綫的1/3,現在中共當局已經開始重新正視和警惕這類浮誇的面子工程;這和我所知的長九計劃基本停擺是相合的。此外,有大陸讀者說中國航天界已經提出921火箭的設計,所以長五載人登月必然是次優的。這個説法在邏輯上完全錯誤;正確的解讀是行内人必然是知道長九已經死透了,才會拿出替代方案,否則就是自打嘴巴、自找麻煩。至於921火箭的技術價值,我們來詳細討論一下。

首先,載人火箭的安全性要求,天生就遠高於衛星和機器,後者又遠高於燃料和貨物。定量來説,NASA在21世紀所訂的載人級別標準(Human Rating)是全任務事故率必須小於0.4%,所以發射過程的事故率絕不能超過0.2%,如果使用N個發動機,單個發動機顯然頂多(假設所有其他部件都100%可靠)只能有0.2%/N的事故率。開發大推力發動機已經夠難了,但是載人任務要求遠超過99.9%的可靠性,這和衛星和機器所需的~99%,或燃料和貨物需要的~90%,根本不是同一回事。看起來是同一型的引擎,其實費用差別和開發/製造難度就可能是幾十倍。

1960年代的歷史,也證實上面的論點:蘇聯的N1載人登月火箭,由於沒有超大推力引擎可用,第一級就用了30個中推力的NK-15並聯,結果正因爲無法保證全部30個引擎都正常工作,結果計劃完全失敗。

Apollo的Saturn V用的是5個F1引擎,所以維持可靠性就容易了6倍,再加上美國的工業實力更加扎實,這才成功了。但是實際上,Apollo的事故率依舊遠高於現代標準:除了Apollo 13的著名事故之外,Apollo 11 和12都有一個罕爲人知的設計錯誤,在重返大氣層的過程中,儀器艙的脫離過程太簡略,很可能會撞上返回艙。NASA在太空人報告了兩次驚險之後,才趕緊修改設計。大家想一想,7次登月就有3次是險象環生,這種事故率是21世紀人類能接受的嗎?(雖然這些事故不是全發生在發射階段,但仍然證明相信Musk吹噓的人太過天真;見下文。)

那麽921火箭是怎麽回事呢?它基本是在抄襲SLS(本身又是Saturn V的現代化版本)的長九無法上馬之後,改爲抄襲SpaceX的BFR(名義上是Big Falcon Rocket的縮寫,但是實際上大家都知道是Big Fucking Rocket)。因爲Elon Musk宣稱可以省錢,所以就希望用同樣的論點來做類似的圈錢。

但是BFR的第一級就用了35個Raptor引擎,比蘇聯的N1還多。35個貨物級別(Cargo Rated;SpaceX至今的所有火箭,雖然有發送衛星的記錄,實際上都還是貨物級別的,而且用的是舊式的Merlin引擎,Raptor根本還沒有首飛)的Raptor或許會比SLS的4發載人級別的RS-25便宜,但是如果要求同樣的安全級別,那麽單發Raptor的事故容錯率必須達到低於0.0057%,也就是十萬分之五。人類歷史上還沒有造出任何一個如此可靠的火箭發動機,更別提價錢必須低於RS-25的十分之一。不管你們信不信Musk,反正我只相信物理和工程定律。

改用ACES/Depot方案之後,長征五號只需要運送燃料,這可以有高達10%的容錯率,宇航員則繼續飛已經千錘百煉的長征二號F,那麽即使不看20倍的價差,孰優孰劣還是一目瞭然的。

總結來説,在決策核心對面子工程有高度警惕的今日,中國要在未來20年載人登月的唯一希望和可能,就只有Depot方案。剛好它還多快好省,以極低的價格和極高的安全性,在10年内就可以完成。我本來以爲只有像波音這樣壞的,才會反對這樣的計劃;但是顯然無知可以比自私更糟糕。

【後註一】2021年1月16日,NASA的SLS引擎進行臺架實驗,徹底失敗,連進一步研究用的數據都沒有搜集齊全,詳情參見《After a decade, NASAs big rocket fails its first real test》

【後註二,2022/08/31】雖然關於航天用兆瓦級核發電機的報導似乎部分被緊急下架,但在我抱怨只看到籠統的英文轉述之後,還是有讀者找到原始公關稿和我分享(參見《我国首个空间核反应堆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通过验收,将有力推动空间核动力发展》),提供了額外的細節。首先,這不是以往美俄所用的同位素熱電池(一般使用Pu238),而是正經八百的完整核裂變反應器。其次,因爲空間和質量的極端限制,采用液態鋰金屬冷卻劑,所以不是商用或軍用反應器的簡單縮小。三,我在網絡找到NASA 1970年發的相關論文(參見《NASA PDF》),是預研論證的報告;據我印象,並沒有實際建成(有熟悉NASA歷史的讀者,請不吝賜教)。四,中國研究團隊在2022年2月發表過一篇英語論文(參見《Operation and safety analysis of space lithium-cooled fast nuclear reactor》),討論新設計的安全性問題,有興趣的讀者可以參考。

【後註三,2023/07/12】中國載人登月計劃終於有了新的進展(參見《我国载人登月初步方案公布》),采用四年前博客反復論證的基於大型火箭(而不是長征9或土星5這個級別的超大型火箭;新聞報導所提的長征10,應該是長征5的載人小改型)、在軌交會對接,以便在2030年前完成的最優方案。對相關技術細節以及更高層的戰略和經濟考慮有興趣的讀者,請復習正文和留言欄的既有討論。

( 不分類不分類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MengyuanWang&aid=128392486

 回應文章 頁/共 2 頁  回應文章第一頁 回應文章上一頁 回應文章下一頁 回應文章最後一頁

AbzX5
等級:7
留言加入好友
2023/07/13 17:16
很高兴中方参考先生的谏言, 采纳distributed launch方案. 不过Sowers的方案是地球轨道集合, 为什么中方的方案是月球轨道集合,地球轨道集合不应该更节省, 更方便重复使用货架产品吗?采用月球集合有什么考量?
王孟源(MengyuanWang) 於 2023-07-15 03:49 回覆:
正文的論證重點在於20t級和100t級火箭之爭;選擇前者之後,交會對接方案原本就有很多變種,視優化的細節考慮而定,如果日後這些細節消息被公開,我們再做討論。

乌鹊南飞
等級:3
留言加入好友
2022/09/03 01:41
月球没有经济效益,但是月球基地可不像极地科考那样成本低廉。所以最后大概就是在月球上建立类似近地空间站规模的科考基地不温不火地用个几十年?
王孟源(MengyuanWang) 於 2022-09-03 10:00 回覆:
做一些月質研究、真空實驗,勉强算是基礎科研,不過實際上是國力的廣告,就像Apollo計劃一樣。

大一統理論之8
等級:2
留言加入好友
 
2022/09/02 12:18
造太空核裂變反應堆的用途是什麼?是科研用途例如探索木衛二(歐羅巴)冰殼層下的海洋看看有沒有地外生命?還是用這個動力探索深空的天體?或者是做太空武器例如天基雷射?不知道核裂變反應堆送上太空淺在的最大用途是什麼?如果連載人登月都沒有經濟性,那載人登陸火星就更沒有經濟性了

我有一種想法如果能在地球近地軌道LEO和火星軌道之間轉移使用核裂變推進器並且可以重複使用,而從地表到近地軌道LEO之間只使用化學火箭推進增加安全性,防止失敗後核燃料落入大氣層,這樣只在地球軌道和火星軌道之間轉移的核推進器可重複使用是否能降低成本兼顧安全性?
王孟源(MengyuanWang) 於 2022-09-03 00:55 回覆:
100KW以上的電功率需求,基本就只有核裂變反應堆能滿足。這個級別的需求,原本來自深空探測,因爲外太陽系的日光不足,光伏功率特別低,有了核動力就簡單得多,功率夠高的話還可以直接上離子引擎。不過當前的政治環境下,熱門流行是月球基地,所以我猜測這是為其配套的。

Submarine
等級:5
留言加入好友
2021/10/28 20:10

王先生怎么看待最近英美媒体持续炒作的[中国试射的可携带核弹头的高超声速导弹]?是和往常一样的要军费行为还是真的被刺激到?

据国内航天航空圈子的反馈,这次英国金融时报应该是闹了个大乌龙,三个多月前试射的是航天科技一院的RBCC动力两级入轨方案的运载器部分演示和验证机试飞(运载器是可重复使用的升力体式火箭基组合动力运载器,垂直起飞水平降落,在卡门线附近释放载荷),英国媒体报道的偏离20英里载荷很可能是运载器的火箭助推器,这一次RBCC应还没有和验证机结合。

另外,去年9月,航天六院11所研制的RBCC首飞“超圆满成功”,所以他们的总师还赋诗一首发到微信公众号。看起来航天科技的RBCC方案比航天科技的TRRE和中航的TBCC要快得多。

王孟源(MengyuanWang) 於 2021-10-29 01:48 回覆:
這種高度機密的軍事議題,内幕消息往往比邏輯分析更有效得多;很不幸的,我只有後者。
當然從邏輯出發,這裏有兩個可能:(1)美軍爲了要經費,故意向媒體吹大中國威脅,但在消息轉手的過程中,細節被誤解到面目全非;(2)中方反復討論的七月試射,和英美所談的八月實驗,完全是兩回事,是沒有真正否認的否認。我覺得前者的機率固然較大,後者也不完全爲零。

AbzX5
等級:7
留言加入好友
2021/07/22 15:19

王先生对大陆最近发射的亚轨道重复使用运载器有何评论? 新闻说"可作为升力式火箭动力重复使用航天运输系统的子级"是什么意思? 是不是意思是完整系统是回收火箭 + 回收运载器? 之所以选择亚轨道飞行, 是不是亚轨道飞行重回地面的时候, 由于速度相对航天飞机小, 运载器的烧蚀小得多, 所以好做些?

王孟源(MengyuanWang) 於 2021-07-23 02:31 回覆:
這類科技的保密程度都是很高的,原因是它沒有什麽商業經濟效益,只有軍事和情報上的用途。我不喜歡胡猜,所以沒辦法細談;不過可以確定的是,絕大多數的網絡文章都是YY胡扯。換句話説,我不知道細節,但我知道那些人也不可能知道細節。
如果最終目標就是亞軌道飛行,那麽可能是要驗證高超音速轟炸機(不過我對這整個技術路綫並不看好);若只是研發的第一步,暫時在亞軌道以驗證結構和飛控,那麽放大之後可以成為新一代的航天飛機,用來捕捉/回收人造衛星。

K.
等級:4
留言加入好友
.
2019/08/23 16:29
呃,我的意思就是,其他國家的精英不是傻子,他們早就明白,不需要等到中國載人登月來提醒他們,而其他國家的普通人,由於美國媒體掌控著他們的頭腦,中國載人登月也沒用

美國宣佈載人登火不需要真的實現,只是對沖中國載人登月的策略,只要再拖10-20年就好,過幾任總統取消,到那時根本不會有人在意
王孟源(MengyuanWang) 於 2019-08-23 18:03 回覆:
我對歐洲人的觀察是,他們會尊重這類和平的科技成就,例如去年嫦娥四號成爲人類首次在月球背面著陸的飛行器,在歐洲(包括英國)的媒體基本看不到任何酸葡萄的言論,連一向仇中的群衆(例如Daily Mail的讀者留言欄)都是一面倒地讚好。載人登月比嫦四重要百倍,宣傳效果也會是百倍。

K.
等級:4
留言加入好友
.
2019/08/23 14:00
您好,我看了一下您在八月12日的八方論壇訪問視頻,有一個疑問,請指教。
.
您說如果中國未來數年內開戰,如果沒有合理性,載人登月可以創造一個,因此要盡快載人登月,我覺得理由不太充分,因為如果中國這麼做了,美國媒體必定全方位貶低這一成就,例如:
1) 美國70多年前就成功載人登月了,中國依然落後70多年(一種常見話術)
2) 像當年貶低蘇聯一樣,儘管中國成功載人登月,但其他地方很差,是面子工程
3) 畫個載人登火星的大餅,為期10年,吹捧這是更大的成就(不需要真正實現,反正大多數人連10個小時的記憶都沒有)
.
歸根結底,如果人類尚未登月,這還可以考慮,但美國畢竟已經成功登月,它可以用宣傳將這一競爭扭曲為「中美並未發生競爭,只是中國趕上了美國70多年前的成就」(除非是顯而易見的更加偉大的成就,例如建立月球基地)
當然這不能欺騙所有人,但是,如果一個人不會被這種話術欺騙,那他也不會被其他話術欺騙,早已準確認識到中國的實力;
如果一個人已經被其他話術欺騙,那他很有可能依然被這種話術欺騙,依然不會改變看法。(更不用說,大多數人只會相信他希望相信的信息……)
.
再者說,如果因為台獨勢力越過紅線而開戰,那麼無論有沒有這種合理性都是必須要打的,而台海戰爭必定是短期戰爭,打完之後就解決了您所說的先有雞還是先有蛋的問題。
.
我絕對支持載人登月,也十分支持盡快載人登月,但我不認為中國會為了、或者應該為了您所說的理由載人登月,現有的其他理由已經足夠了。
王孟源(MengyuanWang) 於 2019-08-23 15:10 回覆:

美國的新一代載人登月計劃已經搞了近20年,也就吹噓了20年。如果中國趕在他們前面,美國媒體當然會換一套話說,不過大概只有美國人才會相信。世界其他國家會看明白的,而他們也才是廣告的對象。

美國的另一個反應,應該是會上馬載人登火;這下花真正的大錢不説,大概會死人了。


上大人-盧旺達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沒能力﹐沒價值。
2019/08/13 12:11

人類現在的太空科技﹐最有用就是放一堆衛星在軌道﹐做定位和通訊的功能﹐同樣也是加強本國自衛和攻擊的能力。 至於到月球或火星﹐因為技術還未到﹐但成本超高﹐對人類來說是毫無意義的事。

科幻片除了想像人類在其他星球生活﹐就是從其他星球挖礦﹐帶回地球﹔這些就是其他星球對地球最實用的地方﹐但以現在的科技是不可能的事﹐所以除非有突破﹐不然這錢和時間是白花的。

王孟源(MengyuanWang) 於 2019-08-13 22:06 回覆:
所以美國要登火星,就讓他去。中國如果提前載人登月,美國浪費在火星計劃的錢更多。

!#@$%^&*()_+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
2019/08/09 18:58

從實用的角度看,可以大規模量產、短期內極大規模發射是航天的唯一可行方向。

幾乎所有的航天計畫都有窗口。發射人造衛星和補給ISS的窗口通常很寬。登陸月球的窗口也還可以。如果不是特別要登陸什麼地點,降落在黎明的位置就有半個月的陽光。、

但是距離越遠,窗口就越窄。火星差不多是每兩年有幾個月可以節約燃料。如果沒趕上窗口,下一次就要等兩年。

如果真要開發火星,就必須每兩年大規模發射一次火箭。就是說,最好使用很多技術成熟穩定的小型火箭,在最短時間內檢查、發射。很多小火箭比一個大火箭實用。


王孟源(MengyuanWang) 於 2019-08-10 01:43 回覆:

火星探測花錢極多、風險極大、回報極少,還是不要做太多計劃,先把門口的事做好。

SpaceX搞回收有些成就,但這是因爲它免費繼承了NASA幾十年的預研,然後所開發的Merlin引擎,又以效率為代價,選擇了世界上最簡單的設計(Open Cycle)。現在下一代的Raptor引擎,用的是世界上最複雜的設計,不但采用新燃料甲烷,而且是Full Flow Staged Cycle,偏偏Musk在性能指標上,硬要在Aggressive上面再加20%。當然他有一個熱情而且自由(亦即花錢做研發的自由,參見《科技發展與美式自由無關》)的團隊,但是高效率、高產出是有極限的。


大一統理論
等級:7
留言加入好友
2019/08/09 03:55
中國應該研發可重複使用的運載火箭,最廉價進入近地軌道的方式還是用火箭,問題是目前的火箭除SpaceX的獵鷹9號, 其他的火箭都採用用完一次就丟的設計,但是自從馬可斯搞出可以重複使用多次的火箭以後,發射成本的確被降低了很多,歐盟亞利安納火箭和聯合發射聯盟發射一次報價是2億美元,俄羅斯質子M運載火箭在之前一直是最低成本的報價7000萬美元,而目前獵鷹9聽說已經下殺到4000萬美元導致2018年俄羅斯的質子M發射任務和客戶被搶掉少了很多次發射,假如未來真的達到馬斯克的目標一枚火箭可以從複使用100~1000次,最大成本只剩下燃料成本(幾千噸燃料而已),那麼的確可很大程度降低成本,火箭還可以採用高效率的設計方式。當年NASA太空梭的設計,因為過度複雜導致低可靠性結果沒有達到NASA期望的可重複使用目標,蘇聯發射過一次暴風雪號太空梭,但是在無人狀態發射的,所有模塊都採用成熟的技術,而能量號火箭第一次發射並不是發射暴風雪太空梭而是「極地號衛星」這個衛星重量超過100噸上面搭載了斯基泰人-D天基化學雷射的武器平台,當年得技術沒辦法把雷射縮小尺寸,而且更加的設計是火箭的載荷(極地號衛星)可以採用外掛的方案而沒有放進整流罩裡

詳細發射細節請參考這部影片

1987年5月15日,蘇聯能源號重型運載火箭發射“極地一號”

http://bilibili.com/video/av10591216/


值得一提的是能源號運載火箭的發動機RD-170到目前為止還是人類歷史上推力最大的發動機,而且還是液態氧+煤油燃料的,俄羅斯把RD-170切一半賣給美國就變成擎天神5號運載火箭Atlas V的引擎,RD-180、RD-170比美國阿波羅登月土星5號搞出的氫氧發動機經濟性更好,至於要到遠距離的天體如果有核子動力火箭+會更好,前蘇聯和俄羅斯都有核動力火箭發動機這種技術,如果未來需要發展太空武器、或是大型科研設備例如宇宙射線觀測設備 大型太空望遠鏡,但是我不認為太空任務有對地球任何經濟性回報,百年之內有意義的事情就是純科研+發展太空武器之用
王孟源(MengyuanWang) 於 2019-08-10 01:23 回覆:
載人登月在未來20年,只有兩個實用目的:1)探勘月球南北極的水冰含量;2)在月球背面建立一個無綫電望遠鏡(可以完全避免地球來的雜訊)。前者是非常早期的工程預研,後者則是純基礎科研,都沒有任何經濟上的緊迫性。
頁/共 2 頁  回應文第一頁 回應文章上一頁 回應文章下一頁 回應文章最後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