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孫中山、蔣介石、毛澤東三人陵墓之比較
2010/05/13 02:09:02瀏覽30331|回應0|推薦7
文章來源:暨南大學社科部教學論壇

      孫中山、蔣介石、毛澤東這三個人可謂是20世紀中國政壇上最主要的政客了。他們死後的陵墓及處置方法很不相同。不知你們怎麽看,我是覺得此中大有可點評之處。

  孫中山葬中山陵。這中山陵位於南京市東郊紫金山中,風景極好,西鄰明孝陵,東鄰靈谷寺,整個建築群氣勢宏偉。相傳孫中山在1912年辭去臨時大總統職務後曾到鐘山。還沒重新得勢的孫先生,在這風景優美的山中信步時曾表示,如有一天他歸西時要能葬在這里就好了。偉人就是偉人,他的隨口閑語最終竟能如願。

  孫先生1925年在北京去世,經弟子們一番努力最終得以安葬在南京紫金山中。中山陵工程自1926年動工,經4年至1929年才完成。面積宏大,占地共 80多平方公里。其氣勢蓋過早年皇帝的牌坊、墓道、陵門、碑亭、祭堂和墓室等等,一應俱全。

  空中鳥瞰,中山陵像一座平臥在綠絨毯上的"自由鐘"。這是當年廣泛征集陵墓設計方案的結果,方案設計者同時又是陵墓總建築師,使這組建築型體融合,色調和諧,氣氛莊嚴。陵墓入口處高大的花崗石牌坊上有孫中山手書 “博愛”,仿宮殿式祭堂門楣上刻有孫中山手書“天地正氣”。堂中孫中山先生大理石坐像是世界著名雕刻家的傑作。



  這樣的一座恢弘建築,不是什麽人一朝一夕能變動得了的。孫中山的圓形墓室高11米,中央是長形墓穴,上面是中山先生漢白玉臥像,下面安葬著孫中山先生的遺體。墓穴深5米,外用鋼筋混凝土密封。好象在日軍進攻之初及國民黨敗退臺灣之際,老蔣曾兩度動過念頭不想使國父淪入敵方之手,卻因無從移動而作罷。由此可以想見,孫中山陵墓將會生生世世安坐於此,穩如鐘山,永世留芳!



  好,再看看蔣介石之陵墓。可憐老蔣一世勤勉,戰軍閥戰日軍戰中共,也曾揮毫寫下“橫掃千軍”的豪言壯語,卻最終敗在了他刻骨仇恨的毛澤東手里,退至臺灣,屈辱至逝,很是悲哀。蔣介石1975年於臺北逝世,作為大陸人,他自然希望有朝一日能回葬老家奉化。他與蔣經國的遺體都還處於暫存狀態。他們依然在等待著兩岸統一之後能返回大陸安葬,期望著早晚會實現的魂歸故里,入土為安。

  可架不住就是沒福氣,老蔣活著的時候幾乎沒有得到如孫中山毛澤東曾受到過的推崇,死後又久久不得安葬。在臺灣,他的極權統治沒有使他成為偉人,上世紀90年代起的“去蔣化”卻使他的圖像逐漸從公共建築、硬幣及紙鈔上消失。他受愛戴的程度還不及蔣經國。

  他死後所建的“陵墓”甚大,占地面積巨大的中正紀念堂是蔣氏弟子們與蔣經國的功勞,仿北京天壇建築的架式,很有些氣派。紀念堂三面階梯,正面階梯加上通往大廳之5階共89階, 象征蔣介石活了89歲,臺階正中間則是"禦路"。堂前石獅基座刻有"千秋萬歲"那樣具有封建皇帝意味的象征字眼,被當時的學生批判是造神的"中正廟"。



  台灣在陳水扁當政時期吵著要將中正紀念堂改名為“台灣民主紀念館”,要拆除圍墙,要將蔣介石銅像搬出紀念館。



  台灣蔣介石的遺跡主要包括位於臺北市中心的“中正紀念堂”,位於臺北的蔣介石、宋美齡生活起居的“士林官邸”,位於慈湖的尚未下葬的棺木,位於臺北近郊陽明山的“草山行館”和“陽明書屋”,以及散落臺灣各地的蔣介石的別墅,聽說他們當年的專用別墅曾多達27處。還有為數已經不多的散落在臺灣各地的蔣介石銅像。

  對於老蔣遺跡,一般的臺灣人認為沒有必要刻意去拆除,可以成為有特色的觀光資源。桃園縣政府願意管理和維護慈湖“蔣公陵寢”,設立“蔣中正公園”,專門收容各地毀棄的老蔣銅像,推出“蔣氏史跡旅遊行程”。唉,現在常常在電視里看到被搬倒的七零八落的蔣氏雕塑,不知怎麽就想到咱們老毛這里來了。這才是想寫此文的起意。

  我們再來看看毛澤東的"陵墓"。聽不少人說過:看到毛澤東紀念堂建在中國最熱鬧的首都北京的最大中心廣場的正中央,真為他死後的不得安寧而難過!



  對老毛的這種葬法是敬是毀?誰又能說得清呢?本來在中共建政初期,就已做出高級幹部去世後遺體一律火化的決定。老毛非猝死,在死前不知有沒有說好怎麽安置自己。曾有資料說過,敬愛的毛主席曾對大家說:他死後應該放到大江里去,讓魚吃掉.這樣是進入了一個自然的生命循環過程.聽起來不是挺好的嗎?

  1976年9月8日老毛病危時,中共政治局就立即召開會議,緊急磋商治喪事宜,包括決定如何處理毛的遺體。會上一致認為,首先要保護好毛澤東的遺體。這是他自己制造的個人崇拜的陰魂在作祟,那時誰敢主張將他的遺體火化呢?江青等還指著用他的逝去大做文章呢。可誰也沒想到,真的是老毛“屍骨未寒”,他硬撐著的政權即刻傾覆。

  當然,在“按既定方針辦”的慣性指引下,他老人家的遺體被做成了“肉體蠟像”,放在專門為他建造的天安門廣場的毛澤東紀念堂里,以每天幾萬元錢的維護代價,被人們供奉著瞻仰著,被“醫護”人員搬動著折騰著,被百姓們茶余飯後論叨著猜測著:這擺在面上給咱們看的是真的嗎?這麽多年那真身還成嗎?他老人家能就在這兒永生永世地呆下去嗎?他躺在鬧市中在人們的圍觀中能得安息嗎?一定要這樣保護他的屍體是他所願嗎?這種“葬法”有何意義嗎?

  遺體防腐方案可是國家機密,誰也說不清道不明,可又防不了被人閑言碎語著,想著都為毛老先生難過。真的,下次的人大提案,是不是該有人出來關心關心這事啊?!鄧小平為毛澤東做了三七開的定論後,時至今日,中國人都在忙著走自己正走著的路,已沒人太關心毛老人家的“生死存亡”這樣的大事大非問題了。唉,國人啊,太冷漠了吧?!

  好象是從列寧起的蘇共方案陰魂不散,已經害了為數不少的幾個人了。列寧得安生了嗎?被人觀看80多年了,1991年蘇聯解體後就不斷地聽到傳謠說要把他清走;孫中山要不是死在北京又延誤了時間以致面部出現黴菌而無法長期保存,現在也不能如此安眠於氣勢磅礴永世長存的中山陵中;斯大林沒保“死”節,先被觀賞後被摒棄;保加利亞的季米特洛夫也是同樣下場;越南的胡志明和朝鮮的金日成也不知能堅持多久……

  作為一種科學實驗,也許有其存在的價值。要防腐、防黴、防分解、防幹、防變色、防變形,號稱“暴露的部分在氣態中,隱蔽的部分在液態中;供人瞻仰的時間在氣態中,非瞻仰的時間在液態中。”折騰不折騰啊?這麽多年了能做到嗎?死後還能為科學做貢獻,如果這本來就是這些“偉人”的真實意願,倒也還說得過去,是吧?

  一個“偉人”要用這種方法晾著,慘不慘啊?比之孫中山老先生,比之不得入土為安的老對手蔣公中正,毛老先生的“後世”又好在哪兒呢??

  我倒想建議,能讓毛澤東在蔣介石之前完成他自己的心願,與其他共同奮鬥過的老戰友一樣,按照文件中可以查到的他已做出的“高級幹部去世後遺體一律火化的決定”進行再次安葬!起碼得其正式正規之道,得其安息永存之地。可以在火化後將骨灰盒放在八寶山或某個中國共產黨革命烈士陵園中,或者送回他的家鄉與毛家上下老少親友們在一起,或者開放中南海,在還公園於人民的情況下,將他安葬在他進京後20余年的住所里,作為一景作為歷史永久地向公眾開放。這幾種選擇,在我看來,都比把他停在冷冰冰的又氣態又液態的水晶棺里讓人走來走去地瞻仰要好得多。大家說呢?



  毛澤東曾發布過命令:在占領奉化時,要告誡部隊,不要破壞蔣介石的住宅、祠堂及其它建築。蔣介石故居得以保存下來。現在有很多照片展現著整體修繕良好的蔣氏故居。相比之下,老蔣度量比老毛要小,聽說他曾派人挖過毛家祖墳。這可透著老毛“寬宏大量”!

  而現在這兩位怎麽也該算20世紀中國歷史上的重量級人物的毛和蔣都在以不同的方式處於“不得安寧”之中。大家該關心關心他們。老毛氣量比老蔣大,所以我們應該為他著想早於他的對手。這才對得起他老人家啊。
( 不分類不分類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MONHER&aid=40278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