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劉力紅講四逆法(扶陽論壇)
2016/04/11 18:02:49瀏覽1775|回應0|推薦11
              今天,我作為一個弟子、一個學生向師父彙報,向各位老師,各位前輩,各位同道彙報。我感覺到自己不是一個好弟子,沒有能夠按照師父的要求跟師,當然有客觀上的原因,但是更多主觀上的原因。那麼,我這樣跟師得到的感受就非常有限,但是我今天會和盤托出,我有多少感受,我會說多少感受。沒有的大家也要諒解。我跟大家彙報的題目是跟師父學習欽安盧氏醫學的一些感悟。
              我最先接觸到欽安的學問是在九九年,九九年之前,雖然這本書早就由中國中醫藥出版社出版了,原來是小冊子,可是我一直沒有因緣讀這個書。直到九九年的時候,我在《思考中醫》裡面也提到過,在瀘沽湖給海吶博士帶的美國學生上課,我和海吶是好朋友,也是師兄弟。在這個美麗的雲川交界地,我們第一次相會。上課之後,海吶博士就把他的一個老師介紹給我,我在書裡面也曾經寫到過的,叫曾榮修。曾老雖然沒有直接的淵源,但他的老師田八味實際上也是盧門的學生。我聽師父說田八味是經常光顧扶陽講壇的,經常去受教,所以他實際上也有這樣一個出色的因緣。見了曾老之後,我曾經兩次把他請到廣西,他很鄭重地向我介紹了欽安的三書,尤其是《醫理真傳》、《醫法圓通》,那是我第一次看見這幾本書。從今天來說,當初只是看看而已,好像明白了,好像印證了自己過去的一些觀點。因為我也是那個時候開始講授《思考中醫》(後來才是整理)就已經談到了陰陽的問題、陽為主導的問題,因此感受到三書好像是印證了自己的一個感悟。
           另外我在《思考中醫》裡面也談到,六經辨證實際上就是陰陽辨證。整個六經、整個《傷寒論》、整個仲景的思想就是陰陽。只要把陰陽這個問題抓好了,《傷寒論》也就思過半矣。陰陽的主導是陽氣,主導是統一,而不是對立。因此當初看欽安的書就好像碰到知己一樣。《思考中醫》叫作《傷寒論導論》,但整個《傷寒論》我只講了12條,重點講六經提綱,還有六經欲解時。欽安先生在《醫理真傳》、《醫法圓通》裡最強調的也是六經提綱。所以欽安先生講到“學者欲入精微,即在傷寒六經提綱病情方法上探求,不必他書上追尋”。這是非常精道的,傷寒的眼目就在提綱上面。你要明白傷寒,那就要去找提綱抓病情。所以,當初僅僅是這樣一種感受,對欽安真實的學問還是差得太多,根本沒有真正地領悟祖師爺的思想精髓。
                這樣悠忽悠忽過了幾年,到了2005年,那麼多年的浪潮有方方面面的影響,我對中醫的赤子之心始終沒有改變,因為感到自己對中醫的領悟太差了,所以一股勁總是在尋求好的老師。“學而後知不足”,不足怎麼辦?沒有師父,沒有老師就非常困難,這個困惑在我心裡一直縈繞。2005年終於有了一個機會,我非常感恩《思考中醫》,這本書有它的功德,讓我能夠遇到師父。我跟孫主任成為好朋友,實際上也是這部著作才有可能有這個機會。但是我很慚愧,第一天師父在講座的時候,說行醫不夠50年不要寫書,我一身冷汗出來了,想鑽到桌子底下。這本《思考中醫》是我行醫不到30年就寫了,所以大家今後少看,等我跟師50年的時候再寫一本,大家再來看。
                今天也非常感恩我的師母,我師母好像沒有進來,在旁邊聽。我之所以能夠入到師門,沒有師母我不能想像。師父一輩子為中醫憂心忡忡,飽經滄桑。開始他老人家是雄心勃勃,一心想為中醫做一點事情,想為中醫培養一些人材,但是很遺憾沒有能實現。我前天晚上跟東北工業大學的鐘處長感嘆,我們中國的文化都是內證的文化,一點一滴都是內證,不經過內證沒有辦法感悟,這都是硬功夫。《論語》有一句話叫“見賢思齊”,這就是內證啊!我們的心靈就是我們的身心,如果沒有改變,不可能“見賢思齊”,見賢就思嫉,師父的境遇就是這樣,所以他盡管有報國之心,想為中醫做一點事情,但十幾年來根本沒有辦法。我在成都讀碩士三年,連師父的名字都沒有聽聞過,當然這個也是自己福報不夠,沒有因緣,但這值得我們反思。在這樣一個情況下,師父原來的熱心完全沒有了,也不願意去收徒。所以,我直接去拜師肯定沒門。
               正好有一個因緣,我們國家一位著名畫家史忠貴把我的著作送給了師父。可以說他是我的貴人,我的恩人,所以我要在這裡要感謝他。師父在看這本書過程中,細心的師母覺察到師父可能對我會有一些好感,所以師母就趁機問師父“劉力紅能不能理解你的學問呢”?師父說應該可以,這個時候師母就背著師父給我寫了一張很小的紙條,介紹他是誰,有這麼一個人在成都。這個不叫信件,只是一張小紙條兒。我在此之前零散地讀過盧門的東西,比如《四川名醫傳》,因此知道欽安這門學問的傳承,但是傳承到哪裡了,我想肯定是已經沒有了,不會再有傳承。當我突然拿到這張紙條,知道這個傳人還在,心情非常欣喜,所以我在很快的時間裡到了成都,可是當時遇到很大的障礙。什麼障礙呢?這個條子是師母背著師父寫的,師父並沒有同意。但是經過非常艱難的努力,師父終於同意見我。經過很多曲折後,2006年元月,我終於能夠拜在師父的門下,到今天已經是三個年頭了。我跟師的感受會在下面跟大家分享。這個是跟師的因緣。
                昨天師父談到了盧門跟欽安祖師的淵源,如果想探討欽安的學術,不從盧門入是很困難的,為什麼?第一天師父也談到了,欽安真正成熟的思想是在他的晚年,他活的年紀很大,97歲。他的學術在最後幾年才真正是非常成熟,非常之爐火純青,而且跟原來的路子是有變化的。扶陽的理念、路子更加清楚了。這個路子單從欽安三書裡面是見不到的。欽安三書很強調陽,可是從整個理路來說,還是跟我們現在見到的一切的學問有類似,不是那麼鮮明。但是老人家到了晚年,尤其到了最後的七年,那些真正成熟的學問凝結沒有見諸於著作。這部分學問怎麼去探查?真正想探求欽安學問的底細,一定是要從盧門,從盧氏之學入手。這個是盧門學問的重要性,它確實對欽安的學問起到了承上啟下的作用。
              師父已經談到了欽安祖師學問的傳承來自於劉止唐。我這裡就不多說,只是在這裡強調一點:我們從欽祖學問的傳承看到了文化的重要性。這是我這些年來一直強調的,也是在推動的一個工作。我們從第二天李裡先生的演講也看到了這種聯系,雖然文化不是具體講某一個方某一個藥,但是她浸透我們的思想,她能化我們,改變我們,使我們能夠真正全身心地接納這個理念,這是需要過程的。我們看到張仲景也好,孫思邈也好,乃至於欽安祖師的師傳脈絡就可以看到,他們的基礎很深厚,有這樣深厚的根基,那就有可能造就這種揮灑自如的醫學。各位應該說是中醫的希望所在,希望今後一定要這樣要求自己,不要僅僅盯在一方一藥上,這個僅僅是術,入不了道,這是我們需要注意的一個問題。
              我在跟師以後慢慢地思考、感悟陰陽主導的問題,實際上已經在談合一了。但是到欽安祖師這裡,盧門這裡,師父這裡,怎麼才叫做陰陽合一之道?欽安祖師在序裡面說“沉潛於斯20余年,始知陰陽合一之道”,然後才在醫道上揮灑自如,我現在的感受也是這樣。陰陽怎麼合一?這句話很簡單,如果陰是陰、陽是陽,她是分開的,她是對立的,那麼這個學問還在“二”上面。師父經常講“三、二、一”,我們的學問在哪個層面?在“三”層面還是在“二”層面?還是在“一”層面?要思考。
              在“二”的時候,陰虛就要滋陰,而滋陰就一定用熟地,生地,麥冬;溫陽一定就要桂附姜,這樣學問是分離的。可是在欽安這裡,在盧氏這裡,她是合一的。師父第一天在講“扶陽抑陰,用陽化陰”,講“陰虛就是陽虛”。好像很多人犯難,那不亂套了嗎?我就是遇到這樣的問題,跟師以後我的研究生比較多,他們做的課題就是扶陽學派研究,扶陽路子的研究。每談及扶陽,學生就要寫一寫這些問題,但是領悟又有限,答辯就碰到問題。答辯老師一提問,回答不上來。我作為導師又不能開口,心裡面就沒辦法。這個確確實實不是亂套,而是層面問題。因為師父就是這樣,他的學問已經歸“一”了。這個在《黃帝內經》裡面是有確證的,“陽生陰長”,就是合一,是陰陽合一之道,它已經講得很清楚了,只不過欽安祖師把它落到用上。我們看到師父就是在用陽藥,陰就起來了。因為陽生了,陰就長。他沒有去用生地,沒有去用麥冬。為什麼能夠這樣?我們要研究這個問題,如果大家能夠這樣,學問可能就會慢慢地上升。
               欽安祖師講“天地一陰陽耳,分之億萬陰陽,合之而一陰陽”,這也是《素問》在很多地方都講了的,“陰陽者,數之可十,推之可百,數之可千,推之可萬,萬之大不可勝數。然其要一也,知其要者,一言而終,不知其要,流散無窮。”能知一萬事畢,實際上都在這裡。欽安祖師又講了,“仲景之六經還是一經,人身的五氣還是一氣,三焦還是一焦,萬病總在陰陽中”,這就是歸一的學問,合一的學問,任何問題都回到主線上面來,由此而言,衍生了萬法,萬法歸宗。
                所以,盧氏的學問,欽安的學問很重要的一點是在理上用功,即在合一上用功。欽安祖師點得很清楚,就是陰陽合一,不是合二。我們要能夠在這上面沉潛了,用功了,最後會通打成一片,不動搖了,那扶陽的問題可能就差不多解決了,也就思過半矣。剩下的問題實際上只是一個時間的問題。
            但是這個理念不解決就沒辦法,我們肯定沒有辦法達到這個境界。欽安祖師談到了人生陰陽是怎麼合一的,他有一些線索,我們可以慢慢沿著這個線索去深入。欽安祖師講“以髒腑分陰陽,論其末也,以坎卦解之,推其極也”,這個就是眼目。但是,我們現在確實是分髒腑,心肝脾肺腎,五髒六腑,分十二經絡,分六經。我們已經習慣了,所有的辨證首先是髒腑辨證,以髒腑分陰陽;八綱辨證,以八綱來分陰陽;六經辨證實際上是以六經來分陰陽等等。按照欽安祖師的觀點,這些都是論末,都是在枝葉上尋求,不是根本,所以老人家講以坎卦解之才是推其極也。萬世萬物都能推到這個坎上來,才是推到極致、極限、根本處。所以欽安的學問,盧氏的學問,乃至師父第一天講的所有的學問,我的理解就是在這個地方,就是在極上用功。
                陰陽怎麼合一?陰陽是在極上合一,離開了極,無處合一,無處落腳,那都是虛妄的學問。所以抓住了這個極,可能就有辦法,就真正能夠合一,這是一個大理念。由極再推,由極再衍變。這也是那天師父談到的“你是治病還是治氣”?不知道大家留心沒有,那天師父點到了這個,這個就是眼目啊!過去我在跟師之前都是在治病,有些時候還自我感覺不錯,因為有些病人療效不錯,也有很多人誇獎。跟師以後,發現自己都是在治病,都是在“病”這個層次上,“病”這個層次上,你怎麼包容得了千變萬化的病人,都沒有落在氣上。後來才知道什麼叫治氣,什麼叫治病。
              所以,非常坦率地講,我認為過去開的處方都是糊塗的處方,就是見子打子,見這個病治這個病,病牽著我到處跑,最後把自己跑糊塗了。當然簡單的病清楚了,解決了,但很多都是跑糊塗了。跟師以後,每開一張處方,真正真實的內心非常感恩師父。雖然離師父的要求還非常之遠,也可以說師父很不滿意像我這樣的弟子。我相對地比較,比較過去自己的感受,和現在看病開方的一種覺受,自己內心非常感恩,實際上我每開一個方都有一個感恩。以前我的先師李陽波講“師者人生之大寶”,我的感悟是非常深的。
               在合一的問題上,欽安講到在極上,推極也。那麼,這個極怎麼來?由乾坤來,由先天來。乾分一氣入於坤中,形成了坎,最後形成了離,由坎離兩卦互相交合、往來化生中土。所以,欽安祖師有一句話是“水土合德,世界大成”,水土合德是什麼呢?實際上就是這個坎,極就是水土合德。坎就是水,水是怎麼來的?是乾分一氣落於坤宮,形成坎,所以坎也有坤土之氣,她是以坤為體,以乾為用。所以這個極實際上就是一個水土的合德。從後世的認識來講,水是先天,土是後天。由這個先天,演化成這樣兩個問題,由這個極推出了這樣兩個問題。所以,大家看看欽安祖師、盧門,包括師父的所有思想實際上都是在這個地方理解水土合德。所有疾病的治療最後都是落在這個上面。比如昨天師父指導看的一個病人,一直強調的是必須要抓住土和水,抓住先後天,入手在這裡,收工也在這裡,這是他一直強調的。那麼這個極、這個合一、這個水土合德怎麼去體現呢?在用上面又怎麼體現?大家非常關心這個問題。體現他的就是四逆湯,就是四逆這一個法。因為我們說陰陽合一,合一就是在極上合一,不在極上沒法合一,或者說沒法水土合德,那麼,這個推極之方是什麼?這個方實際上就是四逆。在盧氏這裡四逆確確實實是太重要了,太重要了!但盧門不提方而提法,下面我們很重要的一點就是要解這個四逆。
                既然四逆湯是推極之方,是合德之方,所以它是陰陽兼顧之方,我們不要認為四逆只是回陽的,實際上四逆還是陰陽兼顧的,如果不是陰陽兼顧,它就不是推極之方,不是合一之法。因為顯然人是陰陽的合一體,我們雖然倡導扶陽,我們看師父是在扶陽,可是沒有離開陰,“扶陽抑陰,用陽化陰”,始終是陰陽和合,沒有說就是一個孤陽,不是這樣的。否則盧氏就不會提出“扶陽抑陰,用陽化陰”,陰是真實在這裡。只是怎麼樣體現這個主導?這就是四逆,所以四逆是一個陰陽兼顧,陰陽合一之方。之所以是陰陽合一,又因為它是推極之方,因為它是在坎上面,坎是既陰既陽。
                所以,我們如果真正明了了這個推極之方、推極之法,真正明了了四逆,我們就不會操心這個光是搞陽,沒有弄到陰。人的身體陰陽要平和,要和平,陰陽協調才不病。所以,師父一直在強調學問的層次,師父經常講,你這個還是在“三”上面去思考;有些時候會講一下你已經到“二”這個層面,但是還沒有到“一”這個層面。那麼在“三、二”上面,陰是陰,陽是陽。而在四逆上面既有陰又有陽,所以它能夠協調人身整個陰陽。四逆是在坎上立法,在極上立法的一個方,所以它是在先天上合一的,它是在先天層面和合陰陽,而不是在後天髒腑氣血的層次上和合陰陽。它不是在病的層面上和合陰陽,而是在氣上面和合陰陽,所謂治病治氣在這裡也就有了一個分別。
                欽安祖師對四逆的點評是“仲景立四逆,究竟是專為救這點元氣說法”,這是最經典的。昨天吳老師也談到了這個問題。元氣就是人體的根本之氣,這個氣就是陰陽和合之氣,所以救了元氣就救了命,它是在這個問題上體現的陰陽,這個是非常深遂的。我們不通過後天達到先天,不由三去歸一,我們始終弄不清楚這門學問,我們總是在這個後天的層面上去熱鬧,總是去求全責備,認為這是一個偏門。所以,師父一直反感我提學派,因為一提學派就落到後天的紛爭,我也明白他老人家的心,他現在又不得以,為什麼呢?因為用學派這個名義,可能還不好弄,我們這個論壇沒有機緣,所以這是個方便,所以要請師父諒解,這個是曲線救國。但實際上它不是一個流派,它是推極,它就是一個正派,所以欽安祖師就講了,仲景立這個四逆究竟是專為救這點元氣說法,而這點元氣是來自先天乾元,乾分一氣落於坤中化為水。
              那麼四逆是怎麼去救這個元氣呢?這就到了四逆中最重要的附子上,是這個附子上的辛熱才能夠直補坎中的真陽,這也是鄭欽安說的。附子的辛熱能夠直補坎中的真陽,即先天乾元之氣。
              那麼干姜是什麼?干姜的性溫而散。而附子沒有味道,干姜的味道怎麼樣?很大,所以性溫散。所以後世講的干姜“守而不走”這個不是很確切。我跟師的體會,盧門並不一定是這樣認識。因為它很辛散,它怎麼會守呢?它肯定也走,反而附子是守的。干姜性溫而散,其所用者,為什麼用干姜呢?因為群陰阻塞,祖師爺在這裡很清楚地點了附子是什麼作用的,它是直接透到極上的一陽,坎中的這一陽,直接去溫這個一陽。可是這個一陽在哪裡?這個一陽是在海裡,不是在沙漠,所以附子要透下去怎麼辦呢?往往到了要用這個方的時候,群陰都是彌漫的,陰霾阻隔,附子怎麼下去?沒法下去,群陰阻塞,附子是不能夠直入根底,那怎麼辦?靠什麼?故以干姜滌蕩陰邪,迎陽歸舍。祖師爺實際上已經把玄機奧妙和盤托出給大家,只是說我們很多學人可能就是限於書上有了而沒有再深入。那麼只有這樣,附子才能夠直到根底,才能真正的迎陽歸舍。
                炙甘草呢?從它的色味等方面,我們知道炙甘草是秉坤氣最全的一味藥。陽氣歸舍後,附子已經到了極上。為什麼剛才要講水土合德,世界才大成呢?因為沒有土來扶,水也是不行的,所以必須要土來扶,水土才能合德,也只有土來扶持後,真火才能夠真正地伏藏起來,才能構成一個坎,而不是離。坎就是陽在裡面,在坤體裡面,這樣命根才能永固。這就是一個陰陽和合的像,坎就是一個陰陽和合的像,四逆實際上就是陰陽的和合之像。我們要細心去體會,四逆裡面坎像已經全,這個坎體已經全,坎體一全,你說它沒有陰嗎?陰都在裡面。所以,我自己認為這個是欽安盧氏醫學的重中之重。必須要這樣,師父的很多問題我們也許才能夠理解,否則真是沒有辦法。光閉起眼睛來想,我也覺得沒有辦法理解,因為我們還是在後天的學問上,在現在的這些學問上,大家都沒有辦法理解老師,所以當初師父自然就認為沒有人能夠理解他,我到現在也認為很難。今天的在座各位,能不能理解我也不知道。
                那麼我們可以清楚看到,欽安祖師沒有說四逆法,還是在四逆湯這個範疇裡面,但是這個問題我也沒有直接問師父,是否欽安祖師在最後的七年裡提了四逆法?如果沒有,那麼四逆法就是盧門提出的一個思路,就是由方上再回歸一步,退一步就到法上,再退一步就在理上,實際上盧門就在理上用,所以他能夠回到一。
               這個四逆之法,我的體會很蒙蒙朧朧。由於師父的威嚴,再加上自己的個性,實際上是因為自己還有一種虛榮心,有一些虛名,所以這個虛榮心在作怪,怕問錯沒面子,所以經常不敢問。還好師父經常會給我講一些病例,自己也領會到一點,開始對四逆法懵懵懂懂,到後來稍微理解一些。師父經常講它是一個納下之法,《扶陽講記》裡面實際上已經露了這個消息,四逆法是什麼?是納下,納就是歸納的納,腎不納氣的那個納。這個納下之法就是四逆的一個特點,也就是迎陽歸舍。因為真陽之氣要在本位上,欽安祖師講這個真陽又叫做相火,為什麼叫相火呢?《內經》裡面講得很清楚:“相火以位”。相火最重要的是“位”,位置的位。它處在本位上,火就起用;不在本位上,它就是邪,就要壞事,所以四逆很重要的一點就是迎陽歸舍,使真陽回到本位上,起到它根本的作用。這是四逆的第一個特點。
                第二點,四逆是收藏之道。我們知道,坎從後天來講,它是水是腎,是封藏之本,所以納下之法起的是收藏作用。收藏什麼?我剛才已經講了。另外,四逆的納下作用實際上是陽行陰令,我們看到四逆是一幅全陽,可是行的卻是什麼?是陰令。為什麼?生長為陽,收藏為陰。過去我們都認為一定要用六味地黃,一定要用滋陰才能降火,滋陰才能收藏,可是盧門這裡不是滋陰來收藏,是四逆來收藏。
                所以這幾百年來,比如說治療結核,這個問題我們也經常講,為什麼在過去中醫治療結核的效果不理想?我們看《紅樓夢》,病到咳嗽的時候,用一個手絹一捂,裡面有血,就判死刑了,就好像現在得癌症一樣的。為什麼會是這樣?我聽師父說過盧門治療結核是小菜一碟。我也聽李老說過治療結核沒有什麼難處,甚至有些人認為他就是專治結核的。空洞性結核,很大的空洞就能夠治好,他在書裡面也談到過以前在治療結核上面的沉痛教訓,開始用滋陰降火,很尷尬,差點把病人的命送掉,最後改成甘溫。盧門走的也都是扶陽的路子。我們看到很多骨蒸潮熱好像就是不能收藏,午後發熱,兩顴潮紅,不能夠收藏,不能夠降,因此用甘寒去降,苦寒去降,但是甘寒苦寒一去,時間久了,中土敗壞,土不生金,化源絕了,必死無疑,必定是走這條路。可是如果我們不這樣,我們用甘溫辛溫扶陽的方法也能夠降,並且在降的過程中,土越來越旺。而前者在降的過程中,土越來越衰。人一生出來,先天已經定論了,就要靠後天了,所以師父很強調很強調這個中土,這是我跟師非常明顯的一個感受。如果你連中都不行了,連飲食都不能化了,你怎麼去運藥?一切一切都免談了!我們走甘寒苦寒這條路為什麼會失守?為什麼這個病會成為四大難症?實際上我們路子走錯了!我們沒有真正體察天地的收藏,我們在表面上體察了,沒有在核心上體察,沒有在極上體察。
                四逆是陽行陰令,而陰是什麼?“陰者,藏精而起亟也”,《內經》講“陽者衛外而為固,陰者藏精而起亟”,所以在四逆法納下的過程中,它就起到了藏精的作用,又為藏精提供了一個很好的條件。我們看師父的方法,師父開始用四逆,慢慢地就可以用一些添精的藥,為什麼?因為陰令行到位了以後,就可以這一步的操作。
                四逆法是納下之法,另外,師父還經常講四逆是一個收功之法,這個在《扶陽講記》裡面已經談到。我感到收功之法是最費解的,我相信大家可能也是這樣。因為過去我們學傷寒都知道四逆是四逆湯,太陽篇就已經有四逆了,29條30條已經有四逆了,但是四逆是少陰的正法。病到少陰,“脈微細,但欲寐……脈沉者,急溫之”,很危重的病人才用四逆,是迫不得以使用的一個法。可是師父卻說四逆是收功之法,這真有一點匪夷所思,不可理解。這麼一個原來是不得已用的法,現在卻成為一個收功之法。而且師父經常講,所有的方法最後都是為了用四逆創造條件,這個就更加費解了。為什麼說師父的思想不好理解?沒法理解?也是在這個問題上。如果還是回到後天氣血髒腑陰陽的學問上,我們真是沒辦法理解。如果不回到極上,不回到這個原點,我們沒有辦法理解。
                四逆是一個收功的法,我們所有的治療都是為了創造這個法做准備。治病最後是為了什麼?不是為了收功嗎?我們不為了收功,我們治什麼病?我們當什麼醫生?我們都不知道什麼是收功!我自己真正是糊塗醫治糊塗病,雖然也治好幾個病人,也還蠻沾沾自喜,但是現在看來這個“系統工程”在心裡面沒有提綱。所以,我很深的一個感受,為什麼要搞這個扶陽論壇?說實在師父是不願意出來的,我是勉為其難,也不知道是不是師父今後就不出來了。也許他老人家一高興就會更多的出來,也許他不高興今後再不出來,這是最後一次,也許是。我最近的感受就是:過去自己就是一點一點摸索過來的,突然現在達到了這樣的程度,雖然還沒有明白,但是恍恍惚惚了,晨曦好像已經透出來了。過去那麼辛苦,那麼煎熬,我想肯定很多人都有這樣的經歷。所以,我就很想跟大家分享。剛才為什麼提到辛苦,因為動員師父出來也是一件很辛苦的事情,如果沒有師母的幫助,我沒有辦法想像今天盧老師能夠坐在這裡。所以,我提議大家為師母鼓一個掌。
                 收功的問題真是太重要了!以前就我自己來講,完全不知道怎麼去收功,完全還不知道治病還有一個收功的問題。我想很多的同道可能跟我一樣,也不知道治病還有一個收功的問題。作為醫我們不知道收功,這個問題是很嚴重的。為什麼四逆是一個收功之法呢?因為它已經涉及到生命可持續的根本問題上來。我們現在都在講可持續發展,為什麼呢?因為現在很多問題已經到了不可持續,所以我們提可持續發展。而對於生命來講,怎麼樣可持續?就是要在根上面,到了根上面就是可持續,沒有到根上面就不可持續。所以,我的理解,這個四逆法之所以是收功之法,就因為它是歸根之法。
                這個歸根是老子提出來的,我們看《老子》十六章裡面有這樣一段話:“夫物芸芸,各復歸其根。”“歸根曰靜”,歸根叫什麼呢?歸根叫做靜,所以歸根之道是靜,靜道是陰,陽躁陰靜。為什麼說四逆是陽行陰令?大家注意,為什麼說它是陽行陰令?而“歸根曰靜”下面這句話就很重要了,“靜曰復命”,靜是什麼?靜就是復命,恢復生命,我們現在的名詞叫做可持續發展,生命到了這樣一個程度就能夠進入可持續的良性循環,“復命曰常”,只有能夠復命了,恢復生機了,這才叫常,不是大腸的腸,我們說的是經常的常,常道,“復命曰常”,常就是可持續,歸根就是這樣。“知常曰明”,我們明不明白,所以為什麼我談到收功法的時候,內心的感激、感佩確確實實很難用語言來形容。即便跟隨師父什麼都不學,但是如果聽到這個名詞,我們都值得用一生去感激,作一個醫生我真正是這樣的,我不知道大家會不會有這樣一個同感?為什麼,因為“知常曰明”,對醫來講,我們才算明白,否則我們是糊塗。那麼,“不知常,妄作,凶”,為什麼那天聽師父一說,我一身冷汗出來了,過去自己都是在妄作凶。
                既然四逆是歸根的大法,復命的大法,能夠建立復命的機制,這個復命的機制建立以後,就意味著什麼?大家想想看,就意味著自愈機制的前提。恢復生命的機制建立了,自愈的機制才能夠建立,只有這個機制建立了,我們才可以講這個病收功了,為什麼?因為機體可以進入良性循環,不治而治。這個時候我們才能夠說收功的問題,才能叫做病好了。沒有到這一步,這個病會反反復復,會顛三倒四。
              所以,四逆就是這樣一個法,歸根之法,復命之法。總體來講四逆法是這兩大點。如果從概念上來講,我總結師父經常講的,一個是納下之法,一個就是收功之法。怎麼去理解這個納下?怎麼去理解這個收功?當然我現在也只能講到我理解到的這個份上,或者是從概念的層次,去跟大家做一個提示。
              下面我們再回到前面看看,為什麼四逆能夠是收功之法?我們知道四逆的用藥是性甘辛,附子、干姜是辛的,甘草是甘的。四逆湯是辛甘為主的,為什麼辛甘為陽?《內經》裡面講“辛甘發散為陽,酸苦湧泄為陰”。實際上它是一個純陽的方,可它貴就貴在既是純陽,又能夠行陰令,是收藏之道,這實際上是整個技術的關鍵。因為辛為乾金之味,這是欽安先生講的,為什麼呢?因為我們說四逆是立極之法,這個極就是乾分一氣落於坤宮,所以辛本身就是秉乾金之味,所以它能夠直入坤宮。這就是一個同氣相求,在這裡就能夠體現。為什麼四逆能夠到這個份上?但是在辛味裡面又有區別,有辛而香,有辛而不香。辛而香的,像生姜,生姜大家一嗅,就很明顯的香味,茴香、丁香、桂,大家一聞是不是很香;有辛而不香者,辛而香者就兼善走的作用,辛而不香的就像附子。大家聞聞附子沒有什麼味道,所以附子是辛,它的味是辛而不香,偏於直折,它多自己往下走。在四逆裡面,當然有辛而香者,又有辛而不香者,如姜是辛而香的,附是辛而不香的,這跟我們傳統講的干姜“守而不走”有區別,在欽安這裡完全不是這樣的,干姜能夠驅散群陰,能夠蕩滌陰邪。如果干姜不走,怎麼能夠起蕩滌之用?反過來是附子要直接歸舍,直接“收放”,而不是守而不走。那麼甘草性甘,是稟坤土之氣最全的。
                四逆湯本身就是一個很簡單的方,但是到了四逆法就非常靈活了,第一天我們聽了師父談到盧門的四逆法,四逆法很多在姜的取舍上,所以大家經常看師父用姜是非常之靈活的,經常是用生姜,也有時用干姜,有時候用煨姜,有時候用炮姜,這個姜的不同,就有很多大的不同。所以,就四逆來講,附子沒有那麼多,就是制附子,淡附片,天雄片,基本上都是這些。可是姜就特別的靈活。
                那麼,欽安祖師曾經談到過四逆方不獨為少陰立方,是上中下三部之法俱備。為什麼呢?實際上也跟姜的靈活運用有很大的關系,要它走上,要它走下,要它走左,都可以,這是我對四逆法做一個簡單彙報。

        http://chuansong.me/n/1914938                    第二屆扶陽論壇發言整理
( 知識學習健康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LEELEE123&aid=532206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