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書寫研讀~關於血糖(三)
2016/12/27 19:08:33瀏覽639|回應0|推薦19

前文提到,糖尿病前期的盛行率約是糖尿病的兩倍;而在台灣糖尿病的盛行率是9.2%,幾乎每10個台灣人中就有1人罹病。

其中最令人擔心的是「代謝症候群」,本文繼續探討此議題。

飢餓

有人錯過正餐時間或刻意少吃一餐,餓過頭後才吃飯,卻因此時飢餓感需要滿足,很容易吃下更多食物。

大量醣類入肚,反而使胰島素分泌增加,「過餓才吃打亂人體代謝,導致血糖不穩定,潛藏糖尿病風險

若飽了,又再吃則容易肥胖

何時吃飯最恰當?

肚子有點餓又不會太餓時,在這個時間點吃飯最健康,飯後血糖上升幅度較小

最好三餐定時只要養成規律的飲食時鐘,延後一、二小時進食也無妨。

例如:上班族工作忙碌,長期下來只能在晚上8點用餐,雖然比一般人的時間晚,其實養成習慣也無妨。

當人體血糖失衡時,將影響糖化血色素,若一年指數單次>=5.7%,就達罹患糖尿病黃燈警示罹患第2型糖尿病風險高出一般人35;若飯後血糖值比空腹血糖值高出約10mg/dl,就代表胰島素分泌減少或阻抗。

除了糖尿病多囊性卵巢症三酸甘油脂異常的風險也隨之增加。

代謝症候群】(metabolic syndrome

當今代謝症候群領域知名的先鋒學者,美國史丹福大學醫學院老人醫學中心教授瑞文(Gerald M Reaven)直指「胰島素阻抗」理論,是導致代謝症候群的原因之一。

他發現,原本以為只在第2型糖尿病人身上出現的胰島素阻抗,在非糖尿病人的身上也出現程度不等的胰島素阻抗。

例如,高血壓或者冠狀動脈心臟病患者,甚至一些婦科疾病患者身上,也有胰島素阻抗的問題。

難道胰島素阻抗是多種疾病的幕後黑手?

瑞文教授推測,「胰島素阻抗」可解釋這種症候群危險因子聚集的現象,也是許多疾病的中心,只是致病機轉還不明朗

目前臨床上使用的藥物中,也只有胰島素增敏劑能真正減少胰島素阻抗性,並同時可以減少罹患心血管疾病的風險。

嚴格說來,代謝症候群並不是一種疾病,反而可說是一種病前狀態,表示身體代謝開始出現異狀。

此時血壓開始升高,但還沒有到達高血壓的診斷標準;血糖出現某種程度的胰島素阻抗,卻還未進入糖尿病的程度;血脂肪偏高則代表動脈硬化已具有初步威脅;如果再加上腹部肥胖,危險性更高。

這時血管或多或少正在變化中,若不加以注意,慢慢就會導致心血管疾病

代謝症候群集合多重因子,也讓人對身體警訊舉一反三,而不是掛一漏萬。

出現5個指標當中的任一狀況,就須警覺是否也有其他4項問題,不要只是單看高血脂或是高血壓、高血糖等,應該同時注意其他問題。

「阻抗」指的是細胞無法正常運用胰島素,使得細胞無法有效吸收血中葡萄糖,轉化成能量。

目前已發現,如果(1)中圍肥胖(腰圍男性>=90cm;女性>=80cm)、

2)血中三酸甘油脂(Triglyceride)偏高(TG>=150mg/dl)、

3)血中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HDLC)偏低(男性<40mg/dl;女性<50mg/dl)、

4)血壓偏高(SBP>=130mmHg/DBP>=85mmHg)、

5)空腹血糖(Fasting Glucose)偏高(FG>=100mg/dl

等五項指標中,具有三項或三項以上便符合代謝症候群,此時就需特別注意健康已亮紅燈

在過去,只要血壓、血糖、血脂等各項病變因子尚在正常值範圍,一般認為是安全的。

但是近年來發現,只要多項因子臨近異常範圍,依然會悄悄形成心血管病變

有代謝症候群的人,其罹患心血管疾病腦血管疾病腎臟疾病的危險比沒有代謝症候群的人高。因此代謝症候群的預防與治療,目前是引起臨床醫學及基礎研究極大關注的主題。

( 心情隨筆心情日記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Innchris&aid=865125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