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由曾國藩的當官處世哲學看馬英九失敗的原因
2015/03/07 20:31:42瀏覽1504|回應4|推薦29

 

一、前言

張宏杰先生的著作《曾國藩的正面與側面》一文闡述了一些放諸天下皆準的大道理,對照馬英九施政的失敗窘境,令人不勝欷歔,曾國藩給我們呈現出兩樣東西,第一種是中華文化的正面力量,只要加入實事求是四字,中華文化完全可以表達出一種超凡的彈性、包容性和開放性。第二種東西就是,一個資質平平的人,依靠自己超絕的意志力也可以達到人生高度。聖賢和君子固然令人尊敬,但是卻一事無成,因為他的道德標準已高到那樣子,他道德光芒萬丈,所有周邊普通人在此光芒照射下會自慚形穢,他們會離你遠遠的,所以最后只是一個道德標杆在那兒,誰也不願跟他共事,更别提帮助他成就什麼大事業,馬英九不沾鍋自身廉潔自持,但卻無人真心助他成就大事,曾國藩的事績是儒家的一種更高的人生境界,那就是内聖外王,即用儒家的道德、君子的標準來要求自己,讓自己在内心成為一個聖賢,但這還不够,真正登頂是要向外去能做一番救國大事業。做大事,關鍵不在于你個人多有能力,關鍵取決於你能調動多少資源來帮助你,此時技巧就出現了!如果你不僅追求内聖而且要追逐外王,你就不僅要自己當一個君子,還要有能力調動一切能够帮助你的力量來帮助你成就一番事業。馬英九一路走來,雖貴為總統卻不會調動資源以致失敗。 

二、迂儒難成事

很多年輕人對清朝的曾國藩没什麼感覺,主因是清朝離今已遠,離台灣更遠,但在中國近代史中,毛澤東、蔣介石對曾國藩都有崇拜之情,所以曾國藩應算是一個成功的歷史人物。以前流行一句話:“經商要讀胡雪岩,當官要看曾國藩。”雖然現在是民主時代與清朝政治環境大不相同,但官場文化及待人處世的道理仍可相通。曾國藩28歲中了進士,然后十年的京官生涯,從一個普通的翰林連續被提拔七次到了吏部的侍郎可謂青雲直上。當他回湖南奔喪時遇上了太平天國作亂,于是他組織了湘軍,此後半辈子就是跟太平天國打戰,最後滅掉太平天國。

                      曾國藩曾被人說“笨”指的就是他的思考簡單,因為他從小接受一整套儒家教育,只知若上者仁義感化下面的人,下面的人就都會恪守本分,文官死諫、武官死戰,那世界就會變成朗朗乾坤了。但這實在太簡化了,簡單到没法運作。例如曾國藩曾老老實實寫了一封奏折,敘述皇帝三個毛病,咸豐皇帝閱此奏折勃然大怒要殺他,幸被大臣攔住撿回一命。同樣的王金平幫柯建銘司法關說當然不對且違法須開除黨籍嚴懲,但馬英九思考太簡單了!他認為全國民眾及文武百官都會與他站在一起,支持他開除王金平黨籍,馬未先調動他可掌握的調查局、行政及司法資源,未瞭解王金平早已廣結黨羽,連法官都幫王不幫馬,這要怪馬不沾鍋當然不會予人恩惠,而王每關說一次就多一個朋友,朋友多資源當然就多,做馬的下屬及朋友如余文及黃世銘下場都不好,馬未盡保護義氣。曾國藩拿出自己的道德標要求别人與他一樣,例如剛組湘軍時,就要求跟當時正規軍綠營一起訓練,而綠營内部已亂,他們很多將官靠吃空缺過活,綠營根本看不起湘軍,當時有副將叫清德拒絕合操,士兵也完全不配合,曾國藩雖以忠君爱國之心激勵士氣,但是那些人連字都不識很難溝通。曾國藩在長沙混不好,又帶隊去了江西,江西巡撫陳啟邊認為曾在江西是客軍得歸他管,總是以斷糧餉要挾曾國藩聽他的話,曾國藩上奏咸豐丰皇帝辦掉了陳啟邊。     后任江西巡撫文俊認為曾國藩不懂規矩,依舊拿陳啟邊那套對付曾國藩,曾國藩不得已去招捐,勸富户捐款,結果文和陳一樣,誰支持曾國藩就給誰顏色看,所以曾國藩在江西也呆不下去了。正好他父親去世,曾國藩遂抱著怒氣回家丁憂守制。咸豐皇帝勸說曾國藩回到戰鬥崗位上,但曾國藩明確表示絕不在没有督撫大權情况下領兵打仗,但咸豐不買帳,所以湘軍崛起的第一階段是曾國藩年輕時特别窩囊的階段。一個堅持自己道德標準的人在現實面前,把自己的理想弄得粉碎,還得不到皇帝的支持,所以曾國藩的年輕時代可謂是因笨而鬱悶。 

三、變通獲轉機

                       曾國藩是正統的儒家教育的理學家,他的理學造詣十分強,有一套自己的修身方法。在兩年守孝期間有了脱胎換骨的變化,包括讀了很多老莊的書,漸漸地心態平復下來,曾國藩回顧自己經歷時說,剛出山的時期覺得自己什麼都能,看别人什麼都不對,但丁巳、戊午兩年后,覺得自己百無一能,而從别人身上看到很多長處。很多人在精神上,境界脱胎換骨,往往都經歷過這樣的變化,釋迦牟尼在成佛前,就有過這樣一段心態,他原是王子,出家之后學的是苦行,就是不吃飯,維持最少的事物攝入,通過苦行磨勵自己,但后來覺得不妥怎麼也不能得道,有一天他跑到河裏洗了澡,然后林中牧女給了他一點奶喝,洗澡、喝奶行為是完全違背苦行的行為,所以他身邊的人就棄他去别的地方苦行。釋迦牟尼就找了個菩提樹,在樹下打坐七七四十九天后,看到明心,見道,成佛。此故事告訴我們,一個人的精神境界要向上一層,僅往外求通過各種生活方式改變是不行的。根本的方法是對外人變得更加通達,内心的容量充分放大,馬心胸不寬大,一直不用宋楚瑜遂與親民黨結怨,政壇敵多友少不易成事。往往一個人歷史上的成就跟他人生中的很多偶然機遇是有關的,曾國藩就在他回家把自己心性磨練的差不多之后,咸豐皇帝又要他出山,因為太平天國死灰復燃,又擊破了清軍的江北大營、江南大營,軍情緊急。此時的曾國藩已不跟皇帝計較了,皇帝詔書六月初三下,六月初七就啟程了,此後,曾國藩為官的方式就跟之前完全不同了,在第一次起兵時,皇帝讓他打仗,曾國藩總是以兵没練好為由拒絕,可是再次出山后,跟皇帝打交道的方式就柔順很多,跟官僚相處也變得十分圓滑。再次出山時,他給可能打交道的所有官員都寫了一封請教信,甚至禮賢下士,最典型的例子跟户部的書辦打交道,官場中通過科舉當京官的人叫“官”,讀四書五經,寫八股文出身,没有行政能力。真正做事的人是那些“吏”。“吏”的職業往往是世襲的,書辦就是負責軍事報銷,要想快速通過審核需要錢,按照史書記載,當時曾國藩要報銷的軍費是三千萬兩銀子,按照規矩需要給户部四十五萬兩銀子,曾國藩也派人去談判,最后定板八萬兩成交,但恭親王說不要報銷了,這可對户部的書辦是晴天霹靂,全家老小就等著這頓大吃呢,曾說,談好的八萬兩還是得給,就從自己的小金庫拿了八萬兩給户部的書辦。這意思就是說閻王好過,小鬼難纏,跟人談好不能没有信用,以防日後找麻煩。所以此時的曾國藩已經不是以前自許聖賢的儒家士大夫了,幾乎變了一個人,跟自己下屬打交道在出山第一時期比較苛刻,曾國藩打下武昌時保舉屬下的比率僅3%,而在第二次出山后,曾的保舉幾乎到濫保的程度。再說軍紀,第一次帶兵時嚴守軍紀,但二次出山時,就放任軍隊搶東西,包括那些湘軍,把洪秀全天京宫殿里的木頭都拆下來,雇船運回湖南老家。所以當時清政府非常不高興,封賞也降了一級,並且查錢哪去了。曾國藩主張不要查,士兵掙點錢不容易,再查于人心有妨碍,于是就不了了之。馬英九對政敵違法不敢繩之以法,對自己選民又依法不給好處,當然威權及恩德雙失。一個以聖賢自期的人,為達目的不擇手段,曾國藩的故事,當然不是這麼簡單。曾國藩一生對自己有嚴格的道德標準,一生都是廉潔自持的官員。曾國藩當了12年的總督,其中10年的兩江總督,2年的直隸總督,他基本可以結餘一百八十萬兩白銀,但是曾國藩死時,只有一萬八千兩,然后辦喪事將這一萬八千兩花光了,因為他交代自己兒子,辦喪事不准收禮。所以原則上曾國藩是一個没留遺產的人,曾國藩一輩子對自己的私生活要求非常嚴,吃飯就用一瓦盆,見客人穿著破衣邋遢,一生穿的鞋襪衣服都是自己夫人和女兒做的,曾國藩一生有個觀念,不給子孫留財。他對自己生活要求很清苦,說“夜飯不葷”,此等例子不勝枚舉,曾國藩對自己的道德要求非常高,但是他對别人却不是這樣,例如同治七年,他調任直隸總督,見到京官,隨身帶了兩萬兩銀子,在北京散光,對京官一定要好。所以,曾和傳統小人的行為作風不一樣,小人的作風是責己寬、責人嚴,而曾國藩正好相反,是責己嚴、責人寬。曾國藩是清官没錯,但是他這個清官是一個非典型清官,因為他收禮。例如他剛任兩江總督,地方官當然得巴結了,给他辦公館、送家具、被褥、細軟,曾國藩說這麼多東西我不能收,我也不是全不收,我收七張草席。這就是給双方台階下,讓地方官有面子,他手下有一個大將叫鮑超,是湘軍中戰鬥力非常強的一支。鮑超是粗人,會打仗也會搶劫,很快就發了財,有次曾國藩過生日,鮑超帶十六大包禮物就來了,曾國藩打開看看,金銀細軟、古玩字畫一大堆,曾國藩只挑了其中一頂綉花小帽,剩下的完璧歸趙。他沒過問說這些錢你怎麼來的,你自己要廉潔啊。所以這就是曾國藩的原則-----不給他人難堪,馬英九在揭發柯王司法關說上未謀定後動,又讓人感覺予人難堪不厚道,就是不懂此人情事故。曾國藩還有一件事最能反映此原則,他到北方時帶了兩萬兩銀子的銀票在京官中散發,但他在兩江總督任上,小金庫結餘是三萬兩,他只帶了兩萬兩,剩下的一萬兩寫信給兒子,讓兒子偷偷把這一萬兩散掉,因為他不願意當清官,此邏輯是什麼?曾國藩自己寫道,說人好美名,人皆如此。但如果我一味的圖美名,那不美之名就歸于他人了。我不吃肉,我清廉,别人吃完肉則會很難堪。而馬英九一直想在史上留虛名,夢想馬習會卻不思把經濟先搞好,又搞募兵制及12年國教,軍事力量及競爭力都倒退嚕!而曾國藩到底達到了一種怎樣的人生境界呢?當官要讀曾國藩,我們應該學習他什麼呢?在中國古代的文化氛圍裏,尤其在儒家思想下,整個世界就分為兩種-----君子與小人或聖賢與奸賊。小人與奸賊禍國殃民只圖私利當然是不好的,可是聖賢和君子呢?由於他們覺得自己滿口仁義,所以就用很高的道德標準要求周圍的所有人。例如明朝的方孝孺和海瑞,方孝孺跟明成祖間有一段對話,明成祖說,你給我寫個篡位詔書,我要當皇上,方孝孺說我就不寫。明成祖說你不寫不怕我誅你九族嗎?呵呵,你誅我十族又如何,十族包括學生,當然明成祖朱棣把他的所有親戚,包括學生全部處死。海瑞就更是這樣了,我清廉、窮没關係,我自己種菜吃,海瑞當時若要買一斤肉則是全城大新聞,他也用此標準要求自己所有的家人,甚至自己的同僚,搞得大家都很難看。所以聖賢和君子固然令人尊敬,但是一事無成。馬英九不把拼經濟當施政主軸,討好民進黨、討好民粹甚至討好反核及救扁運動,想做全民總統結果事與願違。君子道德光芒萬丈,所有周邊普通人在此光芒照射下會自慚形穢,他們會離你遠遠的。所以最后海瑞只是一個道德標杆在那兒,誰都不願跟他共事,更别提帮助他成就什麼大事了!曾國藩的實踐恰恰是儒家的一種更高的人生境界,那就是内聖外王,即用儒家的道德、君子的標準來要求自己,讓自己在内心成為一個聖賢,但這還不够,這人生還没登頂,真正登頂是要向外去能做一番事業。做事,關鍵不在于你個人多有能力,關鍵取決於你能調動多少資源來帮助你,此時技巧就出現了!如果你不僅追求内聖而且要追逐外王,你就不僅要自己當一個君子,還要有能力調動一切能够帮助你的力量來帮助你成就一番事業。只有搞清楚這個邏輯,你才能弄明白曾國藩一生那個最令人費解的轉變是怎麼發生的。曾國藩年輕當京官時,是跟一些典型的頑固派在一起,比如倭仁這樣的人,自認是理學家、道學家,一辈子不跟洋鬼子搞在一起,因為承襲的是孔孟的道統。可是后來,中年之后的曾國藩搞起洋務運動,對一些外洋輸入的奇技表現出好奇心,具當時士大夫罕見的開放和包容心態,這是為什麼呢?這根本不是什麼轉變,因為曾國藩追求的是内聖外王的儒家更高的人生境界。既然要向外追求事功,那麼有句話,“泰山不辭細土,方能成其大”,一切可能的資源我都不拒絕,只要我在内在還是聖賢就行了。

 

( 時事評論政治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H101094880&aid=21344116

 回應文章

愛台也愛中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2015/03/10 01:25
懦弱怕事, 姑息養奸, 坐視民粹刁民忘祖背宗, 篡改歷史, 厲行去中國化, 却自以為包容異見, 馬英九必將在歷史上被定位為中華民族之罪人.
真不知道他有什麼資格去見習近平? 有什麼臉去面對十三億的同胞?
何偉(H101094880) 於 2015-03-10 02:20 回覆:
是啊!

pearlz (民進黨抹黑霸凌WHO )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正常的人格
2015/03/08 12:45

是基本的要求。

沒有人格,別談能力。

健全的人格才是基礎。能力無他,天時地利人和,不得是命也。

民怨馬,不是馬的命,是民的命,是台灣走下坡的命。


何偉(H101094880) 於 2015-03-08 16:49 回覆:
珍珠正人淑女所言當然對!但曾國藩領悟空言難救國!

不信邪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2015/03/08 02:23
不知馬英九會看這篇文章不? 他看了會不會領悟? 我想即使領悟,想改,已太遲了,六年前,我會冒被趕被打的危險,也要把這篇文章交給馬本人! 我痛惜馬的才能不能做好事情,他的智囊獨缺吾兄這樣的思慮及見解,是他沒這個福氣,這就是我們所說的緣和命吧。
何偉(H101094880) 於 2015-03-08 07:31 回覆:
多謝指教!馬一息尚存!若領悟可先讓核四運轉!

海水正藍
等級:7
留言加入好友
2015/03/08 01:15

運用資源解決問題, 好過清高一時不肯尋求其它幫助,

人還是無法獨立而活, 獨善其身還是行不通的。

蕭兄您文中這句話很受用, 是全文重點:

《做事,關鍵不在于你個人多有能力,

關鍵取決於你能調動多少資源來帮助你》

同感~

何偉(H101094880) 於 2015-03-08 01:25 回覆:
thank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