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兩岸風力發電差距
2021/09/09 01:05:51瀏覽1425|回應0|推薦18

 

兩岸風力發電差距


一、      兩岸風力發電的差異

()設備製造及施工設計

  台灣離岸風電場完全發包給國外財團,風電設備不會製造也無施工技術,發包國外造成離岸風電電價甚高,約為中國的1.6倍。且無法培植台灣風電相關設備製造及施工技術。台灣與中國大陸海域都有颱風天災,此與歐洲不同,因此中國工程師在施工上自行改良,但台灣無此經驗風險較高。

   中國是目前全球第一的風電大國,中國工程師們努力研發風電設備及施工技術,2016年就研發出全世界最大的風電機組,機組編號是SL5000SL指的是研發公司華銳公司,而5000則是指該機組的單機容量為5000kW,被稱為風電設備中的「巨無霸」。SL5000的製造是由中國國內幾家實力非凡的風電企業聯合進行的,SL5000的葉片使用環氧樹脂與玻璃鋼製成複合材料來進行製造,SL5000風輪比40層的樓還要高,不負「巨無霸」的威名。據說SL5000發電機在它預估的服役期間,能發出價值17億元新台幣的電力。

()核綠共生與非核家園

    蔡政府堅持廢核,而可再生能源進展緩慢且受限,80%的火力發電根本無法達到國際二○五○淨零碳排目標,且缺電、高電價及空屋的噩夢很難揮去。

中國大陸是核綠共生的模範生,中國已有51做核電機組,很快將超過法國成為世界第二大核電國家,同時中國的風力發電及太陽能發電都是世界第一。其實人們不必在水電、核能、風能和太陽能之間做出選擇。我們可將這些都納入未來清潔能源的一部分。風能和太陽能的成本在過去十年中大幅下降。但它們是間歇性的來源。當太陽不發光且風不吹時,我們需要無排放的基荷解決方案,例如水力和核能。們不必在水電、核能、風能和太陽能之間做出選擇。我們不僅可以將所有這些都納入我們清潔能源未來的一部分,我們還必須這樣做。此外,電力需求正在迅速增長,必須以某種方式滿足這種需求。很多時候,煤炭和天然氣是唯一可以填補這一空白的來源。風能和太陽能是很好的解決方案,這種清潔、可再生能源的成本在過去十年中大幅下降。但它們是間歇性的來源。當太陽不發光且風不吹時,我們需要無排放的基荷解決方案,例如水力和核能。2021年中國是世界風力發電第一大國,推進風能建設是中國積極推行可再生能源、應對氣候變化的舉措之一。

二、      中國大陸風力發電成果

    中國大陸積極推動風力發電是為減少二氧化碳排放以確保能達到碳中和之改善氣候變化終極目標,在去年9 22 日的聯合國會議上,中國提出了到2060 年實現碳中和的目標。雖然新冠疫情仍在肆虐,氣候危機的陰影仍然籠罩,但中國穩紮穩打地建設著自己的風電場。疫情讓世界大部分國家風電建設停滯,只有中國可再生能源建設動力卻在持續加強,根據2021GWEC世界風電協會統計,中國陸上風電佔為比世界第一達39%,離岸風電佔比28%世界第二,但今年即將超過英國的29%成為世界第一。世界新增的陸上風電機組也是中國第一達56%,新增的離岸風電還是中國第一達50%。如今,中國引領全球新型離岸風電機組裝置,到2030年預計能夠達到52GW的裝機容量。中國風電建設並不限於海邊,在戈壁灘上,大風在地廣人稀的土地上呼嘯,酒泉風電基地正坐落於此。這座地球上最大的風電場始建於2009 年,至今尚未竣工。離岸風電容易輸送,風電機沿著東海岸而建,而沿海工業城市人口密集,能源消耗也很容易。

   如今中國擁有著超過13.5 萬台風電機,每年可生產235GW以上的電力。同時,中國還是世界上最大的太陽能電池板出口商。實際上,儘管煤炭發電廠仍然支撐著中國經濟,但已有跡象表明,中國正在慢慢開闢可再生能源的新途徑。過去兩年,中國的離岸風力發電新增裝機量超越其他國家,位居全球第一。2019年是全球離岸風力發電行業有史以來發展最好的一年,也是中國離岸風力發電新增裝機量最大的一年,根據GWEC數據測算,至2030年,中國預計新增52吉瓦的離岸風力發電裝機,將以58.7吉瓦的總裝機容量成為世界離岸風力發電累計裝機容量最大的國家。中國大陸海岸線長達1.8萬公里,可利用海域面積300多萬平方公里,海上風能資源豐富。中國政策支持推動離岸風力發電發展,與台灣不同的是中國風電設備是自己製造,施工亦不假手外人,因此離岸發電成本較台灣低很多,經濟效益很大。2014年,中國原先明確訂定離岸風力發電每度電價新台幣3.64元,現又降至3.21元,這個價格遠低於台灣外購價。政策之外,中國離岸風力發電的蓬勃發展同樣離不開技術的進步。在中國離岸風力發電發展初期,主要依賴對國外海上風機的進口。然而中國海床的構成與歐洲不同,中國海域的颱風也給離岸風力發電機組帶來了嚴峻的挑戰,這使得直接引進的歐洲風機有一定程度上的「水土不服」,也導致中國離岸風力發電機組基礎段的工程成本高於歐洲,經過自己研發製造設備已大幅降低成本。

三、台灣的碳中和對策必要用核能和氫能

   台灣貿易順差主要來自中國大陸,而全球碳排放量最多的中國也已經列「2030碳達峰,2060碳中和」的目標。台灣採廢核政策又無足夠之再生能源,勢必無法達到巴黎協定的二氧化碳減量目標。歐盟正在研擬課徵「碳關稅」,預計於二○二三年實施,屆時如果台灣廠商未達到標準,將被課以碳關稅,衝擊台灣產業與出口競爭力,若政府不改變能源政策重啟核四廠並讓其他核電廠延役,則碳關稅甚至禁售台灣產品將是對台灣企業之噩夢。台灣對於抑減二氧化碳毫無創新可行策略,可再生能源中,水力發電已無開發空間,太陽能受限於台灣地狹人稠,風力發電由於陸上地點很難開拓,離岸風力發電投資大且有颱風風險,加上廢核電將已有無碳能源消滅,在2025年前根本達不到綠色能20%支配比。

    台灣的廢核增碳在2023年國際社會來台驗收減碳成效時將發現此一錯誤政策。當然政府會辯稱2025年綠電發電量將可取代現有核電,但台灣的再生能源顯然無法彌補核電損失,廢棄核四廠不僅浪費公帑也讓台灣缺電陰影揮之不去,事實上中國大陸已有51座核電機組在運轉,對岸的福建電力規劃有四座核電廠共24座核電機組,電多到用不完台灣因廢核而缺電,因缺電而經濟萎縮。核一、二、三廠不延役必用火力發電彌補缺口,由於再生能源高價訂約,電價勢必非漲不可,目前政府進行的是「躁進」的能源轉型,不考量現實情況、不務實面對問題,才造成現在的困境。電費暴增是政府的責任及民眾的痛苦,將來民眾不僅要面對缺電危機,按照新政府的能源規劃,未來的電價應該非漲不可。台灣及全球對核電發展應持開放的態度,讓現有核電機組延役且安全運行。支持第四代反應堆設計,利用小型模組化反應堆,降低成本,縮短建造週期,研究提高核電機組運行靈活性的技術,以配合快速發展的風電和光電並網。



( 時事評論國防軍事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H101094880&aid=1675021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