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深圳是中國經濟奇跡值得台灣效法
2020/10/14 18:53:38瀏覽415|回應0|推薦6

深圳是中國經濟奇跡值得台灣效法

 

一、      深圳的創新與進步

     根據俄羅斯衛星網報導,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10月14日在深圳經濟特區建立40週年慶祝大會上表示,深圳用40年時間走過了國外大都市上百年才能走完的歷程,這是中國創造的奇跡。習近平指出,40年來,深圳大力推進科技創新,地區生產總值從1980年的2.7億元增至2019年的2.7萬億元,增加1萬倍,年均經濟增長20.7%,經濟總量位居亞洲城市第五位,實現了由一座落後的邊陲小鎮到具有全球影響力的國際化大都市的歷史跨越。習近平同時指出,經濟特區40年改革開放、創新發展積累的寶貴經驗,對新時代經濟特區建設具有重要指導意義,這也是中國一直增設經濟特區的原因。深圳經濟特區於1980年8月正式成立,是中國最早實行對外開放的四個經濟特區之一。深圳位於廣東省的東南部沿海,東起大鵬灣邊的梅沙,西至深圳灣畔的蛇口工業區,總面積327.5平方公里,2010年延伸到全市,2011年延伸至深汕特別合作區。在2020年世界500強排行榜中,平安保險、華為、正威國際、恆大集團、招商銀行、騰訊、萬科和深圳投資控股8家深圳企業上榜。深圳也產生了一些具有國際競爭力的民族科技創新企業,如華為、中興、騰訊、比亞迪、華大基因、大疆等。 

二、      台灣應向從深圳學習設經濟特區

(一)深圳為何能脫胎換骨而高雄又老又窮

    美國CNN新聞網稱,深圳擁有的高樓數量已經超過全美高樓的總數,林立的高樓大廈反映了深圳經濟的蓬勃發展。1980年,鄧小平實施改革開放,將圍繞香港的一大片農田設立為中國的經濟特區。經濟特區的建立吸引了大批來自香港的投資者,他們紛紛湧入經濟特區,建立自己的工廠和企業。如今深圳已經在製造業的基礎上,轉型為服務行業的樞紐地——尤其在技術與設計領域。 深圳如今是像騰訊這類大企業的大本營,還吸引了上千家小型企業,它也因此被稱為“中國的矽谷”。

(二) 深圳超音速度與台北龜速

     '深圳速度'一詞就是根據深圳建設摩天大樓的速度創造出來的快速代名詞。鄧小平第一次視察深圳時,他發自內心地為深圳高樓的建設速度感到欣喜。反觀台北市市容無進步,我們要問柯文哲市長台北有沒有速度?大巨蛋逾期四年多,台北市大型建設很少但遊民卻很多。上海市長有前瞻性台北市長得過且過,台北市長柯文哲上次穿球鞋去上海參加雙城論壇,上海的宏觀及前瞻建設訊息並未帶回台北,反而大談穿球鞋很舒服,令人嘆息。上海一直朝向世界級大城市邁進,而台北市連大巨蛋都蓋不好,較大陸二流城市還差。

(三)對外開放與閉關自守

     歷史證明,開放是國家繁榮發展的必要之路,敞開大門讓世界走進台灣才能讓台灣走向世界,新加坡及香港都是很好的例子。前高雄市長韓國瑜說的「貨出去,人進來」就是一種開放政策,韓國瑜主張承認九二共識搞好兩岸關係,讓大陸觀光客來台活躍觀光經濟,讓台灣產品能進入大陸市場,若兩岸溝通熱絡,高雄港就有貨櫃可運,不至於在世界港口名次持續滑落。蔡英文不重視大陸市場,對兩岸交流採取閉鎖政策,遂造成觀光經濟慘澹,外資不來,整體經濟蕭條。

(四)經濟多元化發展與撒錢政策

   深圳實施“科技興市”戰略,明確了信息產業、新材料、生物技術為今後發展的三大支柱產業。提前其他城市將近10年的前瞻佈局,高雄腹地廣大。

(五)設自貿區爭議

    深圳自貿區從2013年到2018年底,註冊企業從49.9億元增長到2000億元、增長40多倍,稅收收入增長70多倍也是大成功,且中國大陸已設立了19個自貿區。當初韓國瑜提出設「自由貿易經濟特區」作為翻轉高雄的動力,但蔡政府反對。自貿區是為對外貿易設立,區內規定較寬鬆,藉此吸引投資,對岸在2013年第一個上海自貿區上路至今,前後已成立19個自貿區,顯然其對經濟與貿易的效果不錯。 

三、要翻轉台灣就要學深圳 

    從深圳成功的例子中,我們知道一個城市的翻轉是要走在正確道路上。開放是國家繁榮發展的必經由之路。有的政府只盤算100天,有的國家卻能規劃三十年,深圳已開通的直達歐洲的班列,這標誌著“一帶”和“一路”在深圳實現了融合連通,深圳因此成為連通“一帶一路”的一線城市。深圳中歐班列促使珠三角外貿穩增長,從深圳出發到歐洲的出貨時間可節省一個月,中歐班列將促進粵港澳大灣區分享'一帶一路'建設帶來的紅利,中歐班列能有效降低物流成本,這是台灣經濟部及商界應注意的變化,物流成本是商品價格的關鍵因素,中歐班列開行至今,客戶最深刻的感受就是運輸成本相比以往得到了降低,安全度也提高了,才會呈現運量不斷攀升的良好趨勢。台灣外銷歐洲產品的競爭力在自貿協定(FTA)無進展下,若不能藉一帶一路直達歐洲鐵路運輸以降低成本的話,則無法與包括中國大陸在內的一帶一路國家競爭。

  

 

( 時事評論財經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H101094880&aid=1515722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