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蔡英文的“新南向政策”要慎防血本無歸
2018/09/21 22:02:30瀏覽352|回應0|推薦11

蔡英文的“新南向政策”要慎防血本無歸

 

一、南向政策須吸收以前失敗的教訓

()李登輝時就提出害慘台商的南進政策

當年受到李登輝的信口胡說,滿腔熱血遠赴東南亞打拼的臺商,賠到脫褲子!這種“南進”政策,如果沒有做好充份研究及風險評估,最好不要貿然宣佈這種不切實際的“政策”,在越南的排華暴力中,首當其衝的受害者是台灣企業。約351家工廠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壞,其中190多家是台灣工廠。面對驚恐逃離越南的臺商,一直鼓吹“南進”的島內政客們,又躲在何處,有什麼話說?南向政策已經失敗過,又來一個“新南向”,搞不懂也毫無新意。

()陳水扁的南向政策

  李登輝及陳水扁以台獨因素搞“南進政策”,其實是政治凌駕經濟,結局通常不好,因為政府的眼光永遠不如市場準確進入21世紀後,東盟各國與中國大陸的經濟聯繫正在不斷加強,台灣希望通過實施“南向政策”進入東南亞國家建立生產據點,其目的夾雜政治意圖,蔣經國把台灣交給李登輝時,台灣是亞洲四小龍之首!而從李登輝時期到民進黨上臺,台灣不顧廠商意願執意“南進”越南、柬埔寨等東南亞國家,而其最大競爭對手南韓卻大舉進軍中國大陸,僅僅十幾年光景,亞洲四小龍前兩名已換作南韓和新加坡了。

政府推動政策應該審慎,因為政府只是一句話,企業面臨的卻是生死的問題。,民進黨的盲點就是以為可以擺脫大陸的影響走出去,這基本上是不可能辦到的。民進黨如果不能搞好兩岸關係,也就不可能與更多的國家與地區建立促進經貿交流(如降低關稅)、解決經貿糾紛以及保障各種投資權益等的關係,不可能為臺商提供“南進”的優勢,不論是政治或經濟,民進黨恐怕都會四處碰壁。民進黨如果不能認清這一點,卻想推動南向政策,恐怕只會害死輕信他們的臺商。

()不可漠視東南亞的排華運動

前些時,越南中部沿海魚群暴斃事件波及台塑河靜鋼廠,雖然官方調查顯示魚群暴斃和越鋼無關,但台塑被敲詐了五億美元,513排華暴動時台商損失慘重。東南亞排華造成投資隱憂,印尼、菲律賓、越南、馬來西亞四國的排華較為嚴重,其中震驚世界的事件,有19656月馬來西亞華裔的被大屠殺,1979年夏越南華裔船民的海上大逃亡,至於排華首席的印尼,對華裔的搶、燒、姦、殺,更是層出不窮,「廣大興28號」漁船船員洪石城在201359日遭菲律賓岸巡隊射殺只是菲律賓欺壓台胞一案例,菲律賓對華人敵視也很有名。

 

二、蔡英文南向政策錯誤的思維

()空洞的論述

蔡英文宣布“新南向政策”,表示鑑於東南亞與印度將成為強大經濟體,與之前專注於投資的老“南向政策”相比,將致力於建立“多元、多面向的伙伴關係”。台灣與東南亞及印度均無外交關係,國際又很現實,蔡英文一廂情願要建立關係很難。

()故意忽視中國大陸對東南亞的影響力

當前亞太區域經濟處於RCEPCPTPP兩股力量的整合及角力,中國大陸與東協之間愈趨緊密的經貿關係實非胎灣所能取代。

()台灣無法從東南亞貿易彌補大陸順差

    就經貿而言,過去南向政策,希望透過投資東南亞來平衡投資中國大陸熱,但顯然成效有限,新南向政策要能夠創造商機,台灣無重工業,在基礎建設方面無法與中、日、韓競爭,傳統工業如紡織業已被東南亞取代,台灣有何強項能創造商機。

()蔡英文當局把南向當成文化交流無助於改善經濟

蔡政府說要透過人才的培育與交流,買通與東協及南亞國家關係的任督二脈。這些天真的想法無助於改善經濟,在亞洲由於台灣長年忽視重工業,附加價值高的汽車、高鐵、核能電廠及軍火業都讓中日韓搶去,台灣能從東南亞國家賺的錢很有限。

()蔡英文情願中止兩岸經貿交流,也要謝絕承認“九二共識”

用政治干預經濟是最不利台灣經濟發展,蔡英文認為南向政策若成功也就可在政治上攻破“九二共識”的“魔咒”,有利於民進黨在爭奪實現長期“執政”的幻想中,消除兩岸關聯因素的影響。但馬英九有兩岸關係及兩會協議的“紅利”可吃,但蔡英文放棄大陸對台灣經濟的衝擊豈是幻想南進可彌補。

()東南亞語言文化不同、基本建設落後、政治混亂,投資風險極大

()刻意忽視國際關係與兩岸關係的唇齒關係

 

三、正確的南向做法

()西向後再南向不可忽視大陸市場

()製造業及技術須根留台灣

環評惡法造成台灣工廠出走、國家漸窮、失業率升高及薪資低得可憐,台灣招外資招不到,卻趕走自己的產業,南向使產業更空洞化。

()台灣須建立重工業

無論各類火車或高鐵均從日本進口,北市公車亦從南韓進口,這些都是高附加價值工業產品,消耗外匯上千億元,再加上發電設備及軍火武器,單靠電子產業無法平衡。

()RCEPTPP並重

 

( 時事評論政治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H101094880&aid=1163891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