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阿太的身影
2019/11/29 17:01:18瀏覽1418|回應1|推薦17



阿太的身影




在客家話,我們稱曾祖父為阿太。阿太生於清同治三年(公元1864年),在九十歲去世的時候,我只有四歲,所以,雖然父親在世時,常常談到阿太的一些往事,可是我卻對他毫無印象。

阿太青年喪父,而且為環境所迫,未曾進學,但他事母盡孝,個性剛直,為人忠厚,治家甚嚴,常以「存心積德家聲遠,創家立業世澤長」來勉勵後裔。由於他的勤奮努力和運用智慧,終能在有生之年,成為富甲一方的地主。他著重晚輩的教育。雖然他的幾個兒子(我的阿公、伯公和叔公)受限於當時的經濟條件,未能多受教育(例如我的阿公只進入類似小學的公學校讀書),但在經濟許可的時候,他便把幾個會唸書的孫子送到日本東京去唸中學、大學和醫學院。到了我這一代的曾孫們,依然受到他的福澤,不但在國內唸大學,有的還能留學日本和美國,取得博士和碩士學位。

阿太天生具有的威嚴,父親最常舉的例子,就是每天清晨五點半,只要阿太咳嗽一聲,在他的臥室有了動靜,聽到他穿鞋踏出房門之時,全家大小全部都翻身起床,沒有一個人敢賴床偷懶。

對於他的勤奮刻苦和智慧,父親最喜歡跟我說的故事,就是阿太所謂的「公田與母田」的理論。

阿太年輕時喪父,家境是相當艱苦的。據說在分家時,他手上大概只分得了幾個銀元。他用所分得的這筆微薄金錢,買了一些小雞和小鴨,等牠們成長生蛋,孵育出許多小雞和小鴨,這樣持續養育,直到有能力時,賣了雞鴨,改為養小豬。經過一段養豬和賣豬的循環程序後,他積了足夠買一塊田的錢。在那個「有土斯有財」的農業時代,幾乎每個人的目標,都是擁有屬於自己的田地。

阿太當時所積存下來的金錢,若去買良田,就僅夠買很小的一塊。這時,他便有了這個「公田與母田」的理論。他說,良田是公田,因為很難再改良增產;沙土碎石礫較多,一般人不願買的田地,被人稱為劣田,對他而言,卻是母田,因為只要肯投下時間和勞力,便有可能加以改良和增產,使得田地更值錢。於是他的抉擇是,放棄購買小塊的良田,而是用同樣數量的金錢,去購買較大塊,但生產量較低,較劣質的田地。許多人取笑他的決定,但他不為所動。

他的決定,其實宣示了他肯去面對未來艱難困苦的勇氣。要將劣田轉變成為生產量高的良田,談何容易?但他做到了。在他有生之年,他擁有了相當廣大面積的良田、園地和山林。

父親說,在阿太九十歲生日前幾年,家人就開始準備為他慶生,在屋前的池塘裡特別養了一些鰱魚。養了幾年的魚,在慶生時,從池塘裡要把牠們撈起來拿去烹煮,偌大的魚兒還得要用豬籠裝呢

受了高等教育的父親,對阿太真的是既崇拜又尊敬,從他口中的描述,阿太在我的心中像是傳奇人物一般。但一直以來,我對阿太的印象,就僅有掛在老家大廳上的兩、三幅畫像(其中的一幅是遺像),都是很正式而嚴肅的畫像。在父母過世後,有一天,住在老家的哥哥從網路傳給了我一張翻拍的,阿太的生活照。這張黑白照片,因為時間久遠,加上當年攝影器材及技術都不夠好,所以顯得相當模糊。我猜,這張老照片,大概是在老家的哪個舊櫥櫃裡面發現的。




留著白鬚的阿太站在中間,除了在他左手邊的那位男士年紀稍長之外,其他的幾位看起來都還相當年輕,不知是他的親戚、朋友或是家裡僱用的長年(長工)?在他們身後懸掛的招牌,可以隱約看出寫著「晉泰商店」幾個字,不知是在楊梅的什麼地方?可惜照片上沒有日期。從阿太蓄著的長長白色鬍鬚看來,應該是在他的晚年拍攝的吧?

這是我唯一看過的,阿太的生活照。我用電腦,從照片上截圖和放大阿太的影像,這樣好像可以比較清晰的看到他當時的神態。







阿太的身影
http://ep.worldjournal.com/AT/2019-11-29/D05


             (2019-11-29 刊於世界日報「上下古今」版)   

【附記】

這篇短文刊出時距離文稿寄出約一個半月。

              

Mozart - Piano Sonata No.16


( 心情隨筆心情日記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FuChen&aid=1311076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