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友誼技巧
2014/03/23 00:37:12瀏覽1477|回應1|推薦19

友誼技巧

前    言

Sarita Freedman在她的"Helping Students with Asperger's Syndrome Succeed in College"第八章討論到協助ASD培養他們的社交技巧時,有關友誼技巧的部分,她引用Attwood(2007)年的著作,將一般人友誼技巧的發展分為四個階段。Sarita依據此四階段理論,討論如何協助ASD孩子從小開始培養他們的友誼技巧。

本  文

每一個ASD都多多少少受到與人建立友誼並維持這段友誼的能力的困擾,事實上,他們甚至對所謂的友誼這個觀念的了解也相當的困惑。因此,葛蕾芝與絲潘娉娜托(Graetz and Spampinato)2008年的文獻裡就指出,如果能夠讓他們感受到像是「認識的人,並不見得就是朋友;一個女孩對你微笑,並不表示她是你的女朋友」這類的概念,則會對他們有莫大的益處。如同其他的技巧,友誼在人生過程上是會變化與演進的,因此,協助ASD學生培養友誼技巧的第一步,就是評估他們的功能狀態,好決定要採取哪一個階段的輔導方法,以幫助他們能順利前進到下一階段。阿特伍德(Attwood)在她2007年的文獻裡鑑別出友誼的四個階段,這是非常有助於用來作為輔導學生的依據。在此,我簡單地概述她的四個友誼階段,但我非常建議讀者去熟悉阿特伍德博士在這方面論述的詳細內容。

早期的準備

阿特伍德就ASD對友誼概念的第一階段的描述為:一般人會在三到六歲之間形成,在這個階段的小孩子對友誼的認知是基於「親近」與「擁有」兩個因素。「親近」是指那些跟他或她住在鄰近或座位在緊鄰的小朋友。當孩子從「平行遊戲」(parallel play)階段成長到「合作遊戲」(cooperative play)階段之後,友誼的概念就逐漸不再以自我為中心的思考模式,所謂的朋友就會變成是那個喜歡你、想跟你一起玩的孩子。

第二階段的友誼概念,在一般小孩的六到九歲之間形成。在此階段,孩子們會逐漸認知所謂的朋友,就是能跟他們分享彼此的興趣、以及能夠跟自己一起玩彼此都有興趣的遊戲的孩子。隨著孩子對對等互惠技巧的演進,對情緒的意識也會逐漸增強;他們開始感受到別人的感覺、以及意識到自己的行為會對別人造成甚麼樣的衝擊。此時,雖然友誼的形成仍然可以是因為具有共同的興趣所致,不過,孩子已經開始對個性有所感知,因此逐漸認知朋友是可以讓彼此享受作伴共處樂趣的人。在接近八歲的年齡時,孩子會認為朋友是一個自己喜歡跟他或她玩的人,也是「一個對自己在實際的需求(例如知道怎麼修理電腦)、及在心情不佳時(例如她在我悲傷的時候安慰我),有所幫助的人」(Attwood, 2007, p.72)

在這階段,有好幾種協助ASD孩子培養並發展友誼技巧的輔導策略。一般成長狀況的孩子都能主動從與大人互動中學得遊戲的技巧,ASD孩子則需要大人陪伴比我們的預期還要長的時間,才能學得。他們必須透過很多各式各樣有系統、有設計的與大人互動遊戲,才能訓練出與自我意識、他識、及對等互惠相關的重要技巧。針對孩子的各種特質,例如:依賴性、發育狀況、魄力、消除衝突、及問題解決等等,設計各種不同發展主題的想像遊戲(imaginative play)及假裝遊戲(pretend play)來培養或擴充孩子的技巧內涵。

能讓孩子有親身經歷的生活經驗,會讓他們學習的效果更佳。因此,我很建議利用自然但有主題與架構的遊戲,讓孩子從遊戲中,更有效率地培養友誼的技巧。刻意設計的活動,雖然能很快地見到孩子的學習效果,但是這種效果應用在全新而自然的情境中,卻會讓孩子無法發揮或適應,反而徒生困擾。孩子們如果是照著大人的編寫的劇本或戲目,或死背的規則練習,則在陌生的情境往往會失措;這種情況下,大人可以用溫和的手法,插入多樣化的情境,好讓他們可以逐漸擴展技能內涵以及想像力。社交故事TM教材可以用來幫助孩子認識各種面向與別人遊戲的情境,包括:感知面、情緒面、反應面等等。示範影片也可以用來教導他們新的遊戲款式、也可以用來錄製他們在自然情境中的遊戲以及角色扮演。把錄製下來的影片播放,與孩子一起觀賞,讓他們評估遊戲表現,並藉以練習調整。

大部分ASD孩童都需要大人的協助,以促進他們在約會遊戲中、以及在學校的課間休息或臨時空檔時段中發生互動的社交技巧。協助或輔導ASD孩子的工作人員,也必須接受過特殊的訓練並具有輔導的經驗。而專業人員在協助父母理解向校方及社區爭取支持性服務措施上,是很重要的見證者。

後期的準備

阿特伍德的友誼概念發展的第三階段,在一般發育孩童的九歲到十二歲間形成。在這個時期,孩子開始會想選擇那些特定的、符合自己想望特質的人當朋友;他們也認知所謂的友誼應包含經驗的分享。職是之故,他們尋找跟自己有相似的興趣與價值觀、還會彼此關心及讓人覺得他們需要有人為伴的感覺的人作為交往的對象。隨著孩子的分離-個體化的歷程逐步展開,孩子對父母的依賴會逐漸轉往對朋友的依賴,他們會開始尋求朋友對自己的接受、意見、及建議。朋友變成知己,他們需要朋友的支持、保護、以及相互了解。從朋友的身上他們可以學到友誼、解除衝突、以及修補友誼的技巧。

在大部分的狀況下,性別在這個時期會成為很重要的課題,一般孩子會寧願跟同性的同儕交朋友;但是,由於幾種原因,這種友誼概念發展的模式並不見得適用於ASD孩子。由於一般女孩子的認知比較有彈性及較具關切與保護心,ASD男孩會傾向有較多的一般狀況的女性朋友。女孩子相當願意有一個可愛又無害的男孩在她們的保護之下,且成為她們圈圈內的一份子。在這個階段的ASD男孩對喧鬧追逐遊戲或運動都不感興趣,反而比較喜歡與女孩相處。而ASD女孩則偏向喜歡與一般男孩為友,這可能是她們的興趣比較不同於一般女孩的喜好如洋娃娃、時尚、異性、賣俏、化妝等等。一般女孩在這個階段大多注重感覺、喜歡競爭、以及心情與忠誠度不可預測;這些都令一些ASD女孩非常迷惑。雖然,對ASD而言,不管是哪一性別的孩子,擁有同性的朋友都會使他們受惠;但是,若果真要讓同性的一般孩子成為他們的朋友,先決條件還是要這些一般孩子有意願當他們特別的良師或益友才行(Attwood, 2007)。這樣的朋友應該能夠導引他們了解並融入當時的主流趨勢。

一般孩子還可以從他們的同性朋友學到不少重要的(社交技巧)事情,但ASD孩子卻可能沒有機會獲得這樣的學習機會。其中的原因之一明顯地,應該是如上面所敘述的,ASD孩子偏向喜歡跟異性同儕交朋友有關。另一種可能原因是,ASD孩子的觀察、推論、及了解暗示的障礙,使他們學習的機會自然地沒有一般孩子來得多。以至於他們很明顯地就比一般孩子還來得天真、無心機,因而往往成為被剝削、操弄及嘲弄的對象。因此,如果能夠適當地對他們施以特殊、專業的社會化訓練及督導,對他們會有極大的幫助。在整個求學的全程上,有一個可信任的大人或同儕讓他們可以隨時求助或諮商,是我們能夠送給他們最有價值的禮物。另外,我也建議在大學裡應該為他們指派一位可以信賴的人,專門提供他們社交及情緒處理技巧的支持。

話說回來,我也認為ASD也應該跟其他的ASD聚會、交朋友。韓德帕拉迪茲(Hand and Paradiz)(2009)指出,「事實上,當像我們一樣的自閉者,在與其他跟我們在同一譜系上的人初遇之時,就經常立即會有似曾相識、終於找到自己人的感覺」(p.9)。我們選擇作為朋友,或想被特定人選擇作為朋友的對象的考慮是彼此之間有沒有共通的地方。雖然我們可以理解,父母是希望他們的孩子能與一般人交朋友;但是,跟那些人在一起,常會讓ASD孩子感到不自在。每個人都需要有歸屬感,而成全歸屬感的方法,就是要透過對相似及熟悉的感覺的尋找。而ASD學生與其他的ASD通常會比與一般學生還有更多相通的感覺;若與「一般精神狀態」的人交往,他們反而很容易產生困惑或焦慮沮喪。李安妮葳莉(Liane Willey)在她1999年發表的著作假裝正常”(Pretend to be Normal)一書中,敘述著很多為了表現自己是一般人,她的很多假裝、演戲的經驗。然而,並不是每個人都有演戲的天分;而如果不會演戲,他們就真的會被所謂一般人的團體逐出境外,他們也了解這點。因此,我建議ASD學生可以加入某些特定社團或組織,那些他們可以發揮自己的天賦或興趣以號召或吸引人氣的社團或組織,例如:象棋社、科幻小說社、動漫社等等。這也會是在大學校園裡一個讓他們與其他有共同興趣的學生相認識的絕佳方法。

在友誼的概念發展到第四階段(約當青少年至成人)時,友誼的範圍逐漸擴充,所謂的交朋友的意義就兼具著能夠滿足多重的及個人的目的。這時,接受度、相容性、以及相近的世界觀變成選擇朋友的重要準繩。阿特伍德認為,在這個階段,要能交到朋友,就必須要能接受自己,即「自我接受」。此外,由於在這個階段,友誼是一種更加親密的人際關係,因此,「自我反省」、及「了解別人的感受」也是這個階段要結交朋友必備的能力。與朋友分享彼此的想法與感受,是這個階段很重要的一種友誼的行為;但是,ASD學生由於在社交認知方面的障礙,他們在分享友誼的技巧自然也會有所不足。另外,在此階段還有一種很重要的技巧,那就是學習分辨朋友、相識、以及看似朋友實則不然的熟人等之間差別的能力。

既然友誼概念是隨年齡的成長而演變的,而且ASD孩子的強項與弱項又彼此有所差異,因此,心理保健專業人員在開發個別孩子發展友誼技巧的輔導計畫中,就有相當重要的功能。他們可以協助父母、及其他輔導人員探索孩子在友誼技巧上的強項與弱項,好讓輔導團隊能夠研擬出適人適齡的協助及輔導方案。在協助他們的初期輔導計畫上,應聚焦在上面所說的各項必備的(自我接受、自我反省、了解別人的感受)技巧上,並把這些技巧在各種不同的環境中演練。學生還需要學會對他人做評估,以確定對方是否有跟自己相通的興趣及價值觀。哈普爾等人(Harpur et al.)在其2004年的文獻就指出,讓學生學習如何判定及了解別人對自己有甚麼期待、以及自己在跟特定人交往時是否會感受到不舒服、威脅感、害怕、或困惑等等,是很重要的一件事。這樣的輔導方案,可以使他們受到侵害的危機降至最低。此外,還要讓學生了解,對話交談的的作用,並不僅僅是在於共享某些共通興趣的資訊而已。哈普爾等人(2004)就這樣敘述:交談「也是一種用來認識某人,以及讓他或她認識你的方法」(p. 128)。因此,教導ASD學生交談的技巧是很重要的,同時,教導他們如何藉著與人交談以獲取有用的資訊,也是非常基本而必要的。

至於教導的策略,大部分可以透過角色扮演及精心設計的活動,讓他們學習彼此訪談,隨即分享彼此從訪談者學到的心得;他們當然也可以進一步練習跟老師、家人做訪談。訪談的過程,可以錄製成影片檔,好讓他們有更多的機會檢視他們是否有甚麼疏漏,以供自己改進。另外,觀賞示範影片、討論電視節目中的某小段特定的情節、或是討論書本中的某個段落等等,也都很有助於達成教導友誼技巧的目的。最後,經過設計的社交技巧輔導方案,可以用來刺激他們學習的興趣。這類的輔導方案讓學生學習如何開啟並維持一個友誼;這種由學生自己主動形塑的關係,通常會成為為期甚長的友誼。

在友誼發展的各個階段,會有不同的規則,而ASD學生也必須學會如何遵守與不同階段朋友適當地互動的特殊規矩。教導他們如何保持與朋友之間的適當界線,例如:彼此之間應該站得多靠近、身體的接觸有那些規矩、那些話題才算得當等等;也要教導他們合宜的語意溝通技巧,例如:眼神接觸、話輪轉換、做交談底稿等等,都是重要的起步。哈普爾等人(2004)舉出了多個重要的進行交談的提示,包括:(1)弄清楚只說不聽的對談跟雙向對談的差別、(2)話輪轉換是交談成功最重要的基礎、以及(3)記住不可逃避偶而與聆聽者的眼神接觸。哈普爾等人認為交談其實就像是一種融合了啟動(initiating)、確認(acknowledging)、打訊號(signaling)、及等待(waiting)等動作的「言語遊戲」。啟動就是打開話匣子,主動與人對話;確認就是想辦法讓說話者知道你在聆聽他或她講的話;打訊號就是想辦法讓聆聽者知道你已經說完了;而等待就是觀察並等候你下一輪的發話時機。為了讓讓交談能夠持續,孩子必須學習聆聽的,以及判讀非口語訊號的技巧。使用手勢,可以很有效地讓聆聽者連結上發話者的話語意涵,因此,身體語言必須能夠易於理解。適當的眼神接觸、或是讓聆聽者知道自己在眼神接觸上有所困難,都是應該讓學生學習的技巧。最後,哈普爾等人(2004)也指出,「溝通充滿著情感的負荷(communication is emotionally loaded)」,意即,對ASD而言,溝通是必須終身努力奮鬥的與人互動的任務。

( 知識學習檔案分享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EdatCoquit08&aid=11914203

 回應文章

筆記阿本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社交
2014/03/25 11:00

我打從小就是沒好好訓練社交技巧

現在跟陌生人說話仍會老不自在 , 較不帶勁 . 不知悲喜 ?

 

Lionsgate(EdatCoquit08) 於 2014-03-26 05:32 回覆:
看來我們是同好,我的毛病是人家說東,我聽成西,老是跟人家不對盤。久了就開始懷疑自己耳朵的傳話能力有問題,到了這把年紀,越來越嚴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