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台灣人的移美潮(下)
2018/09/19 12:59:07瀏覽2365|回應0|推薦5

清晨的Washington Harbor(美國華府) 。(楊遠薰攝影)

台灣人的移美潮()

楊遠薰

4. 投資移民潮

投資移民亦是台灣人以直接移民的方式進入美國的一個熱門管道。

美國歡迎外國人到美國投資,一則能促進美國的經濟發展,二則能增加當地人的就業機會。所以自1990年起,美國移民局 (USCIS)每年核發一萬份EB-5簽證予到美國投資的移民。依其法規,投資金額在100萬美金以上或在目標就業區投資50萬美金以上、並雇用當地十名以上的員工,即可望申請到合法住在美國的「綠卡」。

事實上,早在一般人憂心台灣政治前途的八十年代,就有不少台灣人以商業投資的名義移民美國。當時,台灣經濟起飛,房地產增值,不少人有能力達到美國投資移民的門檻。於是若無親人在美國,自備資金到美國投資,亦是移民美國的正當途徑。

其時,投資移民與依親移民混雜一起,大都聚集在加州,台灣人愛置產,新移民所到之處皆房市熱絡。置產大都需要貸款,所以台資銀行亦分分進駐加州。

台灣人勤奮又頭腦靈敏,很快地發現經營汽車旅館不僅利潤豐厚,又能置產保值,全家有地方住,而且需僱用當地員工,符合投資移民的規定,不失為移民者投資與謀生的好行業。於是一傳十,十傳百,許多新移民都紛紛投入餐旅業。

八十年代,因為新移民不斷地湧入,加州的房地產一再飆高,後來的移民乃東進到土地遼闊的德州。再更後來的移民則繼續東移至路易斯安那與佛羅里達州。一時,美國南方的「陽光帶(Sun Belt)」諸州都湧進了不少經營汽車旅館、酒店與餐館等事業的台灣人。

大批新移民的湧入,亦為在美國的台僑社區注入了多元的元素。早期到美國的台灣人大抵都是專業人士,若非醫師,就是「吃頭路族」。

八、九十年代,因為新移民的到來,台僑社區增加了不少從事各種行業的人。尤其在華人聚集的地方,一些以華人為對象的服務業如房地產仲介、銀行、房貸、融資、保險、建築、美容…等亦隨之興起,使原本生態單純的台僑社區變得更多元、更蓬勃。

清晨的Washington Harbor(美國華府)。(楊遠薰攝影)

  5. 台灣移民如何在美國立足?

 在短短六十年間,如此眾多台灣人陸續抵達美國,他們究竟在美國如何謀生?

我從前在台灣時即耳聞有留學生在美國拿到博士學位,卻找不到工作,又沒顏面回台灣,淪落在中國城的中菜館端盤子…等等。這些故事傳到後來,幾乎成了對在美留學生下落的定型(stereo type)印象。

事實上,這情形有之,但不全然如此,也不一直如此。台灣人在美國的際遇雨發展,因人因地因時而異,無法一概而論。然在許多不同中,仍有不少類似的現象與趨勢。

 一般來說,早期到美國的理工科留學生與醫師們因為專長適逢美國社會需要,求學時亦對英文下過功夫,所以大抵能順利踏入美國社會主流。同時拜美國六十年代民權運動之賜,與主流社會人士同工同酬同福利,所以在美國大都過著中產階級的生活。

至於唸人文與社會科學的人,就辛苦許多,因為一切得重新開始。七十年代,也有一些拿到基礎科學博士學位的人面臨就業的困難,十分苦悶。但是神憐憫勤勉苦幹的台灣人,適時開啟了一道源源不絕的活泉,那就是電腦科技的興起。

美國的電腦與通訊科技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由國防工業轉為商業化,此後的發展一洩千里。七十年代初期,美國各大公司開始電腦作業化,急需大批大批的電腦程式員與操作員。當時只要修幾門電腦課程或自短期電腦訓練班結業,就可獲得待遇相當不錯的工作,簡直為台灣青年開創一條活路。

當時,一些需要就業的台灣青年都紛紛改習電腦,隨即走馬上任,邊做邊學,很快成為精通電腦的專業人士。

電腦不僅顛覆所有公司的作業方式、改變全民的生活,同時亦不斷地帶動與更新週邊的產業。七、八、九十年代,與電腦相關的科技如半導體、ICPC電子、資訊、數位、光纖、系統、網路、生醫研究…等,一波接一波地興起,為整個社會貸來無垠的工作機會。

當時,許多台灣新移民正愁不知何去何從,隨後在前輩的指引下,紛紛到各大學修習電腦學位。結果,生存力強的台灣人這時充分展現出其可塑性,過去無論唸物理、化學、工程、經濟、政治、法律,或社會、新聞、歷史、神學、哲學、音樂、美術…,一個個全改唸電腦與系統,亦相繼找到工作,然後就在美國安居樂業下來。

九十年代,台、美兩地呈現空前的經濟蓬勃,一些聰明敏銳的台灣人又開始作機動性的調整。有的人任為台灣時值社會與政治的轉型,回故鄉更能施展抱負,因此舉家遷回台灣,形成當時所謂的「鮭魚返鄉」潮。

與此同時,有一些具有雄才大略的早期留學生在美國公司任職多年、累積足夠的經驗後,即獨自創業。這些人經過多年的奮鬥,爾後不少人都成為頗有收穫的成功企業家。

八十年代在矽谷創業成功的顏永財與莊和子夫婦,照片由莊和子提供

同樣在九十年代,台灣亦有不少有經濟能力的父母將正在中學求的孩子,送到美國等英語系統的國家唸書,父母亦隨著兩地飛返,形成當時頗為熱門的「小留學生潮」。

2000年以後,隨著台、美兩地社會與經濟情況的改變,無論鮭魚返鄉或小留學生潮都逐漸沉澱。一方面,新興的中國吸引了更多台灣人的興趣;另方面,美國的社會亦不再需要大批外來的科技人員,台灣人移居美國的情況不再風起雲湧。

但一般來說,自台灣到美國的留學生繼續不斷,品質亦都不錯,但是學成後留在美國就業的機會,則較從前少許多。

美國華府波多馬克河畔的甘迺迪中心(楊遠薰攝影)


6. 沃土、種子與時機

            如果說美國是沃土,勤奮良善的台灣人是優良的種子,那麼如何讓這些在東亞島國的優良種子掉落在北美洲新大陸的沃土,則要靠時機。

            神奇妙地在五、六、七十年代,為台灣人製造了一次又一次到美國的機會。當年一些頭腦敏銳的台灣青年也確實掌握到這時機,適時移入美國。

                                這些早期到美國的台灣人屬於當年台灣社會裡最會唸書的一群,一般具有聰明、勤奮、克己、守法與負責的本質,到了崇尚勤奮工作與講求法治誠實的美國,大都適應良好,不僅發揮所長,並且奠下基業,成為台灣人在美國立足的「開基祖」。

            他們繼續牽引更多的親人到美國,同時熱心奉獻社團,以致在短短六、七十年間營造出一個十分興盛的台美人 (Taiwanee Americans)」社區與一個令人刮目相看的台美族裔,堪稱是一個傳奇的故事。

        如果說早期到美國奠基的台灣人是先知先覺者,那麼七十年代末期隨波逐流到美國的我便是後知後覺者。

      猶記從前在台灣求學時,每次填寫聯考的志願,都不費腦筋地依前人的範本畫葫蘆。當年大專聯考乙組考生的第一志願始終是台大外文系,甲組考生的第一志願從前是台大物理系,後來變成台大電機系,為什麼?我當時不曾去探求。

      事實上,當年的台灣社會有個不明文的觀念,就是男孩若非讀醫科,就得讀理工,以後才會有「出路」。什麼是「出路」?我也不甚清楚,只是私自揣測大概與得到較高待遇的工作有關。

     我到美國後,很快就面臨如何踏入美國主流與謀職等問題。幾經討教,得到的答案都是若非改唸電腦,就改習會計,最好兩者皆學。我因此重返學校,卯足全力地讀到一個商學碩士的學位,畢業後也果真在美國的公司獲得工作,日日與電腦、數字為伍了相當一段歲月,這才明白人在山不轉人得自轉的情況下,原來都有可塑性的一面。

基於自己走過的歷程,我後來在作海外台灣人的訪談時,較能掌握對方的情境,因此屢屢相談甚歡。因為蒙受許多鄉親鉅細靡遺地相告,我逐漸在腦裡拚出一幅鮮明的台灣人移美圖,這時也方才領悟原來當年台灣社會的一些觀念與趨勢,都與通往美國之路息息相關。

有關台灣人在美國的發展,固有許多不同的面向,但勤勉奮發的台灣人在崇尚勤奮工作與法治的美國安身立命的故事無疑是其中一塊非常大的區塊。本文以敘述的形式,寫下我所觀察下的台灣人移居美國的潮流,希與讀者分享,亦盼為一些在美國打拼一生的台美人留下一點印記。 (End)

美國華府的水門大樓(楊遠薰攝影)

註:

            1.  資料來源“The Chinese Exclusion Act”, Wikipedia.             

2. 資料來源:“The Chinese Exclusion Act”, Wikipedia.          

3. 資料取自僑委會統計室(2002)「台灣及兩岸三地華人人口推估方法—理論構建宇與實證探討(以美國為例)」。

4. 見蕭新煌教授的《透視台灣移民現象》(1995)。

5. 資料來源:The Space Race-Facts & Summary, Wikepedia.

6. 「台灣人公共事務會」英文名為Formosan Association for Public Affairs,簡稱 FAPA,總部設於美國華府。

7. 資料取自ebooks.lib.ntu.edu.tw/1_file/ocac/27/TaiwanUS-1.pdf 網站。

 

( 在地生活北美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Carole777&aid=1162278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