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甄試的學生程度真的比較好嗎?
2019/06/10 16:59:50瀏覽2651|回應3|推薦15

    小弟因緣際會地成了母校母系的系友會理事,因為前一段時間曾有過考試和甄試學生孰優孰劣的問題討論,所以那天趁著開理事會的時候和系主任討論有關入學學生程度的問題時,特別關心了一下,他告訴我他也認為甄試學生在入學後表現比考試生好,不管就退學率,學習心態的表現,所以看來許多學校不斷增基甄試比例是有原因的,畢竟學校總是希望找到好學生。後來我們又討論到系上清寒獎學金竟然已經好幾年沒有人申請了(我當年就是有拿清寒獎學金,所以我一直很在意清寒生是否有機會),身為系主任也很擔心這種現象,但是就是不知道為何會這樣,因為社會上不是也一直在討論學貸的問題嗎?如果學貸是一個大問題,為何清寒獎學金卻發不出去呢?所以看來一些媒體所討論的問題是真實存在地,以往我真的不太在注意這兩個問題,不過在和系主任討論完後,我回家後做了一些了解後,我發覺到這種以結果論英雄的方式,裡面有很大的問題,而這種錯誤印象也導致目前大學入學的問題。

    如果我的理解沒錯,要參加甄試的人,基本上是年初就考試,然後準備一些個人資料和報告加上考試成績向大學申請,而參加指考的學生晚了基本一季然後依考試成績分發。當然根據多元入學的方法,還有所謂繁星計畫,但是不管我們怎麼看待這個問題,參加大學入學測試的母體是同一的,所以如果我是學生我一定能考先考,能甄試先甄試,所以這種模式很容易造成好學生在第一輪基本上就已經被挑走了,因為這些學生如果已經進了心中理想的志願,自然不會在參加後面的任何入學模式,所以第二輪學生和第一輪學生本身就已經不是均值的,認為甄試的學生比較好根本是一種先篩選的結果,問題本身就不在同一平面上。簡單舉一個例子,如果以紅色代表程度好的學生,黑色代表程度差的學生,原本各有五十個,所以你拿到紅/黑的機率是50%,但是如果你先經過篩選,把紅色拿走30個,那麼你在重新拿球時,當然就會覺得程度差的學生變多了,但是這不是事實,而是因為篩選系統所造成,如果不信,那也很簡單,我們只要把順序顛倒,經個幾年的試驗,我相信考試的學生表現絕對比甄試的好。

    而另一個更可怕的問題是,教育原本讓社會階層流動的最好方法,但是教改這麼多年反而越來越糟,一個接受國家大量補助的國立頂尖大學卻沒有清寒學生,為什麼?不是說許多大學生一畢業就學貸壓力重如山嗎?我認為問題也是出在入學方式,老實說,一個高中生能夠好好靜下來念書已經很不容易了,要做那麼多報告可能嗎?就像以前大學畢業生就要做論文,但是結果都只不過是文抄公的鬧劇一樣。甄試不能說不對,但是這種方式對於有資源的家庭是特別有利的,父母學歷高,收入豐就可以讓學生有更多表現的機會,想當年我家裡連學費都捉襟見妯,怎麼有辦法參加那麼多活動和準備報告呢!這也是預告了一個國立頂尖大學的清寒獎學金竟然會發不出去的荒謬了!因為甄試的方法已經將這些學生摒除在大門口。甄試入學給社經地位高的家庭雙重的優勢,而結果昭然若現。

    老實說,沒有一種入學方法是完美的,但是我們應該常常檢討其利弊得失,不斷改進,而不是像現況這般,陳義甚高,但是方法卻錯誤百出,甚至造成老師的錯誤印象,也難怪大學生越來越多,但是企業界卻喊找不到人,大學生越來越多,社會的流動性卻越來越弱,這種教改,事實上可能連以往的聯考制度都不如。

    我有沒有想法,當然有,我覺得也很簡單,首先把學測和指考順序對調,因為窮孩子在甄試上是居下風的,所以如果只看考試成績,那麼他會更有機會。當然許多人會說,教育資源不公本來就存在啊!社經地位低的學生成績就不容易好,我承認,但是大家請記住一點,就是原本弱勢家庭就是處於弱勢,如果還硬要將大部分名額留給甄試,那不是更加不公了嘛!而說甄試的學生表現比考試生好,就我上文所言,根本是一種誤謬,就像我高中念北市建國中學,我們班基本上都可以念大學,一半以上念國立大學,難道這樣就可以說建國中學學生本質好,是沒錯,但是這是因為建國中學在高中入學時就已篩選過一次,這才是重點。這種說甄試生好的統計模式是完全不科學的!事實上是標準的誤用統計學。

    真的希望我們這些教改人士能夠好好聽聽別人的聲音,不要固執己見啊!要知道台灣最重要的資源是人力,而我們卻不斷的在破壞這個根基。那台灣還有什麼前途呢?

( 時事評論公共議題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CMC3242&aid=127348698

 回應文章

一切都不是剛好如此
2019/07/25 00:56
之所以要讓學生學習這麼多谷歌就查得到的細節,就是要占滿學生的時間,讓學生無暇思考,讓老師一直必須拼命趕進度,而不能做引導式討論教學。這一切是偶然嗎?
不,看看中國的情形,比臺灣更甚之(其實也是臺灣過去的寫照)
以前的教育培養的是工業時代所需要的輸送帶上的機器人,
這些工作未來就將被機器人及人工智慧取代,
未來都將沒有競爭力,中國如此,臺灣也是如此!

一切都不是剛好如此
2019/07/25 00:56
之所以要讓學生學習這麼多谷歌就查得到的細節,就是要占滿學生的時間,讓學生無暇思考,讓老師一直必須拼命趕進度,而不能做引導式討論教學。這一切是偶然嗎?
不,看看中國的情形,比臺灣更甚之(其實也是臺灣過去的寫照)
以前的教育培養的是工業時代所需要的輸送帶上的機器人,
這些工作未來就將被機器人及人工智慧取代,
未來都將沒有競爭力,中國如此,臺灣也是如此!

立言
等級:7
留言加入好友
2019/06/14 07:24

所言甚是。

3年前我這一篇:教育現場看到的大學升學制度現況,就已經看到先甄後考的弊病了,直到今日,情形不但沒改善,還變本加厲。

先知先行是聖人,知而後行是凡人,知而不行是蠢人,同樣的問題已經持續三年以上了,無論多少反對聲音,那一群知而不行的教育部官員,說不改就不改,未來台灣必定要面對「失落的N年」,痛哉。


音組希洛 唯
等級:7
留言加入好友
2019/06/11 02:47

應該說走推甄的學生,大多知道要念什麼科系。台灣教育最大的問題就是沒有讓學生從國小國中開始培養獨立思考能力,我們的教育總是要讓學生培育成通才,每一科都要強但是卻不知道對哪一科有興趣或者能夠更深入。然後我們的教育現在又不重視職業教育,所以很多學生在實務基礎能力很弱。

新雙城記(CMC3242) 於 2019-06-11 11:16 回覆:
推甄的學生比較知道自己的性向,這點我持保留態度,因為我就朋友和員工做過一個調查,基本上不到10%的學生知道自己要念甚麼!不過這也怪不了他們,現在許多大學科系的名稱實在是匪夷所思,連我都不能明瞭,我認為大學的科系還是大科系一點的好,細分成這樣根本沒有道理,因為學生根本也不可能知道到這麼細。